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浩軍 范文東 羅秀清 闕茂棋 劉啟華
?
《傷寒論》嘔吐病證治規(guī)律研究與應(yīng)用※
● 章浩軍*范文東 羅秀清 闕茂棋 劉啟華
對《傷寒論》中有關(guān)嘔吐病證治條文進行分析歸納,初步整理出仲景嘔吐病證治規(guī)律——六經(jīng)皆有嘔吐之證,而又以少陽較為常見,治嘔倚重少陽可謂仲景論嘔吐之真諦,并用諸指導(dǎo)臨證。
《傷寒論》 嘔吐 證治規(guī)律
《傷寒論》雖以論外感熱病為主,但其六經(jīng)辨證體系對內(nèi)傷雜病亦有指導(dǎo)作用,筆者通過認真分析、歸納《傷寒論》中有關(guān)嘔吐病證治條文,探尋其證治規(guī)律,以期發(fā)掘出仲景論治嘔吐病的理論體系,并用諸指導(dǎo)臨床實踐。
在《傷寒論》中論及嘔吐有“嘔”、“嘔吐”、“干嘔”、“欲嘔吐”、“嘔逆”、“吐逆”、“胃反”及“噦”、“噫”等名稱[1],涉及條文79條,遍及所有六經(jīng)之病篇。
1.1 太陽病嘔吐 太陽病之嘔吐,作為次要癥狀而見于太陽病“傷寒”、“中風(fēng)”,如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以及第12條:“太陽中風(fēng),……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此二者皆均系邪中太陽之表,太陽經(jīng)氣不利,若影響胃氣之和順,使其氣上逆則可見嘔。
太陽之病未解向里發(fā)展,若同見陽明之證則成太陽陽明合病,其見嘔者,如第33條:“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湯主之”,是因里氣為表病所傷,胃氣上逆而致嘔。若太陽與少陽證同見則為太陽與少陽合病,亦可見之嘔,如第177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其為太陽之表邪并入少陽,邪犯腸則下利,而邪在上胃氣上逆則嘔。
故太陽之嘔,因太陽屬表,表證初起可見之嘔,為表邪內(nèi)干于胃,胃氣上逆所致,而非主癥;進而,太陽表邪向內(nèi)侵犯陽明則成太陽陽明合病,傷及少陽則為太陽少陽合病,此時,二者之嘔已升至主癥,然其胃氣上逆則更加顯現(xiàn)。
1.2 陽明病嘔吐 陽明之嘔吐,一者可見于由太陽轉(zhuǎn)屬陽明之嘔,如第185條:“……傷寒發(fā)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zhuǎn)屬陽明也”,其為太陽表證未罷,而里熱阻于胃則嘔不能食。二者為陽明病邪郁少陽致胃氣不和者,如第230條:“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三者陽明本病致嘔者多屬虛寒之證,如第194條:“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及第226條:“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胃陽虛寒邪竊據(jù)則胃中虛冷,胃氣不降則上逆而噦作,噦者,噯氣是也。再如第243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亦屬陽明中寒,胃氣虛寒,寒飲內(nèi)蓄,水飲上犯,衛(wèi)失和降而嘔吐[2]。
故陽明之嘔,因陽明屬里,其病性一般認為多為熱證、實證,然陽明之嘔,除從太陽轉(zhuǎn)屬或邪郁少陽外,仲景卻以陽明中寒所致為常,以胃中虛冷為其病機,凸顯仲景“保胃氣”之思想,當值臨證者深思。
