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
(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中國-東盟教育培訓中心,云南 昆明 650201)
?
中國-東盟教育培訓的語言選擇及對策建議
劉娟
(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中國-東盟教育培訓中心,云南 昆明 650201)
摘要:為提高對外教育培訓的質(zhì)量,筆者從十余年面向東盟教育培訓的實際工作中,總結了30余期培訓班的教學效果反饋,發(fā)現(xiàn):因每期學員都來自至少3個以上國家,不具備母語教學的條件,而使用英文教學,每期平均也只有10%的學員能聽懂,且能聽懂的學員平均知識接受率僅為35%左右。同時,還發(fā)現(xiàn)選擇到中國來學習的東盟學員大多都有一定的中文基礎,還有一定數(shù)量的學員到中國來就是為了學習中文,擴寬結業(yè)面。本文以實驗性的教學方式不斷完善理論研究,并進一步提出對策建議:認為選擇中文作為面向東盟的教育培訓語言有條件基礎和需求基礎,而突出中文講解的簡易性是實現(xiàn)有效教育的關鍵,本文試從詞匯教學來闡述怎樣突出講解的簡易性,以提高知識接受度。
關鍵詞:教育培訓;東盟學員;語言選擇;對策建議
中國與東盟國家既是友好近鄰,也是重要戰(zhàn)略伙伴。今年是中國與東盟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十周年。今后,中國將努力加強和深化與東盟各國的教育交流與合作,不斷推進中國—東盟教育“一體化”。截止到2013年底,東盟在華留學生總數(shù)已突破6萬人。目前,中國積極推動面向東盟國家的漢語教學,東盟十國已建有29所孔子學院和15所孔子課堂。中國還成立了10個面向東盟的教育培訓中心,幫助東盟國家培訓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急需的人才同時傳播中國優(yōu)秀文化。為此,在新時期,克服語言障礙,選擇適合的教育語言,充分發(fā)揮教育的外交優(yōu)勢,以教育的交流和互助為通道,從而提高面向東盟的教育培訓質(zhì)量,確保對外教育培訓得到東盟國家更大程度的認可,化競爭為共贏,服務于國家外交大局,是非常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一、選擇中文作為教學語言的可行性
就目前面向東盟的教育培訓來看,一直存在著教學語言與學員接受語言的不可銜接,使學員對知識的接收受到很大的限制,導致教育培訓的滿意率不高,結業(yè)后回國的實際運用效果不好,所以對于后續(xù)培訓的接受度和回國后對中國教育培訓的推薦力度不夠,最終導致招生困難,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對外教育培訓的品牌樹立和持續(xù)發(fā)展。所以,根據(jù)學員的實際需求和語言情況,選擇一種既滿足學員學習需求又能順利教授知識的語言進行教育培訓是問題的關鍵。
就筆者目前經(jīng)歷的面向東盟開展的教育培訓來看,要解決教育語言的對接障礙,提高培訓質(zhì)量,一般情況有兩個選擇:(1)使用對應的母語教學;(2)使用第二語言教學。但使用對應的母語教學大部分情況不具有實操性,由于每期學員幾乎不可能都來自同一個國家,98%的情況是,一個班上至少有3個以上國家的學員參與學習,那么要保證使用對應的母語進行教學、編寫教材或制作PPT,就要求一次培訓中得出現(xiàn)多種語言的重復教學,加之,各高?;蚺嘤柶脚_的師資現(xiàn)狀,這幾乎是無法做到的。第二種選擇又會有什么問題呢?由于是使用第二語言對非英語國家進行教育,所以不是簡單地使用所謂的國際通用語言——英語就能達到培訓效果。筆者從十余年面向東盟教育培訓的實際工作中,總結了30余期培訓班的教學效果反饋,發(fā)現(xiàn)即使全程使用英文教學,每期培訓平均也只有10%的學員能聽懂,且知識接受率僅為35%左右。這是因為選擇到中國來學習的東盟學員大多英語都不是很好,相反,她們都具有一定的中文基礎,一定數(shù)量的學員甚至中文比英文更好,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學員到中國來就是為了學習中文,擴寬結業(yè)面,在實際教學中甚至出現(xiàn)了大多數(shù)量學員要求使用中文教學的情況。這就為教育者選擇中文開展面向東盟的教育培訓提出了一條可探索的路徑。由于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思考方向,涉及語言、語用、語言教學心理、文化相容等問題,同時,考慮到任何一種語言的使用,均以詞匯作為基礎,筆者試從中國-東盟教育培訓中詞匯的講解方面,探索使用中文進行對外教學的對策建議。
二、中文詞匯講解的幾點對策建議
使用學員的第二語言來教學是非常有別于使用母語進行教學的,在使用學員母語進行教學時,可以不用考慮選詞造句、配列等多種因素,即便是涉及一些生僻難懂的詞匯,學生也可以根據(jù)自己對母語的掌握進行推斷或猜測,教師在語言選擇、組織上不用太費腦筋,以知識點講解的清晰為主。但在使用中文對外國學生進行外向型教學時,由于對中文詞匯了解的寬度和深度不夠,以及中文語法、語境、語用等知識的欠缺,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內(nèi)向型教學,為使學生能聽懂,在語言的組織、選擇上應突出其簡易性。那么如何突出中文教學語言的簡易性呢?本文試從詞匯講解中、詞語選擇、釋義、配例這三個主要方面進行闡述。
(一)選擇簡易性詞語
