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吉裕
小學語文教學中關于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雖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卻依然成為一道不見成效的難題。本文試圖從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理性品格出發(fā),并將它轉化為可見的實踐行為,從教材解讀、教學設計、學習評價三方面探討具體的操作方法,把意識形態(tài)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為日常教學行為,將理性品格與感性實踐統(tǒng)一起來,讓學生在反復實踐中實現(xiàn)自省、內化,從而逐漸形成創(chuàng)造力。
一、教材解讀:理性品格轉化為思維空間的開放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學科,其本質就是學習、運用語言文字。這一語文學科本質所具有的獨特性,使它在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造性方面具有一種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蔼毺匦浴睉撌钦Z文最基本的品格。因此,對課文的解讀,我們不需要程式化的對錯判斷,而需要合理與否的有機引導?!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相同的文本,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解讀。我們應注重自身思維的開放性,呈現(xiàn)給學生更為開放的思維空間。由此可見,作為語文教師,在教材解讀的過程中,應具有開放的思維意識,應多層次地理解教材。只有這樣,才可能讓學生具有創(chuàng)造的精神。
在解讀教材時,現(xiàn)在的語文教師自己沒有對教材進行全面、深入的解讀,更多的是依賴教參等教輔資料,形成一種墨守成規(guī)的思維定式,導致“千人一面”的教學模式。這種最為常見的對教材的解讀方式,延伸到課堂教學中,則變?yōu)橐环N問答式、填鴨式的文字解釋過程,而不是我們想要的語言解讀的過程。從教學效果來看,教師雖“圓滿”地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學生們也收獲頗“豐”,但學生卻是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的壓抑狀態(tài),根本沒有自由發(fā)揮的學習空間。此時,如果我們能多角度解讀教材,多關注學生,給予學生更為開放的理解空間,那么學生的個性就會得到真正的釋放,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解讀能力肯定得到提升。
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尤其重要的是必須要全面提升教師對教材的解讀品質。既然語文學科是一門需要獨特體驗的課程,那么教師的解讀絕不能僅僅滿足于教參等所提供的所謂“標準答案”,更應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看法。作為語文教師,對文本要形成自己的多元理解。只有這樣,才會允許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才能充分尊重孩子的獨特見解。這種充分重視孩子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體驗實踐的教學過程,得到的遠比標準答案要有用得多。當然,我們也反對為體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而讓解讀完全背離作者的本意。作為教師,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深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從而真正了解文本內涵。
注重語文學科本質的獨特性,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造力,就是要注重教材解讀,就是要促進教師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
二、教學設計:理性品格轉化為實踐行為的化育
語文是傳承文明、啟迪思維的工具。運用語文的過程就是創(chuàng)造的過程?!皠?chuàng)造性”應該是語文最突出的品格。也就是說,語文教學中的“創(chuàng)造”應該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看得見的實踐行為。
(一)課堂教學——“深入淺出”
有人說:語文課堂應該是“深入淺出”的課堂——教師要精讀、細讀文本,只有對課文有深入的解讀,才能高屋建瓴,這是“深入”;教學時,必須設計多種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由淺顯處逐步走進文本,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這是“淺出”。每一位語文教師在備課時,都要思考的問題是——設計何種方案來提升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并滲透到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起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比如,在進行《諾貝爾》一課的教學時,我抓住寫人文章“抓住人物特點,寫好典型事例”的要求,設計兩大實踐過程:一是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聚焦重點段“諾貝爾發(fā)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藥”,體會抓住環(huán)境和人物進行具體描寫的方法;二是運用這樣的方法,把本課中“1864年9月3日諾貝爾實驗室在一聲巨響中化為灰燼。諾貝爾的弟弟被炸死,父親被炸成殘廢,但諾貝爾毫不氣餒”這一部分略寫內容寫具體。這種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文字的活動,能給予每個學生無限寬廣的想象以及體驗空間,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
(二)課外實踐——“減負創(chuàng)新”
課堂上的實踐運用要重視,課堂外的延伸也不容忽視。現(xiàn)在的小學生課外作業(yè)可謂不少,但真正能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作業(yè)卻不多。這種課外作業(yè)的布置,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及能力的培養(yǎng),無疑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我們要減少作業(yè)量,精心設計課外作業(yè),讓它真正起到既鞏固所學知識,又能充分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發(fā)揮的作用。如,在課外閱讀《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時,我只布置了一道作業(yè):“如果你來到巧克力工廠,你想干什么呢?會發(fā)生什么故事?”學生思維活躍、情緒高漲。在整個讀書的過程中,他們充分感受到求異、探索的樂趣。
同時,觀察能力是認識能力的基礎,也是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不可缺少的一種能力?!坝^察”作為一種重要的課外實踐方式,應加以運用。課外,我們應通過加強觀察,促使學生去感知周圍的事物,如景物天氣、花鳥蟲魚、人情風俗、親戚朋友……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引導學生將觀察到的內容內化成自己的理解,并表達出來。這樣的作業(yè),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發(fā)展。
三、學習評價:理性品格轉化為思維火花的呵護
縱觀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為了應付期末考試,教師常常迷失方向,誤入急功近利、殺雞取卵的歧途。太多的標準答案和零容忍犯錯的評價標準,讓小學語文課堂這個本該充滿想象、體驗個性解讀樂趣的舞臺,變?yōu)閱握{無趣、枯燥乏味的學習場所,甚至讓學生們心生畏懼,敬而遠之。作為一門最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學科,已變成最能制造統(tǒng)一模式的機器,這是不是與它的本質背道而馳?“多元性”是語文體驗的本質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將此品格轉化為對創(chuàng)造火花的精心呵護。
(一)注重課堂教學評價
語文課堂是一種對話,包括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及他們和文本、編者的對話。有對話就必然有理答,理答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思維展開的程度。因此,對課堂的理答,我們也應充分考慮,認真對待。否則,就容易挫傷孩子們最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嫩芽。
請看到《一夜的工作》教學片段:
師:自己大聲讀一讀課文。讀了之后,請你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在你心目中,總理的這一夜是怎樣的一夜?
