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略論經濟權利與政治權利的分野

2015-01-30 04:25劉志偉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政治權利行為主體產權

劉志偉

(國家行政學院中國領導科學研究中心,北京100089)

略論經濟權利與政治權利的分野

劉志偉

(國家行政學院中國領導科學研究中心,北京100089)

從權利主體、權利結構、權利目標和權利歸屬等方面,可以區(qū)別經濟權利與政治權利的分野。在權利主體方面,分別以“人與物關系”和“人與人關系”為基礎;在權利結構方面,分別體現主體之間“平等”和“不平等”關系;在權利目標方面,分別以“均衡”和“非均衡”為追求目標;在權利歸屬方面,分別以“個人本位”和“集體本位”為歸屬。

經濟權利;政治權利;經濟改革;政治改革;法治建設

經濟權利與政治權利是人類社會兩種顯性權利。厘清二者分野,對于在社會生活中更好地掌控經濟權利和政治權利而為人類福祉服務,對于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社會經濟與政治改革,建立國家治理體系,提高國家治理能力,以及建立社會主義法治社會都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一、權利主體:“人與物關系”和“人與人關系”分野

(一)經濟行為主體存在的基礎是人與物之間的權利關系

眾所周知,經濟權利中最核心的是“產權”,而人與物的權利關系則是產權存在的基礎。產權包含一組權利束,即“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轉讓權”(處置權)等的集合,這些基本權利都建立在“人與物的關系”基礎上。產權的內涵,也就是產權主體可以通過自己對物的自由支配權利而獲得自己與之相關的經濟利益。因此,產權在現代經濟學體系中就是研究由于人對物的這種權力和利益,以及人們在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由于對物的不同配置,進一步所導致的人與人的關系。產權對于現代經濟發(fā)展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第一,產權具有使外部性內部化作用。“外部性”即一個經濟主體的活動為其他經濟主體帶來無償收益,或給別的經濟主體造成無需賠償的損失。外部性能夠影響資源配置的效率,尤其是在“負外部性”情況下,侵害主體的私人成本低于社會成本,其他成本則為社會所承擔,特別是由直接被侵害方所承擔。從產權角度看,外部性是一個新權利的出現,在原有的產權格局下,產權主體的行為卻產生了新的權利(責任),如果對這種新的權利設置了產權,那么就既不是“外部性負效應”,也不是“外部性正效應”,而是“外部性內部化”。

第二,產權具有激勵和約束作用。產權如果界定清楚,產權主體的努力就會得到明確的收益,而且這種收益具有明確的可預期性。產權提供的激勵是經濟發(fā)展的動力,也是促使個人努力的內在機制。產權使個人努力和資源產出最大化一致起來。同時,產權激勵不僅對產權主體來說是有利的,對產權主體所擁有的資源效應最大化也是有利的。因此,產權促使了社會總產出的最大化。產權激勵還促進了產權主體對自身行為的有效約束,因為產權主體不適當地使用產權會使產權的價值受損,從而產權主體得不到產權的利益。產權既決定了產權主體能夠做什么,又決定了產權主體不能做什么,產權的這種約束從而也刺激產權主體盡最大努力去優(yōu)化資源配置。

第三,產權具有降低不確定性作用。經濟活動充滿了不確定性,面對人類社會復雜的各種經濟活動,任何人的知識能力和判斷能力都是有限的。市場價格是供求雙方均衡的結果,供求雙方競爭的過程充滿了各種非人力所能統計的變量,從而導致結局難以明確預期。供求雙方各自都只掌握非常有限的知識和信息,做出的決策也不可能完全正確。同時,相對于人的主觀偏好而言,商品世界又是不確定的。人們相互之間的交易是個人權利的交換,以權利的交換獲取自己的利益,而不同主體對權利的評價也都是不同的,在人們交換過程中也就充滿了大量不確定性。而產權的界定,就不僅使得產權主體知道自己權利的邊界,并可以預測自己產權的總體承擔能力,而且使得產權主體可以明確通過自己的努力所能獲得的收益,從而對自己的收益具有了明確的預期。

(二)政治行為主體存在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權利關系

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人是在與他人的社會聯系和合作過程中,即“人與人的關系”之中體現人的存在。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實的政治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盵1](P2)人的這種社會性本質屬性意味著人并不是孤立的人,而總是生活在與他人特定聯系之中。一切政治行為主體存在的基礎都是人與人的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社會權利體系。

