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漂泊在“第三空間”——奈保爾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文體風格概述

2015-02-09 14:08
關(guān)鍵詞:第三空間后殖民保爾

李 筠

(昆明理工大學(xué) 外國語言文化學(xué)院, 云南 昆明 650093)

?

漂泊在“第三空間”
——奈保爾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文體風格概述

李筠

(昆明理工大學(xué) 外國語言文化學(xué)院, 云南 昆明 650093)

摘要:奈保爾是后殖民主義語境中典型的漂泊在“第三空間”的流散作家。依據(jù)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義理論對奈保爾在“第三空間”的生存狀況、創(chuàng)作主題、人物形象塑造和文體風格進行解讀可以為世界后殖民主義英語文學(xué)的研究提供借鑒。

關(guān)鍵詞:“第三空間”;奈保爾;霍米·巴巴 [2]廖炳惠.200文學(xué)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匯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42.

V.S.奈保爾(V.S.Naipaul)1932年出生于加勒比地區(qū)的特立尼達島一個印度婆羅門家庭。由于其復(fù)雜的家庭背景和多重文化身份,其作品大量刻畫了后殖民主義時期殖民地人民生活的現(xiàn)狀,因此他無疑是后殖民主義語境中典型的漂泊在“第三空間”的流散作家。對自我身份意識和自身精神歸屬的追尋是奈保爾作品一個十分重要的創(chuàng)作主題,同時,這一主題也體現(xiàn)在作者對不同的人物形象進行塑造的過程中和作者獨樹一幟的文體風格中。因此,解讀奈保爾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文體風格對研究奈保爾其人其作和當代后殖民文學(xué)都有借鑒意義。

一、奈保爾漂泊于“第三空間”的生存狀態(tài)和創(chuàng)作主題

在很多評論家眼中,奈保爾是一位專業(yè)而成功的作家,他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極為少見的,一直而且僅僅依靠寫作為生的作家之一”[1]。作為毛姆文學(xué)獎和兩次布克獎的獲獎?wù)?,奈保爾的?chuàng)作可謂高產(chǎn)且極具洞察力,而瑞典文學(xué)院也因為其作品敘述極具洞察力的風格和驅(qū)策人們探尋扭曲歷史中的真相的力量而授予其2001年的諾貝爾文學(xué)獎。

作為一個印度族裔,有色人種,和在前英國殖民地上成長起來的“異鄉(xiāng)人”,奈保爾的生存狀態(tài)和身份定位十分明顯的隸屬于后殖民主義斗士霍米·巴巴提出的“第三空間”之內(nèi);正是這一特性,導(dǎo)致了中國文學(xué)界和評論界對這位“英國移民文學(xué)三雄”之一的后殖民作家的研究總脫離不了“后殖民”、“流散”、“邊緣性”等關(guān)鍵詞。尤其在當今這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織碰撞的時代,奈保爾自身作為移民的多重文化身份,及其作品中呈現(xiàn)的流散人群及其后裔在后殖民主義階段面臨的文化錯位,權(quán)利失衡和身份困惑等主題,即這些生存于“第三空間”的流散人群的文化身份定位和對精神家園追尋的主題,就顯得非常具有時代意義。

在后殖民語境中, “第三空間”(The Third Space)通常被認為是超脫于二元對立之外的知識與拒抗空間,也是殖民與后殖民權(quán)力關(guān)系之間一種處于罅隙的,混雜的或居間的空間?!暗谌臻g”(The Third Space)脫胎于巴赫金的“復(fù)調(diào)”理論(polyohony),由后殖民主義“三劍客”之一的霍米·巴巴進行了發(fā)展與完善。在我國的文學(xué)與批評研究通用詞匯中,“第三空間”(The Third Space)被認為是“殖民與后殖民的情景彼此交織難分,將會形成‘第三空間’(The Third Space),并進而發(fā)展出存在于語言認同和心理機制之間,既矛盾又模棱兩可的嶄新過渡空間。第三空間’的開啟,不但足以產(chǎn)生新興的創(chuàng)意和力道,還可以將階級等地的純粹性與權(quán)威性予以粉碎”[2]。在霍米·巴巴的《文化的定位》中,他曾直言不諱:

“My research for a subject of my own did not emerge directly from the English authors that I avidly read, nor from the Indian writers with whom I deeply identified. It was the Indo-Caribbean world of V.S. Naipaul′s fiction that was to become the diversionary, exilic route that led me to the historical themes and theoretical questions that were to form the core of my thinking.”[3]

