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登記對抗主義挽歌
——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10條

2015-01-30 05:33王文軍
中國海商法研究 2015年3期
關鍵詞:買受人動產物權法

王文軍

(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遼寧大連 116026)

登記對抗主義挽歌
——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10條

王文軍

(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遼寧大連 116026)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10條規(guī)定交付是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在交付與登記發(fā)生沖突時,交付優(yōu)先于登記,使登記的對抗效力幾喪失殆盡,有悖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24條的本旨。反對觀點將登記優(yōu)先于交付,混淆了生效要件與對抗要件,不合邏輯。為實現(xiàn)《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24條的規(guī)范目的,使登記對抗的效力得以發(fā)揮,為符合社會事實領域的登記確信及法律設置登記制度的目的,且不違背物權變動的基本民法原理,在解釋論上應放棄長期以來的慣性思維,改采意思主義的立場。

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登記對抗;交付生效;意思主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簡稱《物權法》)規(guī)定的物權變動模式以公示生效要件主義為原則,只在少數(shù)幾種情形下采用了登記對抗主義,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便屬一例。因《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簡稱法釋[2012]7號)對特殊動產發(fā)生多重買賣時標的物的所有權歸屬作出了規(guī)定,學界對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規(guī)則產生了激烈爭論,交付與登記的效力沖突成為爭論的焦點。由于中國物權法理論對物權變動的研究此前主要集中在公示要件主義上,司法解釋及其引發(fā)的爭論中出現(xiàn)的部分觀點可能對登記對抗有所誤會,如此恐難以實現(xiàn)《物權法》規(guī)定之登記對抗主義的本旨。有鑒于此,筆者撰文以供參考,提出觀點,也接受批評。

一、質疑法釋[2012]7號第10條第(4)項:如何體現(xiàn)登記對抗?

法釋[2012]7號第10條對特殊動產多重買賣合同的實際履行順序作出了規(guī)定:如果數(shù)個買受人均要求出賣人實際履行,法院應依次按照下列標準確定所有權歸屬:交付與否、登記與否、合同成立先后、交付優(yōu)先于登記。依其規(guī)定,交付是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登記是其物權變動的對抗要件,在交付與登記發(fā)生沖突時,交付優(yōu)先于登記。[1]175由于第(3)項規(guī)定涉及債的平等性而與登記對抗關系不大,故對此不作探討,將視線聚焦于交付與登記的效力沖突,以及作為其前提的交付生效要件主義。

有學者批評法釋[2012]7號第10條陷入了忽視登記程序規(guī)則和操作要求的錯誤,認為在實際生活中已完成登記而未受領交付的特殊動產交易很難發(fā)生,其以《機動車登記規(guī)定》第19條為例,試圖說明申請人如果沒有占有機動車,是不可能完成所有權轉移登記的。[2]顯然,如其觀點成立,法釋[2012]7號第10條第(4)項所試圖解決的交付與登記的沖突即成為偽命題。然而,依《船舶登記條例》第13條、《民用航空器權利登記條例》第5條之規(guī)定,就船舶、航空器所有權轉讓申請登記的,現(xiàn)行法規(guī)并不要求交驗船舶或航空器,所以即使買受人并未進行實際占有,也可能完成所有權轉移登記。而且,盡管《機動車登記規(guī)定》作出了較為嚴格的規(guī)定,但有關方面不遵照規(guī)定辦理的情形也屬有之,實踐中的情形復雜多變,能否就此認為機動車買受人未受領交付就不可能完成登記,不無疑問①王利明教授就曾針對徐潔教授的觀點指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可能因占有改定等原因而發(fā)生實際交付與登記的分離,交付和登記都可能是當事人選擇的公示方法,由此就產生了登記和交付之間效力沖突的問題?!薄3]6因此,登記完成前必先取得交付的觀點恐難以成立,對可能存在的交付與登記的效力沖突,理應進行分析并作出何者優(yōu)先的判斷。

