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賢
清王朝被推翻后,留下了一大批舊臣遺老。這些舊臣遺老,一部分投靠民國另謀出路,一部分逍遙津滬充當“寓公”,但也有少數(shù)幾個,身在民國,心卻始終生活在滿清時代,日夜思謀著恢復(fù)舊朝故業(yè),戀舊朝故主,繼續(xù)扮演大清“忠臣”角色,梁鼎芬,便是其中最為奇特的一個。
大清直臣
梁鼎芬(1859-1919),字星海,號節(jié)庵,廣東番禺人,光緒六年(1880)進士,散館授編修。在滿清時期,他稱得上是一個耿直之臣,曾兩次上書彈劾當朝重臣。一次是光緒十年(1884),彈劾北洋大臣李鴻章。時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在中法戰(zhàn)爭中力主議和,梁鼎芬上疏彈劾李鴻章,說他“驕橫奸恣,罪惡昭彰,有六可殺”,請慈禧太后將其“即行正法”,并“窮搜黨類,以戢奸謀”。實際上,議和是慈禧的旨意,于是,梁鼎芬被“妄劾”罪重治,后因大學士閻敬銘等人力保而免,但仍連降五級,貶至太常寺做司樂小官。梁鼎芬因此憤而辭官,到鎮(zhèn)江焦山海西庵閉門讀書,還刻了一顆“年二十七歲罷官”的小印。另一次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彈劾慶親王奕劻與直隸總督袁世凱,說袁世凱“權(quán)謀邁眾,城府阻深,能諂人又能用人,自得奕劻之助,其權(quán)威遂為我朝二百年來滿、漢疆臣所未有,引用私黨,布滿要津……”,結(jié)果遭“詔訶責,引疾乞退”。
除了這兩次彈劾之外,梁鼎芬一生的功業(yè),最顯著者莫過于在湖北佐助湖廣總督張之洞推行新政。張之洞興辦兩湖洋務(wù),最著力的是興新學、練新兵、辦實業(yè)三項。而前兩項由梁鼎芬具體操辦。故張之洞在向朝廷匯報時說,梁鼎芬在創(chuàng)辦書院學堂、建立新式教育方面“擘畫精詳”“勤勞最著”;又稱贊梁鼎芬說,“向以星海為文士,迨試以吏事,人所不能為者彼為之,條理井然,人所不敢言者彼言之,理由充滿,真大材也”。而梁鼎芬對自己在湖廣“化育英才”之功也頗感得意,據(jù)說他曾在城南書院前題聯(lián):
往事憶觚棱,身別修門二十載;
新陽盡桃李,教成君子六千人。
對張之洞與梁鼎芬的相互關(guān)系,梁啟超曾說:“天下崇拜之洞者,必并崇拜鼎芬;唾罵之洞者,必并唾罵鼎芬?!薄岸Ψ壹葱≈?,之洞即大鼎芬。”
勸黎歸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梁鼎芬得知消息后深為憂慮。隨后不久,鄰近的湖南、江西、廣西等省亦告光復(fù),同盟會南方支部加緊策劃在廣東各地起義。10月20日,孫中山自紐約致電兩廣總督張鳴岐,促其反正。25日,新任廣州將軍鳳山由港至粵上任,在倉前街被革命黨人李沛基炸死。次日,梁鼎芬寫信給張鳴岐,向他表達誓死效忠清朝的決心。11月1日,梁鼎芬憑著他與黎元洪在湖北十多年的交情,致電武昌起義后被革命黨人推舉為湖北都督的黎元洪,勸其歸服朝廷。在電文中,梁與黎敘舊誼,談孝義,說黎元洪參與辛亥舉事,是“為左右所持”,不是出于“本心”;又說:“昔之武昌城,居民密擁,百貨充積,學堂林立,軍隊精嚴,為各省之冠;今之武昌城,喪亂蕭條,逃者大半,人人危懼,家家貧窘。何以至此,宋卿(黎元洪字)獨不念乎?”他希望黎元洪率湖北子弟來歸朝廷,為大清朝建功,自己愿意送兒子至武昌為人質(zhì),替黎元洪擔保,清廷不會因他一時失措而責罰于他。最后他哀告黎元洪:“鼎芬久病不愈,痛念國勢日蹙,正在危急存亡之秋,忽有此事,憂心如焚……泣告宋卿:如其信從鄙人,他日當扶病勉來武昌,同登奧略樓,拜張文襄祠,同宋卿飲酒賦詩,其許之乎?至若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久矣,此則宋卿所知也?!?/p>
黎元洪接電后,由幕僚給梁鼎芬回了一電,毫不客氣地對他這種倒行逆施行為進行了譴責。電文說:“閣下甘為滿奴,當我大漢光復(fù)神州之時,不知來漢共襄義舉,反欲誘鄙人歸順,以邀虜歡,是虎狼之所不忍為者,而閣下竟毅然為之。嗟乎!節(jié)庵儒士也,又高官也,幼承庭訓(xùn),誦孔孟之書,豈不知此次之起義,為救大漢同胞計,為雪二百六十年之深恥乎?”
