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
一、知人論世:作者的經歷
吳承恩(1500-1582),漢族人,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qū))人,明代小說家。少年時代就因為文才出眾而在故鄉(xiāng)出了名,受到人們的賞識,認為他科舉及第“如拾一芥”?!痘窗哺尽份d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步入青年時代的吳承恩狂放不羈、輕世傲物。社會地位的低下和貧窮困苦的處境,使這位大才子狂放不羈,招來了紛至沓來的笑聲,被人交口稱譽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兩次鄉(xiāng)試的失利,再加上父親的去世,給吳承恩的打擊是沉重的。
吳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剛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屢試不第,很可能與他不愿作違心之論以討好上官有關。他厭惡腐敗的官場,不愿違背本心,對黑暗的現(xiàn)實持否定態(tài)度。
曹雪芹(約1715~1763),名沾,字夢阮,出身貴族世家,經歷了一個封建富豪家庭盛極而衰的過程。曹雪芹自幼在“秦淮風月”之地的“繁華”生活中長大。少年時代的豪華生活,使他熟悉了貴族大家庭和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種種人情和世態(tài)。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統(tǒng)治階級內部政治斗爭的牽連,曹家遭受一系列打擊,曹頫以“行為不端”、“騷擾驛站”和“虧空”罪名革職,家產抄沒。曹頫下獄治罪,“枷號”一年有余。曹家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微。這時,曹雪芹隨全家遷回北京居住,經歷了生活中的重大轉折,深感世態(tài)炎涼,晚年貧困潦倒,更使他清醒地、深刻地觀察生活,看清剝削階級的腐朽和罪惡,他蔑視權貴,遠離官場,過著貧困如洗的艱難日子。
由作者的人生經歷可知,他們都經受過生活的磨難,有機會親身感受人情冷暖和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并且對當時所處的社會有著清醒的、深刻的認識。
二、小說人物形象產生的時代背景
明朝中后期,商業(yè)文化成為社會生活的突出特點,理學的禁欲主義受到越來越多的批判,社會上涌現(xiàn)出一股爭取個性自由、實現(xiàn)人性解放的近代啟蒙思潮。《西游記》就是在這么一個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文章主要從孫悟空這一形象入手,闡述了孫悟空享受原始狀態(tài)的自由,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自由,追求精神人格上的自由,從而反映作者的自由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紅樓夢》這部作品反映的社會歷史背景是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主要是十八世紀上半期。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封建社會開始瓦解、從封建經濟體系內部生長起來的資本主義經濟因素正在萌芽的時期。
由于《紅樓夢》是反映當時那樣錯綜復雜社會背景的一部偉大作品,它不但揭露了當時貴族官僚大地主階級的腐敗、虛偽、殘酷、暴虐和深刻的社會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階級之間的矛盾和階級內部的矛盾,而且反映了當時新生的社會經濟關系的萌芽和新興市民社會力量追求民主和個性解放的生活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
由于作者出身于一個封建貴族大家庭,因此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限制了他的世界觀,給它蒙上了虛無主義和宿命論色彩。他對于封建制度的罪惡雖有強烈的憎恨,卻找不到出路。
小說中賈寶玉這一人物形象身上有著這一時期的烙印,反抗著又痛苦得沒有出路,正是這樣一個人物啟發(fā)人們對于社會發(fā)展進行思考。
三、孫悟空與賈寶玉的相同之處
首先,《西游記》中的仙石受天真地秀、日月精華,感之既久,遂有通靈之意,《紅樓夢》里的頑石“自經鍛煉之后,靈性已通”,后來被稱為“通靈玉”。天生石猴的齊天大圣和通靈寶玉的混世魔王都是從石頭中迸發(fā)出來的,而這一石玉之身又不僅是普通的石頭,他們一個是“仙石”,一個是“補天頑石”,都來源于自然精華,都為“靈根育孕”。
