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啟新
摘要:石隱園是蒲松齡的館東畢際有的私家園林,蒲松齡設(shè)帳畢府三十年,幾乎每年夏天都在此設(shè)榻避暑,在此教學(xué)、讀書、寫作。蒲松齡歌詠石隱園的詩詞,表現(xiàn)作者逃避現(xiàn)實的隱居思想、追求自在閑適的生活情感、敘述讀書寫作的精神享受、惆悵盛景不再的無奈心理、抒發(fā)念茲在茲的不盡思緒,石隱園已然成為蒲松齡的精神家園。
關(guān)鍵詞:石隱園;蒲松齡;畢際有;精神家園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biāo)識碼:A
石隱園是蒲松齡的館東畢際有的私家園林,《淄川縣志·建置志·園林》有專門記載。石隱園最早由明末戶部尚書畢自嚴(yán)構(gòu)建,后來荒廢,畢際有繼承畢家產(chǎn)業(yè)后,對該園進行了改建。改建后的石隱園奇花異草,濃蔭蔽日,流水淙淙,怪石林立。蒲松齡設(shè)帳畢府時,幾乎每年夏天都在此設(shè)榻避暑,在此教學(xué)、讀書、寫作。石隱園承載了蒲松齡的達觀與失意、希望與落魄,蒲松齡歌詠它的詩詞,表明石隱園已然成為他的精神家園。
一、石隱園的基本情況及歌詠詩詞
畢際有,字載積,號存吾,明崇禎年間戶部尚書畢自嚴(yán)的仲子,蔭為官生,清順治二年(1645)拔貢入監(jiān),考授山西稷山知縣,后升任江南通州知州,康熙二年(1663)因詿誤罷歸。畢際有因長兄早逝,分得尚書第的正房,他把已經(jīng)荒落的石隱園廢掉,構(gòu)建了一個規(guī)模較小的新石隱園。《淄川縣志》收錄了畢際有撰寫的有關(guān)石隱園的一篇文章,文章載:
園南第北,舊有小園,可石隱五之一,繚垣皆柏,直北亭三楹,遙以雙鷹石對之,以石峰如兩鷹相顧而棲故名,亦先少保(指畢自嚴(yán))經(jīng)理未成者也。有(指畢際有)恐石隱諸石散佚,因移彼就此。會白沙王山人仲超來,稍為布置,自雙鷹而西,依古柏為山,臥者成岡,立者成峰,離立者成澗壑,叢立者成疊巒,橫而空懸者成橋梁巖洞,層累而上者成絕巖峭壁,于是諸石悉如新沐而出。枕山為池,沿池為亭,池東植海棠、木瓜數(shù)十叢,外設(shè)籬,籬外始逕。自外而達于舊亭,仍以遠心亭之故額顏之。亭前銀杏二,綠結(jié)濃蔭。亭左稍前置室,以供賓客下塌。前植繡球、芍藥,籬以薔薇,因名霞綺軒。遠心、霞綺之界,疊石為小山,徑路紆回,峰巒若天成,牛山人玉李之匠心也。薇籬南,老梨一株,園中舊物也。再南為竹,盡園而止。石隱之石既悉歸此,故仍名之石隱云。
從畢際有的文章來看,新建的石隱園只為舊園的五分之一,園中建有假山、池塘和遠心亭、霞綺軒、效樊堂等建筑,栽植銀杏、梨樹、竹子和海棠、木瓜、繡球、芍藥、薔薇等樹木花草,是一座小巧玲瓏的私家園林。
石隱園自建成、改建后,淄川的縉紳文人多有題詠。據(jù)《淄川縣·藝文志》記載,畢自嚴(yán)寫有五言古詩《石隱園懷古》,孫蕙寫有五言古詩《過畢存吾石隱園(園為大司農(nóng)白陽公別墅)》,袁藩寫有三首五言詩《石隱園修邑志成,賦別載積先生》,李堯臣寫有五言詩《雨后登石隱園山》等等。
