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瓊
(貴州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貴州 貴陽 550018)
“丘未達,不敢嘗”另解
黃 瓊
(貴州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貴州 貴陽 550018)
《論語·鄉(xiāng)黨》中“丘未達,不敢嘗”,一般注釋為“孔子我不知(藥性),(所以)不敢吃”,本文從現(xiàn)代白話譯文語句的前后不關(guān)聯(lián)、“達”的釋義、“未”與“X(不、豈)敢”的含義、類似饋贈事件對比等方面進行研究,認為可解釋為“丘未曾顯達,不(豈)敢吃(接受)”。
《論語·鄉(xiāng)黨》;丘未達;不敢嘗
《論語·鄉(xiāng)黨》中有“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雹購堁鄫胱g注:《中華經(jīng)典藏書·論語》,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44頁。該句一般被解釋為“孔子我不知(藥性),(所以)不敢吃”。
孔安國曰:“未知其故,故不嘗,禮也?!雹诔虡涞?《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711頁。
鄭注云:“曰‘丘未達’,言不服之義,藥從中制外,故當慎也。”③(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上)》,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422頁。
皇疏:“未曉此藥治何疾,故不敢嘗之?!雹艹虡涞?《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711頁。
《四書集注》引范氏曰:“凡賜食必嘗以拜,藥未達則不敢嘗?!币龡钍显?“大夫有賜,拜而受之,禮也。未達,不敢嘗,謹疾也。必告之,直也?!雹莩虡涞?《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711頁。
《論語正義》:“‘丘未達’云云者,達猶曉也?!雹?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上)》,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422頁。
此后學(xué)者,如楊伯峻、錢穆等,均襲此釋。
筆者覺得,從另外方面解釋該句略佳,故嘗試從現(xiàn)代白話譯文的前后意思不連貫、“達”的釋義、“未”與“X(不、豈)敢”的含義、類似饋贈事件對比等方面進行研究,探討“丘未達,不敢嘗”一句的語義另解。
遵循舊釋,會使全段翻譯有些不完善,讓人感覺脫節(jié)。下面列舉幾個常見的現(xiàn)代白話譯文版本中對該文的解釋。
《論語淺解》:“季康子送藥給孔子,孔子拜謝之后接受了,說:‘我還不了解這藥的藥性,不敢嘗。’”⑦錢遜:《論語淺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66頁。
《論語譯注》:“季康子給孔子送藥,孔子拜而接受,卻說道:‘我對這藥性不很了解,不敢試服。’”*楊伯俊譯:《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05頁。
《孔子批判下·論語譯說》:“季康子贈送藥物,孔子作揖,把藥接過來,說道:‘丘對這藥不了解,不敢吃?!?古棣、戚文等:《孔子批判下·論語譯說》,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331頁。
以上三個版本中對該段文字的標點均為: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即三處均將原文標點中的一處句號譯為逗號,改動本是為了使前后文連貫一致,結(jié)果卻讓人覺得突兀。于是,楊先生加一“卻”字表轉(zhuǎn)折,使行文和諧。但因為孔子答話之前只出現(xiàn)“饋藥”及“拜”“受”之動作,而無旁人問他為何不嘗藥,所以孔子回話顯得有點冒失。
章太炎發(fā)現(xiàn)此處不足,對此解說:“達者,針也。凡病有先施針,然后可用藥者,如《傷寒論》云‘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fēng)池、風(fēng)府,卻與桂枝湯則愈’,是其一例??鬃硬∥词┽?故不敢嘗藥,針后自可嘗,故仍拜受不辭。”*章太炎:《章氏叢書 廣論語駢枝》,世界書局1982年版,第974頁。
此前,王若虛也發(fā)現(xiàn)不足:“予謂人以善意饋藥,而告之以疑,不敢嘗,凡人交際皆知其不可,況孔子之于康子乎?且使饋藥無迫使面嘗之理,何必以此語忤之?”*王若虛:《滹南遺老集校注 卷五之論語辯惑》,遼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頁。并予以解說“當是退而謂人之辭,記者簡其文,故一曰字而足耳?!?王若虛:《滹南遺老集校注 卷五之論語辯惑》,遼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頁。
程樹德在《論語集解》中也認為“此說理當。”*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711頁。
現(xiàn)代一些譯者也沿襲此釋,這樣處理雖可以在某種程度緩和這種矛盾,但也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原義。
