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邵娃, 段繼新, 郭玉巖, 孫 爽, 匡海學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北藥基礎與應用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中藥及天然藥物藥效物質基礎研究重點實驗室,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甘草是中藥復方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味藥,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等功效,常以佐使入藥。據統(tǒng)計,僅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376個中藥復方中,甘草使用頻次就高達200 次[1]。因此,甘草的復方配伍研究一直都是熱點問題,但其化學成分非常復雜。目前,已知甘草中包含300 余種黃酮類、60 余種三萜皂苷類化合物和多糖成分[2-3],其中活性較明確的有甘草酸、甘草素、異甘草素、光甘草定、甘草查爾酮等[4-5],與之對應的藥理作用也很多樣?,F代藥理研究表明,甘草具有保肝、抗炎、抗菌、抗病毒和免疫調節(jié)等多種生物活性[6]。除此以外,人們還發(fā)現復方中的甘草表現出增溶、提高生物利用度、增效及減毒等作用,本文就近年來關于這些作用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史克莉等[7]比較了含甘草和去甘草的四君子湯、黃芪大棗湯、苓甘五味姜辛湯、白芍甘草湯的水溶出物表面張力差異,并分離出甘草皂苷進行相同的實驗。結果發(fā)現,在這4 個處方中除茯苓五味子姜辛湯外,含甘草處方均比去甘草的表面張力差值大,藥物溶出率高,其中起增溶作用的是甘草皂苷。蔡書茵等[8]通過物理化學方法來證明甘草皂苷可增加茯苓酸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發(fā)現在不含甘草皂苷的溶液中,茯苓酸表面張力最大,但加入甘草皂苷后,則明顯下降;茯苓酸甘草皂苷混合溶液隨著pH 的增加,表觀溶解度也隨之增加;甘草皂苷和茯苓酸配伍后,pH 值在7.4 ~8.0 時的表觀油/水分配系數最佳。孟翔宇等[9]利用HPLC-MS/MS 和GC-MS 分析麻黃-甘草藥對配伍前后水煎液中藥效成分的變化,并分別對其主要化學成分甘草酸、甘草苷、麻黃堿和甲基麻黃堿進行定量分析。結果發(fā)現,當經典方劑“麻黃甘草附子湯”中麻黃與甘草的質量比為1 ∶1 時,麻黃堿(含偽麻黃堿)的含有量增加14.52%,而甲基麻黃堿 (含甲基偽麻黃堿)則增加64.0%,并且藥效學實驗證明,共煎液的抗炎作用明顯強于單煎液,說明是甘草增加了麻黃的溶解度,進而加強其抗炎作用。韓剛等[10-11]認為,甘草中含有皂苷類化合物,具有表面活性作用,而表面活性劑能提高姜黃中姜黃素的提取率,他們把甘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并用不同體積分數的乙醇提取,然后HPLC 法測定提取液中姜黃素的量。結果顯示,30%乙醇提取甘草與姜黃(1 ∶1)30 min 時,姜黃素的提取率最大。另外,再分別用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總黃酮與姜黃配伍提取,發(fā)現對姜黃素提取率產生影響的物質是甘草酸,提高率達128%。同時,有研究利用中藥指紋圖譜發(fā)現,甘草能增加青黛[12]、白芍[13]、附子[14]中有效成分的溶解度。