法釋[2012]7號第10條第(4)項確立交付優(yōu)于登記的規(guī)則,在其立場上似邏輯自足:交付被認為是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只有受領交付,才能取得特殊動產的物權,盡管其未經登記,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而登記并不在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中起生效要件的作用,所以,只要未受領交付,縱使辦理了登記手續(xù),也不能取得特殊動產的物權。而《物權法》第19條第1款規(guī)定:“權利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的,可以申請更正登記。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書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證據證明登記確有錯誤的,登記機構應當予以更正?!庇谑?,如果出賣人將特殊動產交付給買受人之一,又為其他買受人辦理了所有權轉移登記,則應認為已受領交付的買受人取得了物權,而不動產登記薄記載的權利人并非真正的物權人,登記記載的事項有誤。因此,已受領交付的買受人請求將標的物所有權登記在自己名下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但是,該條解釋幾乎完全忽視了《物權法》第24條后段“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的規(guī)定。盡管最高人民法院在相關釋義中引用崔建遠教授的設例,[1]175,[4]49-55強調在“甲將其A船賣與乙,已交付但未辦理過戶登記手續(xù),后又賣與丙,未交付但已辦理過戶登記”的情形中,“乙取得了A船的所有權,但因尚未辦理過戶登記,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丙若不知甲已經將A船賣與乙的事實且無重大過失時,構成善意,乙也不能對抗丙”,但是,此“不能對抗”如何體現(xiàn),釋義和崔建遠教授均未進一步說明。暫且拋開第二次出讓是否系無權處分的問題,由于A船已經交付并為乙實際占有,未經乙允許和配合,他人顯然無法獲得交付。他人既然不具備交付這一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也就無法取得相應的物權,其結果是,依據物權的優(yōu)先效力,乙可以憑借其物權優(yōu)先于其他至多只能取得債權人身份的第三人。

也許有人會提出質疑,認為后手買受人丙可以通過善意保護取得相應的物權,而這正是《物權法》第24條后段“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之規(guī)定的本意。孫憲忠教授就曾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在特殊動產建立登記制度之后,物權的表征當然就主要依靠登記簿的記載,而在登記之前,權利取得人所獲得的占有雖然可以作為一種權利表征,但這一表征的法律效果相對比較弱小?!盵5]依此邏輯,信賴了出賣人甲的權利登記而取得過戶登記的后手買受人丙,具備了善意的要件,其權利可以對抗只取得交付的前手買受人乙。

然而,這種觀點似難經得起推敲:既然認為交付是《物權法》規(guī)定的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那么,登記憑什么值得公眾信賴?不能因為登記是國家機關組織進行的,就認為其具有當然的公信力。德國物權法權威學者鮑爾與施蒂爾納指出,公示原則的善意取得作用與轉讓作用緊密聯(lián)系,由于法律對法律行為方式的物權變動要求有占有之變更以及登入土地登記簿,這就存在這種極大的可能性,即外部的標記所反映的是真實的法律關系。[6]64可見,公信原則的基礎在于,物權的存在和變動恒常性地公開公示,從而取得公示表示的權利關系乃正確的權利關系這樣一種社會確信。[7]32因此,只有在物權變動中起作用,常反映物權變動的真實狀況,才具備賦予公信力的事實與邏輯基礎。此其一。其二,即使從法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的規(guī)定中,可以找到前手買受人乙不登記而應承擔權利喪失之風險的依據,而使后手買受人丙信賴登記有一定的理由,以善意保護的結構來解釋后手買受人丙的權利取得,也還是說不通。因為善意只能補正處分權的瑕疵①按照善意保護的規(guī)定,善意相對人也可以從無權處分人那里取得所有權。善意在一定程度上取代處分權。,[8]168而不能大包大攬,所以,后手買受人丙仍須根據一個其他方面無瑕疵的法律行為取得所有權。換言之,想要從善意取得制度中發(fā)掘后手買受人的權利依據,須滿足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依《物權法》第106條,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guī)定應當?shù)怯浀囊呀浀怯洠恍枰怯浀囊呀浗桓督o受讓人。既然交付被認定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那么后手買受人理應在取得交付后才滿足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成為特殊動產的所有權人,即使其辦理了登記,也僅僅能證明它信賴前手登記的善意,而不能使其有效取得所有權。

由上可知,依法釋[2012]7號第10條之規(guī)定,獲得交付的買受人取得特殊動產的物權,即使未經登記,因其他人幾無再次獲取交付的可能,所以得依其物權地位,優(yōu)先于任何其他至多只能取得債權人身份的第三人,從而《物權法》第24條規(guī)定的“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在該條解釋的立場下,效力幾喪失殆盡。當然,法釋[2012]7號第10條中的交付未必是現(xiàn)實交付,但不可否認的是,現(xiàn)實交付的情形居多,能與登記在效力上進行競爭對抗的也只能是實際占有。王利明教授指出,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采登記對抗主義,此處強調實際交付,包括簡易交付和現(xiàn)實交付,至于占有改定和指示交付,則不能作為公示方法。[3]8筆者認為,只要法釋[2012]7號第10條可以推出現(xiàn)實交付后即使未經登記也能對抗任何人的結論,其就與登記對抗的本旨相違背,其正確性就頗值懷疑。