《論語導(dǎo)讀》:“季康子贈送藥品給他,他拜而受之,(事后又)說:‘我對這藥性還不了解,不敢試服?!?鮑鵬山:《論語導(dǎo)讀》,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頁。鮑鵬山先生為原文標點,于“拜而受之”后標逗號,使原文、譯文標點一致,又于中插入“事后又”三字,一定程度上略微改變了原文。
《論語新解》:“季康子送藥品來問候,孔子拜而受之。告使者道:‘我還不知道那藥性,暫不嘗了。’”*錢穆:《論語新解》,巴蜀書社1985年版,第249頁。錢穆先生則加入“告使者”三字,并且擺出“賜食物,遇可嘗,當先嘗,示鄭重其人之賜之。今告使者,未達藥性,故不嘗,亦謹篤之表示也?!?錢穆:《論語新解》,巴蜀書社1985年版,第249頁。將這段歷來肯定的解說再予以說明。但藥畢竟不等同于食物,尤其不等同于可嘗之熟食,“君賜食,蓋熟食也,故可先嘗。賜腥則亦不嘗矣。夫藥性有萬殊,服食之法,制造不一,尤無未熟先嘗之理?!?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711頁。禮儀中規(guī)定先嘗的只對賜食而言,且只對賜熟食而言,《論語·鄉(xiāng)黨》中有“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張燕嬰譯注:《中華經(jīng)典藏書·論語》,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45頁。故上述說明也不太盡如人意。
尤其現(xiàn)代白話譯文在翻譯該處時為力求前后譯文連貫,加入不少場景,大刀闊斧修改孔文。如,《發(fā)現(xiàn)論語》解釋為:
“魯國政府的宰相季康子將一種珍貴的藥物贈送給孔子,孔子客氣地接過藥物并看了看之后又還給他,說:‘我還不充分了解這藥物的藥理特性,所以我絕不敢貿(mào)然地去品嘗它?!?/p>
作者釋‘受’有兩義:“‘授’,給予;接受?!?楊潤根:《發(fā)現(xiàn)論語》,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頁。但畢竟“給予”不完全等同于“還給”,這里改得令人有點難以接受。
“丘未達”一句中,“達”至關(guān)重要。鑒于現(xiàn)代譯文存在的不足,筆者嘗試重新考釋,把握了“達”的釋義,整句的意思就可以明白大半。
“達”,其字形在甲骨文中書作“達”,會意。
《說文解字·辵部》:“達,行不相遇也。從辵羍聲?!对姟吩?‘挑兮達兮?!薄疤暨_,一往一來之意也。通達雙聲,達非正字,即通之假也?!?章太炎講授:《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85頁。
《漢字源流字典》曰:“達,甲骨文從大(人),從辵,會通達之意?!?谷衍奎編:《漢字源流字典》,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頁。
《廣雅·釋詁一》曰:“達,通也?!?曹憲音,張揖撰:《廣雅》,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4頁。
后經(jīng)演變,在《經(jīng)籍籑詁》中有“達謂身命通達也?!?阮元編:《經(jīng)籍籑詁》,成都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944頁。由“通”引申出“得志,得行其道”,又“顯貴,顯達”之義。
“達”作“顯貴”義,很早就出現(xiàn)了。如“達官”即顯貴之官。
《禮·檀弓下》有“公之喪,諸達官之長杖?!?商務(wù)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四,商務(wù)印書館1979年版,第3077頁。
孔穎達疏:“達官謂國之卿、大夫,士被君命者也。”
后“達官”泛指高官。*漢語大詞典編輯組編:《漢語大詞典》10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7頁。
《論語》中,至少有兩處“達”釋為“顯貴,顯達”。
《論語·雍也》:“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張燕嬰譯注:《中華經(jīng)典藏書·論語》,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83-84頁。
《論語·顏淵》:“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張燕嬰譯注:《中華經(jīng)典藏書·論語》,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81頁。
當時,“達”作“顯達”解很普遍。《史記·孔子世家》:“吾聞圣人之后,雖不當世,必有達者。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歟……”*(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21頁。該內(nèi)容又出現(xiàn)于《左傳·昭公七年》《孔子家語·觀周》等。
使孔學(xué)進一步發(fā)揚光大的孟子“擬圣而作”之《孟子》一書中,作“顯達”解之“達”層現(xiàn)不窮,如《孟子·盡心上》中有“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軻著;楊伯峻,楊逢彬譯注:《孟子》,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250-251頁。同代以及此后,“達”作“顯達”解更為普遍,且與“窮”成為一對穩(wěn)定的反義詞。