從權利發(fā)生學角度分析,政治權利是人與人之間權利關系的產物?;仡櫲祟惿鐣v史不難發(fā)現,人類在脫離動物界以后的原始社會初期,生活于社會原始群體中的每個成員,由于生存需要、調解糾紛需要,從而必然促使他們中一些人,或者成為原始群體中擁有指揮權、分配權的領導者,或者成為原始群體中受指揮、受分配的被領導者。恩格斯指出:人類社會“一開始就存在著一定的共同利益,維護這種利益的工作,雖然是在全社會的監(jiān)督之下,卻不能不由個別成員來擔當:如解決爭端;制止個別人越權;監(jiān)督用水,特別是在炎熱的地方;最后,在非常原始的狀態(tài)下執(zhí)行宗教職能。這樣的職位,在任何時候的原始公社中,例如在最古老的德意志的馬爾克公社中,甚至在今天的印度,還可以看到。這些職位被賦予了某種全權,這是國家權力的萌芽”。[2](P218)

政權是人類社會政治權利的集中體現。從政權客觀和主觀構成要素來看,政治權利本質屬性也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反映。

第一,政權的客觀構成要素是人與人之間權利關系的產物。眾所周知,政權形成的基礎是人們的利益,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具有形形色色的利益,然而,利益的實現和維護并不是一個自發(fā)過程,而是利益主體自覺和能動的活動過程。人們?yōu)榱藢崿F和維護自身利益,權利主體必然盡可能地調動各種有效資源,并且把這些資源凝聚成權利主體借以展開謀取自身利益的實際力量。那么,這種外在于權利主體的力量就成為其客觀構成要素。從力量對比關系來看,顯然“群體”這一具有社會性屬性的力量較之“個體”具有天然優(yōu)勢,即所謂“人多勢眾”。因此,在實際社會生活中,人們總是基于利益的需要而自覺與不自覺地形成立場、目標、價值取向相對一致的社會利益集團,這些社會利益集團之間的關系也就構成了一個社會的基本政治格局,如階級、政黨、利益集團等等,正是這些社會利益集團構成了一切社會政治權利的客觀要素。

第二,政權的主觀構成要素也是人與人之間權利關系的產物。政權的主觀構成要素主要包括法規(guī)制度、思想觀點、政策策略、理論范式和政治領導者能力素質等等。僅以“能力素質”這一主觀構成要素而言,由于權利主體有個體和群體之分,因而權利主體的能力素質也有“個體能力素質”與“群體能力素質”之別。“個體能力素質”主要體現在權力主體的知識水平、品德修養(yǎng)、經驗閱歷、性格意志、分析判斷能力、領導決策能力、組織動員能力和革新創(chuàng)造能力等方面,而“群體能力素質”則除了包括組成群體的各個個體的能力素質之外,更多地體現在群體立場的統一、群體目標的協調、群體價值取向的認同等方面。顯而易見,無論是個體能力素質,還是群體能力素質,二者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們都是在人與人交往的社會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積累和不斷提高的,也都是人與人之間權利關系的產物。

二、權力結構:“平等”與“不平等”分野

(一)市場經濟行為主體之間是“平等關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經濟作為基本經濟制度和經濟運行機制,也就從社會身份、所有權和行為自主權等三個方面,內在規(guī)定了人與人之間主客體關系表現為一種相互平等的社會關系。

第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與人之間在市場交易活動過程中互為主客體,他們都是平等的交易者。市場經濟是一種以商品交換為媒介的生產方式,在這一經濟活動過程中,每個商品交換者所關注的焦點,在于被交換商品的自然特性和個人自身對于商品的自然需要,而并不關注交換者本人的社會身份和地位。商品交換者相互之間都視為平等交換者,都承認對方為被交換商品的所有者,都是自愿出讓被交換商品,從而滿足各自對不同商品的需求。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外在于這一交換行為的其他社會身份和地位都是不存在的,人們在這一交換過程只存在一種社會關系,那就是“平等的交易者”。馬克思指出:“如果說經濟形式、交換,確立了主體之間的全面平等,那么內容,即促使人們去進行交換的個人材料和物質材料,則確立了自由??梢娖降群妥杂刹粌H在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交換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換價值的交換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產的、現實的基礎。作為純粹觀念,平等和自由僅僅是交換價值的一種理想化的表現;作為在法律的、政治的、社會的關系上發(fā)展了的東西,平等和自由不過是另一次方的這種基礎而已。”[3](P197)

