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夢飛[山西大學文學院,太原030006]
關于元明之際遺民詩學的幾點思考
⊙邊夢飛[山西大學文學院,太原030006]
同是遺民,元遺民受到的關注遠遠不及宋、清遺民,對遺民詩人群體及其詩學思想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旨在梳理元明之際遺民詩人群體詩學的研究現(xiàn)狀,并從詩學流脈發(fā)展的角度來關注該群體的詩學思想,正確認識元末詩學在整個唐詩學發(fā)展中的地位。
元明之際遺民詩人詩學
遺民作為一個話語標的,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不得不提及的文學現(xiàn)象。與歷代一樣,元明更替亦產(chǎn)生了大量的遺民詩人,他們拒絕與新朝合作,自發(fā)或無意識地聚集在一起,或是懷著對故國舊君的思念為元殉道,或是縱情詩酒沉溺于末世狂歡,或是安于一隅在蕭散簡遠的詩境間抒懷遣志,徜徉風雅。宋代詩話類著作大行其道,但對字法、詞法乃至句法的把握卻略顯遜色。元代則涌現(xiàn)出了很多把詩歌體制與詩歌法度,或者說將宏觀詩體把握與微觀詩法剖析相黏合的著作①,此外,元代的詩學思想還多散見于別集之中的詩文集的序跋里。因此,對元明之際遺民詩人詩學思想的爬梳顯得尤為重要。
長久以來,關于元明之際詩人的相關研究多著力于某一具體方面,關注遺民詩人本身的研究多集中在詩人個案研究和地域作家群研究,在探討遺民詩人本身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論及與其交往的其他遺民詩人,他們多聚集在一地形成作家群,影響一地詩風乃至造成風動天下的效果。②關于元代詩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趙孟、袁桷、歐陽玄或四大家,而對元代整體詩學,包括元末明初的詩學關注還遠遠不夠,對遺民詩人群體所反映出的詩學演化趨勢也鮮有成果:張紅編著的《元代唐詩學研究》(岳麓書社2006年5月首版),楊鐮編著的《元代西域詩人群體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和《元詩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洪德先生2010年關于元代文學研究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項目名稱:元代文化精神與多民族文學整體研究)與《理學背景下的元代文論與詩文》(中華書局2005年版)均對該時代的詩學予以了一定的關注,但仍然不是詩學研究史的范疇。
綜上,對元明之際遺民詩人群體的詩學研究多顯得片面化,關注到遺民詩人的,多注重生平考證及其個人詩歌的分析;觀照地域作家群研究的,其中又會夾雜著很多非遺民的作家,且缺乏詩學思想方面的考量。真正同時關注“遺民”“群體”“詩學”這三個概念的研究還有待推進;關于元代整體詩學、遺民詩人群體所反映出的詩學演化趨勢的研究還有待完善。
對于“元遺民”的概念,筆者認為還有幾點可供推敲之處:考慮到具體遺民詩人對象的復雜性,元遺民首先必須生活在元明之際,凡在明建國之前殉道者均不在考察范圍內(nèi),如余闋、泰不花、馬玉麟、鄭玉等;其次,既不仕元又不仕明的詩人可否視為元遺民?這點歸莊在序時人朱子素《歷代遺民錄》時曾明確表述:“孔子表逸民,首伯夷、叔齊?!哆z民錄》亦始于兩人,而其用意則異。凡懷道抱德不用于世者,皆謂之逸民;而遺民則惟在廢興之際,以為此前朝之所遺也。”③由此可見,“遺”是一種在世態(tài)度,意在表明與現(xiàn)實政治的關系;“逸”是一種超世態(tài)度,側(cè)重的是道德上的自我追求。因此,不能將不仕元明兩朝的士人視為遺民,只能將其視作逸民,如倪瓚、吳子中、杜敏、吳惟諒、程煥文、僧隱中山、郭梅巖等均屬于逸民。再次,元末群雄割據(jù),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起義者為了制造輿論,極力地拉攏文人,這些依靠不同政治力量的文人又可否歸入遺民范疇?關于這種現(xiàn)象,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只要文人依靠政治力量的出發(fā)點是為了維護元朝正統(tǒng),不論其依靠勢力最終是成是敗,均應視作元遺民,如張士誠據(jù)吳時打著維護元廷的旗號拉攏了一批文人,至正二十三年他自立為吳王,很多文人認識到其依附的不過是一股反元勢力,于是在失望中散去,選擇了隱居避世,如張羽、王彝等。他們所依附的勢力雖然最終選擇了叛離元統(tǒng),但其入幕張士誠的初衷卻是維護元室,因此須將此類詩人看作元遺民詩人。另外,有的詩人在元末叛離元廷正統(tǒng),之后在明朝一反故態(tài),以前朝孑遺自居的士子,可否視為元遺民?再者,明興后受征辟出任學官或修撰史書者是否可視為元遺民?本文認為,凡被迫出任學官或修撰史書,且為了傳繼保存元朝文化者均應視作遺民,如胡翰、汪克寬、趙等,其他情況如修書后致仕者不應歸入元遺民。