《說苑·雜言》中“孔子曰:‘……以富而能富人者,欲貧而不可得也……以達而能達人者,欲窮而不可得也?!?(漢)劉向撰;趙善論疏證:《說苑疏證》,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5年版,第513頁。
《列子·力命》:“窮圣而達逆?!?葉蓓卿譯注:《列子》,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53頁。
《列子·仲尼》:“孔子愀然有間曰:‘……任窮達,知去來之非我……’”*葉蓓卿譯注:《列子》,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90頁。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趙昌平撰:《李白詩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53頁。
凡此種種,舉不勝舉。
王力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貧’的對面是‘富’,‘窮’的對面是‘通’或‘達’?!肚f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窮達貧富?!F達’對舉,‘貧富’對舉,是很明顯的?!?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432頁。
這里,“達”釋為常見的通用意義“顯達”,更方便理解。
在一定語言環(huán)境中,詞受到前后文字的制約與影響。孔子作為“春秋筆法”的創(chuàng)始人,深諳“一字喻褒貶”,對詞的選擇精確得當?!妒酚洝た鬃邮兰摇?“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30頁。基于此,筆者從該句中拈出“未”與“不敢”進行分析,因為它們與“達”互相制約,互相影響,對“丘未達,不敢嘗”是翻譯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未
《論語》一書中表否定的詞很多,如無、勿、亡、弗、非、毋、莫、不等,其中以“不”出現(xiàn)頻率最高,每章均有,合計580次,“未”居第二,57次。關(guān)于“未達”,歷來均譯為“不了解”,那為何此處用使用頻率少的“未”達,而不是出現(xiàn)頻率高的“不”達?
“不”與“未”均表否定,但兩者有所不同?!安弧敝饕硎痉穸?“用于謂語前表示對動作、事物、情狀的否定”,*王海棻、趙長才等編:《古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頁。而“未”則與時間聯(lián)系緊密,即“沒有,不曾”*《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寫組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wù)印書館2002年版,第95頁。之義,“表示動作或情況尚未施行或出現(xiàn)”。*王海棻、趙長才等編:《古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6年版,第351頁?!安恢湫浴?重點表達對一種事實(“知其性”)的否定,對“達”(了解)的否定,用“不”略佳?!墩撜Z》用“不”“未”等很講究,如《論語·衛(wèi)靈公》中的“道不同,不相為謀”*張燕嬰譯注:《中華經(jīng)典藏書·論語》,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47頁。等句,用“不”表示對“同”及“相為謀”的否定而不惜重復(fù)用“不”??v觀全書,“未”“不”二字同時出現(xiàn)于一段話中,至少有15次之多,下舉幾例:
《論語·里仁》中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我未見力不足者……”*張燕嬰譯注:《中華經(jīng)典藏書·論語》,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3頁。
《論語·子路》中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張燕嬰譯注:《中華經(jīng)典藏書·論語》,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99頁。
《論語·衛(wèi)靈公》中子曰:“……動之不以禮,未善也?!?張燕嬰譯注:《中華經(jīng)典藏書·論語》,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45頁。
以上顯見,“不”表對事實等的否定,如對“仁”“足”“如”“善”等的否定,而“未”則與時間,尤與“目前時間”聯(lián)系緊密,表示目前還沒有“見”,目前還不“可”,目前還沒有達到“善”。
史上文人歷來也注意到“未”“不”之不同,似“恨不相逢未嫁時”之語,“不”“未”不可更。正因如此,現(xiàn)代譯文大多譯為“還不了解”,加一“還”字,表目前暫不了解,此釋與原文有出入,試譯為“丘未曾顯達”,不僅合原文,而且還可獲佳效,獲得兩層含義:
一是表層含義。從字面上看,孔子“拜”且“受”后,謙虛地答:“我還沒有顯達,不敢吃?!被卮鸬皿w,合身份,惟妙惟肖地傳達出一介布衣在接受當權(quán)者饋贈時所言。
