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瑩,范聰聰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合肥 230601)
農村贅婿婚姻發(fā)展狀況的研究
夏瑩,范聰聰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合肥 230601)
贅婿婚姻作為一種特殊的婚姻模式在當代婚姻策略中有著剛性需求,對社會新陳代謝有著重要的意義。相比于城市,農村贅婿婚姻更為古老,探究的深度和廣度大為增加。贅婿婚姻發(fā)展進程按照特征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秦漢及先秦、隋唐—明清、清末民國—1980年左右、1980年之后。通過文獻分析和實地考察,贅婿婚姻的發(fā)展趨勢有三個,即贅婿現(xiàn)象仍會受不同程度的歧視;打破慣例,依舊靈活多變,彈性大;最終消失或內生出新的婚姻模式。
贅婿婚姻;父權制;發(fā)展 ①
傳統(tǒng)意義上的婚姻模式是男娶女嫁,婚姻居住模式是從夫居,這是中國父權制的產物。與主流婚姻模式對立的女娶男嫁的贅婿婚姻也有著很悠久的歷史。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招婿婚姻逐漸成為解決新型社會問題的一個婚姻策略,對其有著社會需求,帶來的社會意義得到了有關專家的高度評價。然而贅婿婚姻的研究多以某個區(qū)域、功能、個案、婚俗的分析,尚缺乏發(fā)展整體性的認識。筆者通過文獻分析和實地考察,分析贅婿婚姻的概念、發(fā)展進程和發(fā)展趨向,理清其歷史、現(xiàn)實和未來走向,從而對其發(fā)展有個比較籠統(tǒng)的認識。
贅婿又被稱之為“倒插門女婿”、“上門女婿”、“入贅女婿”,贅婿婚姻指的是男女兩性按照約定的風俗、倫理和法律的規(guī)范建立起來的夫妻關系,這種約定既包括在形式上結婚禮俗中男方婚姻支付相對較少、男方婚后搬去女方的大家庭居住,也包括生下的孩子隨母姓、男子要承擔贍養(yǎng)女方父母的責任等實質要件。
中國的家擴大的路線是單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這一方面,在父系原則下女婿和結了婚的女兒都是外家人[1](P42~43)。而兒子作為本家重要的血脈繼承者,承擔著擴大家族、開枝散葉、綿延后代的使命。家族的興衰存亡一般都倚仗“男娶女嫁”的傳統(tǒng)婚姻以延續(xù)父系血脈。因此,贅婿婚姻雖然是個古老的婚俗,但是其存在的比例一直是很小的。縱觀歷史,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按照不同階段所具有的特征可以大致將其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秦漢及先秦
贅婿婚姻的起源很古老,早在母系氏族時期便有了男子入族女子部落的雛形,學界認為贅婿婚是母系社會從妻居的對偶婚的演變[2](P75)?!吨芏Y》“凡嫁子、入妻者”之類的文字,反映了當時有著從妻居的習俗?!百樞觥币辉~最早見諸于《史記》的“淳于髡者,齊為贅婿也”,自此“贅婿”這個說法便被后人所沿用。在這個階段,贅婿婚姻存在著一些特征:1.以實用性功能為主?!伴g者,數(shù)年歲比不登,民待賣爵贅子以接衣食”“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這段時期的文獻記載大都闡述了贅婿是因為家境貧寒,為解決衣食之憂才入贅。贅婿婚姻的主要功能和目的是為了存活,獲取所需要的生存資源,典當為奴,是以實用型為主。2.贅婿地位低下?!百槨庇欣圪?、多余之意,詞匯產生之初便帶有濃厚的歧視意味?!胺驗榧呢i(贅婿),殺亡無罪”“史有罪一,亡命二,贅婿三,賈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凡七科也”,贅婿甚至被比喻成豬,擬物化,命如草芥,連被殺害也被認為是沒有罪過,帶有嚴重的偏見。在七科中,贅婿排在第三,除了難以進入仕途之外,還時常成為服兵役的對象。不僅如此,連贅婿之后都會受到其牽連,失去一些獲取職位的資格。總而言之,贅婿的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都很低微。
(二)隋唐——明清
