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翠?武曉欣
摘 要:孔子的儒家文化思想博大精深,而其核心精神之一就是“和而不同”。它是孔子在繼承發(fā)展史伯和晏嬰“和同之辯”的基礎上提出來的??v觀中西方的歷史發(fā)展過程無不滲透著“和而不同”的文化內涵。文章闡述了“和而不同”的歷史起源,在對其哲學內涵進行解讀后,著重分析了跨文化交流中所蘊含的“和而不同”思想。
關鍵詞:孔子;對立統(tǒng)一;多元文化
一、“和而不同”的歷史起源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全世界人民展現(xiàn)了以“和”為核心的漢字獨特的美,一個“和”字包容了宇宙萬物,傳達了中國關于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最古老的人文理念?!昂汀钡挠^念已經(jīng)滲入到了每個中國人的心理。而這一點是與西方文化思想相悖的,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就認為:戰(zhàn)爭是普遍的,正義就是斗爭,一切都是通過斗爭和必然性而產(chǎn)生的[1]。相對來說,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思想?yún)s被中華民族奉為處世之道,甚至成為歷代王朝得以傳承發(fā)展的有效準則。
“和而不同”主要包括兩個主要概念——“和”“同”之辯?!昂汀北緛砗鸵魳酚嘘P,是指聲音相和,音樂調和。《廣韻·過韻》:“和,聲相應?!薄昂汀庇謱懽鳌褒槨保墩f文·龠部》:“龢,調也?!焙髞?,“和”由音樂的調和擴展引申為和諧、和順、和睦等意義。《廣雅·釋詁三》:“和,諧也。”《廣韻·戈韻》:“和,順也。”事物能夠和諧、順利發(fā)展謂之“和”。
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嬰進一步揭示了“和”與“同”的差異。《晏子春秋》記載:佞臣梁丘據(jù)對齊景公阿諛奉承,景公感嘆說:“唯據(jù)與我和夫!”晏子反駁說:只能是同,怎么能說是和呢,并進一步以廚師和羹與樂師操琴的雙重比喻說明了“和”與“同”的區(qū)別。晏嬰進而把“和同之辨”用于明確君臣之間的關系。強調“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正確的認識是不同意見的相互爭論和補充而形成的綜合平衡,只有善于聽取各方意見的君主,才能造就和諧的局面[2]。
二、“和而不同“的哲學內涵
孔子在繼承與發(fā)展史伯、晏嬰“和同之辯”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性質不同、風格迥異的各個因素相互補充、相互協(xié)調而達到和諧進一步運用于社會領域。“和而不同”思想不僅蘊涵著豐富的哲學內涵,而且千百年來這一思想能夠經(jīng)久不衰是因為它并沒有拘泥于古代樸素辯證的理念,而是與時俱進,同現(xiàn)代馬克思主義辯證思想相結合共同締造著屬于哲學世界的神話。
(一)“和而不同”揭示了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
事物的法則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在古代哲學思想中,“和”與“同”是一對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的概念,是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昂汀迸c“同”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同”代表著絕對的一致,表現(xiàn)為靜止、單一性。沒有內在的活力和動力,不符合宇宙萬物的起源、構成及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而“和”卻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多種相互不同、相互對立的因素通過相互調節(jié)而達到的一種平衡,是一個和諧的整體。
文化交流要在互相對立的文化之間達到和諧統(tǒng)一。以審美的角度來看,“和”所創(chuàng)造的靜態(tài)的古典藝術,成為世界藝術史上的高峰,但卻在與西方近代藝術高峰的比照中,顯得肅穆而不激蕩,在柔美優(yōu)雅之余缺少了一種凌厲之勢。加強中西文化的交流是在多樣文化的背景下實現(xiàn)“和而不同”的文化認同理念。但是由于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我們本應予以承認的中西文化差異就被掩蓋和模糊了,對所研究的文化只能夠做到一知半解,本來可以達到和諧并存的“和”卻被硬生生的變成了同質無差異的“同”。這并非只是文化方面的弊病,同樣也表現(xiàn)在其它領域。
(二)“和而不同”體現(xiàn)了事物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
管子云“五音不同聲而能調,無味不同物而能和”(《管子·宙合》),表達的正是蘊涵在“和而不同”中“多與一”之間的系統(tǒng)論思想?!昂汀笔菍τ钪嫒f物存在狀態(tài)的描述。中國古代哲學以“太和”“中和”為宇宙的理想狀態(tài)。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表現(xiàn)在系統(tǒng)上就是隨著結構的優(yōu)化而增加“不同”要素的數(shù)量,使系統(tǒng)日益復雜、功能越來越先進,顯示出“和”的生命力。各種文化藝術的包容性、融合性確保了偉大藝術作品的誕生。著名學者費孝通先生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來形容這種藝術形式的現(xiàn)狀,各適其性,各司其職,并在互相融通的前提下達到和諧統(tǒng)一。臺灣林懷民的“云門舞集”融入了文學、京劇、芭蕾及古典舞蹈等多種藝術,結合書法的行云流水之勢,將舞者的肢體與幾千年留存下的書法所透露出來的能量形成一種呼應,力道、留白、虛實顯得流光溢彩,舞蹈的肢體與書法的哲學、美學意蘊全都包容兼蓄在一起了[3]。我們可以想象,沒有這樣的中華藝術的融通,沒有“不同”藝術的互相交融,怎能達到“和”的境界,怎能震驚世界舞蹈藝術界。
(三)“和而不同”要求在實踐中堅持真理與價值的統(tǒng)一
宇宙萬物中的“和”充滿著斗爭與沖突,人類社會與自然環(huán)境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都是在這種循環(huán)往復的斗爭與和諧中不斷發(fā)展的,而這種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即是追求真理與價值體現(xiàn)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和而不諧”甚至“對抗沖突”,人類通過“不同”的目標與“不同”的實踐活動,在“和”的社會中,以趨利避害為原則一方面不斷獲得滿足自己生存與發(fā)展所需要的物質文化等生活條件,另一方面不斷掌握對客觀事物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lián)系等正確認識,最終在保證社會系統(tǒng)正常運作的前提下,滿足自己的價值目標和真理追求。價值目標是人類滿足自身需要所達到的目的,真理內容是人類正確反映客觀存在,并滿足自身需要的智力條件,兩者對于人類在實踐中實現(xiàn)“和而不同”來說都是缺一不可的。