二是深層含義。至少有兩方面的深層含義,即:(1)孔子積極入仕被表達得淋漓盡致。丘只是目前暫時沒“達”,但不會放棄,會一直積極進取,爭取“達”?!妒酚洝た鬃邮兰摇?“孔子要絰,季氏饗士,孔子與往。陽虎拙曰:‘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鬃佑墒峭??!?(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21頁。這是孔子在母親去世后的初次涉世,雖受挫折,“由是退”,但于“達”途上更積極?!墩撜Z·微子》:“不仕無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張燕嬰譯注:《中華經(jīng)典藏書·論語》,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84頁。
(2)尤為重要的是,“子曰”的對象為康子,而康子正是孔子求“仕”的最佳突破口,“未達”可以說一部分原因是康子造成的,而“達”也在康子一念之間?!妒酚洝た鬃邮兰摇?“秋,季桓子病……喟然嘆曰:‘昔此國·興矣,以吾獲罪于孔子,故不興也?!欀^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魯,相魯,必召仲尼。’后數(shù)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子贛知孔子思歸,送冉求,因誡曰:‘即用,以孔子為招’云。”*(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26頁。
(二)“不敢”
“不敢”為偏正結(jié)構(gòu),重心在“敢”。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敢,謙詞。有冒昧的意思?!?《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寫組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wù)印書館2002年版,第95頁?!对~詮》:“表敬助動詞,惟存形式而實已無‘敢’字之意義者屬此?!薄秲x禮·士虞禮》鄭注云:“敢,冒昧之辭?!?賈)疏云:‘凡言敢者,皆是以卑觸尊,不自明之意?!?楊樹達:《詞詮》,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93頁。當時,“敢”的這種用法已廣泛出現(xiàn)于各類典籍的對話中?!墩撜Z》中即出現(xiàn)了七次:
《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曰:‘敢問死。’”*張燕嬰譯注:《中華經(jīng)典藏書·論語》,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57頁。
《論語·先進》:“公西華曰:‘……赤也惑,敢問?!?張燕嬰譯注:《中華經(jīng)典藏書·論語》,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63頁。
《論語·顏淵》:“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張燕嬰譯注:《中華經(jīng)典藏書·論語》,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82頁。
《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曰:‘敢問其次?!?‘敢問其次?!?張燕嬰譯注:《中華經(jīng)典藏書·論語》,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96頁。
《論語·堯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張燕嬰譯注:《中華經(jīng)典藏書·論語》,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04頁。
其他典籍中,“敢”的這種用法大量出現(xiàn)?!蹲髠鳌こ晒辍?“韓厥執(zhí)縶馬前……曰:‘……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攝官承乏?!?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793-794頁。《孔子家語·王言解》:“曾子起,下席對曰:‘敢問何謂王者言?’孔子不應(yīng)……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曾子曰:‘敢問何謂三至?’……曾子曰:‘敢問此義何謂?’”*劉樂賢編著:《孔子家語》,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版,第25-26頁。
綜上,“敢”作為謙詞已被廣泛使用?!案摇北碇t敬,“劉淇謂‘敢’猶云‘豈敢’,省文也。”*徐仁甫編:《廣釋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1頁。當時常出現(xiàn)在“敢”前加“何”、“豈”、“非”、“不”等否定詞。
受中心詞“敢”義制約,這種“X敢”結(jié)構(gòu)廣泛用于表謙虛?!墩撜Z》中不乏此例,又如:
《論語·雍也》:“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張燕嬰譯注:《中華經(jīng)典藏書·論語》,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77頁。
《論語正義》:“引孔曰:‘不伐者,不自伐其功?!?(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上,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230頁。
