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打比方是通過比喻的修辭方法來說明事物特征的一種方法。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抓住契機打比方,如在導入時打比方、在分析知識時打比方、在記憶知識時打比方、在鞏固知識時打比方、在拓展知識時打比方等,幫助學生易于理解和記憶知識,從而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更加生動精彩,為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打下基礎。
[關鍵詞]數學教學 抓比方 接受 理解 應用 記憶 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2-041
幽默是一種智慧,常常給人帶來歡樂。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猶如畫龍點睛,能給學生開啟智慧之門;一個恰如其分的幽默,如一杯清新的甘泉,讓人淺斟細酌、回味無窮;一句富有哲理的妙語,能給學生以啟迪和警醒……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心情舒暢,樂于學習,變機械模仿為心領神會,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思考,真正把課堂當成學習的樂園。那么,教師教學中應如何抓住契機打比方,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更加生動精彩,從而創(chuàng)建高效的課堂呢?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導入知識時打比方,幫助學生更樂意地接受知識
數學概念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學習時難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師教學時通過打比方引入新概念,既易于學生理解,又能幫助學生更樂意地接受知識。
例如,教學真分數與假分數的概念時,教師可用打比方的方法導入概念的學習:“兒子的年齡一定比母親的年齡小,這是真的(即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數一定是真分數);如果兒子的年齡等于或大于母親的年齡,顯然是不可能的情況,這是假的(即分子等于或大于分母的分數一定是假分數)?!薄眠@樣一個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比喻進行教學,既使學生對真分數、假分數的概念形成一個鮮明的表象,在判斷相關概念時就會在頭腦中立即出現(xiàn)母子年齡關系這樣一個具體的參照物,又使學生都能在形象的比喻中輕松愉快地接近真分數、假分數知識的本質。
二、在分析知識時打比方,幫助學生更容易地學習知識
對一些數學知識的重點和難點,當學生不容易理解時,教師可通過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進行打比方,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解決問題,會讓學生有一種豁然開朗的頓悟。
例如,教學除法豎式的寫法時,由于除法豎式與加、減、乘法的豎式寫法完全不同,對于為什么必須寫成這樣的形式,每一步理解起來比較抽象,學生情感上存在排斥現(xiàn)象。這時,教師可將除法豎式的寫法與除法的含義結合起來,創(chuàng)設利用除法解決的問題情境來進行教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出示一道改編的例題:“工廠生產了23噸貨物,每5噸裝一車,最多能裝幾車,還剩幾噸?”然后教師根據這道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導入除法豎式中除號的寫法:“像工廠的‘廠’字一樣,生產的總數23噸貨物堆在廠里面,即除號里面寫被除數;到“廠”門口來裝車,即除號左邊寫除數;規(guī)定‘每5噸裝一車’,問‘最多能裝幾車’,即商寫在除號的上面,相當于裝上車了;買賣東西時不能裝上車就走,雙方還要回到廠里算賬,‘每車裝5噸,裝了4車,一共裝走了20噸’,即在被除數下面寫上商乘除數的積;‘裝車’的算過賬了,‘廠’里還要算算今天廠里還剩多少噸貨物,夠不夠再裝一車。這里當然是裝車裝得越多越好,說明廠里效益好,老板給的獎金就會越多,所以余數要比除數小?!薄@樣教學,既能順利地引出余數的概念,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印象深刻,又使他們理解了余數為什么要比除數小的算理。
上述教學中,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購物現(xiàn)象來教學數學知識,使較為抽象的除法豎式的教學變得形象、生動且易記易懂,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調動了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裝車之后要算賬,廠里也要算賬,賣得越多說明效益越好,老板給的獎金就會越多,所以余數要比除數小”的形象比喻,不僅給枯燥難懂的除法豎式賦予了鮮活的情境含義,而且?guī)椭鷮W生輕松地學習了除法豎式的知識。另外,教師有意識地調整了教學順序,先教學有余數的除法豎式,再教學沒有余數的除法豎式,從而突破了“商乘除數”的教學難點,避免學生形成直接把被除數抄一遍寫在被除數下面的誤區(qū),并通過“算賬”為學生理解算理起到了很好的輔助與支撐作用。
三、在記憶知識時打比方,幫助學生更快速地鞏固知識
對于一些學生容易混淆不清的知識,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打比方形式進行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記憶知識,防止出現(xiàn)犯錯和遺忘的現(xiàn)象。