隋唐時期,相比于之前文獻的鮮少記載,此期間傳奇小說、書信、詩等文學作品中贅婿婚姻的主題增多。中唐時期,贅婿婚姻相對較普遍[3],此后對贅婿婚姻的研究也逐漸增加。由于贅婿婚姻的封建性,此階段它的發(fā)展特征較明顯,造成了在相當長時間內人們對其的刻板印象:1.功能發(fā)生變化,保存性功能為主。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和封建宗族思想的加固,社會對贅婿婚姻的存在原因得到了調整,由之前的實用性變?yōu)楸4嫘詾橹?。招婿成為擬制血親的重要手段,“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古人對子嗣的傳承極為重視。贅婿婚姻存在的很大意義是為了綿延后代,子嗣冠以女方姓氏,以達到沒有兒子卻仍舊傳宗接代的目的,繼承香火。相比于實用性,此階段贅婿婚姻對保存性的需求更為強烈。2.類型多樣,權利增多。從元代開始,贅婿婚姻劃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養(yǎng)老型、年限型,出舍型、歸宗型[4](P2)。這相比于之前劃一的養(yǎng)老型,給予了贅婿更多的選擇,賦予了他們新的權利。地位相對提升,時空方面都不再一味地順從女方家庭,能夠有給孩子冠以自己姓氏和回歸本家的可能性。贅婿們可以依照自身能力的強弱而與女方家族博弈,選擇比較合適的贅婿類型。南宋起,《名公書判清明集》中指出“贅婿以妻家財物營運,增置財產,至戶絕日,給贅婿三分”贅婿也開始有了財產繼承權。另外,元代禁止無故驅逐贅婿,發(fā)展到明清時代,律令公開表明逐婿當嚴厲處罰,贅婿不再被隨意驅逐,權利有所增加。3.功利性明顯,兩大特殊群體入贅主動性強。科舉制使得貧苦老百姓能夠通過考試而步上仕途,有了鯉魚跳龍門的重要一躍。這類出身寒門的士子,社會資源不足,出于前途的考慮,往往選擇主動入贅富貴人家,相互投資,實現(xiàn)利益交換。此外,商賈入贅的主動性也高。自宋代起商業(yè)收入在財政中就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重農抑商的環(huán)境下,商人的地位并不高,與士子的地位形成鮮明對比。商賈為追求自身名望和地域認同感,愿意入贅,委曲求全。
(三)清末民國——1980年左右
清末時期,列強打開了國門,戰(zhàn)火硝煙四起。這個階段,既有民族戰(zhàn)爭,也有不同階層的內戰(zhàn),矛盾空前。戰(zhàn)火連綿之際,有關贅婿婚姻的確切文獻很少,只能從有關婚姻禮俗和事跡的點滴記載中予以推敲。在救亡圖存的時刻,中國不再閉關鎖國,一些先知引進了外國的新思想和文化,不同程度上改變了贅婿婚姻。綜合可知,大致有以下改變:1.出現(xiàn)了婚姻自由的苗頭。封建社會婚姻大事多為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采用包辦婚姻。這樣社會環(huán)境之下的贅婿婚姻,功利性很強,漠視子女個人意志。贅婿往往沒有拒絕的權力,只能被動接受家長安排。再加之社會倫理對贅婿婚姻的不稱道和父權意識的深植,理想上的夫權至上和現(xiàn)實的地位低下,贅婿往往心生不滿,婚姻存續(xù)有悖于自己的真實意愿。而新思想的傳播,特別是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使得青年對愛情和婚姻的態(tài)度不再局限于家長包辦,而是相對自由,重視個人意志。社會文化對贅婿婚姻也相對包容,青年不再一味排斥贅婿婚姻而被動接受,相當部分的贅婿是基于對女方的情感而自愿入贅,功利性減弱。2.贅婿婚姻在法律層面逐漸走向終結。民國八年大理院解釋例統(tǒng)字第1002號:“入贅夫之父應以刑律尊親屬論”[5](P578),表明贅婿婚姻的親屬關系與傳統(tǒng)婚姻無異,不再特殊化。1930年《中華民國民法》使得贅婿婚姻成立的要件和效力與其他婚姻形式一樣,正常化。此后,婚姻法又不斷更新,強調男女平等,不再對贅婿婚姻做任何特殊規(guī)定,贅婿婚姻一詞消失于婚姻法律中,在法律層面宣告終結。
(四)1980年之后
改革開放后,人們受到了時代的洗禮,思想日益開放,能夠接納新事物,社會包容性強。社會轉型使得贅婿婚姻呈現(xiàn)了新的特點:
1.通婚圈拓展。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的轉型使得社會流動加劇,農村生活不再封閉,剩余勞動力也不必被束縛在土地上。有新思想的農村青年紛紛流出本村,流入城市外出務工,開闊視野,去結識更為廣闊的人群。以血緣和地緣為主的人際交往被新的交往方式所挑戰(zhàn),青年人交際圈得到極大的拓展。隨之,贅婿婚姻的通婚圈也不再限于同村或鄰村等較小的范圍,而是延伸到更為寬廣的區(qū)域。