《四書集注》:“引馬曰:‘孟之反賢而有勇,軍大奔,獨在后為殿。人迎功之,不欲獨有其名?!?夸功也。奔,敗走也。軍后曰殿。戰(zhàn)敗而還,以后為功。反奔而殿,故以此言自掩其功也?!?朱熹集注:《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85年版,第41頁。孟之反的謙虛一目了然。
《論語·公冶長》:“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知十,賜也聞一知二?!弊釉?“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張燕嬰譯注:《中華經(jīng)典藏書·論語》,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56頁。
“俱”字點破夫子與子貢之謙虛,且異文《論衡·問孔》中云“子貢之名凌顏淵上”*(東漢)王充著;陳蒲清點校:《論衡》,岳麓書社1991年版,第140頁。,不難得出,子貢謙讓。
《論語·述而》:“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xué)也?!?張燕嬰譯注:《中華經(jīng)典藏書·論語》,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01頁。
《論語正義》引孔曰:“孔子謙不敢自名仁圣。”*(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上,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282頁。
《四書集注》:“謙辭也?!?朱熹集注:《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85年版,第128頁。
孔子十分謙虛,所以公西華說道,正是孔子謙虛這一點是學(xué)生學(xué)不到的?!柏M敢”兩字,將夫子謙虛之態(tài)貌刻畫得入木三分。
以下,“敢”前附“非”“何”“豈”等否定詞,這些否定詞與“不”均可通借。
(1)非——不,《說文通訓(xùn)定聲》:“不、非一聲之轉(zhuǎn)”?!安弧薄胺恰弊鳛榉穸ǜ痹~,可互為通借。*鄭權(quán)中:《通借字萃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20頁?!啊恰q‘不’,否定副詞,訓(xùn)見《經(jīng)傳釋詞》,王融《凈行詩》:‘茹荼非云苦,集木豈稱危?’‘非’、‘豈’互文,皆猶‘不’也。”*徐仁甫編:《廣釋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31頁。
(2)何——不,“何”猶“不”,否定詞。訓(xùn)見《古書虛字集釋》?!蹲髠鳌ふ压辍?“衛(wèi)齊子曰:‘茍或知之。雖憂何害?’”*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203頁?!啊稘h書·五行志中之上》作‘雖憂不害’。杜甫《去蜀》:‘安危大臣在,何必淚長流?!巍蛔鳌弧?。*徐仁甫編:《廣釋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2頁。
(3)豈——不,“豈”猶“不”,否定詞。《魯語下》:“豈唯魯然”,韋注易“豈”為“不”。謝靈運《初發(fā)入南城》:“弄波不輟手,玩景豈停目?”《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人有語曰:‘豈合吃杖,不合決他?!础M’訓(xùn)為‘不’”。*徐仁甫編:《廣釋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3頁。
如此,隨著時間的流逝,“敢”與“非”“豈”等連用慢慢減少,而與“不”結(jié)合越趨穩(wěn)固,“不敢”成為一個表謙虛的特色詞語。它在典籍中早已出現(xiàn),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說苑·臣術(shù)》:“魏文侯且置相,召李克而問焉……李克曰:‘臣聞之,賤不謀貴……臣者疏賤,不敢聞命?!?(漢)劉向撰;趙善論疏證:《說苑疏證》,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5年版,第41頁。
《孔子家語·弟子行》:“孔子曰:‘……昔晉平公問祁奚曰:‘羊舌大夫,晉之良大夫也,其行如何?’……公曰:‘曩者問子,子奚曰不知也?’祁奚曰:‘……是以不敢得知也。’……”*(三國)王肅著;廖名春,鄒新明校點: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頁。
《搜神記·吳王小女》:“歌畢,欷歔流涕,不能自勝……重曰:‘死生……不敢承命?!?(晉)干寶著;胡懷深標點:《搜神記》,商務(wù)印書館1957年版,第123頁。
《紅樓夢·第五十七回》:“他原聽了說‘另具上等謝禮命寶玉去磕頭’,故滿口說‘不敢’,竟未聽見賈母后來說拆太醫(yī)院之戲語,猶說‘不敢’,賈母與眾人反倒笑了?!?曹雪芹、高鶚:《紅樓夢》,安徽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459頁。
《滄浪之水》:“茍醫(yī)生抱了拳說:‘聽說池處長高升了……’董柳給他倒茶,他馬上站起來說:‘不敢當,謝謝嫂子?!?閻真:《滄浪之水》,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4年版,第345頁。
總之,“不敢”釋為謙詞,“丘未達”一句釋義迎刃可解。一邊為當權(quán)者康子,一邊為一介布衣,夫子在接受“禮輕情義重”的“藥”后,客氣地闡述:“我僅為一介平民,豈敢吃(受)大人饋的厚禮呀!”