此外,由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可知,元明之際的遺民詩人群體多集中在東南地區(qū),而在元代鼎盛時期興盛的大都文壇此時則歸于沉寂,有影響力的詩人也屈指難數(shù),這究竟是什么原因?一種說法是在整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與南方相比,北方處于分裂狀態(tài)的時間要長得多,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夏金遼的相繼統(tǒng)治,使北方詩人的政權(quán)歸屬意識與大一統(tǒng)觀念沒有南方詩人強烈,導致了北方詩人沒有固定的人文精神作為支撐。因此,對新舊政權(quán)的更替,北方詩人更容易接受。另一種說法是從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南方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和深厚的文化淵源吸引了眾多的北方詩人來此定居,因此出現(xiàn)了北方遺民較少的現(xiàn)象。上述兩種說法分別從思想根源和經(jīng)濟基礎方面論證了北方元遺民較少的原因,給我們提出的思考是,在遺民聚集的南方地區(qū),不同地區(qū)的社會人文環(huán)境對遺民詩人的詩學思想有哪些影響?還有,戰(zhàn)亂之際,流落在各地的北方遺民詩人對當?shù)氐脑姼鑴?chuàng)作和詩學思想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
其次,對于元遺民詩人的研究,多數(shù)學者只將目光放在江南和北方④,方勇《南宋遺民詩人群體研究》一書將遺民群體按地域分布劃分為:故都臨安群、會稽山陰群、臺州慶元群、浦陽群、嚴州群、江西群、福建群、東莞群等。⑤唐朝暉《元遺民詩人群研究》一書,用一半的篇幅分別考證江南浙西道、浙東道、江東建康道、江西湖東道、福建閩海道、海北廣東道及少數(shù)民族的遺民詩人群,⑥除少數(shù)民族遺民詩人群一章外,其他的遺民詩人群均分布在南方,上述兩書均將考察重心放在南方,而對元朝敗亡后追隨元順帝北遁至北元的詩人(如金元素等)不做考量,這些追隨舊主的詩人是當之無愧的“正統(tǒng)”遺民詩人,也是區(qū)別于其他朝代的特殊群體,忽視這一群體,在一定程度上有礙遺民詩人群體構(gòu)成的完整性,也使遺民詩人群體詩學研究的鏈條上少了獨具特色的重要一環(huán)。
再次,研究詩學時,大多數(shù)人習慣分朝代研究,并極力鼓吹此代異于他代的不同特點??v觀整個詩學發(fā)展脈絡可以發(fā)現(xiàn),終元一代及明初都是對宋代詩弊的“撥亂反正”,元人的“宗唐抑宋”并非元代獨有,而是接金啟明詩學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端谓鹪膶W批評史》中對此有精確的概括“:‘由宋返唐’確實是元詩發(fā)展的主要傾向,元代的詩學批評亦是如此。然此現(xiàn)象并不始于元,可上溯至金與南宋。金明昌、承安間作詩者尚尖新輕麗,已突破蘇黃詩風的牢籠。南宋中后期四靈、江湖迭起,亦厭江西而對宋代長于議論、工于鍛煉、恣肆或枯燥的詩風都表示不滿,競效晚唐體的姚合、賈島情切之音而流于仄?!雹咴圃妼W上承宋金傳統(tǒng),是由宋返唐的通道,與宋金詩學有著不可割裂的承繼關系。同時,南宋后期四靈、江湖競效晚唐情切之音,而元末楊維楨之“鐵崖體”也是在學習晚唐詩歌夸張、雕飾、纖之習的基礎上形成的新詩風。在王朝政權(quán)淪落之際,詩歌喪失了恢弘正大之氣,轉(zhuǎn)而徘徊于窄小淺近的方寸之間,同是對晚唐詩格狹小、詩境淺窄詩風的推崇,二者是否有承繼關系,其異同有哪些?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遺民文學研究已經(jīng)成為文學史研究中引人注目的重要內(nèi)容,祛除某些觀念性的影響,理性地、客觀地審視元遺民詩人群體及其遺民文學,對于認識遺民與遺民文學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所關注的第二部分的一系列問題實際上是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礎,只有充分理解了遺民的概念并對元遺民進行全面完整的考證,才能在研究遺民詩人群體的過程中對其詩學進行全面觀照,才能全面認識元明之際的遺民詩學在接續(xù)宋金傳統(tǒng),開啟明代詩學中的重要作用。
②如楊維楨是整個元代詩壇最具個性魅力和影響力的詩人,清方起《古今詩麈》載:“松江呂巷有呂璜溪家,開應奎文會,走金帛。聘四方能詩之士,請鐵崖為主考,試畢,鐵崖為第甲乙,時文士畢至,傾動三吳?!?/p>
③朱子素撰:《明遺民詩》卷首,《歷代遺民錄》,中華書局1961年版。
④此處的北方指中國傳統(tǒng)地理意義上的北方,而非蒙元入主中原前的根據(jù)地。劉師培之《南北文學不同論》中對于文學意義上的“南北”曾給予明確劃分:“夫聲律之始,本乎聲音:發(fā)喉引聲,和言中宮,危言中商,疾言中角,微言中徵、羽;角響高,宮、羽聲下,高下既區(qū),清濁旋別。善乎!《呂覽》之溯聲音也,謂‘涂山歌于候人,始為南音:有遙乎飛燕,始為北音’。則南聲之始,起與淮、漢之間,北聲之始,起于河、渭之間。故神州語言,雖隨鏡而區(qū),而考厥指歸,則析分南北為二種。陸法言有言:‘吳、楚之音,時傷清淺,燕、趙之音,多傷重濁?!藙t言分南北之確證也?!保ā秶鈱W報》1905年第9期)
⑤方勇:《南宋遺民詩人群體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60—100頁。
⑥唐朝暉:《元遺民詩人群研究》,海南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87—328頁。
⑦顧易生、蔣凡、劉明今:《宋金元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041頁。
作者:邊夢飛,山西大學文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典詩學。
編輯: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