詞匯是一個語言體系中的三要素之一,是非常有用的造句單位。要使用一種語言說話辦事,離不開詞匯的使用。在對外教育培訓中,教師的課堂教學就是一個選擇簡易性詞匯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過程。對于東盟學生來說其已經(jīng)掌握的漢語詞匯大多是基本詞匯,這類詞匯代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事物現(xiàn)象,使用頻率高,并具有很強的構詞能力。所以,在教學中要盡量選用基本詞匯。同時也應該注意到,隨著技術或語言的日新月異,不可避免地會涉及新詞匯。這些新詞匯出現(xiàn)時間短、使用頻率沒有基本詞匯那么高,但是與新技術、新知識和日常生活卻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選擇新詞進入教學是不可避免的,但為了方便外國學習者聽懂和使用,要注意所選新詞的規(guī)范性、穩(wěn)定性、實用性、普遍性、品位性;選詞通常以語文詞為主,盡量選用那些語言生成能力高的積極詞匯,即流通度大的高頻新詞,尤其是21世紀以來,在相關職業(yè)技術報刊或國家漢語國際教材中的高頻新詞,突出課堂教學語言的實用性和規(guī)范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外國學生接受門檻,確保選用的詞語(新詞),學生可以根據(jù)已經(jīng)掌握的漢語詞匯推測其意義,滿足外國學習者報刊閱讀、日常交際和自學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
(二)釋義的簡易性
為了從中國學習知識文化,外國學員在中國學習的時候會主動閱讀中文學術報刊,并期望獲得相關中文詞匯,但由于中文水平不完善,對詞語具體意義的理解與自身經(jīng)驗之間的銜接會產(chǎn)生一定的誤差,甚至一個在自己母語里非常熟悉的詞匯,卻不能正確理解其中文意義,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上對涉及的詞匯進行釋義,同時對釋義的詞匯與句法進行嚴格控制,將釋義難度降到最低,打消與學員現(xiàn)有漢語基礎對接的障礙。因此,釋義要避免生僻、難懂詞匯,盡量使用基本詞匯、高頻詞匯,即使使用專業(yè)術語,也要根據(jù)學員的總體水平選擇運用較廣、穩(wěn)定性較強的專業(yè)術語進行釋義。句式要避免使用長難句,轉而使用短句,可使用多個短句進行釋義,不用花過多的時間在句式的語法分析上。那么,在具體操作中,如何進行簡易的釋義表述呢?筆者試用詞義歸納、轉換法,斷句法、同意替換法來實現(xiàn)。
1.歸納法
在釋義中,意義的簡易性與完備性通常是矛盾的重點,如果追求詞意的完備,就需要動用大量的語義來對其進行解釋,但語義量過大肯定會影響到學員的接受度,這就需要教師對所解釋的詞語意義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具有歸納其核心或重點意義的能力。如:“瘦臉”[2]一詞,對中國學員講可以這么說:瘦臉手術是通過重建顱面骨和眼眶、顴骨和頜骨、頦骨和唇頰骨之間關系,使頭部輪廓、面部輪廓符合或接近黃金分割律(寬長比為1∶1.618),從而獲得較理想的美貌面型。但對外國學員來說,這種解釋明顯很難理解,加之為了對其職業(yè)有幫助又不能簡單地解釋為:通過手術使臉變小,而要解釋為:通過改變臉部各部位之間的距離,使臉變小,達到寬長比為1∶1.618的手術。再如“貸款”[2]一詞,對中國學員可以這樣說:貸款是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按一定利率和必須歸還等條件出借貨幣資金的一種信用活動形式。但對外國學員應該這樣解釋:貸款是當你需要錢,而自己又沒有時,可以向銀行借錢,同時支付一定比例的借款金,并按時還錢的方式。
2.斷句法
釋義中除了詞匯的選擇外,使用的句式也是非常關鍵的。可以把長難句,在保證意思完備的前提下,斷成簡單短句,不讓接受者花費太多時間去分析語法和語言意義。如“安居工程”[2],對中國學生可以這樣解釋:指由政府負責組織建設,以實際成本向城市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難戶提供的,具有社會保障性質(zhì)的住宅建設示范工程。這個解釋是由一個長句來完成的,其中定語部分非常多,句式復雜(整個句子是定中結構,三個定語之間又是并列結構,第二個定語又是狀中結構),對中國學生來說不難理解,但對于外國學員來說,因為受到自身語言習慣和中文水平的限制,要花時間對句子結構進行劃分才能完成理解,甚至中心語,都要把定語一層層劃分后才能找到,所以,我們需要把這個長句切割成幾個短句來釋義,幾個短句即在意思上相互統(tǒng)一,又在結構上獨立,且用詞均屬于基本詞匯,不會對外國學員理解造成障礙。按照這個原則,“安居工程”可以解釋為:一項讓老百姓放心居住的住房建設計劃。由政府負責組織建設,以建設價格出售。用于提供給住房困難的家庭,具有社會保障性質(zhì)。把中心意思直接歸納提前,而定語部分由幾個短句來完成,意思簡潔、突出,外國學習者理解起來會更容易。
3.同意替換法
由于中文有很多多義詞,為了確保選用詞匯的規(guī)范性、實用性和簡易性,可以用意思相同或相近(只要不會對意思產(chǎn)生誤解就可)的基本詞匯或大綱中的甲、乙級詞語替換丙、丁級詞匯。比如“婚前財產(chǎn)公證”,如解釋為“指將要結婚的男女雙方請有關部門證明各自婚前的財產(chǎn),明確財產(chǎn)歸屬問題”,這個釋義中,“歸屬”一詞屬于超綱詞匯,外國學習者不一定能懂,所以需要更改為“指將要結婚的男女雙方請有關部門證明各自婚前的財產(chǎn),明確財產(chǎn)是誰的”,其中,用于替換“歸屬”的“是”和“誰”都屬于甲級詞匯,語法也比較簡單,便于理解。再如“唱衰”,如解釋為“不看好,發(fā)表言論認為會衰落”,這個釋義中,“看好”屬于超綱詞匯,需要替換為“不認為會發(fā)展的好,發(fā)言言論認為會衰落”,其中用于替換的“認為”、“會”、“發(fā)展”、“得”、“好”都屬于甲級詞匯,便于理解。