1.3 少陽病嘔吐 少陽之嘔,一者以嘔與不嘔為有無少陽證標志,嘔吐之病位在于胃,為胃氣上逆而致,《傷寒論》本應(yīng)以陽明病多見,但卻將少陽之嘔列為常見,且仲景還特將“頗欲吐”、“不嘔”分別作為太陽表證傳與不傳以及是否屬少陽證之標志,如第4條:“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shù)急者,為傳也”以及第61條:“下之后,復(fù)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其見“不嘔”者知病不在少陽。再如第270條:“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能食不嘔可知胃氣尚和,故邪不內(nèi)傳而三陰不受邪。
二者少陽之嘔可從太陽轉(zhuǎn)屬,如第266條:“本太陽病,不解,轉(zhuǎn)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與小柴胡湯”。此言表邪向內(nèi)傳途中,處半在表半在里之少陽,其嘔因少陽樞機不利,升降失司所致。
三者少陽之嘔特征為嘔劇次頻,從將第96條:“傷寒五六日……心煩喜嘔……小柴胡湯主之”之“喜嘔”列為治少陽病主方小柴胡湯之主證之一以及第103條:“……嘔不止,心下急……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之“嘔不止”為少陽兼里實之大柴胡湯主證之一,即可見端倪,邪熱郁阻胸中,氣機不宣,影響于胃,胃逆則嘔,膽病及胃是為其病機,此等正點出仲景良苦用心——嘔吐較頻或不止者常屬少陽病。
故少陽之嘔,從“不嘔”、“喜嘔”到“藏府相連”、“邪高痛下”等字眼不僅點出嘔為少陽病的標志,嘔之劇、之頻當屬少陽,而且還詳析了膽胃相關(guān)連之病理機理,雖六經(jīng)皆有嘔,然從因從癥到論到治俱全者,獨見于少陽,故可看出仲景論嘔倚重少陽之真諦矣。
1.4 太陰病嘔吐 太陰病嘔吐屬其常見之證,故仲景在太陰病提綱即提及嘔吐,如第273條:“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結(jié)硬”,太陰之病多為脾虛濕盛之證,寒犯中焦,胃氣上逆則吐。
故太陰之嘔,以脾虛不運為特征,常與腹?jié)M、食不下等癥并見,其陽虛程度較淺,而有別于少陰嘔吐。
1.5 少陰病嘔吐 少陰病嘔吐有寒熱之分,其屬寒居多,一者陽虛陰寒之邪上逆所致,如第282條:“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此少陰病陰盛于下,陽擾于上,正虛邪僭,水火不濟而致心煩欲吐不吐。又如第300條:“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此為陽氣外亡而陰邪上逆所致欲吐而非有物真吐。
二者少陰病之嘔多“干嘔”,如第315條:“少陰病……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及第317:“少陰病……或干嘔……通脈四逆湯主之”,前者,干嘔為陽無所附,欲上脫;后者,干嘔屬陰盛格陽之證寒氣上逆而致,二者之嘔,多為有聲無物。
三者少陰病嘔吐常與下利并見,如第292條:“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fā)熱者,不死”,為少陰陽復(fù)可治之證;而第296條:“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卻為少陰陰寒獨盛虛陽欲脫之極危候,此一“不死”、一“死”可資鑒別。再者第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其與上第296條文字相似但病情卻有天壤之別,但是證之嘔為寒邪犯胃,胃氣上逆所致,而非真陽欲絕可比。
少陰病之嘔屬熱者,可見于陰虛水熱互結(jié),如第319條:“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為水熱互結(jié)在里,犯胃則嘔。
少陰病嘔吐因水而嘔,有陽虛水停與陰虛水熱互結(jié)之不同,如第316條:“少陰病……或嘔者,真武湯主之”,其嘔為陽虛不能化氣,水飲變動不居上犯于胃所致,其與上第319條相比,二者之嘔同為因水所犯,卻有寒熱之不同,故少陰屬水火兩極之性已顯。