蒲松齡自康熙十八年(1679)到畢際有家擔(dān)任私塾先生后,幾乎“日日窺園”(《念奴嬌·新秋月夜,病中感賦,呈袁宣四孝廉》),先后寫有21題42首歌詠石隱園的詩詞。蒲松齡在這些詩詞中,栩栩如生地描述了石隱園春夏秋冬的景觀,淋漓盡致地抒發(fā)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從中可以看出,石隱園是蒲松齡心靈獲得慰藉、精神得以寄托的場所。
二、表現(xiàn)逃避現(xiàn)實的隱居思想
石隱園花木繁盛,處所清幽,是避暑納涼的好地方??滴跏四辏阉升g一到畢府,就寫了兩首七言律詩《石隱園》,從林木、花卉、亭舍、邱壑以及氣溫等方面描寫了石隱園的春景,表達了作者敬仰畢際有棄官隱居的高尚品格及自己消極遁世的隱居思想。
詩其一云:“山光繞屋樹陰濃,爽氣蕭森類早冬。綠竹不因春雨瘦,海棠如為晚妝慵。池牽紫荇絲盈尺,石繡蒼苔翠萬重。惆悵當(dāng)年高臥意,憑臨澗壑仰芳蹤?!痹娢猜?lián)用謝安東山高臥的典故,贊揚畢際有退隱家鄉(xiāng),希望他東山再起。謝安,字安石,東晉宰相,是知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少以清談知名,最初被司徒征辟,除任佐著作郎,都以病辭去,隱居于會稽郡山陰縣之東山。被后世人視為良相的代表,“高潔”的典范。詩中典故出自《晉書·謝安傳》:“卿累違朝旨,高臥東山”。詩其二云:“紅點疏籬綠滿園,武陵邱壑漢時村。春風(fēng)入檻花魂冷,午晝開窗樹色昏。書舍藤蘿常抱壁,山亭虎豹日當(dāng)門。蕭蕭松竹盈三徑,石上陰濃坐不溫。”首聯(lián)中的“武陵邱壑漢時村”即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蒲松齡在此借指石隱園。桃花源是東晉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臆造的一處世外樂園,陶淵明通過對桃花源安寧和諧、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xiàn)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七言律詩《次韻畢刺史歸田》詩其三尾聯(lián)“武陵天地非塵境,不必巢由更買山”,將畢際有比作堯時的隱士巢父、許由,勸說畢氏不必買山而隱,石隱園即非塵世。這首詩同《石隱園》一樣,都有稱贊畢際有回鄉(xiāng)隱居的意思。以上三首詩表面來看是贊頌畢際有隱居鄉(xiāng)間,實際上也有“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之意,通過歌詠石隱園來排遣自己不能實現(xiàn)青云之志的積郁。
袁藩,字宣四,康熙二年中舉人,后數(shù)赴春闈不第,他與畢際有交好,是蒲松齡的詞友??滴醵哪辏?685),袁藩受畢際有之邀,協(xié)助??涓府呑試?yán)的《石隱園藏稿》,住在石隱園中。因病住在綽然堂的蒲松齡與袁藩不時聚會,相互唱和。蒲松齡填詞《賀新涼·喜宣四兄扶病能至,挑燈伏枕,吟成四闋,用秋水軒唱和韻》。第二闋描寫袁藩寓居石隱園中的遠心亭:“名園臺榭紅窗顯。遠心亭鸞驚魚奮,墨文粉扁。幽似武陵溪畔路,止少村莊雞犬。高士臥、塵囂可免。”詞中“鸞驚魚奮”四字是遠心亭匾額題字,字為墨書,匾為白色?!拔淞晗下贰?,即陶淵明筆下漁人通往桃花源之路,此處進一步強調(diào)通往遠心亭的道路清靜幽深,點明石隱園就是作者和袁藩隱居人世間的桃花源。兩人在這世外桃源各逞口辯,恣意談?wù)摚恢袧h、無論魏晉,“齒上飛花明月夜,姑妄言不必憑何典”(引文同上),感覺自己便是遠離塵囂的隱士。
