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麗娟
(東華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
互文性視域中的“梁?!惫适轮敶木?/p>
師麗娟
(東華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摘要:當代出現了許多以“梁山伯與祝英臺”為題材的文藝改編作品,這些作品受時代性、作家主觀創(chuàng)作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文章選取1952年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李碧華的小說《梁山伯自白書》、影視文學作品徐克版《梁山伯與祝英臺》、馬楚成版《劍蝶》等四部作品,通過分析作品在互文性視域中的改編特點及思想藝術特色,認為體裁多樣性、主題豐富性是當代“梁?!备木幾髌返膬纱筇卣鳎欢痪心囿w裁是“梁?!惫适峦脐惓鲂碌男问皆?,在傳統(tǒng)的愛情主題之外的充滿現代意識的主題改寫是“梁祝”故事不斷復活的另一重要原因。
關鍵詞:“梁山伯與祝英臺”;互文性; 當代改編;藝術特色
互文性理論強調文本與其他文本的關系,注重文本與文化在表意實踐之間的關系,從而突出了文化與文學文本及其他藝術文本之間的關系[1]?!傲荷讲c祝英臺”(以下簡稱“梁?!?的故事已經流傳了1600多年,從古至今產生了大量的改編作品,創(chuàng)作者們在改編時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以往作品的影響,任何文本都是對于其他文本的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改寫[2]?!傲鹤!钡墓适虑楣?jié)在建國之前已經基本定型,建國之后的“梁?!备木幵谛问缴嫌泻芏嗖煌☉蚯?、小說、詩歌、電影等。這些不同形式的“梁?!惫适率茏陨硇问降挠绊懚憩F出獨一無二的特性,其思想性、藝術性都得到了較大提升。
一、思想上及藝術審美上的成功改編——1952年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為振興文化事業(yè),文藝工作者們將一些傳統(tǒng)劇目加以改編,推陳出新。五十年代戲曲改革運動的目標主要是用新的意識形態(tài)來整理和改造舊戲,引導和矯正大眾的審美趣味,規(guī)范人們對歷史、現實的想象方式,再造民眾的社會生活秩序和倫理道德觀念,從而塑造出新時代所需要的“人民”主體[3]。在此背景下,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作為由民間故事改編而來的優(yōu)秀劇目,于1952年10月進京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從而獲得劇本獎、演出一等獎、音樂作曲獎、舞美設計獎,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獲演員一等獎,轟動了北京城[4]?!傲鹤!惫适碌闹黝}是反對封建包辦婚姻,提倡愛情自由、男女平等,在袁雪芬、范瑞娟等表演藝術家的改革創(chuàng)新下,“梁?!惫适碌姆捶饨ㄖ黝}更加強烈和深刻,因而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相比之前地方戲曲劇本,清除了“迷信、色情、荒誕不經”的成分,例如去除了祝英臺掩飾身份與梁山伯同窗三年在一起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的想象,而是重點塑造梁山伯與祝英臺兩位主人公的美好形象,這是思想上的一個很大進步。此外影片大力渲染愛情的悲劇主題,對祝父極力阻撓和扼殺兩人成婚的著墨較多,例如所謂“爹爹之命不能違,馬家勢大親難退”(越劇本)。還有很多地方戲曲中將祝英臺許配馬家,歸咎為梁山伯沒有及時訪祝的原因,這種偶然性的成分并非愛情悲劇的根源,從這一層面分析,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更加突出了“反封建”這一主題。