第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與人之間在市場交易活動過程中都是各自所需交換商品的完全平等的所有者,他們都平等地擁有支配自己所需交換商品的權利。市場經濟是一種以優(yōu)化資源配置為目的的經濟制度、運行機制或運行方式,而這一配置過程又是通過市場交易活動的方式實現的。任何資源如要介入到這一交易過程之中,從而在商品的相互交換中實現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首先就要求每一個交易的參與者必須擁有資源或商品的所有權。從表面上看,市場經濟的運行表現為商品相互交換的過程,但是從深層次上看,這一商品交換過程的背后隱藏著的是被交換商品所有權的交換過程,是人們對被交換商品所有權的喪失和獲得的過程。正如馬克思所深刻指出的:“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場去,不能自己去交換,因此,我們必須找尋他的監(jiān)護人,商品所有者?!盵4](P102)因此,沒有了被交換商品的所有權,也就沒有了商品交換的活動。

第三,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與人相互之間擁有平等的、完全的自由支配自己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權利。在市場經濟過程中,這一權利表現為人有權利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生產要素包括自身知識、智慧等廣義人力資本,按照自己真實意愿投入到他認為能夠給自己帶來利潤回報的某些生產領域。這一權利不僅保證了人們所具有的生產要素的最大發(fā)揮,而且也使人有可能自由發(fā)展和完善自身。人類社會一切經濟活動都圍繞“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如何生產”、“為誰生產”三大基本問題展開。生產者追求的是自身利潤最大化,消費者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需求滿足,從而各自表現為一定的供給決策和需求決策。經濟主體擁有平等地、完全地自由支配自己參與市場經濟活動這一權利具有決定性意義??梢哉f,沒有人們平等的、完全的自由支配自己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權利,也就沒有各種資源的不斷流動,也就沒有市場經濟的存在。因此,恩格斯指出:“只有能夠自由地支配自身、行動和財產并且彼此處于平等地位的人們才能締結契約。”[5](P76)

(二)社會政治行為主體之間是“不平等關系”

法國政治學家莫里斯·迪韋爾熱曾經指出:“一種權力的存在意味著一個集體的文化體制建立起了正式的不平等關系,把統治他人的權力賦予某些人(他們被稱為‘權威’),并強迫被統治者必須服從后者。”[6](P116)美國政治學學者漢斯·格斯和懷特·米爾斯更直截了當指出:“如果人人平等就不會有政治,因為政治本身就包含著上下級?!盵7](P193)

第一,從微觀層面看,人與人相互之間在社會權利結構體系中所處具體位置的不同,即社會角色的等級性,決定了他們相互之間不平等的關系。政治權利是一種相對嚴密、有序的社會系統結構。一種政治權利,總是由若干部門、層級和崗位構成的統一體系,各個部門之間、各個層級和各個崗位之間形成縱橫交錯的權利依存關系。在這種權利的等級序列中,上級總是以下級構成自身存在的基礎,權利主體總是以權利客體作為自身存在的前提。如此一來,居于不同權利等級的人們便有了職務等級之別和權利大小之分,這就客觀地、外在地決定了人與人相互之間形成了制約與被制約的不平等關系。上級具有指揮、支配下級的權利,下級必須服從上級的命令、指示,即政治主體是制約者而政治客體成為被制約者,從而在具體運行過程中呈現出自上而下運行的流程。

第二,從宏觀層面看,以國家權利為核心的政治權利所具有的特殊強制性,決定了社會政治行為主體相互之間的不平等關系。任何權利都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否則也就構不成社會政治行為主體相互之間的權利關系。但是,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不同類型的權利,其強制的形式和手段卻是各不相同的。在此,所謂“特殊強制性”就是指以國家為代表的政治權利主體可以通過系統地、有組織地使用暴力對政治客體進行強制,即運用法律、法規(guī)等制度化的暴力工具,通過剝奪人們的榮譽、財產、自由乃至生命等強制性手段來推行自己的意志、實現自己的目的。因此,相對于以掌握暴力工具為支持的政治行為主體——“國家機器”,那些沒有掌握暴力工具的政治行為主體顯然就處在一種不平等的社會關系之中。

