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們怎樣才能幸福:康德與今天的中國
——艾倫·伍德教授訪談錄①

2015-02-07 03:43:10李明潔艾倫伍德
哲學分析 2015年2期
關(guān)鍵詞:康德上帝信仰

李明潔 [美]艾倫·伍德

我們怎樣才能幸福:康德與今天的中國
——艾倫·伍德教授訪談錄①

李明潔 [美]艾倫·伍德

編者按:當代中國,在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的同時,價值系統(tǒng)卻遭遇了迷惑乃至混亂。對于很多已經(jīng)不同程度上富裕起來的當代中國人來說,今天我們怎樣才能感覺到幸福?或者問得更直接一些:有了錢以后為什么還是感覺不到幸福?我們?yōu)槭裁催€需要道德?我們該有怎樣的信仰?兩百多年前(后世稱之為“理性時代”),德國哲學家康德針對當時歐洲遭遇的信仰迷局予以了系統(tǒng)的哲學反思。重溫康德關(guān)于幸福、道德和理性的論述,對于遭受類似精神危機的當代中國人而言,無疑是適切的而且及時的。就此,華東師范大學李明潔教授采訪了康德專家艾倫·伍德(Allen W.W ood)教授。

伍德教授是歐美德國形上哲學和康德研究的一流學者。曾先后任教于美國康奈爾大學和耶魯大學,現(xiàn)任印第安納大學哲學系講席教授和斯坦福大學榮休教授,是劍橋版《康德全集》的編輯和其中多卷英文版的譯者。代表作包括《康德的道德宗教》(1970)、《康德的理性神學》(1978)、《卡爾·馬克思》(1981,2004年第2版)、《黑格爾倫理學思想》(1990)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2014)等。

李明潔(以下簡稱“李”):追求幸福是人類的本能??档抡f:“一切希望都是指向幸福的”,“幸福是對我們一切偏好的滿足”。但是康德又指出:“人們不能按照確定的原則行動來成為幸福的?!敝袊嗄甑母母镩_放,在不同程度上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幸福感卻沒有如期而至。在康德看來,為什么實現(xiàn)幸福是非常困難的呢?

艾倫·伍德(以下簡稱AW):依據(jù)康德的觀點,幸福是我們對所希望的生活的一種理想,是依據(jù)理性和想象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基于經(jīng)驗性的期待或者偏好。這種理想部分源于我們的自然本性,但是也受制于社會屬性,尤其是我們對于名譽、財富和權(quán)力的需要,因為這些會讓我們有優(yōu)越感??档抡J為天性并不是有意識的作為,但是天性的形成卻是與之相符的自覺的結(jié)果。動植物的器官都適合它們的生存和繁衍。一般而言,每類物種都盡力將它們的自然素質(zhì)發(fā)展到極致。人類也是一類自然物種,但卻是“理性”的物種。這就意味著,他們的才智和活動不為其本能所限,而是能更遠地發(fā)展自己的才智,創(chuàng)造自己的天性,并把這些才能傳遞給下一代。物種盡力發(fā)展的自然準則使得人性最終包含了不同的價值。這就是說,人類依據(jù)不同的目的來發(fā)展各自的天性,代代擴展相傳,以致人類的天性沒有終點可言,而是永遠在發(fā)展的過程中。