“我的研究主體并不直接來源于那些我熱衷的英國作家或令我深刻認同的印度作家。恰恰是V. S. 奈保爾小說中流散主題下印度—加勒比世界的描繪引領(lǐng)我開始了對歷史主題和那些理論性問題的研究,并最終形成我的思想理論核心”[3]。

可見,奈保爾的生存狀態(tài),其對自身文化身份定位的探尋,以及他可謂高產(chǎn)的文學(xué)作品都是當代后殖民主義理論中關(guān)于“第三空間”概念論述的典型案例??梢哉f,生存并掙扎和創(chuàng)作于“第三空間”的奈保爾,代表了大多數(shù)外來移民及移民宗主國的原殖民地人,無論他們的身份如何改變,都只能生存于那個本源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混雜的罅隙,從而只能是一個在“第三空間”內(nèi)永遠的流散者和邊緣人。

奈保爾是印度移民的后裔,出生在英國的殖民地特立尼達島,隨后移居其宗主國英國,并在創(chuàng)作期間廣泛游歷亞洲、非洲和拉美等地,所以他具有非常復(fù)雜并且難以界定的文化身份,這就注定他的生存狀態(tài)是極其“邊緣化”的。奈保爾的生存狀態(tài)明確揭示他不是生活于兩個世界,而是多個世界中。對于印度文化,加勒比文化和英國文化而言,奈保爾并不真正屬于任何一種文化,但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他又居于幾種文化之間,因而存在一種占據(jù)間隙性空間的可能性。奈保爾所處的這一空間不能被其故土的印度文化所轄控,也沒有被其生長的特立尼達文化所占據(jù),更沒有被英國的宗主國主流文化所同化;同時,對于他長期游歷的非洲文化而言,他又只是一個“陌生人”。然而,正是在這幾種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中產(chǎn)生了一種“第三空間”。這一新空間對文化整體性、本原性、認同性,文化概念和有效性的傳統(tǒng)都抱持強烈的懷疑態(tài)度。正因為如此,處于各種文化沖突“居間”范疇中的奈保爾對主流西方文化持有既依賴又反抗的態(tài)度,對他的印度母文化既熟悉又陌生,而對他生長的特立尼達文化則充滿了批判和畏懼。從牛津畢業(yè)后,奈保爾在給母親的信件中寫道:“我不想強迫自己適應(yīng)特立尼達的生活方式。我想,假如我不得不在特立尼達度過余生,我肯定會被憋死的。那個地方過于狹小,社會上的種種觀念全然不對,那里的居民更是卑微狹隘,目光短淺?!?您也不要以為我喜歡待在英國。這是一個種族偏見肆意橫行的國度,我當然不愿意留在這里。在這個國家苦熬度日只會令我徒增反感,這種感覺同我對特立尼達的畏懼一樣強烈”[4]??梢?,奈保爾的生存空間是不確定的,是混雜、游移和變遷的。雖然他的精神世界豐富而飽滿,但其對精神家園的追求注定充滿坎坷和矛盾。這也從一個側(cè)面解釋了為何在評論界,大多數(shù)人對奈保爾的人品、行事風格和私生活嗤之以鼻,甚至認為他“毒舌”的行事風格,在諾貝爾獎得獎感言中公開感謝妓女,并在現(xiàn)實婚姻中拋棄原配妻子,大搞外遇,甚至痛毆情婦等都證明他除了寫作,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惡棍。然而,如果把奈保爾的生存空間與其充滿掙扎和矛盾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則不難看出,這種生存現(xiàn)狀與文化身份界定的“第三空間”狀態(tài)其實正是那些處于多元文化的精神困境中無法重塑自我主體性價值的流散者們流亡心態(tài)和“無根性”的一種極端體現(xiàn)。所以,奈保爾的創(chuàng)作主題大都具有強烈的自我身份意識,并帶有明顯的自我中心主義和去西方中心化色彩。

然而,復(fù)雜的身份與經(jīng)歷也令奈保爾可以在東方人的立場審視歐洲文明,同時以歐洲視角批判印度與特立尼達代表的東方文明與殖民地文化。因而,生存于“第三空間”的奈保爾不但自己本身就是“混雜”現(xiàn)象的典型代表,并且他大量的作品也都打上了“混雜性”和“邊緣性”的烙印,從而成為后殖民語境下和去西方中心化視野中典型的研究對象。在奈保爾的文學(xué)作品中,他描繪了大量流亡知識分子對精神家園的追求。奈保爾曾立志要用“英文打敗英文”,這正是一個在罅隙中生存的流散者在歷經(jīng)艱辛和絕望后,企圖通過語言認同,并找到一種產(chǎn)生于“第三空間”的特殊手段來粉碎階級等第的純粹性與權(quán)威性的一種表現(xiàn)。而在奈保爾作品中,我們的確隨處可見西方主流文化與弱勢文化之間的沖突與較量。此外,奈保爾還積極探索了弱勢文化的生存問題,甚至在部分作品中提供了各種多元想象與抗拒的發(fā)生空間。而這一切都表明奈保爾的文學(xué)作品體現(xiàn)出后殖民語境下“第三空間”的開啟所產(chǎn)生的新興的創(chuàng)意和力量,以及新的意義。