三、權利目標:“均衡”與“非均衡”分野

(一)經濟行為主體以追求“市場均衡”為目標

所謂“市場均衡”,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和威廉·諾德豪斯的解釋是:“在每一時刻,都有無數的因素影響著經濟活動?!欢?,在所有這些混亂之中,市場正在不斷地解決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當市場平衡了所有影響經濟的力量時,市場就達到了供給和需求的均衡。所謂市場均衡,代表了所有不同的買者和賣者之間的一種平衡。居民戶和企業(yè)愿意購買或出售的數量取決于價格。市場找到了正好平衡買者和賣者愿望的均衡價格。價格過高意味著產量太多的物品供過于求,價格太低引起物品的供不應求和短缺。在某一價格下,買者愿意購買的數量正好等于賣者愿意出售的數量,這一價格就產生了供給和需求的均衡?!盵8](P66-67)

在現代經濟學理論中,市場均衡理論經歷了一個從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到薩伊的“薩伊定律”,再到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的發(fā)展過程。這一觀點認為,市場機制猶如一只“看不見的手”,支配著每一個行為人(消費者和生產者)去追求各自最大的利益,在市場價格靈活而迅速的調節(jié)下,各個市場的供給與需求總能正好相等,即所謂“市場出清”。

法國經濟學家萊昂·瓦爾拉斯提出“一般均衡理論”,把市場均衡的概念落實在一組明確而嚴密的數學方程上,從而發(fā)展成為一套日趨縝密完善的理論體系。而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論又與薩伊定律密切相關。薩伊定律是由法國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薩伊所概括總結的。他認為,經濟主體能夠預見市場的發(fā)展和情況,從而提出了供給創(chuàng)造需求、產品是以產品購買的原理,即“薩伊定律”。薩伊指出:“在以產品換錢、錢換產品的兩道交換過程中,貨幣只在瞬間起作用。當交易最后結束時,我們將發(fā)覺交易總是以一種貨物交換另一種貨物。”[9](P144)在薩伊看來,賣必然引起買,賣與買是平衡的,供求總是自動地趨向一致,因而普遍生產過剩是不存在的。

瓦爾拉斯正是在薩伊定律的基礎上,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論”。這一理論主要運用近代數學方法,在邊際效用價值論的基礎上,分析在一個經濟體系中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依存性,進而建立起了西方經濟學說史上第一個一般均衡分析經濟模型。一般均衡分析經濟模型以人們既定收入分配方式為前提條件,它設定在一個以利己動機驅使下從事經濟活動的社會中,商品消費者力圖在收入的限制下取得最大效用,商品生產者力圖從經營中得到最大利潤,資源所有者則力圖用他們所擁有的資源換取最多回報。面對著這樣一個社會,瓦爾拉斯提出了兩個相互關聯的問題。一是關于均衡價格和數量問題,即在包括產品和資源的各種市場上,是否存在著一系列市場價格和交易數量,使每個消費者、生產者和資源所有者都能實現他們的目的。二是關于均衡價格和數量穩(wěn)定性問題,即如果均衡的市場價格和交易數量果然存在,那么這種均衡是否具有穩(wěn)定性。瓦爾拉斯進而以四個聯立方程組解答了這兩個問題。第一組方程表示,每一種資源的所有者所提供的資源數量取決于一切資源和商品的價格。第二組方程表示,對每一組商品的需求量取決于一切資源和商品的價格。第三組方程表示,每一種勞務的供給量等于生產全部商品所需要的消耗量。第四組方程表示,每一種商品價格等于它的成本。瓦爾拉斯認為,不但上述方程式具有均衡解,而且方程所決定的均衡也是穩(wěn)定均衡。這就意味著,一旦經濟制度處于非均衡狀態(tài),市場力量就會自動對經濟制度進行修復,使之達到一個新的均衡狀態(tài)。因此,從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到薩伊的“薩伊定律”,再到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市場均衡成為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基本概念。