天性為這種無止盡的發(fā)展提供了兩種途徑。第一,它讓我們感到不滿足。我們無法形成關(guān)于幸福的最終和一致的概念。因為如果我們一旦有了這樣的概念,我們就有可能實現(xiàn)它,就失去了進一步完善物種屬性的動力。作為一類理性的物種,幸福是我們自我設(shè)定和向往的終點,但是天性卻讓我們永遠無法達到這一目標。你可以這樣想:我們之所以有形成自我幸福觀念的能力,就是為了確保我們將永遠“不幸?!?。天性讓我們總有“部分的不幸?!?,這樣我們才能在與其他同類競爭的時候保持較高的地位。第二,我們都有“非社會性的社會性”(這是康德從蒙田那里借來的說法)。我們是社會性的,所以我們需要他人。但是我們的社會性卻是非社會性的,因為我們需要他人的那些部分正是他們優(yōu)于我們的,而且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需要。我想優(yōu)于你,而你又想優(yōu)于我。我們部分的幸福感正是來源于這樣的優(yōu)越感。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中的某個人是幸福的,其他的人就會不幸福。而且,造化如此就是為了人類的才智能得到無限的發(fā)展。我努力進步以便優(yōu)于你,你努力發(fā)展以便優(yōu)于我,并傳給下一代。沒有人達到了他所追尋的幸福,然而人類卻豐富了才干,一代超越了一代。

李:由此看來,“不幸福”本是人生常態(tài)。顯然,在康德眼里,“我們的幸福觀念終其一生都在變化之中,當我們改變自身需求的意念時,就會產(chǎn)生新的欲求,因此,真正的幸福,即完全的滿足,總是無法達到的”。那么,就幸福的特質(zhì)而言,我們是否可以說,直接以幸福為目標或指向的追求,是根本無法實現(xiàn)的呢?

AW:恐怕不能完全這么說。幸福并不是那么絕不可能,難以實現(xiàn)。盡管天性如此,但天性也發(fā)展我們的道德能力,告訴我們沒有一個人能真的比其他人高級,每個人都有尊嚴,有各自將要到達的不可比較的目的。因此我們會發(fā)現(xiàn)“非社會性的社會性”是一種不道德的傾向:我們不應(yīng)該追求優(yōu)于他人,而應(yīng)該獨立地因而平等地評估每一個理性存在者的價值。社會習俗給予某些人更大的權(quán)力或者更多的財富、更多的榮譽,從根本上講這是不道德的。人類的道德進步包含著對這類舊習的抗爭。

康德認為,我們應(yīng)該追求的不應(yīng)是最大的幸福,而應(yīng)是康德所稱為的“理性的幸福”,即:我們理想中的幸福應(yīng)該是與道德相匹配的,能使我們值得幸福,能將自我和他人都作為目的,能有人的尊嚴。這是我們能夠達到的幸福(如果他人能被允許和我們擁有同等的幸福的話),恐怕這才是我們?nèi)魏稳酥辽倏梢灾竿淖畲蟮男腋!?/p>

李:按照康德的觀點,我們不能簡單地通過偏好的滿足而獲得幸福,應(yīng)該追求符合道德的“理性的幸?!薄H欢?,他又明確指出:道德與幸福是完全不同質(zhì)的范疇。這似乎正是當代中國的現(xiàn)實困惑:經(jīng)濟突進,價值多元,人員流動;人際關(guān)系也越來越當下性和功利性。道德及其規(guī)約系統(tǒng)正在面臨挑戰(zhàn)或者已然崩潰。那么,我們?yōu)槭裁催€需要道德?也就是說,實施道德行為的“意志”從何而來呢?

AW:我們不能指望所有的愿望成真,因為我們的愿望很可能都不能自洽。我希望這個,得到了,可能另外的一些我就不可能得到了。我也許希望得到所有人的敬重,又希望他們能愛我。但是,如果他們敬重我,他們就會高看我;反之,他們就會覺得我可以被利用,從而看輕我。所以,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同時,在人類競爭的情形下,如果我從他人那里得我所愿,他人也就無法同時得到我的敬重和愛。

道德準則告訴我去行動,也告訴我去感知和希望,我愿意他人也都能夠按照天理去行動、感知和希望。天理要我們將每一個理性存在者視作有內(nèi)在尊嚴的目的,并追尋“目的王國”——那將是理性人類的理想的共同體,在那里所有的目的是建成一個和諧的社區(qū)。沒有人的目的建立在他人的損失之上,而是大家分享各自的目標。最終我們將有一致的追求,我們將只追求“理性的幸?!保椭巳プ非笏麄兊摹袄硇缘男腋!薄?/p>