二、登記優(yōu)先于交付:混淆生效要件與對抗要件

程嘯博士反對法釋[2012]7號第10條第(4)項之規(guī)定,主張在特殊動產的多重買賣中,登記的效力優(yōu)先于交付。其主要理由為:[9]68-70首先,就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而言,交付雖然是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但只是在當事人之間發(fā)生效力。因為物權未經登記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所以是不完全的物權,因此,在交付與登記發(fā)生沖突的時候,當然是完成登記的權利人的物權之效力強于僅僅受領交付的權利人的物權。其次,交付的整體公示力明顯弱于登記。如果按照法釋[2012]7號第10條解釋的規(guī)定,交付的效力比登記強,勢必會威脅到交易安全。最后,該條規(guī)定隨意降低動產登記的效力,使之劣于交付,明顯違背了立法本意,不利于中國動產登記制度的完善,無法有效地維護交易安全。

筆者認為,程嘯博士正確地闡釋了登記的公示力及設立登記制度的目的,有力地指出了法釋[2012]7號第10條忽視“登記對抗”的不足,但其有關登記的效力優(yōu)先于交付的觀點及其論證,亦非不值得商榷。程嘯博士引用王利明教授的觀點,認為交付雖是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但是由于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受領交付而未辦理登記的買受人取得的是不完全物權。[10]這一觀點最初出自日本學者我妻榮,用以解釋意思主義下未獲得交付/登記的動產/不動產買受人的法律地位。我妻榮教授認為,權利的歸屬本來應是排他性的,但作為公示原則的適用,只要采用對抗要件制度,則不能產生完全排他性的權利變動。換言之,日本民法第176條雖然規(guī)定了僅僅根據意思表示就能產生所有權變動,但受第177條的制約,通過具備對抗要件,才開始排他性地歸屬于受讓人。[11]該說的背后具有分析哲學的色彩,認為所有權并非一個單獨的權利,而是由各種權能構成的集合體,所謂物權變動并非一次性地將所有權能一并轉移,而是伴隨著合同履行的不同階段逐步轉移各個權能,[12]138立意新而具啟發(fā)性。但是,由于該說打破了物權的排他性、一物一權原則等物權法的基本原則,而且不完全物權的實質性內容很難把握,類似于債權,受到眾多學說批判。[12]139在中國,借鑒不完全物權變動說對《物權法》第24條中受領交付而未登記的買受人之地位進行理論說明,也將面臨同樣的詰問:交付而發(fā)生的物權變動“只在當事人之間發(fā)生效力”,如此一來不是和債權效果沒有區(qū)別了嗎?所謂的不完全物權,如何與中國的物權法理論體系契合而不生齟齬?

退一步說,即使借鑒不完全物權變動說對《物權法》第24條中受領交付而未登記的買受人之地位進行理論說明的觀點能夠立足,在交付和登記只滿足其一的情況下,也不能得出登記優(yōu)先于交付的結論。因為《物權法》第24條后段“未經登記,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的規(guī)定只表明交付后取得登記的物權之效力,強于登記前、交付后這個階段的物權之效力,而絕不意味著僅取得登記而未獲交付的權利狀態(tài)優(yōu)先于登記前、交付后這個階段的物權地位。正如崔建遠教授所言,《物權法》第24條關于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場合將登記作為對抗要件的規(guī)定,只是對已取得的物權之效力強弱和范圍的補充,[4]52并非以登記作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且程嘯博士也已闡明,“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自交付時發(fā)生效力”,“如果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的效力的發(fā)生與交付完全無關,而是自登記時生效,則第24條的內容應當規(guī)定在《物權法》第二章第二節(jié)‘不動產登記’當中”。[9]68既然登記并非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那么欠缺生效要件的登記買受人也就無法取得物權,這才符合邏輯。即使認為受領交付而未辦理登記的買受人取得的是不完全物權,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登記買受人如何能占據比已取得生效要件的物權人更為優(yōu)越的地位?可見,程嘯博士的觀點恐有混淆生效要件與對抗要件之嫌。

模糊對抗要件功能的甚至還包括法釋[2012]7號第10條的起草者,以致該條解釋似存在著體系上的矛盾:依第(1)項規(guī)定,先行受領交付的買受人請求出賣人履行辦理所有權轉移登記手續(xù)等合同義務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顯然是將交付作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而第(2)項規(guī)定,各買受人均未受領交付,先行辦理所有權轉移登記手續(xù)的買受人請求出賣人履行交付標的物等合同義務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依最高人民法院釋義,這是因為,根據《物權法》第24條之規(guī)定,已經辦理特殊動產所有權轉移登記手續(xù)的買受人可以對抗其他買受人。[1]181質言之,此乃登記的對抗效力使然。然而,作為生效要件與對抗要件及其區(qū)別的邏輯延伸,登記只能使已受領交付而取得的物權具有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而未受領交付的登記買受人尚不能取得物權,如何能獲得比其他買受人更為優(yōu)越的地位?或許可以從登記債權的優(yōu)先性上尋找該項規(guī)定的正當性依據,但須辨明,承認登記債權的優(yōu)先性,并非《物權法》第24條規(guī)定之登記對抗的本旨。