梁鼎芬湖北勸降不成,轉(zhuǎn)過頭來想操縱廣東搞假獨立。他與張鳴岐立下“攻守同盟”,想利用自己在廣東的人望,以假裝獨立之策“苦撐待變”,但終于回天無力。11月19日,胡漢民等人在廣州宣布全省共和獨立,忠于民國,羊城民眾聞訊歡聲雷動,城門大開,炮竹聲不絕于耳。此前還要市民不必慌張的梁鼎芬自己卻慌亂起來,在廣東光復(fù)前一天晚上匆匆逃到了香港。
辮子被剪
1911年11月27日,新軍嘩變,時任四川總督端方和其弟端錦為軍官劉怡鳳所殺。梁鼎芬因復(fù)起時曾受端方舉薦,受恩于他,得知消息,既驚又痛。第二年7月,端方靈柩自川運漢。梁鼎芬即自滬赴漢,準備在漢籌措端方喪事。其時,武漢城內(nèi)剪辮風起,梁鼎芬為保護辮子,絕少外出,即使在旅社也戴著一頂長尾紅風帽,以防萬一。清朝統(tǒng)治者入關(guān)時,為了徹底從精神上征服漢人,強令漢人剃發(fā)留辮,并把它作為是否歸順的標記,許多人因此而人頭落地。兩百多年后,這條辮子已然成為大清朝臣民不可或缺的標志,當時許多人因被迫剪辮而痛哭流涕,尋死覓活。梁鼎芬自認是大清朝臣民,自然對此珍愛有加。
黎元洪得知梁鼎芬蒞漢的消息,一日跟部下閑聊,對部下說:“梁節(jié)庵每天戴著風帽,害怕別人看見他的辮子,保護甚周。我打算請他來都督府吃飯,你們乘機將他辮子剪去如何?”同盟會員曹亞伯立刻響應(yīng),并自薦完成這個任務(wù)。梁鼎芬早料定黎元洪設(shè)宴不懷好意,當送帖人上門時,隨即把請?zhí)肆嘶厝?。軟的不行就來硬的,當晚,曹亞伯帶著幾個人來到梁鼎芬所住的旅社,對梁鼎芬說天氣太熱,不要太過拘禮,還是脫掉帽子吧。梁鼎芬不予理睬。曹亞伯趁機迅速走到梁鼎芬的身后揭去風帽,梁鼎芬心知不妙,趕緊用雙手遮住發(fā)辮,曹亞伯的一個助手拿著剪刀沖上來,準備動手,梁鼎芬順勢倒地,兩手緊護發(fā)辮,以頭撞擊地板,極力反抗。曹亞伯的另兩個助手見狀趕緊上前,反扣梁鼎芬的雙手,持剪者迅速在梁鼎芬的頭上一刀將他的辮子剪了下來,又連剪三刀,梁鼎芬不多的頭發(fā)幾被剪成“荒山禿嶺”。曹亞伯及助手隨即呼嘯而去。梁鼎芬趴在地上大哭不止,他的學生屈德澤等在一旁勸說半天,方才止住他的哭聲。受此奇恥大辱,梁鼎芬覺得無顏再見“恩公”端方,當晚即回滬。
種樹大臣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2月12日,清帝遜位,梁鼎芬得此消息,如喪考妣,“即日穿孝,終身如此”。此后,他往返于京、滬、穗之間,為光緒帝陵墓工程、落葬等事奔忙,“南北奔馳,露宿風餐,不遑安處”。他長期住在易縣梁格莊光緒帝停靈的暫安殿旁,每天朝奠于梓宮前,“瞻仰泣涕”。為表達景仰思念之情,他還在寢殿外露宿。他還拖著一條行動不便的病腿,風雨無阻,乘棚車往太平峪光緒帝崇陵施工區(qū)瞻視,問長問短,陵工沒有一個不認識他的。
光緒帝崇陵自1913年起建,經(jīng)過一年半時間施工后大致完成。梁鼎芬看到建成后的墓園光禿禿一片,提出崇陵植樹計劃。后獲溥儀“頒旨”委以“崇陵種植樹株事宜”,然沒有撥給他分文經(jīng)費。為此,他帶頭捐款1000大洋,又為勸募四處奔忙,并寫了一份公啟說明在崇陵植樹的理由。派人到琉璃廠訂制了200個小壇,里面盛滿崇陵的雪水。梁鼎芬?guī)е@些小壇分別到滿清貴族遺老家,痛說崇陵窘?jīng)r,乞請他們捐資購買樹苗。遇捐資數(shù)額較大者,他微笑拱手道別;若遇拒捐或出資微薄者,他當場大發(fā)脾氣,讓對方難堪。這一招挺靈驗,貴族遺老誰也不愿聽他咒罵,得一個對先皇不忠的罪名,于是200壇雪水送出,換來了一筆可觀的款子。是年清明,梁鼎芬派人從豐臺和蠡縣等地買來大批松、柏、檜、楊樹苗,親率陵工們種植、澆水、捕蟲。為植樹,他還在崇陵旁蓋了3間小屋,名為“種樹廬”,陵工們由此送給他一個“種樹大臣”的雅號。