古籍中有一些孔子接受饋贈的類似事例,通過對比,更能清楚判斷“丘未達,不敢嘗”句之意。
(1)《說苑·反質(zhì)》:“魯有儉者,瓦鬲煮食,食之而美,盛之土铏之器,以進孔子??鬃邮苤?歡然而悅,如受太牢之饋。弟子曰:‘瓦甂,陋器也。煮食,薄膳也。而先生何喜如此乎?’孔子曰:‘吾聞好諫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親,吾非以饌為厚也,以其食美而思我親也?!?(漢)劉向撰;趙善論疏證:《說苑疏證》,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5年版,第614頁。
(2)《說苑·貴德》:“孔子之楚,有漁者獻魚甚強,孔子不受。獻魚者曰:‘天暑市遠,賣之不售,思欲棄之,不若獻之君子?!鬃釉侔菔?使弟子掃除,將祭之。弟子曰:‘夫人將棄之,今吾子將祭之,何也?’孔子曰:‘吾聞之,務(wù)施而不腐馀財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賜,可無祭乎?’”*(漢)劉向撰;趙善論疏證:《說苑疏證》,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5年版,第120頁。
(3)《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鬃訒r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涂。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鬃釉?‘諾,吾將仕矣?!?張燕嬰譯注:《中華經(jīng)典藏書·論語》,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62頁。
“對待”康子一事上,從“禮”來看,“拜而受之”,但實際上卻直言“不敢嘗”,這和沒有接受何異?在(1)(2)事例中,孔子或“受之,歡然而悅”,或干脆“不受”而經(jīng)過一番解釋后“再拜受”,但是,康子一事“乃自以曲防人之心……阻定不服其藥,虛人之賜,孰甚于此?康子聞之,非慚即怒。便如康子寬厚能容。而己之為人,是何道理?楊氏以必告為直,圣人之直,恐不如此?!?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711頁。圣人之直,抑或“受之,歡然而悅”,抑或“不受”,為何此處態(tài)度如此不明。尤其第(3)例,陽貨、康子均作為當權(quán)者饋物給孔子,照歷來之釋,陽貨之豚尚可受之,何獨不敢嘗康子之藥?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要絰,季氏饗士,孔子與往。陽虎拙曰:‘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鬃佑墒峭??!?(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21頁。這是被陽虎拒之“仕”外的一段往事。它對于這位因得知父親身世而對未來抱有憧憬的年少者來說,無疑是很大的挫傷??鬃右虼耸聟拹宏柣?而后又因陽虎之過,“子畏于匡”,此外,更因為陽虎作為季氏的家臣而“執(zhí)國政”,于周禮不合,孔子對他更加厭惡?!墩撜Z·季氏》中有子曰:“陪臣執(zhí)國政,三世希不失矣……”“這一批評是針對陽虎把持魯國政權(quán)而發(fā)?!?張秉楠:《孔子傳》,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08頁。更甚者,《左傳·定公九年》中孔子得知趙簡子收用陽虎的消息時,曰:“趙氏其世有亂乎。”*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573頁。
相對陽虎,孔子與康子略有交情?!墩撜Z》中兩人多次對話,且“記答大夫(康子)之問,亦用孔子‘對曰’矣……其時卿之位益尊而權(quán)亦重”,*蔣伯潛:《十三經(jīng)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12頁?!墩撜Z》中出現(xiàn)四次尊敬康子而書之“對曰”。另外,《史記·孔子世家》:“秋,季桓子病……顧謂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魯,相魯,必召仲尼’……欲召仲尼,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子贛知孔子思歸,送冉求,因誡曰:‘即用,以孔子為招’云?!?(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26頁??煽闯?孔子急欲仕魯。那與康子關(guān)系不言而喻,遠不是陽虎所能比。
從以上三件類似事例可看出,“丘未達,不敢嘗”作“孔子我不知(藥性),(所以)不敢吃”解釋明顯不當,而作“我未曾顯達(僅為一介平民),豈敢吃(受)大人饋贈的厚禮呀!”解,合情合理,且合事實,因為孔子確實未仕。
綜上,結(jié)合前面四方面的分析研究,筆者認為,“丘未達,不敢嘗”一句可釋為“丘未曾顯達,不(豈)敢吃(接受)”。
(責(zé)任編輯 孟莉英)
The New Explanation of “Qiu Wei Da, Bu Gan Chang”
HUANG Qiong
(LiteratureandArtsSchoolofGuizhouNormalCollege,Guiyang,Guizhou, 550018,China)
The sentence “Qiu Wei Da, Bu Gan Chang” inXiangDangofLunYu, has been explained as “I (Confucius) don’t know (the medicine), (so) I dare not take”. Considering the inconsistence in modern vernacular translation, the explanation ofDa, the meanings ofWeiandBuGanare investigated and similar gifts events are compared. It concludes that the sentence can be explained as“ I (Confucius) have not been outstanding, so I cannot accept”.
“XiangDangofLunYu”; Qiu Wei Da;Bu Gan Chang
2014-06-30;
2014-12-07
2014年貴州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課題(14GZQN23);2013年貴州師范學(xué)院一般博士項目(2013BS003)
黃瓊,女,湖南漣源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語言學(xué)及應(yīng)用語言學(xué)。
10.3969/j.issn.1671-2714.2014.00.034
在線優(yōu)先出版日期:201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