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靈魂》與《自然諸短篇》關系評析
黃傳根
(北京師范大學 哲學學院,北京 100875)
摘要:《論靈魂》與《自然諸短篇》是亞里士多德闡釋靈魂思想的核心著述。學界對它們關系的解讀可歸結為四種:(1)基于對亞氏靈魂思想的發(fā)展脈絡,將二者嵌入到不同的思想階段之中,認為《自然諸短篇》早于《論靈魂》(階段論);(2)基于對亞氏論述中所稟賦的特征差異,認為《自然諸短篇》比《論靈魂》更具經驗性(特征論);(3)基于對亞氏對問題的論述邏輯,認為《自然諸短篇》是對《論靈魂》的推進(邏輯論);(4)基于整體性、融合性視角,認為《自然諸短篇》與《論靈魂》所闡釋的思想是相互支撐與加強(互惠論)。這些解讀各有千秋,不僅對深入理解亞氏靈魂思想具有啟發(fā)性的意義,而且也對詮釋亞氏整體思想體系具有方法論意蘊。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論靈魂》;《自然諸短篇》;關系
中圖分類號:B12
收稿日期:2015-06-11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D.H勞倫斯作品中的和諧理念及生命意識分析與研究”(13JK0296) 作者簡介:張秀芝(1963-),女,陜西渭南人,西安文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國文學。
《論靈魂》(DeAnima)與《自然諸短篇》(ParvaNaturalia)是亞里士多德論述靈魂問題的核心著述。適當地把握二者的關系,對我們深化理解亞里士多德的靈魂思想是極為重要的。概覽西方學術界對其思想的解讀,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四種,即階段論、特征論、邏輯論及互惠論。本文試圖對上述各種解讀路徑的優(yōu)劣進行評析,從而透視其對把握亞氏靈魂思想乃至整個思想體系詮釋的方法論價值。
一、《論靈魂》與《自然諸短篇》關系的階段論解讀
耶格爾的《亞里士多德:發(fā)展史綱要》[1]的發(fā)表,標志著亞里士多德思想研究的新進展,即以發(fā)展性的視角審視亞氏的思想體系。在該著作中,耶格爾將亞氏思想脈絡區(qū)分為學園時期、游歷時期及教授生涯三大階段,勾畫了亞里士多德從徹底柏拉圖主義者到經驗主義者的跋涉歷程。此后,F.Nuyens[2]更為具體地將耶格爾的研究成果運用于對亞里士多德靈魂思想的分析,并指出其歷經的三個顯著的發(fā)展階段:一初始階段,此時亞里士多德秉持并模仿了柏拉圖的靈魂思想,主張一種魂身二元論;二過渡階段,基于對生物學的廣泛研究,亞里士多德將“心”作為靈魂的處所,具有較為明顯的“機械論”解釋;三成熟階段,即以《論靈魂》為代表,亞里士多德將形而上學范疇運用于靈魂探究,將靈魂視為軀體的“隱德萊西”。
基于對上述思想演進過程的剖析,Nuyens考察了《自然諸短篇》中對靈魂與軀體關系的論述,并認為這些篇目應置于思想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來把握。他指出,“基于亞里士多德思想發(fā)展的階段,非常必要將《自然諸短篇》劃分為兩大部分:《論青年和老年、論生和死》與《論呼吸》屬于過渡階段;《論感覺及其對象》《論記憶》《論睡眠》《論睡眠中征兆》則與《論靈魂》一起屬于成熟階段”[2]255。Nuyens認為,在《論青年和老年、論生和死》與《論呼吸》中,亞里士多德仍然是將軀體之核心部分的“心”作為靈魂處所[3]198,此與亞氏對生物解剖的研究是密切相關的,并且與《論靈魂》中將靈魂作為整個軀體的現實或形式有著顯著的差異[2]165。所以,此前亞里士多德靈魂思想的研究者常常將《自然諸短篇》作為整體來把握是不恰當的,這種“整體性完全是人為的”[2]256。此外,W.Ross雖總體上認可Nuyens對《自然諸短篇》與《論靈魂》關系的考辨[4]6-7,但他卻打破了對《論靈魂》的整體性理解,認為僅卷Β與卷Γ的前八章屬于成熟時期,而其他部分則屬于初始或過渡階段[5]5。如此,從思想發(fā)展脈絡上看,可以將《論靈魂》與《自然諸短篇》內容進行新的對照與排列。當然,誠如耶格爾所提醒我們的,“必須謹防混淆時間的和系統(tǒng)的先在性……以及將一個思想獲得文字表達的時間等同于它首次在哲學家思想中出現的時間”[1]252-253。在詮釋亞氏文本中,必須突破表層的論述形式而深入其內在的思想實質關聯。
