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輝
(黑龍江省第二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0)
C反應蛋白與血清白細胞介素-18檢驗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臨床意義分析
李建輝
(黑龍江省第二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0)
目的 考察C-反應蛋白與血清白細胞介素-18檢驗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臨床意義。方法將73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分別于發(fā)病1、3、14 d進行檢驗,另將74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于體檢當日檢驗。結果觀察組兩項指標的任意檢驗時間點結果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在發(fā)病3 d時兩項指標均達到最高,與發(fā)病1 d及發(fā)病14 d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重度患者兩項指標均顯著高于輕度及中度患者(P<0.05)。結論對C-反應蛋白與血清白細胞介素-18兩項指標進行動態(tài)檢驗則可作為評估急性腦梗死病情嚴重程度以及預后效果的重要依據(jù)。
急性腦梗死;C-反應蛋白;血清白細胞介素-18
腦梗死是當前全球性健康問題之一,同時也是導致中老年人群致殘的重要原因。相關資料顯示[1],近年來我國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發(fā)病率表現(xiàn)有較快的增長趨勢,故加強此類患者相關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而開發(fā)更具臨床價值的醫(yī)療手段已變的刻不容緩。與此同時,大量的證據(jù)表明[2],炎性因子可導致腦缺血區(qū)域產生級聯(lián)炎性反應,將加重腦水腫癥狀與神經元損傷,是誘發(fā)動脈出現(xiàn)粥樣硬化及相關并發(fā)癥的關鍵性因素。本研究通過檢驗分析探討了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與血清白細胞介素-18(Inter leukin-18,IL-18)在急性腦梗死患者病程中的動態(tài)變化情況,旨在考察其與急性腦梗死病情及預后的可能存在的關聯(lián)性。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于2014年2至8月收治的73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本研究觀察組,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等影像診斷確診,均符合我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會議所提出的相關診斷標準,其中包括男44例,女29例;年齡46~80歲,平均(58.3±7.6)歲,所有患者均為初次發(fā)病,且在發(fā)病前均未接受任何相關藥物治療,同時均排除合并有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者、已發(fā)生腦部出血者、腫瘤患者、嚴重肝腎功能缺失者、免疫性疾病患者以及糖尿病患者等。另同期選擇同等例數(shù)在我院接受體檢的健康者作為本研究對照組,其中包括男45例,女28例;年齡45~75歲,平均 (57.3±6.8)歲。將觀察組與對照組進行比較,其性別比例與年齡構成兩方面資料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在該層面的可比性。
1.2方法:抽取所有受檢對象的晨空腹靜脈血,離心處理后進行CRP與IL-18的實驗室生化檢驗,其中對照組受檢者在體檢當日進行取血檢驗,觀察組患者則分別于發(fā)病后的第1、3、14天取血檢驗。
1.3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給予處理,其中的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并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并行χ2檢驗,比較均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受檢者的CRP、IL-18檢驗結果:觀察組發(fā)病后的第1天、3天、14天的CRP檢驗結果分別為(9.5±1.9)mg/L、(17.8±3.7)mg/L、(8.2±2.5)mg/L,IL-18檢驗結果分別為(148.5±23.4)ng/L、(188.6±26.3)ng/L、(115.8±20.5)ng/L,對照組的CRP檢驗結果為(5.0±1.1)mg/L,IL-18檢驗結果為(74.2±13.8)ng/L,可見觀察組兩項指標的任意檢驗時間點結果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在發(fā)病3 d時兩項指標均達到最高,與發(fā)病1 d及發(fā)病14 d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觀察組發(fā)病3 d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CRP、IL-18檢驗結果比較:觀察組發(fā)病3 d時其患者輕度病情26例[CRP:(16.1±3.2)mg/L;IL-18:(172.5±38.6)ng/L],中度病情33例[CRP:(16.9±3.8)mg/L;IL-18:(180.3±44.4)ng/L],重度病情14例[CRP:(21.5±4.9)mg/L;IL-18:(240.9±58.2)ng/L],重度患者兩項指標均顯著高于輕度及中度患者(P<0.05)。
炎性反應在缺血性腦梗死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研究較多。在腦梗死急性期,由于腦血管閉塞,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引起自由基產生、炎性反應等諸多因素在缺血缺氧性腦損傷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目前觀點認為,炎性反應參與了急性缺血性腦梗死的病理生理過程,腦梗死后一些炎性因子的釋放,及隨后引發(fā)的一系列的炎癥級聯(lián)反應,進一步加重了腦組織的損傷[3]。
CRP是急性炎性反應的時相蛋白,其水平升高可促進炎性因子釋放,導致補體激活,同時有促凝血作用,從而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研究認為[4],CRP水平升高能夠提高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卒中復發(fā)、心絞痛等時間發(fā)生。在腦梗死患者中,CRP水平隨著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升高而升高。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中,炎性反應起著重要作用,炎性反應參與了腦梗死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并產生級聯(lián)反應,使腦組織損傷進一步加重。IL-18為近幾年發(fā)現(xiàn)的一種新白細胞介素因子,有重要的免疫調節(jié)功能,該因子除可以誘生IFN-γ外,可與許多細胞因子相互作用,參與體內各種免疫反應和炎性反應,對機體起著重要的免疫調節(jié)和保護作用,并參與動脈粥樣斑塊發(fā)生、發(fā)展過程[5]。本文結果顯示,IL-18及CRP在腦梗死的早期階段,血清水平均明顯升高,以腦梗死的早期階段(3 d 時)炎性反應最為顯著,隨著梗死的進展,二者水平有下降趨勢,但2周內仍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且急性腦梗死3 d時IL-18及CRP血清濃度在腦卒中神經缺損程度重度組中顯著增高。說明在腦梗死急性期炎性反應持續(xù)存在,且炎性反應的程度與腦梗死的嚴重程度顯著相關。IL-18及CRP可能共同參與了腦損傷炎性反應。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IL-18及CRP所參與的炎性反應在急性腦梗死發(fā)病機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對IL-18及CRP兩項指標在患者病程過程中進行動態(tài)檢驗則可作為評估急性腦梗死病情嚴重程度以及預后效果的重要依據(jù)。
[1]郭留芹.腦梗死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和纖維蛋白原的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3(1):45-46.
[2]曹姣妃,羅漣,陳文備.腦梗死患者血清IL-1β、IL-18、hs-CRP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13,7(4):767-768.
[3]郭愛松,李愛紅,陳鑫,等.穴位埋線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及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白介素-6的影響[J].針刺研究,2013,3(1):224-228.
[4]Zhao D,Liu J,Wang W,et al.Epidemiological tran sition of st roke in china,twen ty-one-year observat ional study from the sino-monicabeijing project[J].Stroke,2008,39(6):1668-1674.
[5]劉國玲.血清白介素-18與C-反應蛋白水平改變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臨床意義[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6,13(2):213-214.
R743.3
B
1671-8194(2015)11-01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