三、追求自在閑適的生活情感
康熙二十八年(1689)夏天,蒲松齡忍受不了盛夏的溽熱,搬到石隱園中的遠心亭居住。在這個清涼世界,蒲松齡十分愜意,高興地寫了兩首七言律詩《逃暑石隱園》,敘述避暑石隱園的自在閑適生活。endprint
繞屋濃陰萬樹蟬,水云浮動芰荷天。兩餐如客饑投肆,初漏無聲靜入禪。石丈猶堪文字友,薇花定結(jié)喜歡緣。雨余簾外松風(fēng)冷,竟到匡床攪夜眠。
午漏沉沉日影遲,遮欄草樹綠橫披。小山搢笏如人拙,瘦竹無心類我癡。瀹茗爐燒風(fēng)落果,落花蹊放旅生葵。池亭住久渾相識,小苦奔波未忍移。
這兩首詩描寫了樹陰中的鳴蟬、池塘中的荷花、風(fēng)雨中的松樹、路邊的紫薇花、假山旁的瘦竹和傲然屹立的海岳石、眾峰參差的萬笏山,襯托了石隱園“無聲靜入禪”的寂靜和清幽,表達了作者寧愿遭受一日兩餐的奔波之苦,也不想離開石隱園這個清涼環(huán)境的愿望。蒲松齡在石隱園里,與海岳石成為文友,與紫薇花結(jié)成姻緣,聽著萬木叢中蟬聲齊鳴,看著藍天白云下紅綠相間的荷塘,喝著親手烹煮的茶水,吹著涼意習(xí)習(xí)的松風(fēng),身體不受酷熱的折磨,思想不受世俗雜務(wù)的束縛,感覺自己真正成了一個自由自在的人。接下來,作者又寫了七言古詩《讀書石隱園,兩餐仍赴舊齋》,進一步傳達了作者“小苦奔波未忍移”的意愿。該詩描寫了石隱園“當(dāng)午幾榻還生涼”,“半夜單衾寒欲僵”的清涼環(huán)境,反映了對舊齋“溽暑年年勝炮烙”,“甘坐夕陽受酷虐”的厭惡情緒,最后以輕松詼諧的筆調(diào),表現(xiàn)了進駐石隱園的喜悅心情:“花樹喜我至,濃陰繞屋聲蕭蕭;山禽喜我至,凌晨格磔鳴松梢。兩餐往還足二里,歸去汗浹如流水。如流水,何妨哉?解襟習(xí)習(xí)清風(fēng)來?!睆倪h心亭到原來的書齋綽然堂就餐,要繞假山、過池塘,距離足有一華里,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每走一趟,都要汗流浹背,盡管如此,蒲松齡還是樂此不疲,因為在石隱園可以享受更多的清涼和幽靜。
康熙三十一年(1692),蒲松齡填詞《掃花游·晚春石隱園坐雨》,描寫了石隱園的晚春雨景。作者眼中的石隱園清新可愛:“小池漲碧,正病柳搖波,影兒低沍。嫩寒院宇。又淺紅亂落,滿庭煙雨。魚鳥窺人,伴我闌干倦撫?!薄翱疵诽u滿,綠陰芳樹。甚處雕梁,著個泥香燕乳?!笔[園中柳條搖曳,落紅遍地,梅花欲開,池水碧綠,燕子育雛,魚鳥窺人,一幅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象。蒲松齡吮吸著春風(fēng),沐浴著春雨,欣賞著美麗的春景,卻有一絲淡淡的憂愁,因為無論自己如何費盡心血,都留不住春天的腳步,“春已歸去”,無處尋覓,只得“努力愛春”,方能彌補缺憾。