二、奈保爾“第三空間”式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文體風格

(一)奈保爾“第三空間”式的人物形象塑造

從《米格爾街》的敘述者“我”,到《畢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畢斯沃斯,再到《模仿者》中的辛格,《格格不入的人》中的桑托斯和《河灣》中的薩林姆,奈保爾筆下誕生了一個又一個“邊緣人”,“流散者”。他們不但存在于奈保爾幾乎每一部作品中,同時也都像其創(chuàng)作者奈保爾一樣,生存于幾種異文化之間彼此交織混雜且在不斷動態(tài)改變的“第三空間”中。

縱觀奈保爾的小說創(chuàng)作,人物形象的塑造幾乎都涉及殖民地人民在“第三空間”中的生存、掙扎、奮斗與絕望。在其早期作品《米格爾街》中,人物形象大都屬于弱勢群體,沒有文化根基,且不知道自己是誰?!睹赘駹柦帧分械娜宋锉荒伪査茉斓檬∏冶拔?,他們盲目模仿英美人的口音、文化和一切生活細節(jié)并以此為榮,甚至鄙視自己本土的特立尼達文化。然而殘酷的事實卻讓這些模仿者們明白他們永遠只是帝國主義的應(yīng)聲蟲,永遠無法融入西方主流的中心。所以這群生存在米格爾大街上的處于殖民地與被殖民地之間那難以界定并且多文化交織的“第三空間”的人們大多數(shù)都不甘于現(xiàn)狀,他們具有復(fù)雜而矛盾的意識主體,都在努力進行各式各樣的“逃離”。盡管“逃離”只是一種消極的對抗方式,但是“逃離”也可被理解為生存于罅隙中的弱勢群體們的一種保全自己部分自尊的方式。霍米·巴巴認為在“第三空間”這一罅隙中生存的弱勢群體具有一種微小的顛覆和積極地干預(yù)能力,他們可以通過一些策略性或模糊性的手段獲得某種力量試圖反抗與顛覆。而奈保爾創(chuàng)作的《米格爾街》中的人物們在極不平衡和極不平等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中似乎也窺視到了一種矛盾且模糊的力量,即逃離的力量。雖然消極,但逃離仍算是一種在后殖民語境中企圖通過文化衍生和文化重建而實現(xiàn)的來自“第三空間”的一種邊緣性反抗。同樣的人物塑造在小說《模仿者》也可見一斑。因此奈保爾這一時期的人物形象塑造重在描繪殖民地人民對宗主文化的盲目模仿,并悲觀的發(fā)現(xiàn)模仿并不能解決“邊緣性”的一系列問題,從而選擇另一種矛盾的解決方式——逃離。

同時,奈保爾筆下那些生存在“第三空間”中的人物也質(zhì)疑自己尷尬的存在。在《游擊隊》中,具有中國血統(tǒng)的中非混血吉米成為黑人運動的領(lǐng)袖,但是他一方面對白人既敬又恨,另一方面對黑人既鄙視又害怕。他努力奮斗卻始終只是被宗主國利用的工具,永遠無法融入主流文化;他領(lǐng)導(dǎo)革命,卻無法給黑人們帶來真正的幸福與自由。于是,吉米最終被雙方拋棄,成為連自己都無法定位的“邊緣人”。吉米這一形象的塑造表現(xiàn)了奈保爾筆下的主人公們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掙扎和絕望逐漸察覺他們的存在既不屬于西方主流文化,也不具備被殖民地人民的原初性文化身份,而是處于一種尷尬的“居間”空間。借鑒霍米·巴巴在《文化的定位》中提出的“閾限性”概念,我們發(fā)現(xiàn)文化的改造與提高就出現(xiàn)在這一“居間”的空間內(nèi)。我國著名的后殖民理論研究專家生安鋒也指出:“‘閾限性’的空間是個人和群體的自我地位得以闡述的策略性跨文化空間,是在不同的狀態(tài)之間存在的一個連續(xù)不斷的運動過程和交流過程。這種認同絕不是簡單地從單一的某種認同到另一種認同的運動,而是不斷的接觸往來,爭斗和挪用的過程,也就是后殖民論者常說的文化商討過程”[5]。《游擊隊》中吉米對于自己尷尬存在的質(zhì)疑恰恰是在其跨文化的生存空間中,與宗主國與殖民地人民不斷的接觸往來中形成的,這不是簡單地爭斗挪用,而是一種后殖民式的文化商討,同時也是一群和作者奈保爾本人一樣生存在“第三空間”的流散者們與宗主國主流文化不斷接觸往來、斗爭挪用,并在生存的罅隙中不斷尋求自我定位和精神家園的生存狀態(tài)描繪。