據(jù)說,袁世凱為報數(shù)年前受彈劾之仇,曾派刺客前去刺殺梁鼎芬。當匕首頂在梁鼎芬胸前時,梁鼎芬面無懼色,說:“能死在先帝陵前,余愿已足,汝快快動手可也!”刺客竟因此受感動,說明來歷后勸他離開。梁鼎芬堅定地表示:一定要看到松樹長大才走。經(jīng)過兩三年的努力,梁鼎芬等在崇陵3座牌坊內(nèi)栽植云杉18株,象征十八羅漢為皇帝守陵,又在崇陵后山栽樹4萬多株,終于完成了崇陵植樹計劃。
奉安鬧劇
1913年2月22日,光緒帝正宮隆裕太后病逝。袁世凱通令全國下半旗,文武官吏服喪27天。爾后,隆裕太后梓宮奉移西陵“暫安”,清室遺老梁鼎芬、勞乃宣等,皆伏地痛哭。民國政府派出內(nèi)務(wù)總長趙秉鈞為首的使團前往致祭。據(jù)說,使團成員大多換上清朝臣子的袍褂,在靈前行三跪九叩禮,只有外交總長孫寶琦(梁鼎芬的老友)穿著西裝行三鞠躬禮。梁鼎芬見他這副穿著,又如此行禮,就徑直走上前去,裝作不認識,指著孫寶琦的鼻子問:“你是誰?你是哪國人?”孫寶琦被問得一下怔住了,急急巴巴說:“節(jié)庵,勿惡作劇?!绷憾Ψ沂种付哙轮?,指著孫寶琦說:“你忘了你是孫詒經(jīng)的兒子,你做過大清的官,你今天穿著這身衣服,行這樣的禮,來見先帝先后,你有廉恥嗎?你是個什么東西!”勞乃宣跟著過來,在一旁幫腔說:“問得好!你是個什么東西?”這一唱一和的斥罵叫嚷,引來一大群人圍觀,把孫寶琦嚇得面無人色,連忙低頭認錯。
當年12月,崇陵營建完工,光緒帝與隆裕后奉安崇陵,曾經(jīng)權(quán)勢熏天的慶親王奕劻及其子載振都沒有出現(xiàn)。梁鼎芬仰天長嘆:“奕劻上哪里去了?載振亦不來。像這種東西,天理良心,實在絲毫沒有,前清用此等臣子,焉得不亡?”梁鼎芬隨光緒帝與隆裕后棺槨進入地宮,當棺槨與隨葬品全部布置完畢,百官準備退出,地宮石門行將掩閉時,梁鼎芬突然號啕大哭,賴在地上大聲叫嚷著不想出去了,要為先帝殉葬。梁鼎芬的舉動嚇壞了隨行的官員與隨從,大家只得七手八腳動手將他強行背出地宮。梁鼎芬被背出地宮時,因操勞過度和缺氧,面現(xiàn)紫紺,一臉死色,給人一種快走到生命盡頭的感覺。
榮任帝師
1915年,溥儀原來的師傅陸潤庠去世。第二年7月,經(jīng)陳寶琛引薦,梁鼎芬榮任溥儀師傅之職。溥儀“傳旨”,授梁鼎芬“毓慶宮行走”,賞加二品銜,并賞在紫禁城內(nèi)騎馬。梁鼎芬每天上朝,傳道授業(yè),同時潛心為年僅十多歲的“皇帝”寫“起居注”,把溥儀吹捧為“真英主也”。梁鼎芬受命二十余日后,溥儀賜以親筆黃絹對聯(lián),上書:“讀書眾壑歸滄海,下筆微云起泰山?!崩^而賞他穿帶膆貂褂,算是對梁鼎芬道德與學識的高度評價。
梁鼎芬執(zhí)教嚴而有法,善于聯(lián)系時事、貫通歷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重在從政治上訓(xùn)練,給溥儀造成深刻印象。當年《平報》曾刊登一文,詳細敘述幾位師傅與溥儀之間的教學關(guān)系。談到梁鼎芬時這樣寫道:“四師傅(指陳寶琛、伊克坦、朱益藩、梁鼎芬)中,帝最親近者為梁節(jié)庵。蓋節(jié)庵忠清,遜位后一人而已。其所以教帝者,除所課外,必以國家近事聞,指陳得失,推溯先后。間及圣祖(康熙)、高宗(乾?。┲⑽?,時繼之以涕淚。帝為所感,每至淚盈雙睫,室內(nèi)黯然。其所以責末造貴親之專橫,尤斤斤不少阿附。且每當師帝痛談后,節(jié)庵必以溫語撫慰之,雄語興奮之,俟帝躍躍,然后出宮。故每至節(jié)庵授課,時間必越定限,帝亦異常奮興也。清帝之能力去宮中積弊,半由節(jié)庵之所教也。節(jié)庵歿后,清帝甚哀,如失心腹?!?/p>