很清楚,我們將幸福的實現(xiàn)建立在他人的損失之上是不“需要”道德的。但是,將幸福建立在他人的損失之上的做法,從整體而言,將是無人可以幸福的毒藥。如果我們只追求“理性的幸?!?,那么我們需要道德來告訴我們哪些幸福屬于“目的王國”,哪些則不在此列。通過追求“理性的幸?!?,我們才可能實現(xiàn)屬于“目的王國”的幸福。

李:在您看來,道德的必要性是針對“目的王國”而言的,它與人的尊嚴相關(guān)聯(lián)??档略凇兜赖滦味蠈W奠基》中確實反復提到這個“目的”:“以人為目的而不是僅僅作為手段。”但是,您也指出,幸福與道德并沒有內(nèi)在的因果性,有時甚至不能兩全。如果人們置“目的王國”于不顧,只是想以幸福和快樂作為自己的目的呢?當前很多人似乎就是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下呀。

AW:讓我現(xiàn)在從另一個進路來談?wù)勑腋5挠^念和如何快樂。貝爾托·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歌劇《三便士》中有這樣一首歌,翻譯成英文是這樣的:“不要在幸福的后面追得太快,因為幸福追在你的后面呢?!蔽矣X得是這樣的。你在幸福的后面跑得太快,幸福就離你更遠,永遠追不上你了。所以,為了快樂,不要追逐你自己的幸福。要有一些其他的追求——做好事,做有意義的事,謀求他人的幸福,等等。如果你不追逐幸福,你就會幸運地被幸福追上。你也許都沒有留意,因為你忙于更重要的事情呢。但是你最終獲得了快樂。

你聽說過“長勺子”的寓言嗎?這是個關(guān)于來世的故事,說的是天堂與地獄。據(jù)說它的作者是羅姆斯朔克(Romshishok)的哈姆拉比(Rabbi Haim),立陶宛的一位猶太游走傳教士。不過,在亞洲和西方的不同文化中都有相似的寓言。

寓言是這樣的:天堂和地獄是一樣的。人們圍坐在一張桌子上,桌子中間是美味佳肴,仙境美食,每個人分有一把勺子。(我想在中國的版本里應(yīng)該換成筷子。)但是勺子太長了,都到桌子對面去了,而且折不回來。所以,沒有人能替自己拿到食物。天堂和地獄的唯一差別是:地獄里的人都很自私,他們挨餓,悲慘極了。他們唯一的快樂是對他人的厭惡、仇視和看到別人受苦。天堂里的人們不自私,他們喂對方吃飯,每個人都很快樂。他們之所以快樂是因為吃到了仙境美食嗎?還是因為他們看到別人開心地吃到了他們喂的美食呢?沒有人問這個問題,因為無所謂了。

事實上,我根本就不認為這個寓言是關(guān)于來世的。我認為我們就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上。哪里的人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哪里就是地獄。很多地方都是如此,特別是美國,強大和有實力的少數(shù)人是自私的(我不認為是大多數(shù)人),貪婪卑鄙的,敵視不同于自己的人。他們認為人都應(yīng)該自私自利,當有人提出謀求公益時,這些惡人就會想:“他們就是一撮兒想從我這里騙東西的乞丐?!敝袊膶硪矔沁@樣的嗎?

但是哪里的人們助人為樂,也樂于接受他人的幫助,哪里就是天堂。這樣的世界,人類就如《共產(chǎn)黨宣言》所說的那樣,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或者如費希特所言,是這樣“一個社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自私的人只為自己謀幸福。但是自私的幸福是沒有價值的。自私的人不配得到快樂,而終將付出代價。人們只有在自己的幸福之上,還顧念其他更重要的事情,才有機會成就一個快樂的世界。