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運用其獨特的藝術技巧及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將這個原本就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故事更加細膩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增添了感人的藝術魅力,藝術審美性也得到了極大提高,這一特性主要體現在影片對“化蝶”情節(jié)的生動演繹上。肖復興先生說:“好的演員、好的劇目,在于能夠駕馭舞臺上之極簡主義,哪怕素素的只有幾把桌椅和一道帷幕,也能夠調動起五湖風雨、萬里關山,在咫尺之間創(chuàng)造無限天地,去格外打動觀眾,那才叫本事和藝術”[5],影片最后祝英臺哭祭跳墓,然后一雙蝴蝶從墓中飛出的場景,畫面感極其優(yōu)美。蝴蝶的扮演者袁雪芬、范瑞娟兩位主演分別穿著蝴蝶樣式的服裝手持扇子翩翩起舞,身后還有一群美麗的蝴蝶圍繞著,生動地演繹了“化蝶”情節(jié)。在視覺形象方面,“梁祝”服飾主色與配色互換,舞臺景觀緊扣“花為蝶之魂”的裝飾,配合優(yōu)美的樂曲與舞姿,營造了一種耳目一新的演出樣式。這也是1952年的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能夠代表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獲得盛贊的原因所在,其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藝術審美上,都是一個較為成功的改編實例。
二、充滿現代意識的改寫——李碧華的小說《梁山伯自白書》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時代環(huán)境的改變,“梁?!惫适掠瓉砹烁木幇l(fā)展的第二春,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了許多具有現代意識改編的作品。李碧華是香港土生土長的一位作家,受香港開放自由的氣氛的影響,其文學價值取向與大陸作家有許多不同。李碧華擅長獨立思考,深諳“傳統(tǒng)并沒有普遍價值的東西,也沒有特別值得重視的真理,凡事都可以懷疑、模仿與嘲笑”[6],因此其改編的梁山伯是一位道貌岸然的偽君子,而祝英臺也是朝秦暮楚的“假純情”。傳統(tǒng)的“梁祝”民間故事中歌頌的主題是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間純潔、凄美的愛情故事,但是在李碧華筆下故事、人物卻有了完全相反的表述。
《梁山伯自白書》中恪守禮教、彬彬有禮的梁山伯實質上卻是虛偽、猥瑣的。文章開頭第一句便是“我對不起英臺,其實我一早便知道她是女兒身”,當梁山伯在與祝英臺柳蔭結拜之時,祝英臺無端擺弄腰肢的一個動作令他起疑,之后兩人同處一室時,梁山伯為了確定祝英臺的女子身份,竟多次試探甚至偷窺;當祝英臺返鄉(xiāng),梁山伯“十八相送”時的“呆頭鵝”形象竟是梁山伯假裝故意為之;當祝英臺將玉蝴蝶作為定情信物贈與梁山伯時,梁山伯表面上看似非常感動,背后卻以此教育四九“放長線、掉胃口這樣才能吃定女子”。故事的最后梁山伯吞玉蝴蝶自盡,吐血而亡竟然是因為祝英臺答應了馬文才的提親,而讓梁山伯丟了面子。梁山伯之后的化蝶也是因為“即便死了,也羞于還魂只好化蝶”了的想法使然。李碧華如此顛覆性地改寫“梁?!?,是新鮮并且富于刺激性的,作者把當下香港人的現代意識賦予古人,以現代人之心度古人之腹,這種寫法解構了傳統(tǒng),也揭開傳統(tǒng)道德遮掩下的道貌岸然,從另一種意義上闡釋了對現代人精神世界的反省。
《梁山伯自白書》是李碧華采用現代視角進行敘述的,是作者直接站在現實立場上對歷史人物與觀念進行譏諷式的故事改寫。作者用現代人性中的蒼白、貪婪、陰暗、虛偽、多變等特征來塑造“梁?!?,是借古代故事對現代人性的揭露。傳統(tǒng)故事中的祝英臺是一位為愛而死的貞烈女子,而李碧華筆下的祝英臺淺薄、現實甚至有些濫情,當梁山伯見到祝英臺并掏出他們的愛情信物玉蝴蝶之時,祝英臺“她施施然地走過去,拉開酸枝抽屜,原來一抽屜都是玉蝴蝶”[7]。如此世俗化和情緒化的改寫,顛覆了原本忠貞和浪漫的愛情故事,人們不再相信純潔的愛情,取而代之的是世事的荒誕不經。作者如此改編“梁?!惫适?,在“讓讀者感受到新編文本強大的闡釋與令人目瞪口呆的重構力量的同時,也給讀者的閱讀帶來了熟悉的陌生化沖擊”[8]。
李碧華版的“梁祝”屬于故事新編,既體現了作者的主體意識,又賦予了作品新的時代特征。作者忽略了“梁祝”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轉而關注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就如作者本人所言“‘梁?!适碌睦寺⒑唵?、原始、專注、含蓄,對愛情生死地執(zhí)著,卻是世人向往的海市蜃樓。如今世道復雜,人情不可靠,聽人縷述一雙蝴蝶的前塵,簡直是生活的小息”[9]。李碧華很多作品都體現了對現代人性的反思與否定,而《梁山伯自白書》也是其借傳統(tǒng)故事來傳達對今人今事的“諷刺與否定”。
三、娛樂性的增加——影視文學作品
隨著影視傳媒技術的發(fā)展,以及大眾消費娛樂性的增加,“梁?!惫适卤毁x予更多新的內容,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1994年熒屏出現了“梁?!睙幔河蓜鴻鄬а?,濮存昕、胡慧中主演的《梁山伯祝英臺新傳》,由徐克導演,吳奇隆、楊采妮主演的《梁?!?,由蔡明欽導演,劉若英、蕭亞軒配音的動畫片《蝴蝶夢:梁山伯與祝英臺》,以及2008年由馬楚成導演的電影武俠版梁?!秳Φ返鹊?。如此眾多版本的“梁?!备木帲阋哉f明觀眾對該故事的喜愛之情。