需要注意,王利明教授否認生效要件與對抗要件的區(qū)別,認為依《物權法》第24條,交付并非特殊動產物權變動唯一的公示方式,登記也是其公示方式,而登記對抗的本意就包括了登記也可以作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其進而指出,生效要件與對抗要件的區(qū)別,只有從兩種不同的物權變動模式的角度觀察才有現(xiàn)實意義,而如果僅僅考察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則兩者區(qū)分的意義是無法顯現(xiàn)的。[7]6-7然而,物權變動生效要件與對抗要件的區(qū)別,不可謂不清晰明確:所謂生效要件,是使物權變動發(fā)生效力的條件,欠缺生效要件,則物權不能發(fā)生變動;而所謂對抗要件,是使物權變動及其效果產生對抗善意第三人效力的條件,欠缺對抗要件,物權變動也可發(fā)生,只是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顯然,在對抗要件的法律構成中,使物權發(fā)生變動的并非該對抗要件,而系其他因素,質言之,在對抗要件之外,另有生效要件。既然生效要件與對抗要件迥然不同,如何能說登記對抗的本意就包括了登記可作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呢?誠然,在登記對抗主義下,登記可以作為確權的依據,[13]先具備對抗要件者取得權利,但這一結論并非建立在登記是物權變動生效要件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登記是對已取得的物權之效力強弱和范圍加以補充的基礎上的。

三、反思交付生效要件主義的正當性:《物權法》第23條、第24條的解釋論

從上文的分析中不難看出,在主張交付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生效要件的立場下,如果認為交付的效力優(yōu)先于登記,不免使登記的對抗力遭到辜負,而若將登記優(yōu)先于交付,則混淆了對抗要件與生效要件。無論持何種觀點,均與《物權法》第24條規(guī)定之登記對抗的本旨不合。

聯(lián)想日本民法中的登記對抗主義,不難發(fā)現(xiàn)癥結之所在。單純從現(xiàn)象上而言,在意思主義下,即使從理論的角度二重讓與因物權依意思表示已經轉移給前手買受人而無可能,在現(xiàn)實中卻因無從阻撓而不可避免;而交付生效的立場下,由于現(xiàn)實交付只能進行一次,第二度轉讓的履行困難重重,幾無可能完整進行。再從理論上分析:日本民法中處于競爭關系的當事人,即前手買受人與后手買受人,均具備意思主義下物權變動所要求的合意要件,即使將第二次處分視為無權處分的公信力說,也以善意補正了處分權瑕疵。所以,在取得登記這一對抗要件之前,處于競爭關系的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只待任一方辦理了登記,便在競爭中取得終局性勝利。而在交付生效的立場下,在取得登記之前,只有一方能受領交付,由于交付是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當事人之間可謂勝負已分,不再有競爭可言。而登記作為對抗要件,只能在取得物權變動生效要件后為該物權的效力“錦上添花”,卻無法在欠缺該生效要件時“雪中送炭”,完成轉移物權的任務,所以未受領交付的買受人即使辦理了登記,也難以挽回敗局。

由此,我們不得不思考:與意思主義銜接的登記對抗模式能否存在于交付生效的立場之上?顯然,登記對抗是《物權法》第24條的明文規(guī)定,交付生效則是司法解釋及學者對《物權法》第23條、第24條解釋后的結論。行文至此,我們應對《物權法》第23條、第24條的解釋進行審視,反思交付生效要件主義是否為其當然的結論。

崔建遠教授認為:從文義上看,《物權法》第24條沒有正面規(guī)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動產物權變動的要件,屬于不完全法條,需要結合有關條文加以解釋。從體系和目的上看,該條處于《物權法》第二章第二節(jié)“動產交付”之下,該節(jié)貫徹基于法律行為而發(fā)生的動產物權變動以交付為生效要件的原則,只承認法律另有規(guī)定不以交付為生效要件的例外?,F(xiàn)在的問題是,法律對船舶是否例外地規(guī)定了不以交付為生效要件。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簡稱《海商法》)沒有正面規(guī)定船舶所有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只是明確地將登記作為對抗要件,既然法律對于船舶的物權變動未作另外規(guī)定,就應當按照動產物權變動的原則解釋《物權法》第24條的規(guī)定。[4]52對此,法釋[2012]7號起草小組與程嘯博士均表示贊同。[1]176,[9]67-68