2.贅婿形象有所改變,地位得到提高。1980年之前,贅婿給人的刻板印象是唯唯諾諾,出身貧寒,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沒有話語權,低三下四,家庭支配權力缺位。改革開放后,配偶選擇標準對人加以重視,贅婿的最佳族群轉向了家庭經濟薄弱而自身條件高于女方的男性青年。因此,相當部分的贅婿自身條件尚可,能夠得到女方和女方家族的尊重,形象良好。在婚姻禮俗中,儀式和禮數(shù)都比以往周全,地位相對提升。
3.計劃生育政策是助推器。計劃生育的號召和實施以及男孩偏好使得出生性別比持續(xù)上升,男女性別比的失衡造成了婚姻壓力。處于婚姻弱勢地位的男青年在婚姻場域中競爭力低,而又不甘于單身,便采取了臨時改系的方式自愿入贅女方家庭。另外,計劃生育也使得無兒子的家庭增多,在幾千年“養(yǎng)兒防老”的傳統(tǒng)思想下,無兒子的情景使得他們產生養(yǎng)老危機,更愿意傾向于贅婿婚姻來得到“半個兒子”,滿足家庭養(yǎng)老的需求。
從發(fā)展趨勢來看,筆者認為贅婿婚姻發(fā)展趨勢有三個,即贅婿現(xiàn)象仍會受不同程度的歧視;打破慣例,依舊靈活多變,彈性大;最終消失或內生出新的婚姻模式。
1.贅婿現(xiàn)象仍會受不同程度的歧視
贅婿婚姻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作為傳統(tǒng)婚姻模式的補充而頑強地存在,但是不論在以前還是在現(xiàn)在,它所占的比例都很低。據已有文獻記載,從1700~2000年間,贅婿婚姻約占婚姻總數(shù)的5~10%[6](P111)。這反映了即使在低生育率和性別失衡對贅婿婚姻有著剛性需求的情況下,這種婚姻模式依舊不是人們的熱門選擇。進入轉型期后,社會體制有了改變,國家經濟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伴隨著物質文明的發(fā)展,精神文明也日益開化,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的宣傳氛圍濃厚。但是由于文化的滯后性和封建思想的劣根性,人們對贅婿現(xiàn)象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視。說起入贅,人們一般會有“女高男低”的刻板印象,這種“男低”默認為男方家庭出身低和自身條件低,在婚姻梯度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毋庸置疑,這也是贅婿婚姻實用性的應有之義。然而由于事物的兩面性,贅婿現(xiàn)象往往得到較消極的社會評價。人們將此看成男方能力不足的表現(xiàn),“吃軟飯”成了此類男性的代名詞,認為這是男方舍棄名聲、不勞而獲、追求享樂的一種方式,從而看不起男性。他們將自己對妻子的“父權”轉讓成了女方家長對自己的“父權”,雖然這只是父權制的彈性調試,但是權力主客體卻發(fā)生了變化,贅婿由原有的權力實施者變成了受眾。權力的轉讓使得父權制根深蒂固的人們來說,是可恥的,也因此贅婿現(xiàn)象會長期受到歧視。追根究底,父權不滅,贅婿不能雪恥。綜上所述,由現(xiàn)實的境遇可知,總體上人們對贅婿婚姻仍心存偏見。
2.打破慣例,依舊靈活多變,彈性大
贅婿婚姻的頑強性在于它不是呆板、單一的,而是能適時補救和調整,在不同的時期,根據贅婿婚姻與主流婚姻博弈的力量強弱,贅婿婚姻在具體內容和形式方面都會有所改變。例如秦漢之前的贅婿婚姻的期限是一輩子,男方須與女方大家庭一同居住,而元代則有了“歸宗者”即男女雙方約定一定的期限,待期滿時男方可以回到自己的本家族。這在時間和居住模式上便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規(guī)定,而是給予了贅婿新的期待。發(fā)展至今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后,贅婿婚姻模式的程序及約定修修補補,和成立之初相比已經推陳出新了。基于當下的社會事實和社會文化趨勢,贅婿婚姻已經并且將不斷地打破慣例,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從而維系生存。家庭權力結構方面,在“夫為妻綱”的封建殘留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雙重作用下,贅婿的家庭地位得到提升,權力不斷增長,甚至在核心家庭中占據主導位置。婚姻情感層面凸顯和性別擠壓,帶來了新突破即男女雙方不一定遵從“女高男低”,優(yōu)質的男方愿意下嫁女方,“男高女低”??傊?,贅婿婚姻在短期內不會消除,而是不斷變換以增強自身生命力。
3.最終消失或內生出新的婚姻模式