例如,教學四則混合運算時,遇到先減后加或先除后乘的計算時,學生總是受思維定式的影響,習慣先加后減或先乘后除。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這樣打比方:“加、減法相當于男孩、女孩,你們不能有重男輕女的思想,他們的地位是平等的;乘、除法相當于爸爸、媽媽,他們的地位也是平等的;小括號相當于爺爺。當算式中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時,必須公平對待,都按先來后到、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運算。如果加、減、乘、除法混合在一起,要‘尊老愛幼’,先乘、除后加、減;如果算式中有小括號的,則要讓爺爺先來,即先算小括號里的。”……這樣的比方科學嗎?似乎不,但是它很生動,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熟練地記住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如辨析命題“鈍角大于90°,大于90°的角是鈍角”等,學生經常判斷出錯。課堂中,教師可通過一個形象的比方進行此命題的教學:“老師戴眼鏡,戴眼鏡的就是老師?!睂W生聽后哄堂大笑,輕松地理解了命題與逆命題的真?zhèn)侮P系,以后再遇到類似的命題時,他們就會用這個通俗易懂的比方去驗證命題的真?zhèn)巍?/p>
四、在鞏固知識時打比方,幫助學生更清晰地記憶知識
到了高年級,知識越來越復雜,每一個知識都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獨特性。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適當地多進行打比方,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究,獲得解決問題最佳的方法。這樣既能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
例如,教學圓、圓柱、圓錐的認識以及計算圓面積、圓柱表面積和圓柱、圓錐體積等知識時,題型可謂變化多端,如果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就不能正確、快速地解答相關題型,特別是變式訓練中還有諸多的“陷阱”。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教學伊始可這樣打比方:“正確地解答復雜的題型,就像建一間房子一樣,首先要將已有的材料分門別類堆放整齊(即將已知條件和問題進行梳理),然后根據建房要求(即要求問題)設計圖紙(即解題思路和運用什么公式等),最后按圖索驥,完成工程(即將已知條件代入相應公式進行解答即可)?!?/p>
如:“用長12.56厘米的鐵絲圍一個圓,這個圓的面積最大是多少?(接頭處不計)”
解答格式如下:
C=12.56cm
r=C÷2π
=12.56÷6.28
=2(cm)
S=?cm2
S=πr2
=3.14×22
=12.56(cm2)
按照這樣的格式,首先判斷并整理題中給出了哪些已知條件,要求什么問題;其次,分析要求這個問題必須知道什么條件,是否已知,如果未知,運用什么公式來求;最后,根據要求的問題寫出計算公式(相當于做好各項建房的準備工作后開始動工),再把相應條件代入公式進行計算即可。學生在摘錄條件、分析問題、思考公式時,每一步參考“建房”這一比方,層層深入,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題分析能力,復習了相關公式,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杜絕了粗心現(xiàn)象的產生,幫助學生更清晰地記憶所學知識,溝通了相關類型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
五、在拓展知識時打比方,幫助學生更廣泛地應用知識
許多數學問題在不同的情境背后,往往具有相同的思維模型。因此,課堂教學中,在學生形成建模意識后,教師可通過打比方的形式,引導學生在由此及彼中并聯(lián)知識,使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把握更貼近本源,目光更長遠。
例如,教學梯形面積公式后,教材安排了“求堆成梯形鋼管總根數”的實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舍去此類題中的非本質屬性,抽象出這類題的共同的本質特征,就是求等差數列的和。接著,教師采用數形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溝通梯形面積公式與等差數列求和公式之間的聯(lián)系。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看似為學生積累了抽象化、形式化的經驗,建立了數學模型,其實不然。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解答等差數列求和的問題,面對缺少首項、末項、項數三個已知條件中的一個時,常常感到束手無策。如“求4+7+11+……+97的和”,要想用公式求和,就必須先要求出項數;首項是4,公差是3,項數是32,求這個數列的和,要用公式求和,就必須先求出末項。這樣的變式訓練是等差數列求和常見的題型。通過不斷的探究與思考,筆者發(fā)現(xiàn)通過打比方可以將求項數或末項等問題和植樹問題結合起來,使學生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這樣學生解答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如上題求項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先思考這段路有多長“97-4”(末項-首項),“每隔幾米栽一棵樹”(公差是3),“從頭至尾要栽多少棵樹”(每棵樹的位置就有一個數,即共多少項)。又如,求末項可以理解為就是求從第1棵樹到第32棵樹之間有多長,就是從4開始連續(xù)加31個間隔長(32棵樹有31個間隔,即31個公差)。經過不斷的歸納、總結,解答等差數列求和時,即使首項、末項數不知道,學生也能夠運用已有的抽象化、形式化經驗形成建模思想,借助打比方接連植樹問題、梯形面積公式等知識,輕松解答問題。
精彩源于思考。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抓住契機,遵循學生形象化的思維方式,采用打比方的教學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知識;遵循學生具體化的思維方式,采用打比方的教學形式,幫助學生聯(lián)系和整理知識。這樣教學,既能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更生動、更精彩,又為我們追求高效課堂的實施提供更多的途徑。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