確實,《物權法》第24條并未像第127條第1款規(guī)定“土地承包經營權自土地承包經營權合同生效時設立”、第158條規(guī)定“地役權自地役權合同生效時設立”以及第188條規(guī)定“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那樣,明確地規(guī)定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而從體系解釋上看,崔建遠教授的論證也相當具有說服力。不過,在法學方法論上,也不能過分高估這種基于條文在法律中的體系地位而作的論證,只有留意到規(guī)則的目的,才能理解法律的意義脈絡及其基礎的概念體系。[14]況且,也不能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如果《物權法》第24條隱含著“特殊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自合同生效時發(fā)生效力”的意思,那么,該條本身正是第23條但書所稱的“法律另有規(guī)定”。因此,盡管從文義和體系上觀察,交付生效的立場確有所據,仍需要結合其他標準特別是歷史因素與目的因素,將解釋工作繼續(xù)進行。

歷史解釋探求歷史上的立法者的規(guī)定意向及規(guī)范目的。[15]246然而,中國就法律草案所作的立法說明一向比較簡單,鑒于這種情形,應相對彈性地把握和認定“立法者”及其立法目的、立法意圖①崔建遠教授主張,應承認全國人大法工委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律程序所發(fā)表的規(guī)范想法、受聘參與立法活動的專家學者依法律程序就法案及其具體制度和具體規(guī)則所提出的觀點,是“立法者”的立法目的和立法意向的組成元素。,[16]所以,盡管全國人大法工委民法室在法律施行后編寫的釋義在性質上當屬學理解釋,筆者仍將其作為進行歷史解釋的參考要素來加以考量。民法室釋義稱:現(xiàn)行《海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簡稱《民用航空法》)對船舶、航空器的物權登記效力問題已有規(guī)定,例如,《海商法》第9條第1款規(guī)定:“船舶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應當向船舶登記機關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边@些規(guī)定為民法學界普遍認可,實踐中也沒有什么問題,為了保持法律的穩(wěn)定性,《物權法》第24條延續(xù)了對這類動產登記對抗主義原則的規(guī)定。[15]68-69

由于《物權法》第24條是承繼《海商法》等有關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而制定的,為深入研究其涵義,不妨考察一下《海商法》第9條第1款。該款規(guī)定改變了此前“海船船舶登記規(guī)則”中“未經登記的,不發(fā)生法律效力”之規(guī)定,在原交通部政策法規(guī)司編寫的釋義中,對此有簡短的介紹。依其釋義,船舶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的,此種法律關系的成立或變更,僅在合同當事人之間有效,而不能約束當事人以外的其他人,不能以轉讓為由對抗第三人對其主張的權利,也不得據以向第三人主張權利。據稱,這一規(guī)定尊重了船舶買賣雙方之間的意志,是中國民事法律上的一個突破,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的建立。[17]7

不難看出,《海商法》有意放棄了登記生效主義的立法模式,改采登記對抗主義。但是,《海商法》第9條第1款并未明確規(guī)定船舶所有權變動的生效要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72條第2款規(guī)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痹摽钜?guī)定與《海商法》第9條第1款的關系如何,在立法上未臻明確,當時較有權威且能反映海商法學界主流觀點的原交通部釋義亦未對此進行回答。此外,原交通部釋義主張未經登記的所有權變動僅在合同當事人之間有效而不能約束當事人以外的其他人,混淆了未經登記的物權與債權的效力區(qū)別,誤解了登記對抗的涵義。事實上,如果未經登記的物權效力與債權完全相同,那么當事人要取得物權的效力就只能進行登記,如此,所謂的登記對抗也就與登記生效并無差別了。聯(lián)想當時中國尚未開始物權立法的起草工作,在《海商法》實施兩年后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仍存在將登記作為抵押合同生效要件的立法失誤,釋義出現(xiàn)這樣的謬誤實不忍苛責??梢?,盡管《海商法》早早確立了登記對抗的法律規(guī)則,但當時并未對登記對抗主義的基礎理論進行深入的研究。再聯(lián)系《民用航空法》第14條第1款“民用航空器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應當向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之規(guī)定,足見有關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法律條文在《物權法》之前的相關立法中一直是以不完全法條的面目呈現(xiàn)的,所以,《物權法》第24條雖然與第127條第1款、第158條、第188條等明確了意思主義立法模式的規(guī)定不同,但是考慮到它的沿革,也就不難理解了,這可能是一個未被充分考慮的問題。