幸運的是,確實存在很多高于一己之幸福的更重要的事情??档抡J為,以一己之幸福(哪怕是“理性的幸?!保閰⒄盏纳顚⑹估硇源嬖谡哌z漏生活中更重要、更有價值之處??档抡J為人生在世不是為了享樂的。我對這一看法沒有把握,但是我很肯定的是,我們來到這個地球上不僅僅是為了追逐一己之幸福。如果你只索要幸福,那么你將不配有你已經(jīng)得到的幸福,你的生活將失去你本已經(jīng)得到的最大的價值。本性并沒有讓我們只追歡逐樂,而是注定要我們?nèi)フ覍つ切┻h好于一己之幸福的事情。

李:看來,您認為僅僅追求一己之幸福,于個人和社會而言都是非理性的,都有生命價值的貶值之虞。那么,人生在世的最大價值應(yīng)該是什么呢?

AW:我們最大的價值在于鍛煉自我理性自治的能力。這種能力給我們尊嚴,這種鍛煉將使我們配得幸福。成為有德之人將使我的“自我(我是誰)”獲得價值和意義,即:幸福是我的境況或境遇的唯一意義,我的快樂與否皆源于此;而不是對自我渴望的滿足,也不是與他人去比較財富、權(quán)力的大小和榮譽的高低。

當我能認可作為理性存在者的真實價值時,就會發(fā)現(xiàn)作為人的價值無疑將高于境況或者境遇帶來的價值。人生在世只追求享樂是可憐蟲的借口。道德不是“為了幸?!辈湃プ非蟮?。道德有其自身的理由,因為它無疑比幸福更有價值;而你遇見幸福的唯一機會只會存在于實踐道德行為的過程中。

在我們身邊看到的大多數(shù)人都在追逐自己的幸福,都在損人利己,都把他人當作實現(xiàn)自我目的的手段。這樣的社會必將不快樂。從根本上來看,這類社會中人們的生命是沒有價值的,因為他們并沒有領(lǐng)會到自己最大的價值所在。他們沒有價值地活著,因為他們沒有為自己的道德屬性賦值,而這是唯一能給他們的生命以意義的東西。

美國哲學家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曾經(jīng)說過:“烏合之眾都生活在無聲的絕望中?!彼钦f:比不快樂的生活更糟糕的,是無價值和無意義的生活。當前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是無意義的,他們心無旁騖地追名逐利,而這正導致了他們的生活毫無意義而且如此絕望。

李:中國目前有一個特異的現(xiàn)象:一方面道德迷惘,另一方面各種所謂的宗教活動卻或明或暗地盛行??档略凇都?nèi)焕硇越缦迌?nèi)的宗教》里說:“道德不需要以宗教為前件,宗教卻要以道德為基礎(chǔ)”。相比起來,后一句話更難理解??档抡J為宗教是建立在道德的廢墟上的嗎?或者說,宗教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建立的嗎?

AW:康德,在他的時代,曾力圖將道德理性與從歐洲繼承的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宗教信仰結(jié)合到一起。今天的康德哲學往往忽視這一點,而且與康德思想中的以下方面也鮮有關(guān)聯(lián)??档赂嬖V我們必須以至善為宗旨,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相信上帝。但是康德強調(diào),道德的價值以其自身為目的,不只是取悅上帝的手段,不是顧忌到有人會獎善懲惡。上帝的獎懲觀和信仰是康德繼承的傳統(tǒng)的一部分,但是他的目的是改造它,從而使人們能夠看到道德自身的內(nèi)部價值,而不僅僅是取悅上帝并獲得獎勵的手段。

康德看到,即使在教義的內(nèi)部,獎懲觀也具有自我消解性。因為如果上帝真的會因為我們道德良好而表彰我們,他就沒有理由去表彰那些僅僅為了得到表揚而做出符合道德的行為的人,因為這些人并不是好人,也不值得表揚。因此,道德不能被連帶著想象為取悅上帝之道。上帝自己必須看到道德行為本身的良善,它能自我取悅并且值得去做。當你這么去看待事物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宗教(也就是康德所謂“將所有的義務(wù)認作是神的旨意”)必須以道德為基礎(chǔ),而不是道德以宗教為基礎(chǔ)。