贅婿婚姻涉及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養(yǎng)老、姓氏、財產、居住這幾個方面,它存在的價值也在于此。短時期內這些價值對贅婿婚姻的生存和發(fā)展至關重要,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長遠來看,贅婿婚姻的發(fā)展趨勢是發(fā)生實質變化,直至消失或者內生出新的婚姻模式。這樣的大勢是時代所賦予的,不可避免:第一,養(yǎng)老制度的逐漸健全。除了傳統(tǒng)的居家養(yǎng)老、機構養(yǎng)老外,社區(qū)養(yǎng)老模式也在逐漸被重視和實踐,社會支持的力度增大。未來包括養(yǎng)老制度在內的其他社會保障制度都會日益改善,各項福利指數(shù)高,豐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能夠逐漸實現(xiàn)社會養(yǎng)老和精神養(yǎng)老。多重養(yǎng)老方式和日益人性的人文關懷使得“養(yǎng)老防老”的思想觀念日益淡化,贅婿婚姻核心內容中“招婿養(yǎng)老”的存在基礎會逐漸消失。第二,家庭規(guī)模的小型化。與以往的大家族不同,現(xiàn)在的青年傾向于選擇核心家庭即兩代人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的成員是夫妻兩人及其未婚孩子[7](P170)。在這樣的家庭中,夫妻關系重于親子關系,夫妻成了主軸,他們與雙方長輩分開居住,而不再是“從妻居”或“從夫居”,對女方宗族姓氏的延續(xù)不太關注。于是,贅婿婚姻的居住模式面臨極大的挑戰(zhàn),姓氏傳承的斷鏈也不再大逆不道。第三,生育政策的調整。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調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決議》,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單獨兩孩政策依法啟動實施[8]。贅婿婚姻的存在必然會受到生育政策蝴蝶效應的影響,其存在基礎之一便是獨女戶的無奈選擇。而單獨二孩政策必定會減少獨女戶,換言之,贅婿婚姻的數(shù)量也會隨之減少。
在時代的發(fā)展過程中,“客居姑爺”、“兩頭走”之類的流動婚姻居住模式便是對“從妻居”挑戰(zhàn)的端倪,贅婿婚姻的核心內容將會逐漸弱化,性質發(fā)生改變,直至消失。當然如果其能與時俱進做出調整,那么贅婿婚姻便會改頭換面,內生出新的婚姻模式。
[1]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
[2]盛義.略論贅婚[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1,(6).
[3]李偉峰.香火接續(xù):傳統(tǒng)社會的招贅婚姻研究[D].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2011.
[4]李樹茁,勒小怡.當代中國農村的招贅婚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5]郭衛(wèi).大理院判決例全書[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2.
[6]李中清,王豐.人類的四分之一:馬爾薩斯的神話與中國的現(xiàn)實[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
[7]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8]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在京閉幕[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8/c_118748917.htm.
[責任編輯:呂 艷]
C913.13
A
1004-7077(2015)03-0096-04
2015-04-27
夏瑩(1990-),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農村社會學和女性學研究。范聰聰(1990-),女,山東滕州人,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農村社會學和女性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