康熙四十七年(1708),蒲松齡寫了七言律詩《石隱園》,詩云:“年年設(shè)榻聽新蟬,風(fēng)景今年勝去年。雨過松香生客夢,萍開水碧見云天。老藤繞屋龍蛇出,怪石當(dāng)門虎豹眠。我以蛙鳴間魚躍,儼然鼓吹小山邊?!弊髡邽槲猜?lián)自注:“有石類蛙鳴,余移置魚躍石側(cè)?!痹娭袑懙?,與上年“蓬蒿沒徑”、鉏草而入的景象比起來,今年園中景物勝過去年,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松香入夢,碧水映天,老藤繞屋,怪石當(dāng)門,也是園中的一片新氣象。鑒于此,作者童心大發(fā),把一塊類似青蛙的石塊放置在魚躍石旁,讓青蛙與魚作伴,兩者和鳴,奏出世上最美妙的音樂,作者于閑暇之時在此駐足聆聽,愉悅身心。
四、敘述讀書寫作的精神享受
康熙二十七年(1688),畢際有在石隱園(即東園)建成效樊堂,蒲松齡為此寫了兩首七言律詩《畢刺史效樊堂落成》?!皷|園雅地舊蒿萊,初構(gòu)三楹壓綠苔”,說的就是此事??滴跞辏?691)六月初一日,蒲松齡移住石隱園的效樊堂,專門寫有七言律詩《六月初一日,移齋東園》,記錄此事。該詩描寫了效樊堂環(huán)境的清幽、氣候的涼爽、景物的優(yōu)美,從中透露出了作者的安閑之情。詩云:“斗室蒸騰汗似漿,移齋初至效樊堂。山銜斜炤紅連樹,雨灑平蕪綠滿匡。幾榻縱橫緗帙亂,門窗洞豁野風(fēng)涼。人聲靜后蟬聲息,夜氣蕭蕭到短床?!痹娭小熬|帙”是淺黃色的書套,此處借指成套的書籍。蒲松齡的床榻上縱橫交錯地擺滿了書籍,說明他在這里可以心情舒暢地讀書,不受世俗干擾。畢府從始祖開始就重視讀書,畢自嚴(yán)十分喜歡購書、藏書、讀書,專門建筑了萬卷樓用來收藏購置的書籍,畢際有也很喜歡購書、讀書,到蒲松齡任教畢府時,萬卷樓的藏書已達5萬多冊。石隱園實在是蒲松齡靜心讀書、專心寫作的一處最理想的場所。蒲松齡寫的兩首七言律詩《讀書效樊堂》,記載了在石隱園讀書的情況。第一首詩主要描寫效樊堂周邊環(huán)境的清幽。詩云:“效樊堂下青草芳,效樊堂上日影長。果震清泉薦甘冷,花飛紅雨散寒香。桔槔聲醒邯鄲夢,竹樹風(fēng)搖枕簟涼。夜色迢迢更漏靜,一簾月影上匡床?!痹婎h聯(lián)說,瓜果放在清泉中浸泡,十分涼爽;紅色花瓣紛紛落下,帶著寒香。詩后兩聯(lián)說,夜深人靜,涼風(fēng)習(xí)習(xí),月光灑在作者的床上,照著睡夢中的詩人。這大概就是所有讀書人憧憬的幸福境界吧。
“枕畔堆書卷。強吟哦,曲肱搦筆,將愁生遣?!保ā顿R新涼·喜宣四兄扶病能至,挑燈伏枕,吟成四闋,用秋水軒唱和韻》)詞中所述情景,正是蒲松齡在石隱園讀書,特別是寫作時的真實反映。據(jù)專家考證,《聊齋志異》近500篇作品部分在畢府完成,當(dāng)然有不少篇目寫于石隱園了。這些篇目包括以下內(nèi)容:一是帶有鮮明畢府生活痕跡的作品,像聊齋名篇《狐夢》、《絳妃》、《黃英》、《馬介甫》等,如《狐夢》篇末注明“康熙二十一年臘月十九日,畢子(指畢怡庵)與余抵足綽然堂”,講述巧遇狐仙之夢?!督{妃》是一篇自敘體的夢幻故事,開篇便說:“癸亥歲,余館于畢刺史公之綽然堂。公家花木最盛,暇輒從公杖履,得恣游賞。”文中的癸亥歲,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所謂畢家“花木最盛”處,便是石隱園?!饵S英》講述菊花精發(fā)家故事。蒲松齡作于康熙三十年的詩《辛未九月至濟南,游東流水,即為畢刺史物色菊種》,寫的是去濟南替畢際有尋找菊種過程,估計于此構(gòu)思了《黃英》。