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常見兒童淺部真菌病病原學特征及診療現(xiàn)況

2015-01-28 12:33李麗劉進先長江大學臨床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皮膚科荊州434000
中國真菌學雜志 2015年4期
關鍵詞:病原菌兒童

李麗 劉進先(長江大學臨床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皮膚科,荊州434000)

常見兒童淺部真菌病病原學特征及診療現(xiàn)況

李麗 劉進先
(長江大學臨床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皮膚科,荊州434000)

【摘要】兒童淺部真菌病是皮膚科臨床中非常常見的疾病,且在很多方面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點。該文綜述了近年來國內外常見兒童淺部真菌病,包括頭癬、皮膚念珠菌病、甲真菌病、花斑糠疹的發(fā)病特點及病原學、診斷及治療方面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兒童;病原菌;抗真菌藥物;光動力學療法

真菌是自然界中一種進化比較高等的真核生物,引起人類致病的真菌病原種類目前已發(fā)現(xiàn)600多種,全球每年感染真菌人類達數(shù)以億計[1]。兒童由于皮膚菲薄、皮脂腺發(fā)育不完善、免疫機制差以及抵抗力低下等原因,容易患淺部真菌病,且感染種類繁多,隨著氣候變化、人口遷移及生活方式的改變,該病流行病學也不斷變化。此外,兒童感染淺部真菌病在病原學、臨床表現(xiàn)及治療上均與成人有所區(qū)別,本文就常見兒童淺部真菌病病原學、診斷方式與治療方面的研究進展及預防進行綜述。

1 頭 癬

頭癬是許多國家[2?3]及我國大部分地區(qū)[4]最常見的兒童淺部真菌病,常見類型有白癬、黑點癬和膿癬等。頭癬在兒童中發(fā)病主要集中在5~15歲,而青春期后則發(fā)病率相對較低[3]。由于地理位置、社會階層、樣本采集方式、抗真菌藥物使用情況等多方面影響,各國病原菌種類各有差異。在美國,兒童頭癬最主要是由斷發(fā)毛癬菌引起[5]。非洲坦桑尼亞[2]及我國大部分地區(qū)[4,6]研究表明,最常見的頭癬致病菌為犬小孢子菌,印度[3]及我國部分地區(qū)[4,7]研究顯示,兒童頭癬最主要致病菌為紫色毛癬菌。

頭癬致病菌深入毛干,引起斷發(fā)、脫發(fā),因此需要與斑禿、脂溢性皮炎等相鑒別?;純浩p、病發(fā)真菌鏡檢陽性,通常就可以證實真菌感染,但有時候也會出現(xiàn)假陰性。伍德燈可以識別小孢子菌,而毛癬菌在伍德燈下不發(fā)出熒光,需要通過真菌培養(yǎng)以明確診斷及識別菌種[8]。

頭癬一般采用綜合性治療,強調“服、搽、洗、剃、煮”五字方案,即服(藥)、搽(外用藥)、洗(頭)、剃(病發(fā))、煮(患者用具)。根據(jù)2010年歐洲小兒皮膚病學會頭癬治療指南,外用抗真菌藥物無法滲透到毛囊,需系統(tǒng)口服抗真菌藥物,如灰黃霉素、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等[9]。對于兒童膿癬急性期可以聯(lián)合使用小劑量、短期糖皮質激素,療程也相對延長1~2周,合并細菌感染時可選用敏感抗生素[8]。

灰黃霉素是美國FDA批準應用于兒童頭癬且有長期安全性監(jiān)測的藥物的口服抗真菌藥物,曾是治療兒童頭癬的首選藥物,但灰黃霉素的有效劑量為20 mg?kg?1?d?1,治療周期長達6~12周,肝毒性等副反應明顯,目前國內大部分地區(qū)和歐洲部分國家已較少使用[9]。伊曲康唑分為膠囊和口服液兩種類型,對于小孢子菌和毛癬菌引起的頭癬療效和安全性均較好,治療用量為3~5 mg?kg?1?d?1,治療方案分為連續(xù)使用和間歇沖擊法,連續(xù)使用法療程為4~6周,間歇沖擊法為沖擊1周,停藥后隨訪3周,療程根據(jù)輕重約1~3療程[8?9]。國內采用連續(xù)使用法較多,但亦有研究表明,伊曲康唑間歇沖擊法較連續(xù)使用法而言,依從性好,安全有效,不良反應更少[10]。氟康唑國內推薦用量多為3~5 mg?kg?1?d?1,療程為4~6周以上,國外為5~6 mg ?kg?1?d?1,連續(xù)3~6周,或8 mg?kg?1?周?1,連續(xù)8~12周,一般不推薦為一線用藥[8?9]。特比萘芬可以應用于2歲以上兒童,其劑量與患兒的體重相關(<20 kg,62.5 mg?d?1;20~40 kg,125 mg?d?1;>40 kg,250 mg?d?1),特比萘芬對毛癬菌所致頭癬效果更佳,毛癬菌和小孢子菌感染真菌病,治療周期分別為2~4周、8~12周[9]。抗真菌藥物主要經(jīng)肝腎代謝,最主要不良反應為肝毒性,因此用藥過程中要注意監(jiān)測肝功能[8]。