民法室釋義還稱:船舶、航空器和汽車因價值超過動產,在法律上被視為一種準不動產,其物權變動應當以登記為公示方法。但在登記的效力上不采用登記生效主義,這是考慮到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本身具有動產的屬性,其物權變動并不是在登記時發(fā)生效力,依照《物權法》規(guī)定,其所有權轉移一般在交付時發(fā)生效力,其抵押權在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但是,法律對船舶、航空器和汽車等動產規(guī)定有登記制度,其物權的變動如果未在登記部門進行登記,就不產生社會公信力,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17]69不難看出,交付生效主義也是全國人大法工委民法室的立場。不過,《物權法》頒布后,有關這一問題的爭議逐漸出現(xiàn),法釋[2012]7號起草小組列出了學界和實務界的四種不同觀點,[1]174-175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登記對抗規(guī)則自《海商法》沿襲并在《物權法》中確立,立法機構也許一直未意識到可能產生的問題。所以,盡管交付生效的立場可能更符合立法機構的心理意愿,其科學性卻并非不值得懷疑。

何況,歷史解釋中也包含立法者的規(guī)范目的,并不只是立法機構對個別規(guī)定或個別用語之精確意義及其適用范圍的想法。登記對抗是《物權法》第24條意圖實現(xiàn)的目的,無論在法條的文義上,還是在民法室釋義所反映的立法者意志上,均有清晰明確的體現(xiàn)。而上文已經揭示,在主張交付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生效要件的立場下,交付必優(yōu)先于登記,難以實現(xiàn)登記的對抗效力;若反于邏輯,將登記的效力優(yōu)先于交付,則混淆了生效要件與對抗要件,也與登記對抗的本旨不合。法諺有云:如果廢除一個法律的意義,法律本身也就廢除了。因此,相對于其他解釋標準,現(xiàn)代的法律人甘愿將目的解釋置于一定的優(yōu)先地位,即根據法律規(guī)定的目的、理性、理由思想來研究,并從中考慮該規(guī)定的意義。[18]既然登記對抗是可以確定的《物權法》第24條的規(guī)范目的,則與其銜接不妙的交付生效要件主義,顯然必須否棄。

此外,除了立法者的主觀目的,還有所謂客觀的目的解釋。依德國學者拉倫茨的概括,客觀的目的論標準包括被調整的事物領域的結構與法倫理性原則。[15]236-237既然立法機構對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理解并不深入,那么,即使其心懷交付生效的主觀傾向,也還是應該遵照事物本來的結構,對該法律規(guī)則進行解釋:其一,正如程嘯博士所指出,國家為建立特殊動產的登記制度頒布了相當數(shù)量的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也設立了專門的登記機構、配備了大量登記人員,建立了相應的登記簿。盡管效力不同于不動產登記,但其目的也是為了通過登記將這些動產上的權利盡可能清晰地展現(xiàn),從而提高交易效率、維護交易安全。[9]70交付生效的立場不可避免地忽視登記的效力,使登記制度的目的不達,也有悖于其對應的社會事實領域。其二,交付/登記并非單純地轉移占有/在登記簿上記載,而是物權變動的公示方式,而公示在物權變動中起作用,不同的物權變動模式下公示的作用并不相同,形式主義或折中主義模式下,公示具有轉讓作用、推定作用和善意取得作用①轉讓作用是指在依法律行為發(fā)生產生的物權變動中交付或登記的構成要件作用,亦即物權合意(折中主義不承認獨立的物權合意)與公示結合,引起物權的變動;推定作用是指交付或登記的權利推定作用,亦即推定動產占有人與不動產登記權利人為事實上的權利人;善意取得作用則是指依占有和登記的公信力,承認無權利人善意取得的可能性。,[6]61-65意思主義模式下,公示則僅具有對抗作用。交付生效的立場將交付和登記均作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式,雜糅了折中主義與意思主義兩種模式,帶來了適用上的混亂,人為造成了交付與登記效力沖突的難題。

綜上,為實現(xiàn)《物權法》第24條的規(guī)范目的,使登記對抗的效力得以發(fā)揮;為符合社會事實領域的登記確信及法律設置登記制度的目的,且不違背物權變動的基本民法原理,應放棄交付生效的慣性思維,改采意思主義的立場。

四、物權行為理論是解決問題的利器?

中國民事立法與理論通說不采納物權行為理論,但支持物權行為理論的學者一直未中斷主張,法釋[2012]7號第3條規(guī)定也隱隱透出與物權行為理論的關聯(lián)②最高人民法院釋義以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區(qū)分來解釋法釋[2012]7號第3條規(guī)定的正當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該司法解釋的主要起草人之一王闖法官在2013年12月26日于中國人民大學作題為《買賣合同糾紛審判實務若干問題——買賣合同解釋的價值取向與重要規(guī)則》的學術報告,談及第3條規(guī)定時未持區(qū)分原則的立場,而是接受了梁慧星教授的觀點,將該條的適用限于國家機關、事業(yè)單位未經同意處分財產等五種情形。,[19]所以,筆者雖不持物權行為的立場,仍不妨以物權行為理論對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作簡略說明,以使論證更為完整。