無疑,階段論的解讀對于亞里士多德靈魂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突破了傳統(tǒng)的靜態(tài)探究視角,以魂身關系為主線展現了亞氏靈魂思想推進的脈絡,從而將相關的著述置于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之中。然而,此種解讀路徑也遭到了質疑。其中一個較為核心性的問題在于,亞里士多德的文本年代次序,并無必然與其實際的思想脈絡相契合,因為思想發(fā)展是可以發(fā)生變化的。例如,即使認可《論青年和老年、論生和死》與《論靈魂》在論述魂身關系上存在著較大差異,但仍然無法據此斷定它們于思想發(fā)展脈絡中的先后次序。誠如I.Block所言,在亞里士多德看來,靈魂作為軀體之形式或現實,與靈魂在軀體之中的處所是“心”這一核心部位并無必然矛盾,因為作為完整軀體之形式的靈魂必然依賴于其在軀體獨特部位所具有的決定性作用[6]53。此外,C.Lefèvre也認為,上述對靈魂與軀體關系的兩種闡述常常出現在同一著述中[7]185。
二、《論靈魂》與《自然諸短篇》關系的特征論解讀
為了把握亞里士多德諸多文本之間的關聯,我們可以從亞氏論述中所秉持的方法論進行分析與歸類。由此,一些學者認為,亞里士多德在《自然諸短篇》中貫穿著一項基本性的研究方法即經驗主義,它包含了常識性經驗(如觀察)與實驗性經驗(如解剖)。而《論靈魂》則將形式與質料、潛能與現實等范疇運用其中,使得其更具形而上學的抽象性色彩。由此,對于亞里士多德的靈魂思想來說,《論靈魂》與《自然諸短篇》之關系就猶如抽象與具體的關系。
如C.Shields指出,與《論靈魂》不同,《自然諸短篇》是以經驗主義為導向的,也同亞里士多德自己所言,主要探究的是“既屬于靈魂又屬于肉體的特征”[3]97。而《論靈魂》則與此不同,它所關涉的問題首先是“靈魂的本性和實質,然后研究靈魂的屬性”[3]3,并且這是一項極為艱難的任務。因此,“較之于《自然諸短篇》,《論靈魂》是更為抽象的,也通常更具理論性。同時,在方法論上表現更為自覺,以及更為偏向對感覺、思維以及魂身關系的一般哲學性論題”[8]。此外,G.Ross也曾指出,“在《論靈魂》中,亞里士多德從靈魂的一般定義出發(fā),逐步探究了靈魂之能力的類型及其活動;而《自然諸短篇》則沒有按照一個從普遍到特殊連貫性的論述計劃,而是獨立地、客觀地處理了諸多不同的生命事物的活動”[9]1。這種基于方法論特征的解讀,較為深入地洞悉了亞里士多德在論述風格上的差異。上述學者的看法也不乏文本依據,《自然諸短篇》中時??梢妬喞锸慷嗟聦τ诮馄?、觀察等方法的強調,如在《論感覺及其對象》中,為凸顯感覺器官之生理結構對感覺能力論述的意義而強調了解剖經驗的重要性[3]101;在《論青年和老年、論生與死》中通過觀察得出“心臟”是有血動物中最先形成的器官[3]198;在《論呼吸》中批判了前人關于動物軀體的諸多結論都與實際解剖所得相違背[3]205,認為心臟與肺部的關聯必須求助于解剖學[3]223。甚至,有學者推斷原本應包含在《自然諸短篇》中的遺失文獻《論解剖》也許是亞里士多德對解剖圖解的集合[10]231。這些論據,無疑都表明了《自然諸短篇》對經驗主義方法的廣泛運用。這與對貫穿著諸多形而上學范疇的《論靈魂》似乎的確存在著特征性的差異。
然而,此種特征論的解讀首先遇到的一個困難則是:《自然諸短篇》真的有著嚴格的整體性,以至可以經驗主義作為其全部篇目的特征概括。首先,從各篇目論述對象而言,《自然諸短篇》顯然是對諸多具體問題的探究,若以單一的方法論模式去統(tǒng)攝它們,似乎有削足適履的嫌疑。其次,在《自然諸短篇》中也同樣涉及形而上學范疇,特別是對動物靈魂之機能的目的闡釋,如G.Lloyd所指出的,亞里士多德基于水、火、土及氣等四元素說,通過排除了其中三者而“證明”眼睛是由水元素構成的,這顯然是違背經驗主義原則的[10]221。因此,僅以純粹的“經驗主義”概括《自然諸短篇》任何一篇都可能是失當的。第三,經驗主義本身是一個現代性范疇,作為對古典性科學的探究方法也似乎是不恰當的。因為,亞里士多德所論述的“經驗”,無論是觀察還是解剖,都蘊含著目的論的色彩,而非現代意義上“中性”與“客觀”的色彩,如在《論感覺及其對象》中,亞里士多德即對吸氣賦予了目的論解釋,認為它是為了幫助胸腔去嗅聞氣味[3]116。最后,從反面來看,亞里士多德的《論靈魂》亦非完全是對靈魂問題的形而上學性論述,相反,特別是第2卷對動物感覺靈魂諸能力的論述,也時??梢娖鋵涷炐哉摀膹娬{,如經驗表明空氣傳聲效果優(yōu)于水[3]49,瀝青、硫磺等氣味可以置人于死地[3]55,魚是用鰓或某個別的類似器官發(fā)聲的[3]52等等。這些經驗性的觀察論據,無疑成為亞里士多德闡明感覺靈魂之諸能力的支撐性論據??梢?,對《論靈魂》與《自然諸短篇》的特征論解讀也遠非那么令人滿意。
三、《論靈魂》與《自然諸短篇》關系的邏輯論解讀
無論是階段論還是特征論解讀,它們都試圖在澄明《論靈魂》與《自然諸短篇》的基礎上詮釋二者之間的某種內在性關聯。而邏輯論的解讀,則是將二者視為對同一研究對象即靈魂的探究,并且在研究的層次上呈現出邏輯先后關系,換言之,《論靈魂》與《自然諸短篇》是一種邏輯上的總分關系,前者在總體上勾畫了靈魂的基本性論題,后者則具體地分述了靈魂之屬性或能力的幾種存在形式,如睡與醒、生與死、少與老、呼與吸等。