而在奈保爾較晚期的作品《魔種》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則逐漸呈現(xiàn)出一種處于“第三空間”的流散者和邊緣人身上少有的樂觀。主人公威利漂泊半生,無法定位自己的身份和信仰。而當他把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與20世紀80年代后期的英國進行比較時,他才發(fā)現(xiàn)倫敦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他意識到倫敦除了粗俗什么都沒有。于是在小說結(jié)尾時,當他遇見之前的朋友馬庫斯并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名非裔印度外交官時,他終于展現(xiàn)了生存在“第三空間”的流散者和邊緣人身上少有的樂觀。所以,對比其他的人物形象,威利可以說是一位在“第三空間”中弱勢群體終于看到一絲希望的代表。可見,奈保爾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總是生存于“第三空間”,在他們迷失的文化身份和“尋根”的反復(fù)歷練中不斷摸索,探尋,以求有朝一日能夠界定自己,認可自己。

(二)產(chǎn)生于“第三空間”的奈保爾式文體風格

奈保爾的創(chuàng)作文體極具多樣性與復(fù)雜性,這也恰恰反映出他自己作為一名生存在“第三空間”的流散者和邊緣作家的生存和創(chuàng)作狀態(tài)。

在奈保爾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時,瑞典文學(xué)院對其評價:“他異乎尋常的沒有受到當前文學(xué)時尚和寫作模式的影響,而是將現(xiàn)有的流派風格改造成為了自己獨有的格式,使通常概念上的小說和非小說之間的差別不再那么重要……小說式的敘事風格、自傳體和記錄式的風格都出現(xiàn)在奈保爾的作品中,并不能讓人時時分辨出哪一種風格在唱主角”[6]。奈保爾的創(chuàng)作素材包括自己的童年經(jīng)歷,加勒比海游歷經(jīng)歷以及亞、非、拉美等地的實地考察寫作等。作為一名旅行者,他將紀實與虛構(gòu),歷史與現(xiàn)實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其獨特的文體風格。奈保爾自己也聲稱:“我所寫的記述旅行的書,把我拉入一個新的情感世界,給了我一種前所未有的世界觀,在技巧上也有所發(fā)展……小說和旅行現(xiàn)實著作的形式給了我多種觀察方式。你將會明白對于我來說為什么所有的文學(xué)形式都是非常有價值的”[7]。

奈保爾的寫作文體豐富多樣,包括文化考察性的旅行志體小說,自傳體小說,非小說等。其寫作風格獨樹一幟,經(jīng)常在作品中將歷史敘述與小說敘事相結(jié)合,紀實為主,虛構(gòu)為輔,甚至采用新聞報道式的文風進行寫作。霍米·巴巴也認為在一種演現(xiàn)性和封建性策略中,“第三空間”既代表了語言的普泛狀況,又代表發(fā)聲的具體含義。據(jù)此,奈保爾多樣化的寫作文體可被視為是一種在現(xiàn)有的文學(xué)時尚和寫作模式基礎(chǔ)之上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而這種突破與創(chuàng)新正表明奈保爾已經(jīng)成功地在“第三空間”中開創(chuàng)了他極具個人特色的多元化主體的創(chuàng)作世界。