李:就康德宗教哲學與基督教的關(guān)系而言,有彼此對立的兩種立場:傳統(tǒng)性的詮釋(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與肯定性的詮釋(affirmative interpretation)。傳統(tǒng)性的詮釋主張:康德的宗教哲學摧毀了人們心目中的上帝,其代表人物亨利?!ずD℉einrich Heine)認為,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砍掉自然神論頭顱的大刀”。但是,肯定性詮釋認為,康德宗教哲學與傳統(tǒng)神學及其教義是相當契合的。您作為后者的代表人物,如何看待“傳統(tǒng)性的詮釋”派的觀點呢?

AW:也許我可以談?wù)効档伦约号c宗教的關(guān)系,以便幫助大家理解??档略趪栏竦幕铰返陆舔排傻募彝ブ虚L大。18世紀常被稱作歐洲的“理性年代”,但是也是宗教狂熱復活的時期,如英國的遁道派與貴格派、德國的虔信派和中歐猶太人的哈西德派?!袄硇阅甏币彩钱敃r的智者反抗身邊這些宗教運動的時代,他們反對以宗教狂熱取代生活中的理性。

康德正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在他的壯年時期,康德表面上看并不是一個教徒。他從來沒有說過虔信派是好的。甚至當大學的教職要求他參加科尼斯堡天主教堂(K觟nigsberg Cathedral)的宗教活動時,他也拒絕那么做。在那些場合,他總是“不舒服”(通常,這個詞的意思是“生病”,但是也許是“我不愿意”)。

康德認為宗教禮拜、贊美上帝、匍匐在上帝面前、祈求上帝、在神職人員面前宣誓信仰,這些都是對上帝的“虛情假意”。在康德看來,對上帝的真正崇拜,是你盡到為人的義務(wù)并成為有道德的人。這是他拒絕參與宗教活動的道理。

虔信派認為,為了得救,你必須經(jīng)歷“重生”,必須感受到神的恩澤清除了你的罪惡并將你變成新人。我想,康德小時候肯定見過很多虔信派教徒哭喊著表達他們的懺悔和喜悅,聲明他們感受到降臨在他們身上的上帝之手,經(jīng)歷在基督里的重生。但是第二天他們又變回了從前的有罪之人,照樣貪婪、吝嗇、下流,盡管他們確信他們已經(jīng)“得救了”并且“重生了”。這樣,在原有的惡習之外,他們又多了自大和自負的惡習,他們的“重生”使他們變得更壞??档鲁墒斓恼軐W思想否認我們可以對超驗的事物有經(jīng)驗性的意識,他把宣稱這樣意識的人稱作“狂熱分子”(Schw覿rmerei)。

康德特別反對宗教的教義和信條。當你公開宣布如此這般的時候,有多少機會真是這樣的呢?你真的相信嗎?不少教條的內(nèi)容難以讓人相信甚至理解。這樣說甚至是中肯的。你要去相信你不能理解的東西;或者你不僅不理解,甚至對自己是否相信也不確認。那么,當你在宣稱信仰的時候,你近乎是在撒謊——對你的教友、你自己,甚至是上帝。所以教義在教人們?nèi)鲋e,或者說是,你并不理解你該去相信的東西。也許當你懂得更多些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真的完全不相信了。所以,教義和信條在鼓勵你不去思考你之所信。安全的做法是讓那些被要求死記硬背的教條“變成”你所相信的。你不讓自己去想在這些“話語”之外,是否還有別的信仰,盡管你都不理解它們。但是你不能容忍自己和他人對那些信條有任何的懷疑,只能接受那些愿意那么說的人,說他們相信的那些話。任何人懷疑、甚至思考這些教義都是不可接受的。因此,有口無心地背誦教義與信條將使你變得慣于撒謊,又教條、又不寬容并且輕率。