(三)配例的簡易性
1.用語、句式及篇幅的簡易
詞語的學習經(jīng)常需要選用例子進行形象的講解,這就是配例。在中國學生的教學中,經(jīng)常采用現(xiàn)有的學術刊物上的例子,但這類例子中的構成詞匯,通常都來自現(xiàn)有的語料庫,這些學術性原始語料大多復雜冗長,且用法靈活,甚至需要上下文語境才能理解,對于外國學員來說,其中文水平很難順利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對這些原始的例子,進行改編或自撰,運用前兩條的規(guī)則來對其進行增減、詞語替換,句式更改等確保理解的順暢。同時,要注意篇幅的控制,篇幅太長,會超出接受者的記憶容量,使其需要不斷返回看前面的內(nèi)容,不利于其理解,進而運用。Miller曾發(fā)表論文《神奇數(shù)字7加減2:我們處理信息能力的限制》,指出人類大腦的短時記憶容量是7+2個項目,也就是說我們在加工信息時,短時記憶的容量最多在5~9個項目之間。這對我們在教學中配例的長短控制上提出了需要注意的方面[3]。如“會談”一詞的配例,可選:雙方主要領導為進一步合作,在一起展開討論,進行了會談。這個配例句式簡短,用語都是大綱甲級、乙級詞匯,即貼近詞語的本意,又體現(xiàn)了實際造句中的運用。而如果配例為“為進一步開展合作,雙方領導以磋商為目的,進行了會談,整個會談氣氛和諧、愉快,并提出了有效的建議,非常有利于工作的進一步開展。”這個配例中,“磋商”、“和諧”都不屬于甲級詞匯,而且句式太長,不能用于對外教育。
2.突出語境的暗示性
為了服務于詞語的理解,用于組成配例的詞語可以選用對被講解詞語意思有提示作用的詞匯,即設計一個具有語義暗示作用的語境,在實際操作中要求教師要掌握與所教詞語具有語義關聯(lián)的詞匯,并在配例中使用這類詞匯,以到達語境暗示的效果,使學習者能夠像做填空題一樣,即使新學的詞語不出現(xiàn),也能根據(jù)語義相關詞匯的提示,推測出新學詞語的意思。一般情況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到具有語義暗示性作用的詞語:(1)義素相關,即有選擇解釋作用的詞語,如“拿手”,配例:她最拿手的是打籃球,全班就是她籃球打得最好;(2)近義詞,如“免費”配例:這個公園是免費的,不用花錢就可以進去玩;(3)反義詞,如“落井下石”配例: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她只會盡力幫助,而不會落井下石;(4)舉例子,如“城市病”配例:“停車難、噪聲大、空氣污染等城市病越來越嚴重;(5)語義轉述,如“農(nóng)民工”配例:很多農(nóng)民來到城市工作,成為農(nóng)民工。另外,配例除了暗示性語境外,也要最大限度避免語境對詞義的誤解或無意義。如“姐弟戀”如配例為:他們是姐弟戀,男的很聽女朋友的話。這個配例既沒有滿足上述選擇配例的要求,又會讓學習者產(chǎn)生“姐弟戀”就是男朋友很聽女朋友話的誤解。所以,需要配例為:她男朋友小她5歲,他們是姐弟戀。再如“閃婚”可配例:他們才認識一個星期就“閃婚”,婚后才發(fā)現(xiàn)并不了解對方;這樣配例,外國學生可根據(jù)句子中其他用于陳述的提示性詞匯,來推測這個詞的意思,理解起來不難。但如果配列為:“五一”期間,是“閃婚”的高峰期。這雖然也是這一詞匯的使用范句,但明顯所有構成例子的詞語對詞義幾乎沒有提示作用,這種配例適用于中國學生,對外國學生卻不然。
3.配例的層次性
另外,在詞語的釋義中不僅涉及概念意義,為了滿足實際應用的需要還應照顧到詞語的靈活運用,這就要求配例的選擇不應該只有1個,而要根據(jù)學生的需求給出至少3個,但這3個配例不是任意的選擇,要做到既相互獨立,又有釋義和靈活運用上的配合和層層遞進,特別是在講解多義詞和語義演變的詞語中,這種有層次的配例顯得尤為重要。一般來說,根據(jù)學習順序,學習者在接觸詞語意思的時候首先是學習詞語的本意就概念意義,然后再推進到靈活運用,為了使這種推進更符合學習規(guī)律,我們需要在概念意的配例和延伸運用的配例中間增加一個用于過渡的例子,方便學習者理解。所以,3個配例的順序應是,概念意逐次減弱,延伸運用逐次增強,如要增加配例數(shù)量,也應遵循上述順序。比如“新鮮出爐”,配例1:這塊蛋糕是剛剛烤出來的,新鮮出爐;配例2:她的新書在這個月底,就要新鮮出爐了;3.她剛剛進入演藝界,屬于新鮮出爐的演員。比如“膩”,配例1:這個菜油太多,太膩了;配例2:天天吃面條,已經(jīng)吃膩了;配例3:你們天天在一起,膩嗎?從以上闡述中不難看出,每個配例依照詞語意義和使用的發(fā)展,依次推進。
綜上所述,為了宣傳中國文化,同時滿足國外學員的學習要求,在條件具備的前提下,選擇中文作為面向東盟教育培訓的語言,是一條值得探索的道路,本文僅從詞匯教學的簡易性方面進行闡述。在實際教學中,只有充分了解外國學習者現(xiàn)有的語言基礎和學習需求才能有針對性地組織中文教學語言,達到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目的,更好地服務于面向東盟的教育培訓工作。
[參考文獻]
[1]杜利.我國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理論與實證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8(6):52-56.
[2]亢世勇,劉海潤.現(xiàn)代漢語新詞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402.
[3]郭春梅.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語釋義方法[J].劍南文學,2013(9):10-13.