采納物權行為理論可以避免交付與登記的效力沖突嗎?答案是否定的。物權行為理論主張獨立的物權合意,由于只存在一個特殊動產的所有權,相應地,有效轉讓該所有權的物權行為也只有一個。假使在一次轉讓中,交付與登記均已進行,由于不存在兩個物權合意,分別與交付和登記相結合③僅僅是物權合意,尚不足以引起物權的變動,此外還需要有一個可認識的外部程序,即登記或交付。只有物權合意與外部的公示結合起來,才能引起物權的變動。,[6]71所以作為物權行為組成部分④法律行為有時也包括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以外的其他事件,例如,動產所有權移轉這一法律行為就是由出讓人與受讓人針對所有權移轉達成合意的意思表示和實際交付所構成的。許多法律行為由意思表示和官方行為所構成,這類法律行為被人們稱為法律行為的雙重構成要件,例如,土地所有權移轉和涉及土地權利的設定或者移轉,原則上都是通過合意與在土地登記簿上進行登記所完成的。的公示要求只能有一個,[8]30或為交付,或為登記。換言之,交付和登記只能擇其一,在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中起生效要件的作用。由于《物權法》第24條清晰的文義,明顯得不出登記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生效要件的結論,所以,在物權行為立場下,只能將交付認作與物權合意相結合從而轉讓特殊動產所有權的要件。既如此,如何理解登記的對抗力,于此同樣是難以克服的問題。

五、結語

法釋[2012]7號第10條規(guī)定及其引發(fā)的爭論中出現(xiàn)的部分觀點與《物權法》第24條規(guī)定之登記對抗的本旨多有不合,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物權法理論對登記對抗要件主義研究不夠。為正確理解《物權法》第24條,必須摒棄公示生效要件主義物權變動模式的固有思維,尊重登記對抗的本來結構。日本民法學說關注登記對抗問題久矣,出現(xiàn)了否認權說、相對無效說、相反事實主張說、不完全物權變動說、法定證據說、公信力說等眾多學說,[7]50-53,[12]136-153百家爭鳴,或許對中國有所啟迪。從立法論的角度而言,意思主義的規(guī)則設計并不完美,從日本民法學說層出不窮的現(xiàn)象中可見一斑,甚至有學者表示其結論的統(tǒng)一恐遙遙無期,[7]50但筆者試圖揭示的是登記對抗主義的本來結構,其與交付生效的通說立場銜接不妙,理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References):

[1]奚曉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 XI Xiao-ming.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sale contract[M].Beijing:The People’s Court Press,2012.(in Chinese)

[2]徐潔.再論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規(guī)則及其解釋[C]//中國民法學研究會.中國民法學研究會2013年年會暨民法適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2013:1041. XU Jie.The special property rules and its interpretation[C]// China Civil Law Society.China Civil Law Society 2013 Annual Meeting and Symposium on Theory of Civil Law Application Research,2013:1041.(in Chinese)

[3]王利明.特殊動產一物數(shù)賣的物權變動規(guī)則——兼評《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10條[J].法學論壇,2013(6). WANG Li-ming.The change rule of the real right of a special movable property—comment on Art. 10 ofJudicialInterpretationoftheSaleContract[J].The Legal Forum,2013(6).(in Chinese)

[4]崔建遠.再論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J].法學家,2010(5). CUI Jian-yuan.The effective elements of chattel real right change[J].The Jurist,2010(5).(in Chinese)

[5]孫憲忠.中國物權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80. SUN Xian-zhong.General principles on Chinese real rights law[M].Beijing:Law Press,2009:380(in Chinese)

[6]鮑爾,施蒂爾納.德國物權法(上冊)[M].張雙根,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BAUR,STüRNER.German real rights law(Vol. Ⅰ)[M].translated by ZHANG Shuang-gen.Beijing:Law Press,2004.(in Chinese)

[7]近江幸治.民法講義II:物權法[M].王茵,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CHIKAKO K.Civil law lecture Ⅱ:real rights law[M].translated by WANG Yin.Beij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6.(in Chinese)

[8]維爾納·弗盧梅.法律行為論[M].遲穎,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FLUME W.Theory of legal transaction[M].translated by CHI Ying.Beijing:Law Press,2013.(in Chinese)

[9]程嘯.論動產多重買賣中標的物所有權歸屬的確定標準[J].清華法學,2012(6). CHENG Xiao.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ownership of the property rights of the multiple sale of movable property[J].Tsinghua Law Review,2012(6).(in Chinese)

[10]王利明.物權法研究(上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387. WANG Li-ming.Research on real right law (Vol.I)[M].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7:387.(in Chinese)

[11]我妻榮.我妻榮民法講義Ⅱ(新訂物權法)[M].羅麗,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157. SAKAE W.Civil law lecture of Sakae Wagatsuma II(revised real right law)[M].translated by LUO Li.Beijing:China Legal System Press,2008:157.(in Chinese)