1994年“鬼才”導演徐克取材四大民間故事之一“梁?!?,由演員吳奇隆、楊采妮擔當主演,將觀眾熟知的“梁?!睈矍楣适略俅伟嵘狭藷赡?。影片在尊重傳統(tǒng)情節(jié)的基礎上融入了許多現代元素,故事節(jié)奏先明快后悲壯,人物形象塑造鮮明獨特、愛情主題深刻明顯,是一部優(yōu)秀的改編作品。在傳統(tǒng)故事中的梁山伯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教化,彬彬有禮、循規(guī)蹈矩甚至有些迂腐的青年形象,與祝英臺同窗三年竟不識其女兒身份。三年的共同學習與生活使祝英臺對梁山伯暗生情愫,在“十八相送”情節(jié)中祝英臺通過各種隱喻暗示自己是女兒身,但是單純的梁山伯卻絲毫不解風情,這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其憨厚可愛的一面,但是也讓人覺得有悖于人性、不合乎情理。在徐克版《梁?!返淖髌防镆桓摹笆讼嗨汀弊S⑴_一廂情愿,梁山伯不解風情的情節(jié)設置,取而代之的是兩人在山洞中私訂終身、喜結連理。這種大膽改編打破了封建禮教束縛之下虛偽的理想化,梁祝二人的心心相印、情難自禁的情節(jié)設置,提升了影片的浪漫色彩,同時還原了真實的人性,還原了戀愛中的青年男女感情的本來面目。
徐克版《梁?!吩谥黝}上繼承了原版“梁?!狈纯狗饨▔浩鹊闹黝},除此之外還增添了許多現代性的思考?!傲鹤!惫适掳l(fā)生在東晉時期,當時門閥制度盛行,士族在政治上壟斷政權,占有大片土地,盛極一時的士族制度與皇權并立,為維護這種制度,士族非常重視編撰家譜,不能與庶族通婚等。士族、寒門兩者身份地位不同,“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視寒素之子,輕若仆隸,易如草芥,曾不以之為伍”[10],所以士族對婚姻的選擇特別看重門第,而“梁?!惫适戮桶l(fā)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徐克版《梁?!吩黾恿俗D副破攘荷讲畬懡^情信的情節(jié),借祝母之口說出這樣的話:“你以為憤怒就能改變你和英臺的命運?你以為很不滿胡人就會忍讓南邊的漢人?要怨就只能怨自己生錯了地方,怨自己生錯了時候!生在這個我們漢室未落的時候,人人都這么虛偽、迂腐和勢利!要怨就怨你們太多想法,年少無知到了以為你們不喜歡就可以改變周圍的人,以為靠你們兩個就可以改變這個時代!”[11]是這個時代釀造了“梁?!钡谋瘎?,祝母在葬送自己愛情之后,變成了封建門閥制度的捍衛(wèi)者。觀眾在聽到這樣的一番話后,心中憤怒之情自然而生,徐克這樣安排情節(jié),其實質是對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的權利制度的一種控訴,使反封建的主題得以深化,同時對當代社會與道德提出了些許反思。
徐克版《梁?!吩诩毠?jié)設置上頗下工夫,既注重傳統(tǒng)美又結合現代審美。影片開場就是化妝的場面,人們花費大量精力涂脂抹粉,這看上去有些荒誕,其實是取材于歷史的真實。東晉時期人們都愛敷粉,徐克抓住這點并且通過夸張的手法將其表現出來。在祝英臺出嫁當天,祝父下令全家人都必須化妝,尤其是祝英臺的臉上涂上厚重的脂粉,這情節(jié)諷刺了祝父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不考慮女兒的真實意愿,寧愿讓她帶上虛偽的面具,也要達成他的目的。在厚重的脂粉下面看不到祝英臺的表情,當婚禮隊伍經過梁山伯墳前時,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雨水洗盡了祝英臺臉上的脂粉,露出了她真實的面目,她脫掉鳳冠霞帔,裸露出一身素衣,義無反顧地沖向梁山伯裂開的墳墓,毫不猶豫地跳了下去。徐克以“化妝”這一細節(jié)為切入點,大肆渲染化妝場面,通過強烈的畫面沖擊,給觀眾以震撼,繼而傳達出一種悲劇效果,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2008年馬楚成導演以全新的角度詮釋“梁祝”故事,賦予其武俠精神,將梁山伯與祝英臺置身于江湖,上演了一場兼具武俠劍道精神和凄美化蝶的“梁?!惫适隆秳Φ贰!叭魏我徊课膶W或藝術的經典名作之常新,不僅在于有著‘永恒’的審美價值,其常新在于不同時代不同語境下的一再重讀或再闡釋?!盵12]在此意義上,“梁祝”故事被賦予新的內容是一種進步?!秳Φ穼Α傲鹤!钡母木幱泻芏嗨囆g手法的創(chuàng)新之處,但是也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
