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橋是著名的英國劍橋大學所在地,我國新格律詩人徐志摩先生曾于1921年5月至1922年8月有過一段劍橋大學游學經歷,也正是劍橋大學求學期間,徐志摩先生滋生了濃厚的康橋情結,可以說,康橋不管是在徐志摩先生的詩作當中,還是在他的生命當中,都具有重要意義。在徐志摩先生詩作當中,康橋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字眼。在徐志摩先生心目當中有一個深深的康橋情結。
到英國劍橋大學游學是徐志摩先生人生當中極其重要的轉折點,他視康橋為永遠的精神依戀之鄉(xiāng)。徐志摩先生初從一個相對閉塞的國度進入一個自由開放的國度,心靈深處感受到強烈的震憾,并被康橋所深深地影響,用徐先生自己的話來講,康橋引導自己如何睜眼,康橋激發(fā)起自己求知的欲望,康橋培養(yǎng)了自己的自我觀念及意識。從某種程度上講,徐志摩的名字與康橋是密不可分的,在徐志摩一生的詩作當中,最為耀眼,同時也是最具群眾基礎的當屬《再別康橋》。
葉嘉瑩曾經談到,對于最優(yōu)秀的詩人而言,都不會選擇用簡單的文字來寫詩,而是用自己的生命來寫詩?!对賱e康橋》就是徐志摩用自己的生命完成的詩歌,表達了詩人面臨與母校分離時人類最基本、最自然的情感,這也是康橋情節(jié)所特有的魅力。
再別康橋與康橋情結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先生于1928年11月6日第三次歐游歸途的輪船上寫下的一首傳世之作。這首詩共分為七節(jié),康橋情結貫穿始終。
第一節(jié),點再別之題。三個“輕輕的”排列使用,向讀者展示了詩人內心極其強烈的情感。第一個“輕輕的”,所展示的是幽靜的傍晚時分的康橋,詩人即將離開,但眼看如此靜謐的康橋又怎能忍心打破這份寧靜,腳步自然是輕輕的,此處的“輕輕的”,同時也反映出詩人內心的不舍之情;第二個“輕輕的”,被徐先生用來抒發(fā)對劍橋及作為靈魂棲息地的康橋的崇拜敬仰,內心充滿尊重,不敢叨擾,自然要“輕輕的”:“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此處談到招手也是輕輕的,一方面十分形象地描述了招手這一動作是緩慢進行的,另一方面,借助一個看似簡單的招手動作,來描述一個富有深意及情感的無聲告別的場景。徐先生在這里特別提到與西邊的云彩作別,就是要表達自身對康橋自然景觀的鐘愛, 特別是對康橋迷人的黃昏更是極為依戀,徐志摩先生曾經這樣說道,老實說,對于自己的本鄉(xiāng)的了解也是十分有限的,但對于康橋卻十分上心,無數(shù)個清晨和黃昏,自己在康橋莫名發(fā)呆,絕對單獨。毫不夸張地說,康橋作為詩人精神家園、靈魂棲息地實至名歸,最起碼對于徐志摩先生而言,對康橋的感情要遠遠超過對自己家鄉(xiāng)的感情。
徐志摩先生對康橋自然景觀極為迷戀,特別是康橋的黃昏最令其向往:
我經常在夕陽時分騎著單車去追尋天邊的日頭……寬廣的大道過來一群吃飽了的羊群,偌大的太陽在背后放射萬縷金輝,映得天空一片烏青,不可逼視的威光當中的一條大路和羊群被凸顯出來,一種強烈的神異性壓迫感頓由心生,不禁對著這縷縷金光下跪……還有一片一望無垠的草原,上面點綴著開得正艷的罌粟,陽光透過褐色的云層照射出來,變幻成一種別樣的顏色,令人著迷,頓時產生一種眩暈的感覺……這一走就是兩年,有誰可以真正理解自己內心對康橋的隱憂?內心最不舍的就是那令人為之著迷的黃昏,毫無遮掩的田野,悠閑的倚在草叢中,看著星星一個個露出頭……通過這段描寫,作者特別提到要與西天的云彩作別其中所蘊含的情感也就不難理解了。徐先生為之眩暈甚至拜倒的絕美康橋黃昏景象,在即將告別之際,內心充滿不舍和傷感,太多的依戀、惆悵,又如何能夠做到瀟灑?