梁鼎芬入宮那年冬天,長期無雪,溥儀遂從12月14日起,每天凌晨4時親赴御花園欽安殿的天穹寶殿焚香祈雪,至5時再往毓慶宮讀書。當學生的皇帝勤奮,作老師的臣子豈敢疏懶!也要陪著起早。不過,梁鼎芬畢竟年事已高,到底不比11歲的孩子經(jīng)得起折騰,頭一天便遲到了兩刻鐘,于是很覺得過意不去,他主動請求“處分”。溥儀很“寬厚”,赦免了他。至12月20日,果然大雪紛飛。那天,溥儀高興地告訴梁鼎芬說,雪是他“求”下來的,所以今天冒雪前來毓慶宮,既不乘坐暖轎,也不許隨從太監(jiān)張華蓋,徑直步行而來,雪落滿身卻大喜之至。恰梁鼎芬那天持傘入宮,聽了溥儀這番話后,慚愧得無地自容,退值時他把傘拎在手里,再不敢張開使用。12月21日,溥儀寫了《御制喜雪詩》:“朕心思雪,祈之昊天,昊天乃降,下民悅焉?!睋?jù)梁鼎芬日記載,此詩既出,“外間傳誦,咸以為仁君也”。
看到弟子正在成長,間有“仁義”之舉,梁鼎芬極為興奮,他把自己終生追求的政治目標和為之奮斗的事業(yè),全部押在了眼前這位娃娃“皇帝”身上。他總是懷著或喜或憂的心情,把溥儀的點滴進步與過失,記在日記里,以表達他的忠謹。
助張復(fù)辟
1917年的6月30日夜,張勛、康有為等潛入清宮,秘密召開御前會議,與溥儀的幾位師傅及內(nèi)務(wù)府大臣商議,決定發(fā)動復(fù)辟。梁鼎芬是其中最積極、最活躍的人物之一?!肚迨犯濉ち憾Ψ覀鳌贩Q:“丁巳復(fù)辟,已臥病,強起周旋,事變憂甚?!睆?fù)辟的第二天早晨,溥儀在乾清宮升座受賀,宣讀完康有為草擬的即日起“臨朝聽政,收回大權(quán),與民更始”的“上諭”后,梁鼎芬拖著病體,以清室代表身份與軍閥張勛一方代表同赴總統(tǒng)府,勸黎元洪“歸政”,并說“歸政”后可獲加封,又逼迫黎元洪在“奉還大政”的奏折上簽字蓋印。據(jù)黎元洪當日發(fā)出的第三號通電稱:“今晨梁鼎芬等入府面稱:‘先朝舊物,應(yīng)即歸還等語。當經(jīng)痛加責斥,逐出府外?!?/p>
黎元洪拒絕了梁鼎芬的勸說,抱著總統(tǒng)印璽跑到日本公使館去了。7月9日,反對張勛復(fù)辟的段祺瑞部隊與辮子軍展開巷戰(zhàn),梁鼎芬卻像平時那樣乘坐馬車,穿越擠滿士兵的街道,來到神武門前,再換乘宮轎入宮辦事。此刻,交戰(zhàn)雙方正在景山和宮內(nèi)屋頂之間相互對射,轎夫們懇求他不要冒生命危險穿越深宮大院。梁鼎芬則從容入轎,命轎夫們前進。沒走多遠,便有一梭槍彈掃射在沿路的宮墻上。轎夫們請求暫入附近宮室躲避,梁鼎芬大吼一聲:“公事不可耽誤!”轎夫無奈,只好抬著轎子直奔毓慶宮。
張勛復(fù)辟不久即告失敗,梁鼎芬為此憂憤交加,卻只能徒喚奈何。兩年后的1919年11月14日,梁鼎芬在北京病逝,葬在崇陵右旁的小山上,永遠為光緒守陵。臨終前,他遺言不可刻其詩集:“今年燒了許多,有燒不盡者,見了再燒,勿留一字在世上。我心凄涼,文字不能傳出也?!绷憾Ψ易浜?,溥儀賜謚“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