梔子柏皮湯始載于漢代名醫(yī)張仲景的《傷寒論》,由梔子、黃柏和炙甘草3 味藥材組成。韓靜文等[15]通過灌胃給藥,拆方研究不同配伍組中梔子苷在大鼠體內的藥動學參數,結果發(fā)現梔子甘草組 (10 ∶ 3)的 AUC0-t、AUC0-∞、T1/2及Tmax均高于梔子組,說明甘草有助于提高梔子苷的生物利用度。芍藥經常與甘草配伍使用,劉卉等[16]給大鼠單獨灌胃芍藥苷(50 mg/kg)或分別與甘草酸(41.67 mg/kg,即1.2 ∶1)和甘草次酸(23.83 mg/kg,即2.1 ∶1)配伍,血樣注入HPLC-MS 分析,將測得的血藥濃度-時間數據利用統(tǒng)計矩模型,計算出各組相關的藥動學參數。結果顯示,甘草次酸能改善芍藥苷的達峰濃度和時間,顯著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而甘草酸則恰好相反,說明甘草次酸可以提高芍藥苷的生物利用度。安叡等[17]采用大鼠在體單向腸灌流模型,輔以LC-MS/MS 分析手段,研究葛根芩連湯全方及不同配伍組中各物質的腸吸收特性。結果發(fā)現,甘草可促進君藥葛根中葛根素、大豆苷、黃連的有效成分藥根堿、小檗堿和巴馬汀的吸收。
附子的生物堿部位對心臟有強心作用[18],韓新民等[19]按照附子、干姜、甘草3 ∶3 ∶4 的比例配制成注射液,并以0.5 g/kg 的劑量耳緣靜脈注射,進行拆方研究。結果發(fā)現,甘草與附子配伍同用之四逆湯的強心、升壓作用及維持時間均優(yōu)于單用附子。馬哲等[20]為了探討甘草增強雷公藤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作用,選取雷公藤組及雷公藤甘草(6 ∶1)配伍組,灌胃給藥,通過足腫脹和鎮(zhèn)痛實驗,發(fā)現配伍組較雷公藤組的抗炎(比例為2 000 ∶65)和鎮(zhèn)痛(比例為4 500/1 500)作用顯著(P <0.01)。安曉晶等[21]把紅花與甘草總黃酮按不同比例配伍,通過灌胃給藥,分別進行醋酸致小鼠扭體、血管通透性和血栓形成實驗。結果顯示,單用紅花或甘草時,無明顯的抗炎鎮(zhèn)痛活性,但當兩者以1 ∶1 (25.0 mg/kg)比例配伍時,作用明顯增強,具有顯著性差異(P <0.01),說明紅花與甘草之間具有協(xié)同作用。芍藥與甘草配伍的研究結果顯示,與單用白芍總苷相比,芍藥甘草湯總苷在150 ~600 mg/ (kg·d)劑量下能明顯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的炎性耳腫脹,并在75 ~300 mg/(kg·d)劑量下可顯著減少醋酸所致小鼠的扭體次數,顯著提高小鼠熱板法的痛閾值[22]。宋楊等[23]報道,桔梗與甘草配伍(比例小于1 ∶20)比單用桔梗時,對絡氨酸酶的抑制活性增強,從而能改善色素障礙性皮膚病。此外,劉彬等[24]通過測定小鼠氣管酚紅排泌量和抗炎實驗發(fā)現,灌胃給藥(甘草∶桔梗=8 ∶1)能延長祛痰(比例為360 ∶45)和抗炎(比例為720 ∶90)作用的時間。
李涯松等[25]等通過研究120 例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分別單用或者與甘草-雷公藤(比例為20 ∶10)復方煎劑(或雷公藤多苷片20 mg)聯(lián)合治療,發(fā)現服用甘草-雷公藤復方制劑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單用組(P <0.01),說明甘草可降低雷公藤的毒性。劉建群等[26]對甘草與雷公藤中具體成分的配伍作用機制進行了研究,分別給大鼠尾靜脈注射空白溶劑、甘草溶液(30 g/kg)、雷公藤甲素溶液(0.7 mg/kg)、雷公藤內酯酮(1.4 mg/kg)、雷公藤甲素(或雷公藤內酯酮)與甘草配伍溶液,在三個時間點取血,血樣經過處理后進行HPLC-MS/MS 分析。結果發(fā)現,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內酯酮單獨給藥及與甘草聯(lián)合給藥后,大部分代謝產物相同,其中以氧化代謝產物為主,而且聯(lián)用甘草組中的氧化代謝產物量較大,說明甘草可加速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內酯酮在體內的代謝,從而減小雷公藤毒性,張銳等[27]也證實了這個結論。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烏頭類生物堿,也是毒性成分[28-29]。人們從不同角度研究表明[30-36],甘草與附子配伍后,通過與生物堿類結合或水解,從而減少烏頭類生物堿的量,最終發(fā)揮減毒作用。章津銘等[37]報道,附子與甘草合煎所得的湯液渾濁,靜置冷卻后出現大量沉積物,其中生物堿的量多于單附片,而它正是附子中的毒性成分[29],從而發(fā)揮減少毒性物質的作用。此外還發(fā)現,甘草分別與大黃[38]、馬錢子[39-40]、馬兜鈴酸[41]、黃藥子[42]、桔梗皂苷[43]配伍后,也能發(fā)揮出減毒作用。