幾個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危機不斷爆發(fā),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世界出現持久、全面經濟危機,以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對市場均衡理論開始產生質疑。1936年,他在《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從如下三個方面質疑:一是在勞動市場上存在非自愿失業(yè),這就表明至少有一個市場是處于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狀態(tài);二是市場調節(jié)不僅通過價格來進行,貨幣調節(jié)也同樣重要;三是社會行為主體不僅對價格信號做出反應,也對諸如收入水平等數量信號做出反應。1937年,凱恩斯又發(fā)表《就業(yè)的一般理論》,進一步批駁了市場均衡理論有關貨幣的職能僅僅是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觀點,再次指出貨幣除了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職能就是充當儲藏財富的手段。他強調,貨幣儲藏財富的職能是通過利率的形式而對投資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就業(yè)、產出和國民收入。他在此基礎上認為,僅靠“價格調整”只能使社會經濟處于完全未出清的狀態(tài),即有效需求小于社會總供給,實現的生產能力小于潛在的生產能力。凱恩斯主張,只有依靠“收入-支出”的方法進行調整以擴大有效需求,從而使有效需求逐步調整到與總供給相一致的程度。因此,社會經濟中出現非均衡的矛盾現象是一種通例,市場均衡才是一種特例,人們應當面對社會經濟中非均衡的現實,努力分析情況以尋找應對之策。

20世紀60年代以后,經濟學界逐步在凱恩斯非均衡分析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非均衡學派”,法國經濟學家讓·帕斯卡爾·貝納西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曾經使用“非均衡經濟學”、“非瓦爾拉斯均衡”等多個概念稱呼自己的理論,其代表作是1982年出版的《市場非均衡經濟學》。貝納西接受了凱恩斯的“市場未出清”的觀點,但又并不認為市場經濟處于“完全未出清”狀態(tài)。與凱恩斯不同的是,他認為市場未出清狀態(tài)只是就市場經濟某些局部區(qū)域而言的,與此同時,市場經濟的有些區(qū)域可能同時處于出清狀態(tài)。[10]

現代經濟學市場均衡理論雖然受到巨大挑戰(zhàn),然而,如果認為市場均衡理論就此被推翻則大謬不然。一方面,應承認市場均衡理論的確存在一些明顯不足,例如,這一理論把“物物交換”完全等同于“商品交換”,否認了由于貨幣參加流通使買與賣在時空上都可以發(fā)生分離,從而具有產生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應認識到,市場均衡理論僅僅是對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理想狀態(tài)的一種描述,即它運用“應然分析”方法對市場經濟的內在約束機制進行描述,而非均衡學派則運用“實然分析”方法,對市場經濟動態(tài)運行中的實際狀態(tài)進行描述,并努力尋求達到市場均衡理想狀態(tài)的種種對策。兩個學派各自立足于不同角度對市場經濟運行狀態(tài)進行描述,因而不應簡單地彼此否定。貝納西一再強調:“我們應注意,非瓦爾拉斯方法并不是‘反瓦爾拉斯’,相反,它只是在更為一般的假設下應用那些在瓦爾拉斯理論中一直很成功的方法?!币驗?,“我們需要一種如瓦爾拉斯方法一樣的一般性方法,它能兼容各種現實的價格機制和預期機制”。[11](P338)所以,市場均衡學派與市場非均衡學派并不存在根本觀點的矛盾對立,兩個學派在追求市場經濟體系均衡運行的目標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二)政治行為主體以追求“權力非均衡”為目標

與經濟行為主體追求實現市場交易活動的“均衡”狀態(tài)為目標截然不同的是,政治行為主體則以實現政治權力活動的“非均衡”狀態(tài)為目標。政治權利“非均衡”現象的產生,來源于政治權利主體同時并存著“權力”與“權威”這樣兩種既相互聯系、又有所區(qū)別的影響力。權力是權威得以成立的基礎,沒有權力這個前提,權威就無從談起。然而,權力又不等同于權威。就權利主體與權利客體的關系而言,權力是指權利主體支配、控制權利客體的行為能力,權威則反映的是權利客體對于來自權利主體的支配和控制合法性的認同程度。權力與權威雖然都是權利主體所擁有的一種影響力,但是權力反映的是權利主體自身的一種能力,它表現為權利主體外在的、強制性的影響力;權威則是權利主體的能力在權利客體上的反映,它表現為權利主體內在的、非強制性的影響力。