第二節(jié)主要是以康橋邊的柳樹為描寫對象。徐先生對康橋的感情之深是毋庸置疑的,需要關注的就是選擇何種方式才能夠更加充分形象地將其展示出來。徐先生的目光最先集中在了康橋邊上的柳樹上,寫康橋勢必要提到康河,在作者看來,康河匯集了康橋的靈性,康河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最美的河。在中國古典文化中,柳樹就占據(jù)一席之地,最早可見《詩經》,柳與留諧音,作者借以表達離別時的不舍之情,我國古代就有折柳與贈柳的習俗。徐先生對于古代柳的意象并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別出心裁地將柳喻為新娘,很自然地在中國古典意蘊之中添加了一份西方現(xiàn)代色彩。這是一位怎樣的新娘呢?應該是身穿拖地婚紗,華麗又不失貴氣;深秋時節(jié)的柳樹婀娜多姿,就好似身段優(yōu)美的新娘;這是誰的美麗新娘?詩人內心充滿喜悅之情,據(jù)此猜想應該是自己追求的姑娘最終成為自己的新娘。人物合一,讓人分辨不出到底哪個是柳樹,哪個是新娘。徐先生用新娘來比喻金柳,中西混搭,古今合璧,可謂是學貫中西的大師!
第三節(jié)將目光落在康河的水草上??岛拥乃智宄海诓坏剿某呱畹暮又猩L著水草。石頭上的苔痕,敗草中的鮮花、水流、水草、云霞以及鳥鳴等都深深扣動詩人心弦。詩人在描寫水草時用到了“招搖”一詞,這是一個典型的擬人手法,用人的動作和情感來描寫水草,讓詩人似乎覺得水草在歡迎他、挽留他。徐先生對康河的感情也極為濃厚,以至于有意愿化為一條水草,一輩子在康河中,與康河永不分離。詩人甚至想縱身跳入康河當中,與心愛的康河零距離接觸,讓全身每一處肌膚,每一個毛孔都浸在康河當中,有一瞬間似乎詩人的心都要融化了,這天人合一、人河交融是何等之美好,詩人也十分巧妙地將內心對康河的熱愛之情表達得十分徹底。
第四節(jié)以枊蔭下的清潭——拜倫潭為描述對象。在詩人眼中,枊蔭下的一潭就好似天上的彩虹,其中凝聚著彩虹一樣美好的夢。徐先生很喜歡到拜倫潭游玩,玩累了還可以順勢躺在結滿果子的桃李蔭下飲茶,小雀也會時不時落到桌上吃食,別有一番情趣。拜倫潭水清澈見底,天上的霞光倒映在水面上,就像畫一樣美麗。潭面上長有水藻的地方就不會映出霞光,放眼望去,整個潭面是一片一片的,有的地方是映出的霞光,有的地方則是綠藻,相互呼應。徐先生提到“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那這個夢到底是怎樣的呢?從色彩角度來講,是五彩斑斕的;從格調角度來講,能夠帶給人印象深刻的回憶及愉悅的心情;從內容角度來講,就是往日在康橋所度過的難忘的時光。endprint
第五節(jié),作者重點對往日康河泛舟及星夜放歌的美好時光進行了回憶。詩人對往日在此度過的美好時光進行了回憶,借助這種方式來表達內心對康橋的不舍和依戀之情。徐先生有好幾次學習撐篙的沖動,但最終還是沒有能夠如愿。他也曾自嘲道,自己手腳不靈,始終不得要領,最終也沒能掌握這項技能。雖然徐先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最終也沒有能夠學會撐篙,然而在詩歌當中,詩人則想象出一副自己撐一支長篙,慢慢向青草更青處移動的場景,在詩人看來,一味地站在康河邊上看天空中的云彩、岸邊的柳樹、水中的水草以及清澈的潭水,已經達不到自己表達內心情感的需求了,所以要到康河中撐篙,就好像并不是與康橋告別,而是剛剛到此,正待痛痛快快地游玩一番,在這美妙絕倫的景色當中忘記了周圍的一切,不知不覺已經夜幕降臨,星星掛在幕布一樣的天空中,連接成一條星河,閃閃發(fā)光,斑斑星輝灑落下來,詩人滿載一船星輝,不禁放聲高歌,此時也將詩人內心情感推到一個高潮。