二是體現(xiàn)教書應(yīng)試生活軌跡的作品,如科舉名篇《賈奉雉》、《于去惡》、《司文郎》、《王子安》、《胡四娘》、《三生》等。三是取材于畢府萬卷樓藏書,對前人題材重新構(gòu)筑的作品。南開大學(xué)朱一玄教授認(rèn)為,約百篇聊齋故事可從前人作品考證出“本事”,如《向杲》、《續(xù)黃粱》、《俠女》、《鳳陽士人》、《翩翩》、《促織》、《姊妹易嫁》、《阿繡》等名作。蒲松齡在大量閱讀畢府藏書,充分理解文章本意的基礎(chǔ)上,吸收精華,推陳出新,創(chuàng)作出了流傳百世的不朽作品,畢府的萬卷藏書功不可沒,真可謂“書充棟,憑君剪”(《賀新涼·讀宣四兄見和之作,復(fù)疊前韻》)。endprint
五、惆悵盛景不再的無奈心理
康熙三十二年(1693)春天,畢際有去世,畢盛鉅成為尚書第的主人。畢盛鉅不像其父那樣儒雅,他對石隱園的關(guān)心當(dāng)然不如其父。石隱園因為缺乏管理,逐漸荒蕪,蒲松齡居住的亭舍竟然改作畢家的糧倉。
康熙四十二年(1703)初冬,蒲松齡寫有五言古詩《冬初過石隱園即景》。此時,石隱園因為無人管理,加之大自然摧殘,變得凋敗荒涼,掃人游興。作者游覽石隱園,本來想“披襟時一快”,卻不料園內(nèi)“滿眼盡凋敗”:“黃葉深三尺,畦平?jīng)]疆界。薜荔交縱橫,苔枯粉壁疥。偎墻細(xì)草生,猶趁夕陽曬。女貞雜青紅,枝重攫拿懈。雙檜植綠帚,修竹揮長鎩。葉空樹影疏,秋杪禽聲殺。柏折倒橫藤,山行屐齒礙。冬寒無居人,花床任崩壞?!薄皹u筇過松橋,跫然鳥雀怪。”面對這種景象,作者感嘆:原先來到此園賞景,感覺胸懷寬闊,現(xiàn)在則感到天地狹隘,心情為之悲慘凄涼。作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七言絕句《避暑石隱園,蓬蒿沒徑,借亭為廩,不可齋矣。感而書此》描述了石隱園的破敗情景:蓬蒿遮擋道路,亭舍竟然成為糧倉,蒲松齡失去了往年避暑的住處。面對這種狀況,作者以嘲弄之筆進行了委婉的諷刺。詩云:“山色圍青秀可餐,于今傾側(cè)漸凋殘。平泉亭舍封高廩,不減劉家黑牡丹?!痹姷拇笠馐?,石隱園四周自然景色秀麗可餐,石隱園內(nèi)遠心亭卻年久失修,亭邊景物也凋落殘敗。畢家將遠心亭改作糧倉,是在炫耀自家的富裕呢?真是大煞風(fēng)景!詩中“劉家黑牡丹”,出自宋朝蘇軾《墨花》:“獨有狂居士,求為黑牡丹?!背炭t注:“唐末劉訓(xùn)者,京師富人?!煷河?,以觀牡丹為勝賞。訓(xùn)邀客賞花,乃系水牛數(shù)百在前,指曰:‘此劉氏黑牡丹也。”蒲松齡以這個典故諷刺畢盛鉅是個土財主,只知炫富,不懂觀賞勝景的雅趣。接下來的另一首五言絕句《題壁》,蒲松齡借濫竽充數(shù)的典故,進一步嘲諷了畢家“借亭為廩”的行為。詩云:“辟疆亦已遙,景物風(fēng)流盡。荒草沒行徑,亭儲三百囷。”詩中的“辟疆”是齊宣王的名字。《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shù)百人?!痹姷拇笠馐牵R宣王喜聽集體吹竽的傳說已經(jīng)很久遠了,齊國都城臨淄的繁華景象也不存在了;石隱園荒草埋沒了路徑,遠心亭現(xiàn)在儲藏了三百囷糧食。言外之意是,齊宣王空有喜歡聽竽的名聲,畢盛鉅將石隱園的亭堂改作糧倉,還不如享有“風(fēng)流”虛名的齊宣王呢!蒲松齡把這首詩題寫在遠心亭的墻壁上,其嘲諷意味不言自明。