李:您對康德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jīng)歷的介紹,似乎證明了“傳統(tǒng)性的詮釋”派觀點的部分合理性。但是您認為,正是經(jīng)由康德的分析,我們才能理性地賦予上帝這一道德理念以傳統(tǒng)神學的所有特征。那么在您看來,康德所說的上帝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AW:康德觀點認為,信仰的目的是讓我變成更好的人。他很清楚情形有時候并不是這樣,而是相反。但是在《純?nèi)焕硇韵薅葍?nèi)的宗教》一書中,他又堅決主張,人類不能僅僅依靠自我來完成德性的進步。我們需要一個自愿的倫理共同體(ethical community),在那里人們嘗試與他人分享愛與目的,在現(xiàn)實的心靈生活的共同體中探索“目的王國”??档抡J為教堂是這樣一種共同體的模型——“上帝的子民”,像家人一樣集合在看不見的“天父”門下。他希望,就像政治機構(gòu)會越來越進化得對個人自由更為公開、公正和保護一樣,宗教機構(gòu)也應(yīng)如此,而少些武斷、狂熱,少些對上帝的“虛情假意”,多些對上帝的真正的崇拜。這樣才能成為更好的人,充盈你的也幫助他人充盈他們的道德使命。

如果康德是對的,那么我們的道德使命就會要求我們?yōu)榱艘粋€更好的社會(我在前面講到“長勺子”的寓言時描述過這樣的社會)而奮斗,并終得正果(即康德所說的“至善”,the highest good),這也就是德性之人要之為奮斗的目標。正是因為他們關(guān)注這個更美好的世界還有多遠才能到來,所以他們注定要形成信仰,來思考有無達到目標的可能,并理性地期待至善的實現(xiàn)??档赂杏X這里面存在著類似傳統(tǒng)中對上帝的忠誠。因為“至善”于凡夫俗子而言,總歸是力所不逮的。我們發(fā)現(xiàn)人世間有些變好了,有些卻似乎更壞了。如果我們感覺向著至善即更美好世界的努力是無望的,注定要失敗的,我們就會放棄奮斗。但是“至善”是我們道德使命的題中應(yīng)有之意,是我們作為德性之人的義務(wù),也是我們之所以要為至善而奮斗并不能放棄信心的原因所在。如果我們相信有上帝,有這樣一位道德完善的最強大的造物主和大自然的統(tǒng)治者,相信他也有至善的愿望并能幫助我們達到它,那么,我們的期待就可以是長久的?!爸艺\”可以是我們對應(yīng)信之信念的內(nèi)心堅持和實際行動,但是我們也處在放棄信仰的危險中,因為盡管我們應(yīng)該相信,但是我們也有理由懷疑并放棄努力?!盀橹辽贫鴬^斗”與“對上帝的忠誠”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皩ι系鄣男叛鰧椭覀儗崿F(xiàn)至善”包含在我們追求至善的堅持中。

李:您的這些話闡釋了康德所說的,“道德原理惟有在預設(shè)一個具有最高完善性的世界創(chuàng)造者的情況下才允許這個概念是可能的”??磥?,康德反對的是教條式的宗教和沒有反思的上帝概念。您提到,康德晚年的著作《純?nèi)焕硇越缦迌?nèi)的宗教》和“倫理共同體”的概念,是否都是基于一種隱喻?康德把教會分為“有形的”與“無形的”兩種,其中“有形的”教會就是指現(xiàn)實世界中的教會;而在倫理共同體(或者稱為“無形的教會”)中,人們的聯(lián)合是自愿的而非強制的,它與由法律所構(gòu)建的、具有外在約束的社會不同,“無形的教會”中的每個成員都具有內(nèi)在的自覺性。您前面多次提到“愛”與“心靈生活”,也應(yīng)該與這個隱喻有關(guān)吧?由此看來,康德宗教哲學是以道德為前提的,就是說康德主張道德宗教,而不是宗教道德。您認為這樣的信仰在今天有什么現(xiàn)實的意義呢?