中藥有“十八反”之說,其中有“藻戟遂芫俱戰(zhàn)草”的記載。黃文權等[44]用甘草(2 g/mL)、大戟(2 g/mL)和甘草-大戟(4 g/mL)配伍,分別灌胃大鼠,給藥劑量均為0.2 mL/10 g,用藥7 d 后檢測肝功、腎功及心肌酶譜,并作肝臟、腎臟及心臟組織病理切片。結果顯示,配伍組對大鼠心、肝的毒副作用大于單用組,但對腎臟的毒副作用無顯著差異。丁愛華等[45]表明,海藻單煎液(0.1 ~2 mg 生藥/mL)能增加大鼠離體回腸的收縮張力,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但是與甘草(1 g 生藥/mL)合用后,該作用顯著減弱(P <0.05)。同時還發(fā)現,海藻低、中、高劑量(0.78、1.56、3.12 g/kg)灌胃均能增加小鼠的小腸推進率,但海藻-甘草(1 ∶1)無此作用。復方配伍研究顯示,在藥典用量范圍內,甘草水煎液可明顯抑制京大戟的利尿作用,甘草的甘緩之藥性能減緩京大戟的瀉水逐飲之藥勢,這可能是京大戟與甘草配伍禁忌的機制之一[46]。另外,醋芫花與甘草配伍時,可明顯拮抗其利尿作用,可能是由于甘草“甘緩守中”的藥性可減緩芫花“利水”的作用[47],進而產生毒性[48]。代方國等[49]通過檢測細胞色素氧化酶CYP2E1 的表達和活性變化,用于探討甘遂和甘草配伍的藥理機制,發(fā)現相對于單用甘遂(7.5 g/kg),配伍組(22.5 g/kg)能增強CYP2E1 mRNA 和蛋白的表達,同時顯著提高其酶活性(P <0.05),而CYP2E1 可通過誘導前致癌物轉化為致癌物,進而增加甘遂的毒性。但是,也有研究顯示[50],甘草與海藻(1 ∶1)配伍,給藥劑量為10 g/kg 時,不僅不產生毒副作用,而且對小鼠急性肝損傷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另外,甘草與芫花(5 g/kg,1 ∶1)配伍灌胃使用時,也未對急性肝損傷模型具有明顯的毒副作用[51]。因此,甘草與海藻、芫花等藥物配伍時可能會產生相反作用,但在一定比例下還可能出現協(xié)同作用。
甘草在復方配伍中的作用是相互聯(lián)系和推動的,例如它可通過增加配伍中藥的溶解度來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從而達到增效目的,還能減少其毒副作用。目前,有關甘草的復方配伍研究較多,已探索了它在柴胡、桔梗、附子、茯苓等20 余種藥對和復方中的增效減毒作用機制。盡管這些研究已為現代中藥理論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大量科學依據,但仍存在幾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1)甘草復方配伍的物質基礎還需深入研究,是否有新的化合物或者降解產物產生,從而出現新的藥理活性;(2)對于治療某一種疾病的具體作用靶點和起效過程需進一步明確,從而為復方配伍所產生的綜合作用作出合理解釋;(3)中藥還存在著許多成分本身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不明確等問題,因此為闡明甘草對改善配伍藥物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工作增加了一定難度;(4)由于甘草本身化學成分的復雜性,需運用現代分析手段,結合中藥譜效關系來推測復方配伍藥效的物質基礎,從而在復方化學成分與藥理活性之間構建起一定聯(lián)系,并通過化學分離及藥效學驗證,才能真正意義上闡明中藥復方配伍作用的真諦。
[1] 柳 春,梁永林,李四海. 中藥復方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用藥規(guī)律分析[J]. 中醫(yī)研究,2013,26(1):66-69.
[2] Zhang Q,Ye M. 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Gan-Cao (licorice)[J]. J Chromatogr A,2009,1216(11):1954-1969.