三、跨文化交流中的“和而不同”思想
塞繆爾·亨廷頓指出“新世界的沖突根源,將不再側重意識形態(tài)或經(jīng)濟,而文化將是截然分隔人類和引起沖突的主要根源”。在這里塞繆爾預見了文化因素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卻忽視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彼此的文化差異中也會不斷的融合、共通,維持“和而不同”的文化狀態(tài),形成大一統(tǒng)的文化思潮。為此費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覺”理論。要做到“文化自覺”,就要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
(一)立足本國民族文化傳統(tǒng),形成文化認同
對文化有自知之明,是指我們必須要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fā)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只有在充分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jīng)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種文化都能和平相處、各抒所長的共處守則[1]。形成文化認同的基礎即是統(tǒng)一各個領域、各個階層的利益,形成民心所向的文化價值體系。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價值觀與文化取向并不是社會的主流,但是卻代表著這一群體的利益,社會應該對弱勢群體予以關注,來滿足因為某些“差異”而帶來的特殊需求。如公共設施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這一群體利益;為弱勢群體提供免費教育和技能培訓,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
(二)以開放的民族精神尋求“和而不同”的大一統(tǒng)文化
艾蘭教授在《西方人為什么要學古代中國》一文中說:“當我凝視一塊中國的玉器或當吟誦《詩經(jīng)》時會為它們的美所感動。我意識到,無論時間、空間和文化氛圍多么遙遠,我們享有共同的人生?!盵4]孔子曾周游列國,雖未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卻體驗到了各國文化差異,他甚至說:“天子失官,學在四夷?!闭J為“四夷”的文化發(fā)展并不遜色于“華夏”。同樣即使在差距如此巨大的中西文化之間也能夠找到彼此互通的平衡點,促進多元性文化并存。
英國哲學家羅素在《中西文化比較》一文中指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過去已被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則效仿拜占庭帝國?!盵5]借鑒和吸收不應該理解為亦步亦趨的模仿和照搬,而且也不是目的。文化被引進后,往往不會再按原來軌道發(fā)展,而是與當?shù)匚幕嘟Y合產(chǎn)生新的更加輝煌的結果。例如:在品牌設計領域最注重的就是切忌千篇一律的藝術設計。一個品牌風格可以形成一種文化,而這個統(tǒng)一性的文化元素即是“和”,但在具體的品牌設計中除了要表現(xiàn)此種品牌文化,還要結合區(qū)域文化特色進行設計。LV在世界各地有N多家店,他們大多很巧妙地不留痕跡地結合當?shù)匚幕?、建筑物本身的結構和特點,從而在空間文化方面迅速博得當?shù)叵M者的好感。
四、結論
中華文化是當今人類社會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任何學說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解決人類社會存在的一切問題。幾千年來在我國占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思想雖然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和諧理念,但是卻并未做到盡善盡美,甚至還流露出“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的“獨尊”傾向。一種文化思想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正如本身所提出的,儒家思想應當在和其他各種文化的交往中,取長補短、吸取營養(yǎng),充實和更新自身,以適應當前經(jīng)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勢。
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文化一旦產(chǎn)生,其交流就是必然的。以“和而不同”的文化思想指導我們與異質文化相碰撞吸收其優(yōu)秀的價值資源,只有這樣才能增強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正如著名孔子研究專家湯恩佳教授所說:“一個多元文化并存的實際,只有按照孔子‘和而不同、‘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思想來引導,才是人類唯一正確的出路。”
注釋:
[1]《費孝通集》,第448頁.
參考文獻:
[1]北大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古希臘羅馬哲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7.
[2]常晨,陳玉苗.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J].才智,2009(11).
[3]當代中華藝術的多點透視—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qū)藝術論壇論文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420-421
[4]傅剛.98漢學研究國際會議文學分會述要[J].中國社會科學,1998(6).
[5]羅素.一個自由人的崇拜[M].北京:時代文藝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