張云鵬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4-0124-01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萬物復蘇,萬紫千紅,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本應是一年里最好的季節(jié)。在這樣的季節(jié)里,邀三五好友,郊外踏青,再有酒相伴,那妙處更不能用言語所能表達的了,故陶淵明有詩云:"春秋有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可是,在唐宋詞中所出現(xiàn)的春天,卻又很多出現(xiàn)了感傷的情緒。馮延巳詞云:"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鵲踏枝》)經(jīng)過了秋天的蕭瑟,冬日的嚴寒,詞人終于迎來了春光明媚的春天,但此人惆悵之感并沒有消解,卻似乎隨著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這種惆悵更濃了些。以至于要"恨芳菲世界"(陳亮《水龍吟·春恨》)了。
1.在唐宋詞人那里,為什么會有這種"傷春"的情懷呢?而且男女詞人都會有呢
其實,春天有很多特征,有初春的萬物復蘇,有仲春的春光正好,也有暮春的落英繽紛,但在不同的詞人的眼里,在同一詞人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下,春天也就被詞人賦予了不同的情感特征。也就是說,他就跟春天的物候特性與作者的心理狀態(tài)之間的"對照"與"反差"有關(guān),而在這兩者之間,詞人的心理狀態(tài)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1當詞人懷有愉悅的心理狀態(tài)時,他們就會選取春天美好的一面,來描寫自己歡快開朗的精神面貌,張志和詞中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白居易詞中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即是例證。
1.2當作者懷著憂郁悲苦的心情時,他們或則擇取春天悲傷的一面來烘托自己愁緒百結(jié)的心態(tài),溫庭筠詞中的"南園滿地堆清絮,愁聞一霎清明雨",辛棄疾詞中的"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即是例證。
1.3或則又以春天"美好"的一面來反襯自己失意衰怨的心態(tài),溫庭筠詞中的"為君憔悴盡,百花時",陳亮詞中的"春歸翠陌,平莎茸嫩,垂楊金淺。遲日催花,淡云閣雨,輕寒輕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賞,都付與、鶯和燕"即是例證。
在上述三類心理狀態(tài)中,自然以失意悲苦者為多,更何況中國詩歌中有著"以悲為美""以愁為工"的審美情趣,所以縱觀唐宋詞中描寫春景的作品中,就絕大多數(shù)都是"傷春"詞篇。緣此,大好的春光在詞中往往就發(fā)生了變化,變成了惱人的斷腸景色。如秦觀的《如夢令》就是一首這樣的一首代表作品:"門外鴉啼楊柳,春色著人如酒。睡起熨沉香,玉腕不勝金斗。消瘦,消瘦,還是褪花時候。"這就是唐宋詞中流行"傷春"情懷的大體原因。
2.唐宋詞人的"傷春"情懷大致有這幾種類型
2.1抒發(fā)憐春惜春之感。春去秋來,花開花落,原是"于卿何干"的自然現(xiàn)象,但對那些特別珍惜時光珍惜生命的詞人來說,卻不免引發(fā)他們"好景不常在,盛時不再來"的無窮惆悵。故而面對暮春的落花,即使是面對美好的春光,也會讓他們產(chǎn)生莫名的憂郁。黃庭堅《清平樂》:"春歸何處?寂寞無形路。若有人知春去處,換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在這首詞中,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安慰,像是去了親人似的。一首短詞,幾經(jīng)曲折,詞人從惜春到尋春,從希望到失望,從不斷追尋到瀕于絕望;終于懷著無可告慰的心情,為美好的事物的消逝陷入到無限的沉思之中了。讀完這首詞,你會覺得:春天是可愛的,要珍惜春天,別讓它輕易溜走。這樣的詞還有李甲的《帝臺春》"芳草碧色,萋萋便南陌。暖絮亂紅,也只人、春愁無力?!磩t而今已拼了,忘則怎生便忘得?又還問鱗鴻,試重尋消息。""拼則"幾句,把詞人對春天種種一言難盡的情懷得以淋漓盡致的發(fā)揮。