第六節(jié)所描述的是一個夏蟲無聲,一片寧靜的景象。徐先生此時從夢境重新回到現(xiàn)實,情緒也隨之低落。面臨即將離開的現(xiàn)實,無論如何也放歌不出,只能拿起笙簫,奏出一曲充滿離別憂傷的曲子,重新營造出寂然的意境。事實上,此處的沉默正是詩人內心情感的真實表達。我們每個人都曾體會到,當處于極度興奮或者激動的情況之下,經常會說不出話來;還有就是當心情極度沮喪悲傷的時候,也常常是無話可說。柳永在《雨霖鈴》當中這樣寫道: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蘇軾也曾在《江城子》中提到,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上面所談到的這種情況并不是真的無話可說,相反,是心中充斥無限情緒,千言萬語,不知道從哪兒開始,哽咽在喉,不知道怎樣表達,似乎在這種情形之下,所有的語言都是蒼白的,都無法準確地將內心情感表達出來,只好選擇無聲勝有聲。
最后一節(jié)主要是起到首尾呼應的作用,詩人內心對康橋充滿了不舍,然而決定不帶走一片云彩,不忍心叨擾到靜謐的康橋,不舍得康橋感受離別時的悲傷。第七節(jié)并非對詩歌第一節(jié)進行簡單意義上的重復,其中所蘊含的情感更加深切,所流露出的悲傷及不舍之情也更加濃厚。詩人用“悄悄地”與上一節(jié)的傷感之情進行銜接,但不同于詩歌開頭部分的“輕輕的”。有人評價這一句展示出了詩人的灑脫,對此種觀點筆者并不贊同,認為詩人灑脫是尚未讀懂詩歌中所蘊含的詩人對康橋的不舍和依戀。詩人在即將離開康橋的時候,眼中應該是充滿了淚水,內心極度傷感和留戀,但卻不忍心破壞康橋美景,不帶走一片云彩,只懷揣一顆破碎的心,與自己靈魂棲息的精神家園告別。曾經在這里度過的美好的歲月,曾經甜蜜的愛情,內心所深愛著的一草一木,以及曾經那個懵懂少年懷揣的遠大抱負和理想,是一個多么美好的夢呀,然而現(xiàn)如今卻即將面臨告別,所有這一切都留在原處,詩人身體離開了,然而靈魂卻永遠地留下來,與心愛的康橋、康河相依。
結 語
徐志摩先生通過《再別康橋》想要表達的并不是簡單的與母校告別,而是與康橋文化告別,而康橋文化對徐志摩的人生所帶來的影響是極大的。就像胡適先生所說,徐志摩先生崇拜著一種簡單而又單純的信念,之所以說它簡單,是因為只需要用三個字或詞就可以概括出來,一個是愛,一個是美,一個是自由。他夢想著在一個人的生命中可以同時實現(xiàn)這三者的集合,這就是他的簡單而又單純的信仰。沒有康橋,就沒有徐志摩,沒有徐志摩,康橋也不會令國人如此熟悉。徐志摩一生之所以會對康橋抱有如此深切的情感,在即將分別之際會如此不舍,與他的家庭背景、游學經歷以及愛情等均存在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筆者在此主要以徐志摩先生代表作《再別康橋》為切入點,對康橋情結進行全面解讀。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農村中小學職業(yè)教育的啟蒙與培育研究”,項目編號:JG13EB080。
參考文獻:
[1]李丹.“康橋情結”與徐志摩的詩[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3(3).
[2]李志軍.畫面唯美·濃情難化·情結難解——《再別康橋》與康橋情結[J].芒種,2013(4).
[3]張玲.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再別康橋》誦讀指導[J].語文建設,2011(8).
[4]唐永賓.物美景麗皆為情——論《再別康橋》物我合一的抒情手法[J].作家,2009(1).
[5]楊會云.康橋——心心相通的橋——我教《再別康橋》[J].課外語文,2013(9).
[6]姚麗.情本虛無·何必執(zhí)著——談《再別康橋》中的禪意[J].語文天地,2013(6).
[7]付祎.用心品讀天籟之音——談《再別康橋》中的韻意美[J].語文教學之友,2013(5).
[8]吳思敬.風雨過后見彩虹——徐志摩的歷史定位及其詩歌的經典化問題[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9]徐萬田.靈性的康橋需要詩意的表達——由《再別康橋》引發(fā)的對現(xiàn)代詩歌教學的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12(10).
作者簡介:
董春華(1971— ),女,遼寧鞍山人,碩士,鞍山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