寫于同年的七言古詩《鉏園歌》,形象地描繪了石隱園的荒蕪景象,描寫了作者為到霞綺軒避暑,督率僮仆鉏園辟徑的勞作過程。詩云:
雨后暑濕如炊籠,我行避匿園亭中。園中年余無人到,啟扉彌望皆蒿蓬。燕去燕來任嘲哳,花開花落由青紅。旅生桑梓過肩頂,熏似燎原火騰烘。披荊撥艾趑趄入,蚊飛撲面瞇雙瞳。屐埋豐草疑踏絮,懼踐蛇蝮駭心胸。人跡跫跫驚群類,伏鴟暴起穿晴空。霞綺亭深閉窗戶,斧削一徑裁能通。開門設(shè)榻置書卷,朝芟暮鉏督齋僮。揮汗捋瘏薙荒楚,卷云跳擲飛青蟲??窕ㄟ\斤繁枝盡,石鼠失窟諸技窮。礙路橫藤施松樹,繞窗秀壑仍天工。潦水久積余渾落,亂石藉臥群羊同。三日空闊眼界易,散發(fā)跣足倚孤桐。苔厚塵絕樹濃茂,一開快襟當(dāng)清風(fēng)。
詩中寫道,石隱園一年多沒有人來,園內(nèi)草木瘋長,鳥獸亂竄,一派荒涼景象。作者率領(lǐng)僮仆刀削斧劈,經(jīng)過三天辛勤勞作,石隱園才恢復(fù)了往日景象。詩末借用宋玉《風(fēng)賦》的典故,表達了作者辛勤勞作之后“一開快襟當(dāng)清風(fēng)”的喜悅心情。
六、抒發(fā)念茲在茲的不盡思緒
隨著蒲松齡在畢府生活時間的推延,他對石隱園的喜愛,已經(jīng)深入到內(nèi)心深處,念念不忘,以至于夢游石隱園。
康熙四十七年(1708)是蒲松齡撤帳歸家的前一年,這年元宵節(jié)的前一天,即正月十四日,蒲松齡在家休年假,夜里夢到自己獨自游覽石隱園。蒲松齡夢中的石隱園“露冷似秋”,“新月初上,柳絲絲下垂”,一派冷清、恬靜的夜景,猶如人間仙境。蒲松齡夢醒后感慨良久,寫出了七絕《志夢》,記錄此事,詩云:“銀河高耿柳平橋,月色昏黃更寂寥。深院無人夜清冷,天風(fēng)吹處暗香飄。”詩中說道,昏黃的月光籠罩著石隱園,明亮的銀河橫亙在天際,秋風(fēng)吹送桂花香氣,柳條輕拂蔓松橋,蒲松齡獨自一人漫步石隱園,感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蒲松齡拋家舍業(yè),在畢家一住就是30年,他雖然不時感嘆“直將家舍作郵亭”,卻一直沒有離開畢家,也沒有另覓新館,估計與他深深地眷戀著石隱園有關(guān)。在蒲松齡看來,畢府就是他的另一個家,石隱園就是他的精神寄托。唐朝白居易的七言律詩《春題湖上》尾聯(lián)寫道:“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卑拙右滓圆簧嵋庾鹘Y(jié),而言“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這“言外余情”便是詩人對西湖深沉的喜愛之情。套用白居易的詩句,我們是不是可以說蒲松齡“未能拋得畢家去,一半勾留是此園”——相信蒲松齡可能會認(rèn)可這個推論。
蒲松齡離開我們已近三百年了,石隱園早已荒廢,當(dāng)年的景點難覓蹤跡,可是蒲松齡詠贊石隱園的詩詞依然流傳世間,供人吟誦。一個人生活在世間,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總要借助氣候、景觀、花木等傾訴個人的情感,而石隱園正是蒲松齡寄托個人追求的精神家園。
(責(zé)任編輯:陳麗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