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舉
不可否認,初中語文教學歷經多年的改革,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仍然問題嚴重,一言以蔽之,是人文精神的流失。初中語文教學將最具人性之美的語文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進而發(fā)展成為一種僵化的應試教育,致使語文教學失去了它應有的生機和活力。表現(xiàn)在學生身上則極端缺乏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這種功利性的傾向由來已久,令人觸目驚心。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的學科性質定義為:"語文是最重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與以往教學大綱顯著不同的是,新頒布的課程標準在確認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同時,首次強調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這種由單一性(工具性),向雙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轉變,昭示了語文教學對人文精神回歸的呼喚。
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呢?
1.提高自身素質
為了在語文課堂中把人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語文教師本身必須具備正確的人文教育思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档略浾f過:"只有人能教育人。"換言之,即是自身受過教育的人才能教育人。因此,語文教師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只有具備高人文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高人文素質的學生。而一個自身都沒教育好的人,是不可能教育好別人的。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中,要通過自身獨立的思想,淵博的學識,健全的個性,寬廣的胸懷,深厚的愛心,得體的談吐,瀟灑的舉止,優(yōu)雅的風度,以及對待工作、名利、生活、挫折等的積極態(tài)度,展現(xiàn)良好的人格形象,散發(fā)強大的人格魅力,以自身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如果一個教師自己都不愛學習,不負責任,不講承諾,沒有愛心,缺少民主,主觀武斷,狹隘片面,言語粗俗,思想消極,精神委靡,對學生缺少人文關懷等,那他教育出來的學生肯定大多素質不高,成才率也很低。所以語文教師應該積極掌握相當?shù)娜宋闹R,不斷促進自身人格完善,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yǎng),以良好的人文精神面貌展示在學生面前,那么實施起人文素質教育來才會得心應手。
2.營造課堂氛圍
人文性的語文課堂需要學生參與。學生是語文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他們要敢于對學習內容發(fā)表出與教師不相同的觀點,大膽地呈現(xiàn)出自己的情感世界。但是在現(xiàn)實的課堂中,話語權卻更多地掌握在老師手上,學生們疏于表達,已經習慣于當一個聽眾和記錄員。要讓學生的聲音真正回到課堂中來,需要教師給他們更多的空間和鼓勵,讓學生有勇氣表達自己。除了空間和鼓勵,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放開胸懷,去接納那些意料之外的聲音,因為前面提到學生的個性、領悟力、情感是有差異的,所以課堂上的聲音不可能每一個都是正確、積極、正面的。學生個體的差異決定了他們的表達中會有錯誤的答案、負面的情緒,還有說不出話的尷尬。教師要把"尊重"放在課堂的首位,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學習《背影》這篇課文時,個別學生可能因為種種原因,對父親的感情有別于其他同學,這時,教師不應該立即就去指責這樣的情感是錯誤的,不妨先接受學生的情緒,表揚他誠懇地與大家分享獨特的情感世界的做法,然后再帶著學生走進課文去感受作者對父親態(tài)度轉變的歷程,請同學們學著作者去解讀自己的父親。當然,這樣還有可能暫時不能改變那個學生對父親的感情,但是等到多年之后,當他有了足夠的生活經歷時,他也許會發(fā)現(xiàn)這一課的學習在他心中有著磨滅不掉的影子。
3.培養(yǎng)積極情感
從學生人學開始,就教育他們熱愛自己的國家,愛它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為它的富強盡心盡力;教育他們了解我們這個民族悠久的歷史,為人類及社會進步做出的貢獻,讓孩子們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有自豪感的人一生是無比高興的,是充滿信心的,這樣的人生才會有許多創(chuàng)造奇跡的可能。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是民族的楷模,詹天佑、錢學森為祖國和民族創(chuàng)造了奇跡,神五、神六、神七的六位航天英雄,沒有對祖國的愛,沒有錚錚鐵骨為民族獻身的精神,何以圓中國人的飛天夢想。教學中,應緊扣教材,結合現(xiàn)實,積極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情感。
4.進行寫作滲透
除了作文教學,周記、日記教學也是滲透人文教育極其重要的途徑。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告誡我們:"把自己的教育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這就提醒一切教育工作者:人文教育要注意暗示性,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使人文教育對受教育者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周記、日記教學就具有這功能,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周記、日記對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對平時思想行為表現(xiàn)消極的學生,注意鼓勵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長處,例如他某次做了一件好事,某種思想認識提高了,對某一新學到的知識能轉化為自己的能力等等。語文教師就引導他將這些內容寫進周記或日記當中,以此作為他自勵的手段,示意他向好的方面轉變。對平時表現(xiàn)積極的學生,則反其道而行之,嚴格要求他們提倡寫出自己不足之處或失誤,以此作為自鑒的鏡子,督促他們自我反省、自我約束,引導他們獲得全面發(fā)展和進步。學生寫這種作文好像是在自我談心,無論是"后進生"或是"優(yōu)等生",對他們而言,都是一種很好的自我教育方式,這比任何形式的訓導效果要好的多,久而久之既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又能達到養(yǎng)成學生自省自勵品質的目的。
5.激發(fā)學生美感
社會美是指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美,社會現(xiàn)象是紛繁復雜的,既包括物質現(xiàn)象,又包括精神現(xiàn)象。在文學作品中,表現(xiàn)人偉大的品格、崇高思想感情的文章最容易激發(fā)學生的美感。正如法國的庫申在《論美》中講到"除了真正的道德之外,道德美還包括任何精神的美。"真正的美是和高尚的、優(yōu)美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質是分不開的。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就必須著力挖掘課文中體現(xiàn)美德的底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潤物細無聲"般的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興趣和愛好,樹立正確審美觀念,正確地區(qū)別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并"依照美的規(guī)律"去生活,去工作。例如:《"諾曼底"號遇難記》中的人性美、《背影》的人情美、《談骨氣》的人格美、《岳陽樓記》的情懷美,這些課文從不同側面向學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是幫助這些尚不諳世事的青少年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的不可或缺的間接經驗,是他們茁壯成長所必需的精神養(yǎng)料。
當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還有許多滲透人文教育的方法。我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完全可以發(fā)揮課本本身所固有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有目的、自覺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跡,高尚的思想情操等熏陶學生,教育學生,在學生的心靈上播撒做人的良種。妥善尋找教學與育人的最佳結合點,在"滲透""滋潤"上下功夫,從語文教學的各個方面、各環(huán)節(jié)仔細揣摩,有機的進行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