故少陰之嘔,屬寒者多見,常為陽虛重,甚則陽虛欲脫,陰寒內(nèi)盛之證,其嘔常為“干嘔”或“欲嘔不嘔”之有聲無物。屬熱者為陰虛水熱互結(jié)之證。
1.6 厥陰病嘔吐 厥陰病嘔吐,一見厥陰病屬寒熱錯雜之吐蛔證,如提綱第326條:“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胸,胸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其食則吐蛔,因于下寒,胃腸虛寒,得食則蛔聞食臭而上出。
二見寒格之嘔,如第358條:“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fù)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為陰寒格陽拒食不納而吐。
三見厥陰病濁陰上逆作嘔,如第377條:“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其嘔吐為肝胃寒邪挾濁陰之氣上逆所致。
四見厥陰轉(zhuǎn)少陽之嘔,如第379條:“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為臟邪還腑,自陰出陽,厥陰轉(zhuǎn)少陽之證。三見四見,二者一陰一陽,一寒一熱,相比之意,明矣。
故厥陰之嘔,多屬寒熱錯雜之性,其上熱下寒、陰寒格陽、肝寒挾陰上逆、厥陰轉(zhuǎn)少陽而吐,是為特點。
1.7 水飲嘔吐 六經(jīng)病中因水而嘔者較為多見,特單列之。
一者表邪不解心下有水氣,如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小青龍湯主之”,以心下為胃所居,其有水氣,則胃氣因而上逆而致干嘔。而心下水氣偏里之嘔者,如第316條:“少陰病……或嘔者,真武湯主之”,其嘔為陽虛不能化氣,水飲變動不居,上犯于胃所致。若水飲較甚者則為水逆,如第74條:“中風(fēng)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此為飲水過多,不能下行,飲入則格拒而致,水入則吐而為水逆之證。
二者水飲停聚胸脅而嘔者,如第152條:“太陽中風(fēng),下利嘔逆……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此水停于胸脅,陽氣升降之道受阻,胃氣上逆則嘔。
三者痰飲內(nèi)聚而嘔者,如第161條:“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此傷寒汗下吐后表雖解而中陽氣已虛,痰飲內(nèi)聚而致胃氣上逆,則噫氣不除。
故六經(jīng)病中水飲嘔吐,皆因水而嘔,其水均居處于胸脅、心下之所,水阻氣機不利,升降失司是其發(fā)病共同機制。
六經(jīng)病皆有嘔吐,觀其脈證各有不同,故能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2.1 太陽嘔吐解表和胃以止嘔 太陽之嘔初期:外邪初犯太陽影響胃氣順行,胃氣上逆而致,其屬太陽中風(fēng)表虛證者,治以桂枝湯調(diào)和營衛(wèi),方中除桂、芍調(diào)營衛(wèi)外,還有生姜溫胃止嘔,故能表解里自和,而嘔逆得止。傷寒表實之嘔則可用麻黃湯治之,發(fā)汗解表,表解里氣自和而嘔止。
太陽合病嘔吐:表邪再進一層,若與陽明合病而嘔者,以葛根加半夏湯治之,方中以葛根湯以解其表,加半夏降逆而止嘔。若與少陽合病而嘔則用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治之,方中黃芩湯清在里之熱,再加夏姜以和胃止嘔。
故治太陽在表之嘔,宜分表虛、表實,重在解表,表解里自和而嘔止,非專治其嘔;太陽合病嘔吐之治,則需分清所合之病不同而以表里同治。
2.2 陽明嘔吐寒者溫中和胃,熱者從少陽論治 陽明之嘔屬陽明中寒所致者,治用吳苵萸湯,方中吳苵萸溫中散寒、降逆下氣,生姜散寒止嘔,參、棗補虛和中,故能溫中降逆而止嘔。