傳統(tǒng)的梁山伯與祝英臺都是外出求學的書生,而影片《劍蝶》當中主人公變成了俠士。原著的祝英臺是渴望求知,主動要求喬裝外出求學的富家女子,從而認識了梁山伯發(fā)生了一段生死戀情;《劍蝶》中的祝言之是為了避禍而到逍遙山莊學藝,是被動的喬裝外出,“梁祝”故事生死戀的起點在此發(fā)生了轉變。梁祝二人的書院生活變成了逍遙派拜師學劍的生活,梁仲山成為祝言之的大師兄,師兄弟二人日久生情。梁仲山與梁山伯的不同之處在于,梁仲山武藝高強、風流倜儻,性格里有著“江湖就是兩斤燒酒、一斤牛肉的”不羈,加之對祝言之的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懷,讓祝言之暗生情愫。影片如此塑造梁仲山,增添了許多當代人的價值觀念和審美取向。傳統(tǒng)故事當中的梁山伯性格里有懦弱的成分,當得知祝英臺被許配馬家之后只能氣的自己躺在床上吐血、郁郁而終。相比較而言身為逍遙派大弟子的梁仲山更能討得觀眾的喜歡,加之是由英俊帥氣的吳尊扮演,更是吸引了眾多女性觀眾的眼球。
導演馬楚成說道:“我一直很喜歡‘梁祝’的故事,但不太喜歡梁山伯這個男人的感覺,我覺著男人應該爭取,輸了都沒話講?!盵13]當馬承恩軟禁祝言之并逼其成親時,梁仲山單槍匹馬與馬承恩的眾多部下殊死搏斗,這是為了爭取自己的愛情所做的努力,同時也彰顯了個人英雄主義,盡管觀眾已經熟知梁仲山不會成功,但是看到他為了愛情連性命都不顧的一腔熱忱,這更符合現代人的價值觀念,更能博得觀眾的認同。《劍蝶》雖然是武俠版的“梁?!?,但是在主題上仍然繼承了青年男女追求愛情自由理念。“梁?!惫适铝鱾髑О倌陙?,有其亙古不變的內在魅力,無論是梁山伯還是梁仲山,無論是祝英臺還是祝言之,打動觀眾的永遠是兩人純真凄美的愛情?!盎笔枪湃恕跋蛩蓝钡膬r值體現,人們認為梁祝生前不能喜結連理,死后化作蝴蝶也能成雙成對,這代表著人們的一種心愿,也是一種心理安慰。在《劍蝶》結尾,身負重傷的梁仲山帶著祝言之的“尸體”,在蝴蝶谷挖好墳墓,準備二人一起合葬,其實此時的祝言之只是昏迷,而當蘇醒過來的祝言之看到心愛的人已經死去,她沒有任何求生的欲念,只愿陪他一起死去,最終祝言之放棄了生命,選擇與梁仲山合墓而葬,化蝶飛出。影片的結尾借鑒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情節(jié),祝言之的為愛而死,讓人震撼、讓人感動。馬楚成認為,“死后再化蝶不如生的時候努力到最后一刻”[14],梁仲山為了奪得祝言之,拼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這符合其性格特點,所以從故事的開頭到結尾,梁仲山都是積極主動的,他既有劍客的俠骨,又有癡心不改的柔情,梁山伯這一形象在馬楚成導演的主觀意識之下被成功改寫。
影片也存在不足之處,影片中的馬承恩與傳統(tǒng)故事中的馬文才是不同的。首先,馬承恩與祝言之從小青梅竹馬,一起長大,兩人有較深的情感基礎;其次,馬承恩解救了祝言之的父母,對祝家有恩,但是祝言之僅僅因為在逍遙山莊學藝三個月,就能不顧馬承恩的所有恩情與其決裂;再次,祝言之與梁仲山的感情基礎較薄弱,三個月的感情不足以支撐后續(xù)情節(jié)的發(fā)展。影片屬于武俠片,其中有許多動作戲,但是影片發(fā)展到最后可以解讀為兩個男人為了爭一個女人而發(fā)生的決斗,作者為了支撐打斗的場面,而忽略了很多內涵的東西,消解了影片“愛因俠而浪漫,俠為愛而永恒”[15]的敘事功能。
四、結語
在互文性視域中對以上四部作品進行分析,筆者認為,“梁山伯與祝英臺”這一古老的傳說發(fā)展至今產生了大量的改編作品,這些作品受制于時代性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總體表現為兩大特征:體裁的多樣性和主題的豐富性。不斷產生新的形式,不拘泥體裁是“梁?!惫适履軌虿粩啾桓膶懙囊粋€重要原因,無論是地方戲曲、小說、還是詩歌、話劇、影視作品等,“梁祝”故事在多樣的體裁中顯示出不同的魅力。傳統(tǒng)的“梁祝”故事主題是宣揚愛情自由、婚姻自主,但是現代意識的改寫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李碧華的“現代人性暴露”和馬楚成的“武俠精神”等,“梁祝”故事在主題上需要增加新鮮元素,這樣才能一次又一次“復活”。
參考文獻:
[1]程錫麟.互文性理論概述[J].外國文學,1996(1):72-78.
[2]李斌.“白蛇傳”的現代詮釋[D].蘇州:蘇州大學,2010.
[3]張煉紅.從民間性到人民性:戲曲改編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J].當代作家評論,2002(1):42-47.
[4]李煥征.民間傳說、地方戲與“十七年”電影策[J].當代電影,2013(10):65-70.
[5]肖復興.戲曲之憂[J].隨筆,2010(3):42-45.
[6][荷蘭]佛克馬.中國與歐洲傳統(tǒng)中的重寫方式[J].文學評論,1999(6):32-36.
[7]李碧華.梁山伯自白書[J].小說選刊,2002(18):55-65.
[8]陳艷.香港時空下的故事新編[D].濟南:山東大學,2004.