2.2抒發(fā)對韶光易逝,青春難留的煩悶與苦惱。這樣的詞在唐宋詞作中很多。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這首詞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它通過對海棠"綠肥紅瘦"的描寫,抒發(fā)了女詞人暮春時節(jié)的感傷情緒。這種感傷來自她對春光的留戀和惜別,也是對自己青春將逝的煩悶與苦惱。"應是"一句,說春光雖好,但不能長駐;海棠花雖美,也要隨著逝去的春光逐漸凋零,時光的流逝是無情的,是無法抗拒和無力挽回的。因此,這"應是"兩個字的內(nèi)在感情是極為深沉的。另外又如馮延巳的《鵲踏枝》:"梅落繁枝千萬片,猶自多情,學雪隨風轉(zhuǎn)。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無限。樓上春風寒四面,過盡征鴻,暮景煙深淺……"梅是無情之物,可在詞人看來,它在離開枝頭之時猶作"多情"的留戀之舞,那么,人就更會在"繁花易落"和"笙歌易散"中深深地感受到"人生易老"的悲慟。在這種對于生命無常的繾綣哀傷中,它從反面表達了詞人對于短暫而又美好的人生之珍惜和眷戀。
2.3抒發(fā)對心上人(遠行人)的無限相思之情。這類詞中,春景多為抒情主人公觸發(fā)感情之物。黃庭堅《少年心》中:"對景惹起愁悶。惹相思、病成方寸?!?這開頭三句,女主人公先說自家相思成病,對景更添愁悶。"依依裊裊復青青,勾引春風無限情。"(白居易《楊柳枝》),大約是春天吧,女主人公望著雙燕呢喃、蜂蝶戲花的景致,不惟沒有歡情,反勾起心中的苦悶。一個"惹"字,可看出,女子早已相思成病,撩人的春景只不過是勾起她心中的煩悶、增添她心中的愁情的觸發(fā)物罷了。溫庭筠的《更漏子》:"星斗稀,鐘鼓歇,簾外曉鶯殘月。蘭露重,柳風斜,滿庭堆落花。 虛閣上,倚欄望,還似去年惆悵。春欲暮,思無窮,舊歡如夢中。"詞中的這位思婦凌晨時分就孤單地倚在欄桿上,看滿院落花,整夜未睡,這種"傷春"的意緒是為思念舊歡而發(fā)。
2.4春景起興,借此來抒發(fā)詞人的政治感慨。辛棄疾的《摸魚兒》上片:"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迷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wǎng),盡日惹飛絮。"在這幾句詞中,詞人緊緊抓住春光的去留,不予撒手,逐層深入,描寫憐春、惜春、留春、怨春,其用意正如王閩運在《湘綺樓論詩文體法》中所說"以詞掩意,托物寄興,使吾去曲隱而自達。"作者有難言之隱,用暮春風雨,落紅飛絮,象征南宋局勢的威迫,表達自己壯志未酬和行將半老的悲切。在這首詞的結(jié)尾:"休去倚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這幾句以斜陽煙柳,一片慘淡迷離之景,暗示國家前途的渺茫,表達了詞人自己的無可奈何的憂國之情。宋人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中說這首詞"詞意殊怨……聞壽皇(孝宗)見此鬩頗不悅"說明詞風不僅因運用暗喻而顯得委婉凄惻,而且蘊含的情感也比較激烈。
像這樣的詞還有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在這里"春花秋月"代表著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以景物的美好來點明他被俘之前度過的無數(shù)美好時光,但下一句"往事知多少"讓詞人回到了殘酷的現(xiàn)實之中。結(jié)句,以比擬、夸張的手法,把愁和春江之水相提并論,令人嘆服。
縱觀唐宋詞中,面對春日,詞人能夠心情舒暢吟詠春光美好的詞作不多,在那"春秋多佳日"的美好季節(jié)里,詞人們?yōu)楹味?傷春"情懷呢?究其愿因,這主要是當時社會而使詞人的心情受到壓抑所導致。在詞人壓抑悲苦的心態(tài)下,原為"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的春而成為憂郁傷感的事物,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