[3] 李 薇,宋新波,張麗娟,等. 甘草中化學成分研究進展[J].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14(7):40-44.
[4] 韓瑤聃,王 彬,王政雨,等. 甘草酸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 中國新藥雜志,2012,21(21):2499-2505.
[5] 段志濤,高 英,李衛(wèi)民,等. 甘草中黃酮類成分的研究[J]. 北方藥學,2013,10(7):6-11.
[6] Asl M N,Hosseinzadeh H. Review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Glycyrrhiza sp. and its bioactive compounds[J]. Phytother Res,2008,22(6):709-724.
[7] 史克莉,楊麗文,譚紹凡. 甘草的配伍與增溶[J]. 中國中藥雜志,1990,15(7):32-33.
[8] 蔡書茵,呂邵娃,王艷宏,等. 甘草皂苷對茯苓酸溶解度和表觀油/水分配系數的影響[J]. 中醫(yī)藥信息,2012,29(4):118-121.
[9] 孟翔宇,皮子鳳,宋鳳瑞,等. 麻黃-甘草藥對配伍前后主要藥效成分及抗炎活性的變化[J]. 應用化學,2009,29(7):801-806.
[10] 韓 剛,韓學成,張衛(wèi)國. 表面活性劑提高姜黃素提取率研究[J]. 中成藥,2004,26(4):269-271.
[11] 韓 剛,嚴紅梅,李莉麗,等. 甘草對姜黃素提取率的影響[J]. 華西藥學雜志,2007,22(6):652-653.
[12] 陳 璐,許潤春,鄒文銓,等. 甘草-青黛藥對配伍的增溶作用考察[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23):17-19.
[13] 李 妍,楊燕云,張振秋,等. 白芍-甘草藥對不同配伍比例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溶出規(guī)律的研究[J]. 中草藥,2013,44(3):291-295.
[14] 皮子鳳,越 皓,孟翔宇,等. 麻黃附子甘草湯配伍過程中炮附子生物堿成分的變化研究[J]. 中醫(yī)藥現代化,2009,11(2):269-273.
[15] 韓靜文,黃 成,宋 玨,等. 梔子柏皮湯不同配伍在大鼠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研究[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8):110-113.
[16] 劉 卉,單進軍,康 安,等. 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對芍藥苷在大鼠體內藥動學參數的影響[J]. 中草藥,2013,44(12):1610-1614.
[17] 安 叡,張 華,張藝竹,等. 采用在體單向腸灌流模型研究葛根芩連湯不同配伍組主要指標成分的腸吸收特性[J].藥學學報,2012,47(12):1696-1702.
[18] 榮 昌,孫桂波,張 強,等. 附子及其復方中藥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中草藥,2014,45(6):883-888.
[19] 韓新民,陳玉生,丁建彌,等. 四逆湯對麻醉家兔低血壓狀態(tài)升壓效應的初步拆方研究[J]. 中成藥研究,1983(2):26.
[20] 馬 哲,張 穎,梁茂新. 雷公藤配伍甘草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減毒增效作用研究[J]. 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4,10(8):9-11.
[21] 安曉晶,王曉娜,馬成俊,等. 紅花和甘草黃酮的協(xié)同抗炎鎮(zhèn)痛作用分析[J]. 西部中醫(yī)藥,2012,25(10):20-22.
[22] 劉陶世,趙新慧,段金廒,等. 芍藥甘草湯總苷抗炎鎮(zhèn)痛作用的配伍研究[J]. 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7,18(6):427-430.
[23] 宋 楊,齊 云,劉 彬,等. 甘草桔梗皂苷對酪氨酸酶抑制的合并效應研究[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7,13(3):7-10.
[24] 劉 彬,宋 楊,齊 云,等. 甘草皂苷與桔梗皂苷合用的時間協(xié)同研究[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7,13(4):28-31.
[25] 李涯松,童培建,馬紅珍,等. 甘草對雷公藤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減毒增效作用研究[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26(12):1117-1119.
[26] 劉建群,劉一文,王雪梅,等. 甘草對雷公藤甲素與雷公藤內酯酮體內代謝成分的影響[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13):169-173.