(問題本身就給予學生充分的創(chuàng)造性空間,無形中鼓勵學生說出最真實的想法。此時,幾位學生的回答較一般,都是文中現(xiàn)成的詞句)
師: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嗎?
生1:我想用“簡樸”一詞來概括。
師:好。我知道“簡樸”這個詞很簡樸,但又不“簡樸”,說說你的具體感受——
生1:周總理雖然貴為總理,住在宮殿式的房子里,但他的辦公室陳設卻普普通通,而且他招待記者也只是一點點花生米,他很簡樸。
師:厲害!你把文中前前后后能體現(xiàn)總理“簡樸”的內容統(tǒng)統(tǒng)找到了,而且把它們串到了一起,文章就應該這樣讀?。雌饋怼绊樖譅垦颉钡睦泶穑鋵嵤菍W生獨到見解的充分肯定,是一種鼓勵他創(chuàng)造性回答的評價)
生2:我想用“認真”一詞來概括。
師:能把“認真”換成四個字嗎?
生2:(遲疑)一心一意。
師:不!就是“認真”,把它化成四個字!
生2:認認真真。
師:對,認認真真。怎么說呢?
生2:因為他批閱文件的時候不是隨便看看,而是一邊看,一邊想。
師:是啊,你真會關注細節(jié)。從這里你體會到這是一種怎樣的認真?
生2:專注。
師:專注。一個認真,加一個認真,就是“認認真真”,你同意換成四個字的嗎?
生2:同意!
上面的理答,是完全建立在學生原有回答的基礎之上,通過教師的引導深化,表達得更加準確。教師沒有簡單地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也沒有讓學生輕易否定自己原先的想法,而是通過一步步理答引導,讓學生發(fā)覺哪些地方可以完善,并自己修改,使表達更加準確。在一個開放自由的空間里,無論學生用哪個詞語來概括,教師都能通過恰當?shù)狞c撥讓他們理解更加深入??此菩攀帜閬?、隨心所欲,細細品味卻耐人尋思。這也給了我們莫大的啟發(fā):成功的理答,必須是尊重學生自身閱讀的起點,充分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體驗,在此基礎上展開的引導,才是有效的。長期展開這樣的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勢必如春天的竹筍一樣節(jié)節(jié)高。
(二)關注閱讀、寫作評價
在閱讀、寫作評價中,一定要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最近一年級期末卷上有一道填空題:“做( )”。標準答案是“做工”。學生答案眾多:有填“做好”的,有填“做對”的,也有填“做人”的。評卷時,有教師問我:“不照標準答案可不可以?”我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可以?!逼鋵?,這題目就是考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為什么只能“做工”呢?這是個小例子。同樣,寫作也是如此,絕對不能限制學生的思維,應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這樣寫成的習作才能真正體現(xiàn)童趣。因此,在閱讀和寫作的評價中,我們更要重視學生思維火花的呵護。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擁有最豐富想象力、最純凈明澈心靈的群體,我們肩負著啟蒙、創(chuàng)新的教學重任。語文,作為研究語言文字的一門學科,在根本上決定了它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獨特性。它在培養(yǎng)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創(chuàng)造力不可能在教學中立竿見影,我們必須根據(jù)語文本身的特點,將理性品格與感性實踐相統(tǒng)一,讓學生在反復實踐中去自省、內化,從而促使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形成和發(fā)展。
(責編 韋 雄)
小學教學參考(語文)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