陽明嘔吐屬熱者為熱結(jié)于胸脅,尚未成結(jié)于腹,只能從少陽論治,方選小柴胡湯,卻不可輕率攻之,正如第204條:“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是之謂。
故陽明嘔吐之治,中寒者宜溫中降逆而止嘔;屬熱者常因其熱結(jié)在胸脅,而不在腹,仍需從少陽而治,不可輕率攻之。
2.3 少陽嘔吐清膽和胃以止嘔 少陽之病因“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jié)于脅下”而致,其嘔為“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方選小柴胡湯和解少陽,方中柴胡氣質(zhì)輕清味苦微寒,疏解少陽郁滯,黃芩苦寒,氣味較重,清瀉少陽膽熱,生姜、半夏調(diào)理胃氣以止嘔,人參、大棗、炙甘草益氣和中,是方寒熱并用,攻補兼施,能疏三焦氣機,調(diào)達上下升降,宣通內(nèi)外,運行氣血之功,為和法之代表方劑[3]。若少陽兼陽明之嘔不止者,為邪氣留積于里不去,胃氣不降反升所致,方選大柴胡湯和解少陽兼清里熱,方中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去參草恐其緩中留邪,加枳實、大黃、芍藥滌除熱滯,熱清滯除而嘔止,為少陽兼陽明雙解之劑。
故少陽嘔之治,因其病位在胸脅心下,為膽熱犯胃所致,治其嘔不可用汗吐下法,僅宜用和法治之,清膽和胃而嘔自止。
2.4 太陰嘔吐健脾和胃以止嘔 太陰之嘔因脾虛寒濕中阻而胃氣上逆而致,即如第277條:“……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故治用理中、四逆輩溫補脾胃而嘔止。
故太陰之嘔治,重在溫補中焦脾胃之氣,脾健則運化如常,而胃氣自順,嘔吐自愈。
2.5 少陰嘔吐陽脫者回陽,陰虛熱結(jié)者清熱滋陰 少陰陽虛寒嘔者:若陽脫之干嘔,方以白通加豬膽汁湯或通脈四逆湯救陽回陽固脫而止嘔。陽虛水泛或見嘔者用真武湯溫陽行水而止嘔。
少陰陰虛熱嘔者:少陰陰虛水熱互結(jié)之嘔,用豬苓湯滋陰清熱利水而止嘔。
故治少陰之嘔,其屬寒嘔者,若下焦陽虛較重甚者陽脫,治以回陽固脫為急,陽回脫固,不治嘔而嘔自止;若陽虛水泛者重在溫陽化氣,氣化水亦行而嘔吐止;其屬熱嘔者,為陰虛水熱互結(jié)之嘔,則當清熱與滋陰并用,熱清水結(jié)除而嘔自止。
2.6 厥陰嘔吐溫清和胃以止嘔 厥陰嘔吐,屬寒熱格拒而致者,方選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方中芩、連泄熱于上而除吐逆,干姜溫中助陽則利止,參以補胃氣,而使陰陽升降之機復(fù)常,而寒熱格拒自愈、嘔自止;若屬上熱下寒之吐蛔證,治以溫下清上、寒熱并用、攻補兼施之烏梅丸;若為肝胃寒邪挾濁陰之氣上逆而嘔者,方選吳茱萸湯溫中降逆止嘔;若厥陰轉(zhuǎn)少陽而嘔者從少陽論治方用小柴胡湯和解少解而止嘔。
故厥陰嘔吐之治,因其性多屬寒熱錯雜,常以溫清并用、攻補兼施治之。
2.7 水飲嘔吐因勢利導(dǎo)、邪去嘔止 水飲嘔吐,若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之干嘔者,治以小青龍湯解表化飲而嘔止;若陽虛水泛或見嘔者,治以溫陽化氣行水,方選真武湯加生姜治之;若水入則吐者之水逆者,方以五苓散淡滲利水而止嘔;若水飲停聚胸脅之嘔,方用十棗湯峻逐水飲,飲除氣機得暢而嘔自止;若痰飲內(nèi)聚噫氣不除之嘔,用旋覆代赭湯滌飲降逆而止嘔。
故水飲嘔吐,皆因水阻氣機不利,升降失司而致,治之關(guān)鍵當據(jù)“水”居之位不同,而以因勢利導(dǎo)之法,其偏在上者,吐之;其偏在下者,滲之;其偏在外者,汗之。如此,則水飲除而嘔吐止。
以上所論,將《傷寒論》有關(guān)嘔吐病證治條文,進行分析歸納,初步整理所得仲景嘔吐病證治規(guī)律——六經(jīng)皆有嘔吐之證,應(yīng)隨證治之,其中又以少陽之嘔較為常見,治嘔倚重少陽,可謂仲景治嘔之真諦。