[12]龍俊.中國物權法上的登記對抗主義[J].法學研究,2012(5). LONG Jun.Registration counter doctrine in Chinese real right law[J].Chinese Journal of Law,2012(5).(in Chinese)

[13]王利明,尹飛,程嘯.中國物權法教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77. WANG Li-ming,YIN Fei,CHENG Xiao.Tutorial Chinese property law[M].Beijing:The People’s Court Press,2007:77.(in Chinese)

[14]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M].陳愛娥,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231. LARENZ K.Methodology of jurisprudence[M].translated by CHEN Ai-e.Taipei:Wu-Nan Book Inc.,1996:231.(in Chinese)

[15]胡康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釋義[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 HU Kang-sheng.Interpretation of theRealRightLaw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M].Beijing:China Legal System Press,2007.(in Chinese)

[16]崔建遠.從解釋論看物權行為與中國民法[J].比較法研究,2004(2):73-74. CUI Jian-yuan.Dingliches geschaft and Chinese civil law from a pointview of hermeneutic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2004(2):73-74.(in Chinese)

[17]交通部政策法規(guī)司,交通法律事務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釋義[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 Division of Policy and Regulations of the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Transportation and Legal Affairs Center.Interpretation of theMaritimeCode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M].Beijing:People’s Communications Press,1993.(in Chinese)

[18]卡爾·恩吉施.法律思維導論[M].鄭永流,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85. ENGISCH K.Introduction to legal thinking[M].translated by ZHENG Yong-liu.Beijing:Law Press,2004:85.(in Chinese)

[19]王闖.買賣合同糾紛審判實務若干問題(下)[EB/OL].(2014-02-10)[2014-03-02].http://old.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60344. WANG Chuang.Some issues on the trial practice of the sale contract dispute(Ⅱ)[EB/OL].(2014-02-10)[2014-03-02].http://old.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60344.(in Chinese)

The elegy of register confrontation doctrine—an analysis of the Article 10 ofInterpretationoftheSupremePeople’sCourtonIssuesConcerningthe
ApplicationofLawfortheTrialofCasesofDisputesoverSalesContracts

WANG Wen-jun

(Law School,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Dalian 116026,China)

Article 10 of theInterpretationoftheSupremePeople’sCourtonIssuesConcerningtheApplicationofLawfortheTrialofCasesofDisputesoverSalesContractsprovides that delivery is the requirement of validity regarding the transfer of the real right of the special movables, i.e. ships, aircraft, motor vehicle, etc.; and the effect of delivery is prior to that of register when the two do not coincide with each other. This provision overrides the effectiveness of register confrontation, hence is contrary to the intention of the Article 24 of theRealRightLaw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 The opposing view against Article 10, which prioritizes the effect of register over that of delivery, fails to differentiate the requirement of validity and that of confront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of the Article 24 of theRealRightLaw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to fulfill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gister confrontation, to accord with the public certitude of the register and the purpose of setting up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to conform to the fundamentals of civil law on the transfer of real right, some inertial thinking having been established for long should be abandoned. The point of consensualism should be advocated.

the transfer of the real right of the special movables; register confrontation doctrine; effectiveness of delivery; consensualism

2014-07-08

遼寧省教育廳2013年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專項項目“海商法與民法的規(guī)則沖突與契合”(ZJ2013020)

王文軍(1979-),男,遼寧大連人,法學博士,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國際海事法律研究中心成員,E-mail:benwong0424@126.com。

DF961.9

A

2096-028X(2015)03-0029-08

王文軍.登記對抗主義挽歌——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10條[J].中國海商法研究,2015,26(3):29-36

猜你喜歡
買受人動產物權法
特別動產抵押和動產質押在實踐中的正確適用
淺析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
探析新形勢下物權法商事適用性
我國意定動產擔保物權法的一元化
“動人”又“動產” 山西國資改革按下快進鍵
淺談動產用益物權的善意取得
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初探
不動產一物二賣的合同法分析
動產多重買賣合同的效力
物權法平等保護原則之探析
荆州市| 吉首市| 云阳县| 灌阳县| 霍林郭勒市| 海安县| 木里| 梧州市| 且末县| 深州市| 东平县| 九龙县| 都兰县| 朝阳区| 甘南县| 景德镇市| 沙河市| 久治县| 吉木乃县| 固安县| 呼图壁县| 同德县| 隆安县| 黄浦区| 阿荣旗| 宜川县| 凤台县| 沙湾县| 枣阳市| 西吉县| 新巴尔虎左旗| 禄丰县| 任丘市| 射阳县| 仙桃市| 望谟县| 同仁县| 岐山县| 临武县| 温州市| 宁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