奈保爾的文體創(chuàng)作風格看似自相矛盾,因為它打破了傳統(tǒng)文體之間的界限,各種文體在奈保爾的作品中交叉,滲透并積極互動,這已經(jīng)從根本上解構(gòu)了傳統(tǒng)的文體中心意識。我國奈保爾作品研究的評論也認為“各種文體的混雜也使得讀者能夠徜徉于小說家式的敘述中、歷史家式的剖析中、評論家式的思辨中、旅行家式的游記中、新聞記者式的報道中,感受各類文化所營造的多彩藝術(shù)世界和‘狂歡化’效果”[8]。所以,這種在模糊概念下的看似矛盾的文體創(chuàng)新也再次證明,奈保爾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正契合他的生存狀態(tài),形成了奈保爾式的一種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第三空間”,即一種他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作話語。在這個獨創(chuàng)的空間內(nèi),奈保爾的文學(xué)表意過程與傳統(tǒng)方式發(fā)生分裂,并且根據(jù)霍米·巴巴的觀點,文化的意義和象征并沒有原始的統(tǒng)一或固定性,因此,奈保爾這種來自第三空間的多文體的干預(yù)破壞了人們對霸權(quán)文化或宗主文化的迷信,并使處于“第三空間”的文化體制變革成為可能。正如諾貝爾獎授獎辭中所說,“奈保爾是一個文學(xué)世界的漂流者,只有在他自己的內(nèi)心,在他獨一無二的話語里,他才真正找到自己的家”[6]。

三、結(jié)束語

背負雙重的移民背景,雙重的文化身份,反復(fù)在“尋根”和精神家園的重建中不斷迷失,不斷絕望,卻又不棄追求的奈保爾生活在一個多元、復(fù)雜而矛盾的空間,這一空間就是霍米·巴巴在其后殖民理論中著重定義的“第三空間”。奈保爾在“第三空間”的生存和文學(xué)創(chuàng)作,尤其是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與文體風格,可謂是外來移民及移民宗主國的原殖民地人,即“他者”文化中的流散者和邊緣人的一個鮮明寫照。這位后殖民作家和流散作家不屬于任何一個國家與文化,但又為漂泊于“第三空間”的所有“無根”的人尋找到建立一個宏大的,普世性的精神家園的希望。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及科技實力的增長,我國文化與世界各文化的交流得以加強,跨文化研究和多元文化主義研究受到很大重視。在這樣的背景下,對生存在“第三空間”的奈保爾其人其作進行后殖民主義語境的研究不僅具有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還可以為世界后殖民主義英語文學(xué)的研究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HUGHES P. Naipaul V S[M]. London:routledge,1998: 10.

[3]BHABHA H 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M]. London: Routledge,1994: 4.

[4]V.S.奈保爾.奈保爾家書[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326.

[5]生安鋒.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89.

[6]阮學(xué)勤譯.瑞典文學(xué)院2001年度諾貝爾文學(xué)獎授獎辭[J].世界文學(xué),2002(1):134.

[7]奈保爾:諾獎臺上的演說[N].羊城晚報,2002-02-06(B7).

[8]董岳州.論后殖民語境下奈保爾及其創(chuàng)作的邊緣性[D].湘潭:湘潭大學(xué),2006:45.

The Drifter in the Third Space:An Overview of

Characterization and Writing Style of V.S.Naipaul

LI Yun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Culture,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093, China)

Abstract:V.S.Naipaul is a typical author of diastolic literature who survives in “the third space” under the post-colony context. Based on Homi Bhabha′s theory, the author analyzes V. S. Naipaul′s survival, interprets the theme,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 style of his works. It could supply a very essential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worldwide.

Keywords:The Third Space; V. S. Naipaul; Homi K. Bhabha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5.02.023

作者簡介:劉巖(1976—),女,吉林農(nóng)安人,講師,主要從事美國文學(xué)研究。

收稿日期:2014-09-30修回日期:2014-11-06網(wǎng)絡(luò)出版時間:2015-04-0210:41

中圖分類號:I 1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390X(2015)02-0108-05

猜你喜歡
第三空間后殖民保爾
替別人著想的奈保爾
救朱赫來
后殖民女性主義文學(xué)批評的理論視域:以斯皮瓦克的語境化性別理論為例
奈保爾
雙重“他者”的自我認同
——從后殖民女性主義視角解讀《藻海無邊》
身著和服的“東方灰姑娘”
在文化改寫中建構(gòu)第三空間
《黑暗之心》的后殖民主義解析
金魚接過了糖果的愛
從空間批評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義
韶山市| 崇左市| 同德县| 格尔木市| 独山县| 芜湖市| 乌兰县| 怀宁县| 洛浦县| 平顺县| 奉新县| 简阳市| 大埔区| 博客| 德安县| 合江县| 佛山市| 禹城市| 闸北区| 杭锦后旗| 天祝| 泸溪县| 通河县| 游戏| 拉萨市| 长垣县| 山阴县| 合川市| 西吉县| 宣城市| 天峻县| 铁岭县| 琼中| 信宜市| 当雄县| 陈巴尔虎旗| 雷波县| 拉萨市| 威信县| 新津县| 安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