[27] 張 銳,李 青,劉 芳,等. 甘草對雷公藤二萜內酯體內代謝產物的影響研究[J]. 江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10,22(4):37-41.
[28] Ma M J,Yu J S. Existence of multiple positive periodic solutions for nonlinear functional difference equations[J]. J Math Anal Appl,2005,305(2):483-490.
[29] Liu Y J. Periodic solutions of nonlinear functional difference equations at nonresonance case[J]. J Math Anal Appl,2007,327(2):801-805.
[30] 陳建萍,譚炳炎,吳偉康,等. 四逆湯中附子甘草配伍規(guī)律研究[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1,7(3):16-17.
[31] 徐姍珺,陳長勛,高建平. 甘草與附子配伍減毒的有效成分及作用環(huán)節(jié)研究[J]. 中成藥,2006,28(4):526-530.
[32] 馬鴻雁,劉小彬,李 楠,等. 烏頭堿和甘草酸作用的研究[J]. 時珍國醫(yī)國藥,2006,17(2):208-209.
[33] 唐立中. 附子甘草配伍的藥代動力學實驗觀察[J]. 山東醫(yī)藥,2006,46(10):64.
[34] 胡小鷹,彭國平,陳汝炎. 甘草總黃酮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J]. 中草藥,1996,27(12):733-735.
[35] 劉巧云,張宇燕,萬海同,等. 次烏頭堿與甘草昔、甘草次酸配伍的減毒作用[J].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3,28(9):2601-2604.
[36] 張 丹,葉 強. 附子配伍不同甘草炮制品及其比例的研究[J]. 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3,33(13):1102-1104.
[37] 章津銘,傅超美,何宇新,等. 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湯液中沉積物的化學組分對比研究[J]. 中草藥,2013,44(2):165-169.
[38] 尋慶應,王翠芬,魏義全,等. 甘草對大鼠胃動力功能影響的實驗研究[J]. 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5,24(4):226-229.
[39] 閆 靜,朱海光,劉志強,等. 馬錢子與甘草配伍前后生物堿成分的變化規(guī)律[J]. 分析化學,2007,35 (8):1218-1220.
[40] 金麗蓉. 甘草對馬錢子的減毒作用研究[J]. 寧夏醫(yī)學院學報,1996,18(1):6-7.
[41] 王會玲,張金元. 甘草酸對馬兜鈴酸致腎小管上皮細胞損害保護作用的初步研究[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05,6(4):200-203.
[42] 華碧春,卓 實,史道華,等. 甘草減輕黃藥子肝毒性的研究[J].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23(1):23-25.
[43] 王 敏,劉 彬,齊 云,等. 甘草皂苷對桔梗皂苷急性毒性的影響研究[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8,14(1):59-61.
[44] 黃文權,程相玲,肖 鴻,等. 甘草大戟同用對大鼠心肝腎功能及病理形態(tài)的影響[J].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3,25(1):37-39.
[45] 丁愛華,華永慶,洪 敏,等. 海藻與甘草反藥組合對大鼠離體回腸收縮及小鼠小腸推進功能的影響[J].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4,29(1):87-90.
[46] 許 瑞,陶偉偉,段金廒,等. 基于對小鼠利尿與瀉下作用探討京大戟與甘草配伍禁忌的理論依據[J]. 中草藥,2014,45(14):2056-2059.
[47] 余 果,陳艷琰,段金廒,等. 基于甘草對醋芫花瀉下逐水效應的影響探討反藥組合配伍禁忌機制[J]. 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2013,27(5):825-830.
[48] 楊華春,曲亞玲,楊致禮. 大戟、芫花反甘草在小鼠急性肝損傷條件下的毒性研究[J]. 甘肅農業(yè)大學學報,1990,25(2):126-130.
[49] 代方國,羅 仁,王宇光,等. 甘遂配伍甘草對大鼠肝臟CYP2E1 表達及活性的影響[J].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5,27(8):742-744.
[50] 葉 敏,趙一鳴. 海藻甘草配伍對小鼠急性肝損傷的影響[J]. 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6,20(5):30-32.
[51] 王佑之,王尊國,項光華. 急性肝損傷條件下芫花反甘草的實驗研究[J]. 中獸醫(yī)醫(yī)藥雜志,199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