[9]李碧華.聰明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5-27.
[10](宋)李昉.文苑英華[M].北京:中國現代教育出版社,1999:128-129.
[11]徐克.梁山伯與祝英臺[J].大眾電影,2000(18):18-20.
[12]戴錦華.文學與電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5-7.
[13]王陳.馬楚成訪談:我不太喜歡梁山伯[J].大眾電影,2008(20):32-33.
[14]張燕.馬楚成電影:“沒有風格的風格”[J].當代電影,2010(3):28-29.
[15]王天祥.傳統(tǒng)之改寫: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評武俠梁祝[J].電影評介,2009(5):15-16.
(編輯:陳鳳林)
(編輯:趙樹慶)
Contemporary Adaptation of the Story of “Butterfly Lov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textuality
SHI Li-juan
(SchoolofArtsandLaw,DonghuaUniversityofTechnology,NanchangJiangxi330013,China)
Abstract:There have been many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daptation works with “Butterfly Lovers” as the theme, which are influenced by such factors as age and writers’ subjective creation and take on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Selecting the 1952 Cantonese opera film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Li Bihua's novel Liang Shanbo’s Confession and the film & TV literature works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by Tsui Hark and Butterfly Sword by Ma Chuche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adap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eatures of ideology and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textuality and believes that stylistic diversity and theme abundance are two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mporary “Butterfly Lovers” adaptation works and that the former is the reason for bringing forth new forms from the old story of “Butterfly Lovers” and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theme of love, the theme rewriting with modern consciousness is the other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constant resurrection of the story of “Butterfly Lovers”.
Key words:“Butterfly Lovers”;intertextuality; contemporary adaptatio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837(2015)01-0071-05
作者簡介:師麗娟(1988-),女,山西河津人,東華理工大學碩士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歐陽予倩佚文輯錄、研究與年譜長編”(12CZW060)
收稿日期:*201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