此種解讀的文本依據是亞里士多德在《論靈魂》2.4中所標示的,如若要了解靈魂之能力,就必須首先澄明各種能力是什么,然后研究由此派生的其他問題[3]38。而在《自然諸短篇》之《論感覺及其對象》中,亞里士多德也開門見山地指出自己已經詳盡地討論了靈魂本身及其諸功能,接下來的任務是考察動物與一切擁有生命的事物以及了解他們獨特和共有的活動[3]97。這種前后的對應關系似乎表明亞里士多德心中已經勾畫了《論靈魂》與《自然諸短篇》之間的先后邏輯關系?;诖?,W.Hammond認為《自然諸短篇》是對《論靈魂》的延續(xù),其標示著亞里士多德從心理學(靈魂學說)向生物學的轉變[11]145。而透過此種解讀的表象,即可發(fā)現其秉持的邏輯線索是實體之本質與屬性的關系,換言之,它含糊地將《論靈魂》與《自然諸短篇》所論述的對象區(qū)分,雖都是靈魂論題但分工不同,前者著重對靈魂之本質的界定,而后者則具體分述靈魂之屬性。而同一對象之屬性的把握仰賴對其本質的把握,屬性乃本質的邏輯性展現。如此,《自然諸短篇》的論述屬性是從《論靈魂》對靈魂本質的闡述推論而來。誠如亞里士多德在《論感覺及其對象》中所言,必須“先假定關于靈魂所說過的一切成立”再來討論剩下的其他問題[3]97。此論述成為邏輯論解讀路徑所依據的重要文獻。因為,它似乎表明亞里士多德將《論靈魂》中所獲得的最后結論視為《自然諸短篇》中問題論述的邏輯前提。而亞里士多德在《自然諸短篇》中也確實在十余處提及了《論靈魂》,認為所論及的問題在后者中已做出了較清楚地闡明。這些文本依據似乎進一步支撐了邏輯論解讀。此外,C.Loukas[12]157-189以《論靈魂》為核心,對亞里士多德心理學著述的邏輯關系進行了梳理,其中也基本上將《自然諸短篇》視為對《論靈魂》基本論題的延續(xù)與擴展。
然而,雖然將亞里士多德的文本納入到思想推進的邏輯線索中,但它又面臨著如下的挑戰(zhàn)性質疑。第一,亞里士多德本人并未清晰地指出邏輯論所依據的“假定前提”,即指向了《論靈魂》,它也可能是指涉及《自然諸短篇》中對靈魂論題的一般性論述,因此,此解讀路徑受到了文本依據不足的質疑;第二,《論靈魂》無疑不僅探索了靈魂的本質和定義,也對靈魂之諸能力進行了詳盡的論述,如感覺靈魂,如果說《自然諸短篇》的《論感覺及其對象》是對感覺靈魂能力的進一步論述,那么其他篇目所論及的生命之長短、生死、睡眠及夢則似乎沒有那么專注于靈魂之能力或屬性,而是對生命整體諸樣態(tài)的說明;第三,邏輯輪解讀似乎凸顯了本質之于屬性把握的意義,而有意或無意或是相反的情形,即對對象屬性的把握也將增進對其本質的理解,即“認識了事物的偶然性也能有效地促進我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3]5,而這正是接下來的互惠論解讀所秉持的。
四、《論靈魂》與《自然諸短篇》關系的互惠論解讀
對《論靈魂》與《自然諸短篇》關系的互惠論解讀,首先是來自對上述邏輯論的解讀。也就是說,如果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邏輯性關系的話,那這種關系也是可逆的。所以,如果說《自然諸短篇》所論述的靈魂屬性是源自《論靈魂》對靈魂本質的界定,那么反過來對后者的深入理解也應該借助于前者的澄明。這就表現了事物之本質界定與同一事物之屬性闡明之間是相互加強與印證的[3]5。這種解讀路徑似乎對于澄清亞里士多德靈魂思想詮釋中的某些疑難是非常有幫助的。
在《論靈魂》中,亞里士多德以形式與質料、現實與潛能等范疇闡釋了靈魂與軀體之關系。他指出,“靈魂和軀體是不能分離的”[3]32。若以眼睛為例,視覺就是它的靈魂,失去了視力,眼睛也不成其為眼睛,除非是在名稱上相同的眼睛。潛在地作為生命而存在的軀體是具有靈魂的[3]31-32。然而,誠如J.Ackrill所言,亞里士多德對生命事物的這般分析會遇到一個問題:純粹的質料是不可能的,是被賦予了靈魂形式的[13]125-126。由此,亞里士多德對生命的解釋是秉持循環(huán)論的。換言之,對于諸如“為何某物具有生命”或者“為何動物能夠感覺”等問題,亞里士多德的回答則是“因為它們具有靈魂”或“動物具有某種感覺能力”,在此,“靈魂”與“感覺能力”分別是對“生命”“感覺”的循環(huán)解釋。對此,M.Burnyeat則認為,對于亞里士多德來說,生命之部分的感覺能力是無須解釋的,因為他是以生命或靈魂的存在去說明軀體為何是那般的質料性結構,而非現代科學那樣從質料的存在性說明,進而上升到對第二性的感覺能力的解釋[14]22。這就是說,亞里士多德對生命感覺能力的解釋與其對靈魂的界定是密切相關的,“靈魂是生命的本原”[3]3。然而,根據互惠論的解讀,上述詰難是可以避免的。因為,根據J.Butler[15]對《論感覺及其對象》與《論靈魂》的互惠解讀,認為亞氏對感覺靈魂研究就是對具有感覺能力的動物研究,誠如靈魂與軀體的不可分離關系那樣,動物的感覺能力與其軀體也是不可分離的,為了完整地理解亞里士多德對動物感覺靈魂的闡述,就必須將上述兩個文本結合起來進行互釋性理解。