2 皮膚念珠菌病

皮膚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屬引起的皮膚淺表念珠菌感染,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熱帶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這5種菌種致病占念珠菌病中92%,我國皮膚念珠菌病最主要致病菌為白念珠菌,而北歐與美國則多由光滑念珠菌,西班牙、巴西等多為近平滑念珠菌,目前,全球范圍內白念珠菌感染率有所下降,其感染人群主要為18歲內青少年[11?12]。

兒童皮膚念珠菌病以念珠菌性間擦疹、尿布皮炎和扁平苔蘚樣皮膚念珠菌病最為常見,其發(fā)病以新生兒、嬰幼兒為主,隨著年齡的增長,發(fā)病率降低,臨床中容易被誤診為嬰兒濕疹或痱子等,其發(fā)病與環(huán)境潮濕、悶熱及護理不當?shù)纫蛩赜嘘P,夏秋季高發(fā)。此外,研究顯示,兒童皮膚念珠菌病可能與白介素?12受體β1(IL?12R β1)缺失相關,體內缺乏IL?12R β1者易患皮膚、黏膜念珠菌病,具有頑固性且復發(fā)性更高[13]。

真菌鏡檢和培養(yǎng)是淺部念珠菌病臨床上常用的檢查方法,鑒于念珠菌為人體定植菌,顯微鏡下觀察到念珠菌特有的假菌絲和芽孢,即為陽性,只能說明念珠菌存在,只有鏡檢看到大量出芽孢子或假菌絲,才具有診斷意義,同理,單純培養(yǎng)陽性并不能確定有念珠菌感染[14]。

皮膚念珠菌病治療應積極去除致病誘因,輕者無需藥物治療,即可自愈,多數(shù)情況下局部外用制霉素制劑等抗真菌藥物治療就足以治愈,對于尿布皮炎的嬰幼兒患者,應使用含有抗真菌藥物、低中效糖皮質激素甚至抗細菌藥物的復方制劑,如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等,對于面積廣泛、單純外用藥物治療困難的皮膚念珠菌病,也可選擇系統(tǒng)口服抗真菌藥物,如伊曲康唑、氟康唑、兩性霉素B等[14]。

3 甲真菌病

甲真菌病是皮膚癬菌、酵母菌和非皮膚癬菌等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引起的真菌性疾病,該病在兒童中發(fā)病率較低。土耳其[15]、美國[16]及我國部分地區(qū)[17]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最常見致病菌為紅色毛癬菌,部分國家和地區(qū)[18]則以須發(fā)毛癬菌為主。

甲真菌病病診斷上需要其他疾病引起的甲損害相鑒別,為避免誤診,需進行真菌學檢查,真菌鏡檢和真菌培養(yǎng)通常可以明確診斷,其中,真菌培養(yǎng)是明確診斷最可靠的方法,但在檢出念珠菌或非皮膚癬菌性霉菌時,應注意辨別是否為致病菌,部分疑難病例可以行組織病理學檢查或過碘酸雪夫染色(PAS染色)[19]。

兒童甲真菌病的治療根據(jù)患甲受損的程度及甲基質累積情況而定,當僅累及甲板且程度較輕時,可以僅選用外用藥物治療,如5%阿莫羅芬和8%環(huán)吡酮,一般1~2次/d,連續(xù)使用6~12個月[20]。2014年,美國FDA新批準兩種治療腳趾甲真菌病新型外用抗真菌藥物:10%艾氟康唑和5% tavaborole,為甲真菌病病治療提供了新的選擇,但該藥物在兒童甲真菌病的使用還缺乏相應的臨床資料,有待進一步研究[21]。