[4]陸儉明.“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法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0(3):1-8.
[5]張和生.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6]趙金銘.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理念與模式[J].世界漢語教學,2008(1):93-107.
[7]李維鼎.語文言義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8]余學明.創(chuàng)新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9]王松泉,錢威.中國語文教育史簡編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10]小威廉姆E·多爾.后現(xiàn)代課程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The Language Selec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hina-ASEAN Education Training
LIU Juan
(Chian-ASEA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enter,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oreign education training,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feedback of teaching effect of more than 30 training course, fro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ASEAN more than ten years, and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come from at least three or more countries,therefore, they couldn′t be suit for native language teaching; while using English teaching, only 10% of the students could be adaptable, even so, their knowledge acceptance rate is only up to 35%.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also found that most of students of ASEAN coming to China aimed for learn Chinese, and they had some basis on which,moreover, the other students learn Chinese for gradu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erfected theory research continuously, us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way,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got out: the Chinese could be used to teach in education training, and the simplicity of Chinese interpretation was highlighted, and that was the key to realize effective education, this paper tried to illustrate how to highlight the simplicity of interpretation from vocabulary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eptance of knowledge.
Keywords:education and training;students of ASEAN;language selection;suggeations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5.02.012
通信作者:*李德波(1972—),男,云南鎮(zhèn)雄人,講師,主要從事社會學研究。
作者簡介:楊金江(1970—),男,云南祿豐人,副教授,主要從事心理健康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邊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07XZX008)。
收稿日期:2014-08-19修回日期:2014-12-09網(wǎng)絡出版時間:2015-04-0210:41
中圖分類號:G 424.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390X(2015)02-00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