然而,作為諸種解讀視角之一,互惠論解讀雖然強調了亞里士多德文本的相互關聯,堅持整體、融通地理解亞氏的思想,但是,也存在其自身的不足。首先,它忽視了另外一種可能性,即上述階段論解讀所主張的亞氏思想自身的發(fā)展性;其次,它隱含著這樣一個無法驗證的假設,即在撰寫《論靈魂》與《自然諸短篇》之前,亞里士多德對自己的研究是否有了清晰的整體謀劃;第三,它僅根據《論感覺及其對象》與《論靈魂》對感覺靈魂闡釋內在關聯,在沒有檢驗《自然諸短篇》其他篇目與《論靈魂》的關系,就無法推導出其堅持的普遍性論斷。
五、小結
上述對《論靈魂》與《自然諸短篇》的四大解讀路徑,各有其優(yōu)勢與問題所在。這些解讀路徑的差異,更大程度上是學者們基于自身的問題視閾而做出的多元選擇,從而展現了對亞里士多德靈魂思想文本探究視角的豐富性?;诟髯缘睦碚撘罁?,上述任一解讀路徑都是可能的。作為對古典思想資源的探究,亞里士多德靈魂思想內涵自身的豐富性,為我們打開了多維解讀的可能。因為,一方面是亞里士多德著述自身年代考究尚無定論,另一方面也不可苛求亞里士多德具有現代人那般論述問題的清晰邏輯性。因此,試圖從亞氏繁雜的著述中取得唯一性的詮釋都將是難以實現的,恰恰是多種解讀的視角為我們洞悉亞里士多德靈魂思想提供了可能。更具體地說,上述的解讀視角都不可視為對亞里士多德文本的“錯誤”詮釋,而其實質是對亞里士多德文本關聯的理解差異,且任何一種言說方式都有其利弊。
然而,就筆者認為對亞里士多德靈魂思想的關注而言,更傾向于互惠論解讀路徑。這一方面是由于面對古典思想資源時我們更應珍視其完整性,從各文本之間的相互關聯與支撐詮釋其思想;另一方面是如發(fā)展論那般的解讀路徑具有較強的主觀臆斷。當然,其中緣由已然超出本文所論,需要嵌入到亞里士多德靈魂思想的整體性考察中。當然,就《論靈魂》與《自然諸短篇》之間的關系解讀的多元視角,無疑對于深化亞里士多德靈魂思想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推而廣之,這些考究視點的多樣性,也對亞里士多德整體思想的把握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蘊。事實上,亞里士多德靈魂思想關涉到亞里士多德思想的諸方面,是其思想整體的“靈魂”所在。如何解讀靈魂思想,事關對亞里士多德思想整體的把握。
參考文獻:
[1]耶格爾.亞里士多德:發(fā)展史綱要.朱清華,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Nuyens,F.L’évolution de La Psychologie d’Aristote.Louvain and Paris:L’Institut Supérieur de Philosophie de l’Universitéde Louvain,1948.
[3]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苗力田,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4]Ross,W.D.Parva Naturalia(Revised Text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Oxford:Oxford UP,1955.
[5]Ross,W.D.The development of Aristotle’s thought//I.During,G.E.L.Owen.In Aristotle and Plato In the Mid-Fourth Century.Swede:Goteborg,1960.
[6]Block,I.The order of aristotle’s psychological writings.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logy,1961:83-89.
[7]A.P,Bos.The soul and its instrumental body:a reinterpretation of Aristotle’s philosophy of living nature.Leiden:Brill,2003.
[8]C.Shields.Aristotle’s Psychology.[20]15-06-30].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aristotle-psychology/#Rel.
[9]Ross,G.R.T.Aristotle. De Sensu and De Memoria(Text and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New York:UArno Press Reprint,1973.
[10]Lloyd,G.E.R.The Empirical Basis of the Physiology of the Parva Naturalia//G.E.R.Lloyd,G.E.L.Owen.In Aristotle on Mind and the Senses.Cambridge:Cambridge UP,1979.
