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枝花
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
《菜根譚》并不是一部系統性的、邏輯嚴密的學術著作,但洪應明卻以平實的話語對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進行了最經典的解讀;對道家“清靜無為”的人生哲學進行了最深入淺出的闡釋,對佛家“入世出世”修行方式進行了最通俗的探討。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首先應屬他對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之關系所作的精辟概括了。
人生所有痛苦都來源于欲望,而欲望大體可以分為兩類:物質欲望和精神欲望。為了滿足這兩種欲望,相應地就產生了兩大追求: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鬃影褜裼淖非笸瞥绲搅藰O致,所以才有“朝聞夕死”的經典論調,也才有他對學生顏回的高度褒揚:“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物質上的享受只能滿足一時口體的欲望,而精神的高昂才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永恒的追求。
寵利毋居人前,德業(yè)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為毋減分中。
———《菜根譚》
追求功名利祿時,不要搶在別人之前;進行品德修養(yǎng)、創(chuàng)辦事業(yè)時,不要落在他人之后。享受物質生活,不要貪圖超過自己允許的范圍;修養(yǎng)品德時,不要達不到自己分內所應達到的標準。
這句話把君子應如何處理物質欲望與精神欲望的關系做了很好的詮釋。物質欲望必不可少,它是維持人這個生命體所必不可少的條件,而凡事皆有度,并不能變成毫無止境的貪婪。而對精神的追求呢?永遠應放在首位。但是現代社會物欲橫流,作為一個有志求學之人又應如何抵御物欲的吸引呢?《菜根譚》同樣做了很精到的講解———
把握未定,宜絕跡塵囂,使此心不見可欲而不亂,以澄吾靜體,又當混跡風塵,使此心見可欲而亦不亂,以養(yǎng)吾圓機。
當意志尚不堅定且沒把握控制時,就應遠離物欲環(huán)境的誘惑。讓自己看不見物欲誘惑,就不會心神迷亂。只有這樣,才能領悟到清明純靜的本色。等到意志堅定可以自我控制時,就要讓自己多跟各種環(huán)境接觸,即使看到物質的誘惑,也不會心神迷亂,借以培養(yǎng)磨煉自己成熟質樸的靈性。
洪老先生把話說得很全面。因為想要不受物欲誘惑,我們不可能都去歸隱深山,只能強迫自己盡量少去接觸,免得意志不堅把持不住。所以古人都說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其實是大有道理的。那十年的寒窗,那磨穿的鐵硯,時間在書卷上流過,而堅定的是一顆為往圣繼絕學的心。等到意志堅定時,再怎么洶涌的物欲大潮也絲毫動搖不了清靜純凈的心了。
做一個精神富足的人
一個精神富足的人,很少會空虛到要用物質上的享受再去滿足自己,這也就是君子“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原因吧。
俗語有言:“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雖然也強調要在患難中隱忍,但多少帶有功利的目的,也就是想成為“人上人”,這也是對功名利祿的追求。而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除了對“道”的追求,更多的是對骨氣的堅持。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無善而致人譽,不如無惡而致人毀?!?/p>
—《菜根譚》
一個人與其委屈自己的意愿去博取他人的歡心,還不如以剛正不阿、光明磊落的言行而遭受小人的忌恨;一個人根本沒有善行而無緣無故地接受他人的贊美,還不如沒有惡行劣跡而遭受小人的誹謗。當陶淵明不愿因五斗米而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的時候,當他為飲食而“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時候,當他看著南山下自己種的那片“草盛豆苗稀”的豆田時,我們讀懂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內心的那份堅守。那里面有濃濃的菜根苦,但是也有一種堅守的灑脫。那份灑脫在陶淵明“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時搖晃的身影中,也在那“環(huán)堵蕭然,不避風日”的茅舍中,更在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時的眼神中?!恫烁T》中短短的一句話,仿佛把整個中國歷史上有血性有骨氣的知識分子的形象全都囊括其中了。那里面有他們面對名利與骨氣時毫不猶豫的取舍,也有面對不符實的褒揚時堅定拒絕的態(tài)度。
菜根的苦味早已從口中漸漸融化入心里了,并將伴隨有志有德有骨氣的人一輩子。困頓時要記得這苦,因這苦中也有甜;富貴后仍要記得這苦,因為這苦中有道義。我想,這苦該讓所有人都嘗一嘗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