權力作為一種政治資源,它是一種社會“稀缺資源”,權力“有限性”是其社會屬性的基本規(guī)定性。相反,權威反映的是權利客體對于來自權利主體支配和控制合法性的認同程度,也就決定了權威具有“無限性”這一本質特征。換言之,就權利客體對于權利主體的服從程度而言,在堅決反對、拒不服從到心悅誠服、堅決服從,乃至獻出生命代價也在所不辭地服從這兩個極端之間,存在著無限發(fā)展的廣闊空間。權力有限性與權威無限性,即權力與權威非均衡現象,成為人類社會政治行為中客觀必然現象。

四、權利歸屬:“個人本位”與“集體本位”分野

(一)經濟行為主體以“個人本位”作為權利歸屬

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在社會經濟個體活動的微觀基礎之上,在其經濟結構內,每一種經濟資源、每一項經濟活動、每一個經濟區(qū)域,都無可避免地要融入統一市場體系之中,而活躍在這一市場體系中兩大經濟行為主體:一個是企業(yè),一個是個人。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無論企業(yè),還是家庭,或者個人,人們經濟活動都是以“個體”為基本單位,即使是一個員工眾多的企業(yè),它在參與社會經濟交易活動過程中,也必須以個體方式,即單一“企業(yè)法人”的方式進行。企業(yè)、家庭和個人作為經濟行為主體,都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征。

第一,獨立擁有財產。擁有“獨立財產”是市場主體參與一切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前提,只有獨立擁有財產,市場主體才能獨立承擔各種相應的社會經濟責任,才能得到其他市場主體的信任,才能獲得或者購買各種經濟資源,才能開展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同時,也只有“擁有獨立財產”,所謂“市場主體”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主體,才不至于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完全受制于人。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yè)也必須接受法人制度的約束,以其接受委托進行生產經營的財產,獨立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

第二,獨立做出決策。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一切經濟決策,都必須由經營者獨立自主地做出。在社會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制度和習俗慣例所認可范圍內,企業(yè)可以獨立進行籌資、投資、生產、銷售和利潤分配,個人或家庭可以獨立決定是否參加社會經濟活動,從事什么樣的生產經營項目,在自己營業(yè)收入中多少用于儲蓄,多少用于投資,多少用于消費,以及消費什么和如何消費等等。

第三,獨立承擔風險。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經營者獨立做出經濟決策,相應也就意味著一切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的經營者必須自負盈虧,即獨立承擔一切生產經營風險。決策正確,企業(yè)、家庭和個人都可以獲得經濟上的好處,增加自己的財富和資產。若決策失誤,市場主體就會因此蒙受損失,企業(yè)可能因此破產,進而退出市場競爭,個人或家庭可能因此而喪失部分甚至全部財產,只能靠社會救濟度日,市場主體必須為自己獨立決策承擔責任。

總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行為主體是千千萬萬企業(yè)、家庭和個人,他們以個體方式獨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一切有關生產經營的決策都由他們各自獨立地做出選擇,同時,也就相應地由他們各自獨立地承擔一切有關生產經營決策所帶來的風險。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正是由于以上三個基本特征,也就內在必然地決定了經濟行為主體以追求“個人本位”利益作為權利歸屬。

(二)政治行為主體以“集體本位”作為權利歸屬

在社會政治行為主體內在必然地以“集體本位”作為權利歸屬,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政治行為主體的政治權力來源于社會公眾。從政治管理的角度而言,所謂政治也就是管理眾人之事。政治行為主體所擁有的權利,來源于政治行為客體——社會公眾的授予和認同。在現代社會條件下,與企業(yè)、個人或家庭以個體方式獨立擁有財產權完全不同,政治權利的所有權歸屬于社會公眾,“社會公共性”是政治權利的本質屬性。政治權利的社會公共性本質屬性,內在必然地要求政治權利必須為社會公眾服務。政治行為主體謀取和運用權利的過程,一方面固然表現為政治行為主體主觀、能動的行為過程;另一方面,這一行為過程既要受到政治權利的社會公共性這一本質屬性的客觀制約,還要受到政治行為客體社會評價與合法性認同的客觀制約。

第二,政治決策以“多數通過”為基本原則。在現代社會條件下,一切社會經濟行為都是行為主體獨立自主地進行決策的結果,因而經濟行為主客體的關系是雙向、平等和自愿的;然而,人們在社會政治活動過程中,凡屬涉及社會公眾利益的政治決策,即社會公共性決策,通常都是以多數通過的方式決定的,一旦某一政治決策通過之后,即使對這一政治決策持反對意見的少數也必須執(zhí)行,因而政治行為主客體關系是單向、不平等和強制性的。