[11]Hammond,W.A.Aristotle’s Psychology:A treatise on the principles of life(De Anima and Parva Naturalia).London and New York:S.Sonnenschein,1902.
[12]C.Loukas.The psychology of aristotle:A logical arrangement of his De Anima and Allied Treatises.Christ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1932:1-9.
[13]Ackrill,J.L.Aristotle’s Definitions of Psuche.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1972:73.
[14]Burnyeat,M.F.Is an Aristotelian Philosophy of Mind Still Credible?A Draft//M.C.Nussbaum,A.O Rorty.In Essays on Aristotle’s De Anima.Oxford,UK:Oxford UP,1997.
[15]Butler,J.E.Aristotle and the Science of Perception.Philadelphia:Villanova University,2013.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DeAnimaandParvaNaturalia
HUANG Chuan-gen
(SchoolofPhilosoph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De Anima(DA) and Parva Naturalia(PN) are the core works for Aristotle to explain his thoughts of soul.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an come down to four categories by academic circle: (a)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istotle’s thoughts about soul, the two can be embedded into different ideological stages, and PN is thought to be earlier than DA(developmental view); (b)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s of Aristotle’s exposition, PN is thought to be more empirical than DA(characteristic view); (c)Based on Aristotle’s exposition logic of problems, PN is thought to be logically improved by DA(logical view); (d)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s of integrity and integration, the thoughts in PN and DA are thought to support and strengthen each other (reciprocal view). Each interpretation has its own merits and is not only of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Aristotle’s thoughts of soul, but also of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for interpreting Aristotle’s overall ideological system.
Key words:Aristotle;DeAnima;ParvaNaturalia; relationship
(編輯:張文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