3.1 葛根加半夏湯治太陽陽明合病之嘔吐案 王某(門診號:0234651),女,53歲,農(nóng)民,住福建省長汀縣和田鎮(zhèn)。
初診(2012年7月21日):昨日下午汗出受涼,今晨進食后約一時許,嘔吐胃物3次,且見胃脘稍痛,大便略溏,惡寒,不熱,身痛,無汗,口干,喜熱飲,尿淡黃,舌淡紅,苔膩微白,脈浮緊。是證寒邪襲表,內(nèi)犯陽明,胃氣上逆而見嘔,為太陽陽明合病,病機重心在表,宜發(fā)汗解表,寒解陽明之氣則和,而嘔可止。擬用葛根加半夏湯加減治之。藥用:葛根20g,麻黃15g,生姜10g,桂枝10g,炙甘草10g,生白芍10g,紅棗10g,半夏20g。日進2劑,每劑以水600mL煎至300mL,每3小時溫服1次。
二診(7月22日):患者藥后,身遍微汗出,嘔吐止,今晨身痛亦除,大便成形,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藥已中病,方以桂枝人參湯加減,善其后。藥用:桂枝10g,黨參15g,白術(shù)10g,炙甘草10g,干姜10g,茯苓15g,再進3劑。
按 本案患者病發(fā)于汗出受涼,系風(fēng)寒之邪犯太陽肌表,衛(wèi)陽被遏,則惡寒、身痛、無汗;表寒不解內(nèi)干于胃,則胃氣上逆而見嘔,是證當屬太陽陽明合病之嘔吐。正如《傷寒論》第33條:“太陽陽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狈竭x葛根加半夏湯加減,以葛根湯解表散寒,而加半夏降逆止嘔,故藥后微汗遍及全身,太陽衛(wèi)表之邪得解,在里之胃氣因和,不專治嘔,而嘔自止。再以桂枝人參湯益氣健脾,固其本。
3.2 小柴胡湯治少陽嘔吐案 劉某(門診號:0244611),男性,38歲,個體戶,住福建省連城縣廟前鎮(zhèn)。
初診(2012年8月25日):患者近周來因家庭瑣事不順,常感胸悶不適,昨日又外出淋雨,今晨起發(fā)熱,惡寒,嘔吐次數(shù)頻多,半日許,已吐十余次,脘腹連及胸脅悶痛,二便尚調(diào),舌質(zhì)偏紅,苔白膩,脈弦細。當屬少陽之嘔,膽熱犯胃,胃失和降,方選小柴胡湯加減治之。藥用:柴胡30g,黃芩10g,半夏20g,桂枝10g,生姜50g,炙甘草6g,紅棗10g。每劑水煎去滓后,將二道汁合再煎10分鐘,藥汁約500mL為2次劑量,每3小時服1次,晝夜連進2劑。
二診(2012年8月26日):服藥后,身微汗出,熱退,寒除,嘔吐得止,守上方,再進3劑。
按 是案患者情志不暢為內(nèi)所因,加之雨淋為外所感,外邪直犯少陽,少陽樞機不利,而胸脅心下正為少陽之所,邪結(jié)于此,不僅可見寒熱往來交替,脘腹痛連胸脅,而且嘔吐頻繁。嘔與發(fā)熱同見,正與《傷寒論》第379條:“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相符,故選用小柴胡湯加減清利少陽,和暢氣機,藥后,能寒熱外解,氣機得順,里氣因和而嘔吐得止。
[1]李佳殷.淺析《傷寒論》嘔吐證治[J].光明中醫(yī),2009,6(24):1010-1011.
[2]官庶敏,蔣小敏.淺述《傷寒論》六經(jīng)之嘔吐[J].江西中醫(yī)藥,2011,4(42):19-20.
[3]王慶國.傷寒論選讀[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3:148-149.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第二批全國優(yōu)秀中醫(y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No.國中醫(yī)藥發(fā)〔2008〕21號)
章浩軍,男,主任醫(yī)師,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第二批全國優(yōu)秀中醫(yī)臨床人才。主要從事中醫(yī)脾胃病、風(fēng)濕病臨床研究。
福建省龍巖市中醫(yī)院(3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