第三,政治決策的風險是由社會公眾共同承擔的。在人們社會政治生活中,任何一定區(qū)域內社會公共性決策風險,實際上都是由這一區(qū)域內全部居民所承擔。以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為例,一旦多數社會公民做出了和平或是戰(zhàn)爭的政治決策,也就意味著這一國家內全體公民相應選擇了和平或是戰(zhàn)爭的決定,進而也就意味著這一國家內全體公民都要相應接受其全部后果。

綜上所述,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和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高國家治理能力,以及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這一偉大實踐進程中,我們就應明確經濟權利主體與政治權利主體的分野,從而在社會經濟改革和法治建設中,高度重視以產權保護為核心,有效發(fā)揮產權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對于經濟主體行為的激勵與約束作用,有效降低市場經濟風險與不確定性;在社會政治改革和法治建設中,高度重視國家、政黨、社會團體與政治領導者的能力建設。我們就應明確經濟權利結構和目標與政治權利結構和目標的分野,從而在社會經濟改革和法治建設中,高度重視經濟行為主體之間自由、平等的交換關系,確保公平競爭,防止市場壟斷,確保經濟全過程平穩(wěn)運行;在社會政治改革和法治建設中,高度重視對社會公共權力的有效控制和約束,堅決將社會公共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里”。我們就應明確經濟權利歸屬與政治權利歸屬的分野,從而在社會經濟改革和法治建設中,厘清經濟行為主體的責任、權利與義務,有效建立經濟行為激勵與懲罰的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在社會政治改革和法治建設中,厘清政治行為主體的責任、權利與義務,有效建立政治行為激勵與懲罰的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法]莫里斯·迪韋爾熱.政治社會學[M].楊祖功,王大東,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7]Hans Gerth and Wright·C.Mills,Character and Social Structure,New York:Harcourt and Brace,1953.

[8][美]保羅·A.薩繆爾森,等.經濟學(第14版)[M].胡代光,余斌,張軍擴,等,譯.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6.

[9][法]讓·巴蒂斯特·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M].陳福生,陳振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0][法]讓·帕斯卡爾·貝納西.市場非均衡經濟學[M].袁志剛,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11]方興起.市場經濟宏觀分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李沖鋒]

A Discussion on the Divide of Economic Rights and Political Rights

LIU Zhi-wei
(China Leadership Science Research Center,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Beijing 100089,China)

The divide of economic rights and political rights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aspect of rights subject,rights structure, rights objective and rights ownership.In terms of rights subject,th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rights is“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 and thing”but political rights is“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 and person”.In terms of rights structur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equality”and“inequality”is embodied differently.In terms of rights objective,economic rights emphasis“equilibrium”but political rights emphasis“disequilibrium”.In terms of rights ownership,economic rights emphasis“individual standard”but political rights emphasis“collective standard”.

economic rights;political rights;economic reform;political reform;legal construction

D034.5

A

1674-0955(2015)03-0094-08

2015-01-06

劉志偉(1957-),河南羅山人,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國家行政學院中國領導科學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

猜你喜歡
政治權利行為主體產權
論我國數罪并罰中剝奪政治權利合并執(zhí)行的理解與適用
剝奪政治權利的合憲性控制
惡意與敲詐:產權濫用的司法原則
共有產權房吹響集結號
產權
網絡政治參與相關問題辨析
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具體適用問題探討
甘肅省政策性農業(yè)保險發(fā)展困境及解決路徑研究
言語主體與庭審轉述行為主體的多元同現
公有產權與私有產權經濟效率的比較
佳木斯市| 南丰县| 噶尔县| 泽州县| 阜新| 湖南省| 宁海县| 象州县| 巴彦淖尔市| 潞城市| 天峨县| 济南市| 柘城县| 柞水县| 津南区| 灵石县| 龙泉市| 惠来县| 新田县| 汉源县| 剑川县| 九龙城区| 方正县| 依安县| 乌兰浩特市| 烟台市| 遂昌县| 富川| 彭山县| 大悟县| 新沂市| 九台市| 余姚市| 堆龙德庆县| 湄潭县| 婺源县| 施甸县| 德安县| 海丰县| 阿合奇县| 宝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