對于重度或累及甲基質時,需采用口服抗真菌藥物。特比萘芬對于2歲以上兒童甲真菌病治療安全有效,用藥量參考兒童頭癬,指甲、趾甲療程分別為6~9周、9~12周[19]。對于皮膚癬菌引起的甲真菌病,特比萘芬相對其他抗真菌藥物效果更佳,而對于由非皮膚癬菌、酵母菌或混合感染引起的甲真菌病推薦使用伊曲康唑[20]。伊曲康唑治療分為連續(xù)使用和間歇沖擊治療,連續(xù)使用療法推薦兒童使用劑量為每天5 mg/kg,指甲、趾甲的甲真菌病療程分別為6周、12周,而沖擊療法通常指甲、趾甲則分別需要2、3個沖擊,大多數(shù)研究更傾向于間歇沖擊療法治療[10]。當特比萘芬、伊曲康唑等治療甲癬無效,或者有明確使用禁忌癥時,可以考慮使用氟康唑,但相關研究少,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氟康唑至今未獲批應用于甲癬,在國內相關使用也多為個案報道[20]。

1990年,kenedy[22]將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應用于皮膚科治療,后光動力學療法廣泛應用皮膚腫瘤、感染性疾病等。近年來光動力學以其高度選擇性等優(yōu)勢,也開始應用于甲真菌病的治療,但以毛癬菌所致甲真菌病為主,2013年,Marinez E等[23]成功應用光動力學療法治愈2例犬小孢子菌甲真菌病,為我們治療甲真菌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4 花斑糠疹

花斑糠疹,俗稱為汗斑,是球形/糠秕馬拉色菌引起的一種常見的皮膚淺部真菌感染。馬拉色菌為人體正常菌群,主要位于皮脂腺豐富的部位,其發(fā)病機制目前多認為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遺傳易感性、皮脂腺分泌過剩、免疫抑制、多汗、環(huán)境溫度及濕度等,馬拉色菌由孢子相轉變成菌絲相,侵入皮膚角質層,從而引起疾病[24]。

花斑糠疹通常好發(fā)于成年人,兒童少見,然而,兒童花斑糠疹發(fā)病與成年人有很大區(qū)別,成人花斑糠疹常泛發(fā)于軀干及上臂,初為褐色斑,表面常覆以糠狀鱗屑,而兒童花斑糠疹皮損較為局限,其發(fā)病與多汗相關,常好發(fā)于面部,尤其是額、眉部最為多見,典型皮損為綠豆至黃豆大小的圓形色素減退斑,邊緣清楚,表面覆以少量細薄鱗屑[25]。此外,成人花斑糠疹復發(fā)率較高,而兒童感染常表現(xiàn)為一過性感染,經(jīng)規(guī)范治療后即可痊愈[26]。

兒童花斑糠疹極易與面部的其他色素性疾病混淆而導致誤診,其診斷主要依據(jù)真菌學檢查,包括鏡檢和培養(yǎng),此外還可以借助濾過紫外線燈(伍德燈)進行檢測,燈下皮損或皮屑可顯示淡黃色和淡褐色熒光。

兒童花斑糠疹局部治療效果較好,常見藥物包括硫化硒香波、丙二醇軟膏、復方苯甲酸軟膏、硫磺水楊酸軟膏、唑類藥物、丙烯胺類藥物、環(huán)吡酮胺、阿莫羅芬等,而兒童皮膚菲薄,主要選用刺激性小的外用藥物,如聯(lián)苯芐唑等唑類衍生物抗菌譜廣,很少發(fā)生耐藥,對兒童花斑糠疹安全有效,局部治療無效或者并且嚴重時也可以口服抗真菌藥物,但由于副反應大,一般較少使用[24,26]。

5 總結與展望

兒童淺部真菌病種類繁多,以頭癬、皮膚念珠菌病最為常見,近年來發(fā)病率有所升高,針對兒童淺部真菌病環(huán)境中致病菌的調查及流行病學研究,對該病的臨床診療及防治十分重要。

頭癬及甲真菌病局部治療療效欠佳,需系統(tǒng)口服抗真菌藥物,目前各種抗真菌藥物在臨床中廣泛應用,一些藥物抗菌活性強,但是較多的不良反應限制了其臨床應用及推廣,因此,研發(fā)新型、高效和安全的抗真菌藥物是我們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2014年,艾氟康唑和tavaborole等新型外用抗真菌藥物被美國FDA批準并投入使用,但目前還缺乏具體有效的藥物臨床應用數(shù)據(jù)及預后評價,仍有待我們進一步完善和補充。

近年來,光動力學療法等治療方式在皮膚科得以應用,擺脫了傳統(tǒng)口服藥物包括肝腎毒性、治療周期長、費用高及耐藥性等問題,為皮膚真菌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但由于各國真菌病研究水平、光敏劑配比濃度、激光照射光源、時間、能量等各方面的差異,目前相關研究及預后評價還缺乏精確性、有效性,在兒童淺部真菌病的應用缺乏相應的臨床實驗數(shù)據(jù),其不良反應、復發(fā)性等也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Brown GD,Denning DW,Levitz SM.Tackling human fungal in?fections[J].Science,2012,336(6082):647.