其次,孫悟空追求自由、反對神權,對神佛保持桀驁不馴的一貫作風,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敢于向一切權威挑戰(zhàn),始終保持充沛的戰(zhàn)斗熱情,從不氣餒。
賈寶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個性,主張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動,他追求婚姻自主和自由個性。
孫悟空和賈寶玉的性格上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同為時代的產物,都對所處環(huán)境進行反抗,都追求自由、平等,都有著難以擺脫的悲劇意蘊。
四、孫悟空與賈寶玉的不同之處
第一,從個人悲劇性這個角度來看,孫悟空這個人物的悲劇性更強。小說的結局表面上是孫融入了這個社會,被社會肯定,取得真經,終得正果,但實際看來是迷失了自我,這可以從小說中塑造的他的性格中看出來,因為他本是一個不愿受任何約束的人,而結局卻恰好相反。明代中后期新興市民萌生的對自由平等的要求必然對頑固僵化的封建等級制度產生沖擊,盡管當時封建社會制度已經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當時新興市民階層要求權力和財產的再分配體現(xiàn)的是解放生產力的進步因素,但當時封建社會力量仍處于絕對優(yōu)勢,剛萌芽的新興市民階層的力量極為柔弱,因而當時新興市民階層的失敗命運是不可避免的。悲劇乃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實際上不可能實現(xiàn)之間的沖突。孫悟空的悲劇正是這個不可避免的時代的悲劇。
從這里我們可以分析出作者寫作時的矛盾,這也是作者的局限性所在,因為他看不清社會發(fā)展方向,所以它的主人公只能生活在“明代”。
第二,與孫悟空這個人物形象不同的是賈寶玉這個人物雖然表面上家道中落,由衣食無憂的貴公子淪落為流浪漢,一生一事無成,被人所不恥和同情。但恰恰這樣他才有了自我——他成日在女子堆里廝混,與女性關系非常親密,他不思科考,厭惡仕途經濟,專門搜些雜學旁說的閑書來看,只有“歪才”。一聽人勸他考科舉,馬上就不理人,只有黛玉從來不勸他,所以他跟黛玉才能成為知己,更是摯愛。賈寶玉最怕的就是他的父親,只要一聽到賈政叫他,就會臉色發(fā)青。寶玉對賈政的期望總是“反其道而行之”,隨著賈府的衰落,又面臨家族的破敗,黛玉之死讓寶玉對生活再無樂趣,他麻木地接受家族安排的婚姻,參加了科舉,這里似乎寶玉已經對封建制度妥協(xié),但這只是“暴風雨之前的寧靜”,在第119回中,當寶玉考了第七名,中了舉人后,他卻選擇遁入空門,皈依佛門。他拋下懷有身孕的妻子,拋下昔盛今衰的賈府,更深層次意義來說,是拋下了整個封建制度下的所有產物,是與整個封建社會的決裂,至此他對整個封建傳統(tǒng)的反抗達到了頂點,他清醒地知道舊時代將成為過去,這個社會由他開始正在進步。這正是這部小說更深刻的地方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賈寶玉這個人物不僅僅屬于清朝。
五、結語
孫悟空形象具有獨特思想內蘊:孫悟空是一個并非“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自然人,為了賦予生命意義,確證主體存在的偉大,自然人必須變成社會人,必須在社會網絡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點,必須獲得他人的尊重與社會的承認,在這方面,孫悟空做出了不懈努力,同時孫悟空形象的思想內蘊帶給了我們一些深刻的啟示。
賈寶玉作為封建社會數千年自我演化生出的異端,以平等的真情大愛和功利污濁的塵世相對立,然而最終又無奈地經歷由“好”到“了”,歸于虛空。賈寶玉形象的價值在于讓我們看到了人類發(fā)展的希望。
齊天大圣孫悟空和混世魔王賈寶玉是這兩部作品中凝聚著作者審美感受和主體力量的主人公。這兩個表面迥異、看似相提并論的人物形象,可以發(fā)現(xiàn)其身上有很多相似性:與石結緣,性格叛逆,向往自由,又有許多不同:出身天差地別,由反抗到妥協(xié)再到出路不同,帶給我們不同的感悟和啟示。
參考文獻:
[1]吳承恩著.西游記.人民文學出版社(上),1958:28.
[2]雪芹.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上),1958:7.
[3]趙海霞.析《西游記》中孫悟空的悲劇形象.2009(06).
[4]賈寧.析賈寶玉的形象.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