AW:我想,盡管我們甚至都不再從字面上接受康德與上帝相關(guān)的道德宗教,但是在世俗生活中,仍然找得到與康德對上帝的道德忠誠類似的,能幫助我們實現(xiàn)其價值的對應(yīng)物。如果我們放棄為一個沒有階級、廢除了經(jīng)濟剝削和政治壓迫的社會而奮斗的話,我們也就很容易放棄對人類進步的期待,也將不愿意為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或者也不愿意為更美好的世界付出必要的犧牲。哪怕我們發(fā)現(xiàn)對上帝的信仰仍然不是一種足以表達我們的忠誠和希望的動人方式,我們?nèi)匀豢梢詾榱伺c我們自己一樣的下一代,為了終有一天消除剝削和壓迫,為了實現(xiàn)一個沒有階級的社會而奮斗,并以這樣的方式保有我們的忠誠和期待。這就是康德主義道德宗教的馬克思主義版本,盡管它并不是建立在對上帝信仰的基礎(chǔ)上的。

如前所述,當信念是件好事時,就不是超驗的信條。在出現(xiàn)反例而容易誘導放棄時,在信仰該被信仰的東西時感受到有所要求因而覺得可能放棄信仰更舒服一些時,信念將給你堅定內(nèi)心信仰的勇氣。如果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是可能的話,我們就應(yīng)該為之奮斗、做出犧牲、經(jīng)受冒險,哪怕無法保證我們肯定成功。因此,放棄對美好世界的希望可能更容易也更舒適一些,因為那樣的話,我們就可以偷懶、自私、只為自己謀幸福、不必操心他人以及下一代的未來和沒有階級的社會?,F(xiàn)實證明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是“可能的”信念,只要我們關(guān)注、操心,為之奮斗,做出犧牲,經(jīng)歷險阻,它就有可能實現(xiàn)。我們應(yīng)該有勇氣去堅信這一點。這就是我們應(yīng)該去相信的,哪怕相信它已經(jīng)不容易,實踐它也會更難;而放棄和自私自利卻會更容易一些。我們該有的信念是會讓生活更為艱難的。

(責任編輯:張琳)

李明潔,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印第安納大學訪問學者;艾倫·伍德(Allen W.Wood),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哲學系講席教授,斯坦福大學哲學系榮休講席教授。

本訪談得到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現(xiàn)階段我國社會大眾精神文化生活調(diào)查研究”(項目編號:12&ZD012)支持。

①在撰寫采訪提綱和翻譯的過程中,得到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馬彪老師(外國哲學博士)和印第安納大學維布卡·德寧(Wiebke Deimling)女士(哲學史博士后)認真的專業(yè)幫助,特此鳴謝。

猜你喜歡
康德上帝信仰
與信仰同行
黃河之聲(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聲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120秒的“上帝”
信仰
心聲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論信仰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純接受性的被給予?——康德論自我刺激、內(nèi)感覺和注意
哲學評論(2018年2期)2019-01-08 02:11:48
藝術(shù)百家
電影文學(2017年15期)2017-12-26 12:24:06
當上帝為你關(guān)上一扇門,請你為自己打開一扇窗
當上帝給你關(guān)上一扇門,請你自己打開一扇窗
是否氣人
黃河之聲(2016年24期)2016-04-22 02:39:45
仁布县| 西充县| 景德镇市| 哈巴河县| 宝山区| 内黄县| 德昌县| 普安县| 延寿县| 威宁| 平南县| 临城县| 灵寿县| 景德镇市| 雅江县| 安泽县| 彰武县| 孝昌县| 岳阳市| 中方县| 东海县| 灯塔市| 木里| 融水| 武定县| 淮阳县| 湖口县| 磴口县| 房产| 金昌市| 贞丰县| 保定市| 大关县| 稷山县| 黔东| 土默特左旗| 神池县| 怀安县| 新津县| 麟游县| 堆龙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