[2] Komba EV,Mqonda YM.The spectrum of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among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 Dares Salaam[J].BMC Public Health,2010,10:765.

[3] Pai VV,Hanumanthayya K,Tophakhane RS,et al.Clinical study of Tinea capitis in Northern Karnataka:A three?year experience at a single institute[J].Indian Dermatol Online J,2013,4(1):22?26.

[4] 李彩霞,劉維達.我國大陸近年兒童頭癬流行情況的回顧分析[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1,6(2):77?81.

[5] Mirmirani P,Tucker LY.Epidemiologic trends in pediatric tinea capitis:a population?based study from Kaiser Permanente North?ern California[J].J Am Acad Dermatol,2013,69(6):916?921.

[6] 李美榮,尹頌超,黃懷球,等.廣州地區(qū)70例兒童頭癬病原學分析[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4,9(3):155?158.

[7] 周敬,雷玲,謝平忠,等.湖北赤壁地區(qū)296例兒童頭癬臨床及病原菌分析[J].皮膚病與性病,2014,36(1):1?3.

[8] Kakourou T,Uksal U.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tinea ca?pitis in children[J].Pediatr Dermatol,2010,27(3):226?228.

[9] 中華醫(y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真菌學組.頭癬診療指南(2008版)[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9,43(2):76?77.

[10] 羅權,林玲,張錫寶.伊曲康唑在兒童真菌病中的應用[J].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2006,32(5):273?275.

[11] Guinea J.Global trend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Candida species causing candidemia[J].Clin Microbiol Infect,2014,20(6):5?10.

[12] 馮曉博,凌波,楊桂梅,等.上海地區(qū)1366例淺部念珠菌病致病菌種分析[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2,45(11):823?825.

[13] Ouederni M,Sanal O,Ikinciogullari A,et,al.Clinical features of candidiasis in patients with inherited interleukin 12 receptor β1 deficiency[J].Clin Infect Dis,2014,58(2):204?213.

[14] 廖萬清,王愛平,徐曉光.皮膚念珠菌病診治[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1,11(2):124?127.

[15] Gulgun M,Balci E,Karaoglu A,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onychomycosis in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living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in Central Anatolia of Turkey[J].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2013,79(6):777?782.

[16] Young LS,Arbuckle HA,Morelli JG.Onychomycosis in the den?ver pediatrics population,a retrospective study[J].Pediatr Der?matol,2014,31(1):106?108.

[17] 周敬,雷玲,石玉,等.青少年甲真菌病臨床特點及致病菌分析[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4,30(4):211?213.

[18] Popoola TO,Ojo DA,Alabi RO.Prevalence of dermatophytosis in junior secondary school children in Ogun State,Nigeria[J].My?coses,2006,49(6):499?503.

[19] 中華醫(y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真菌學組.甲真菌病診治指南(2008年版)[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8,41(12):844?845.

[20] Gupta AK,Paquet M,Simpson FC,Therap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onychomycosis,[J].Clinc Dermatol,2013,31(5):544?554.

[21] Rosen T,F(xiàn)riedlander SF,Kircik L,et al.Onychomycosis:epide?miology,diagnosis,and treatment in a changing landscape[J].J Drugs Dermatol,2015,14(3):223?228.

[22] Kennedy JC,Pottier RH,Pxoss DC.Photodynamic therapy with endogenous protoporphyrin IX:basic principles and present clin?ical experience[J].Photochem Photobiol B,1990,6(1?2):143?148.

[23] Martinez E,Ameen M,Tejada D,et al.Microsporum spp.Onycho?mycosis:disease presentation,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respon?ses in urban population[J].Braz Infect Dis,2014,18(2):181?186.

[24] Gupta AK,Lyons DC.Pityriasis versicolor:an update on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ptions[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14,15(12):1707?1713.

[25] 施和建,張國龍,杜旭峰,等.483例兒童花斑癬回顧性分析[J].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2008,34(5):279?281.

[26] 周夕潑,熊琳.馬拉色菌相關嬰兒皮膚?。跩].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2008,34(1):45?47.

[本文編輯] 衛(wèi)鳳蓮

·綜述·

[收稿日期]2015?04?28

通訊作者:劉進先,E?mail:727545325@qq.com

作者簡介:李麗,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在讀.E?mail:709372900@qq.com

【中圖分類號】R 75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3827(2015)10?0249?03

猜你喜歡
病原菌兒童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離、鑒定及致病力研究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201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198
多重熒光定量PCR快速檢測6種常見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調查與預防淺談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燒傷整形外科醫(yī)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
盆腔炎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特征與治療探討
2013年醫(yī)院病原菌分布與耐藥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