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蘭,郭維維
(太原師范學院 體育系,山西 晉中 030619)
體育鍛煉與非鍛煉者積極心理品質比較研究
李軍蘭,郭維維
(太原師范學院 體育系,山西 晉中 030619)
文章通過問卷調查法,對山西省大學生鍛煉者與非鍛煉者積極心理品質進行了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一是積極心理品質存在性別差異,男學生在積極心理品質六個維中,除人際關系維度外,認知、情感、公正、節(jié)制、超越五個維度的得分均高于女生;二是隨著一次體育鍛煉的時間延長、體育鍛煉的頻率增加、堅持體育鍛煉的年限延長,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認知、情感、超越維度得分有增加的趨勢;三是一次體育鍛煉的時間和體育鍛煉堅持的年限對積極心理品質的公正維度有影響,而鍛煉的頻率對公正沒有影響.
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鍛煉者
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歷來是鍛煉心理學的重要研究主題.研究(毛志雄,余文斌,張立敏,張力為,殷恒嬋)發(fā)現(xiàn)一次性和長久體育鍛煉可降低鍛煉者的焦慮、抑郁、不良應激反應;能提升鍛煉者的自尊、主觀幸福感、自我效能感、改善不良認知,形成良好的心態(tài)和特殊的情感體驗.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心理品質直接影響社會的發(fā)展.積極的心理品質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還可以激發(fā)個體的潛力,形成社會所需要的人格品質.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對山西省大學生體育鍛煉者與非鍛煉者積極心理品質進行比較研究,旨在發(fā)現(xiàn)體育鍛煉在培養(yǎng)積極心理品質方法的差異,為體育鍛煉提升積極心理品質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為大學生提升積極心理品質尋找一條有效的鍛煉途徑.
1.1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在山西省在讀大學生.總共發(fā)放問卷1 000份,回收問卷1 000份,回收有效問卷800份.有效率80%.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的調查方法,對山西省十一個地區(qū)大學生進行問卷測量.對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后,使用 SPSS17.0數(shù)據(jù)進行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處理.
2.1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整體情況
2009年,官群、孟萬金等成功開發(fā)研制了中國大中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量表.中國大中小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分為6個維度15項品質,即認知維度(創(chuàng)造力、求知力、思維與洞察力)、情感維度(真誠、執(zhí)著)、人際維度(愛、友善)、公正維度(領導力、合作力)、節(jié)制維度(寬容、謙虛、持重)、超越維度(心靈觸動、幽默風趣、信念希望)[6].山西省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總體情況見表1 .
從表1分析可知,山西省大學生在6大維度各個方面均值都高于3,即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在一般與較積極之間.人際維度和超越維度的得分較高,節(jié)制維度得分明顯低于其他維度.說明大學生對人際和超越品質的關注度和認可程度高,但我自節(jié)制的能力水平較低.
2.2積極心理品質在性別上的差異
從表2分析得知:男女生在積極心理品質的6大維度中,除人際關系維度沒有差異以外,其他5大維度都有顯著的差異(P<0.05),男學生在積極心理品質方面五個方面得分均高于女生,特別是節(jié)制維度得分差異更明顯.說明男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好于女生.
2.3積極心理品質與體育鍛煉關系
2.3.1積極心理品質與運動時間的關系
由表3析得知:積極心理品質6個維度中,體育鍛煉對認知統(tǒng)合度、情感維度、公正維度、超越維度四個方面存在差異,即體育鍛煉對這四個方面產(chǎn)生影響.在人際維度和節(jié)制維度方面不存在差異.從上述的數(shù)據(jù)研究中發(fā)現(xiàn),體育鍛煉時間越長,認知情感、公正、超越維度的得分越高,60 min以上的體育鍛煉更有利于這四個積極品質的形成和完善.
2.3.2積極心理品質與運動頻率的關系
由表4分析可得:大學生體育鍛煉頻率認知、情感、超越3個維度影響較大,對人際關系、公正、節(jié)制沒有影響,不存在差異.影響的總體趨勢是,隨著鍛煉頻率的增加,積極品質得分增高.每周鍛煉6-7次的大學生,認知、情感、超越得分最高,說明每周鍛煉次數(shù)越多,容易形成這三方面的積極品質.
2.3.3積極心理品質與鍛煉持續(xù)時間的關系
表5分析可得:大學生在鍛煉的年限積極心理品質6個維度中除了人際維度沒有影響外,其他5個維度都存在明顯性差異.總趨勢是隨著鍛煉的年限越來越長,五個維度的品質即認知、情感、公正、節(jié)制、超越得分越高,說明大學生只要長時間堅持體育鍛煉,就可以發(fā)送自己的積極心理品質.
積極心理品質是指個體在先天潛能和環(huán)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礎上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正向心理特質,這些心理特質影響或決定著個體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的積極取向,激發(fā)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yōu)秀品質,以幫助所有人獲得幸福.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體育鍛煉時間、持續(xù)的時間、運動頻率對積極心理品質中認知、情感和超越三個維度都有影響,并且堅持鍛煉時間越長、頻率越高、一次運動時間越長,效果越好.因為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大腦特定腦區(qū)的激活,尤其是與執(zhí)行控制相關的腦區(qū)激活,進而維持特定的認知功能.進一步論證其他學者關于體育鍛煉對認知功能的良好促進作用.如Erickson和Colcombe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技術掃描,研究也證明的體適能水平高者,海馬體積更大,空間記憶表現(xiàn)更好.Eriksen flankers和Eriksen flankers研究發(fā)現(xiàn)體育鍛煉可以增強前額葉的控制功能,進而提高認知功能.Mcdowell等研究發(fā)現(xiàn),不經(jīng)常參加活動的人,在完成認知作業(yè)時需要較多地分配認知資源,即需要較多的神經(jīng)性努力,神經(jīng)效率低,這提示鍛煉者的大腦功能保持得更好.另外,體育鍛煉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體育認知活動過程.在活動中,練習者需要多種感受器積極參與,注意力合理分配,大腦各種功能定位系統(tǒng)主動參與,并且要合理配合才能完成體育活動的過程.這樣對大腦皮層的協(xié)調性、靈活性、均衡性以及興奮與抑制的交替能力,提高情境的決策速度都有改善,從而提升其積極心理品質的認知功能.
情緒是人在體育鍛煉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的體驗,伴隨鍛煉的全過程.在體育鍛煉中既有情緒體驗、情緒感知、情緒喚醒,也有體育活動中特殊情緒體驗.心理學家們認為,體育鍛煉可以使神經(jīng)中樞系統(tǒng)得到適當?shù)募せ?,鍛煉時間越長、頻率越高,大腦內部釋放多肽物質-內啡肽越多,該化學物質可以使人體驗到愉快和減少疼痛,從而使人的抑郁、焦慮、困惑等消極水平顯著降低,在運動后直接感受到舒適愉快的心情,從而積極情感得到體驗.國外研究顯示,10 min的鍛煉可以降低緊張感,120 min的鍛煉會產(chǎn)生心理上的積極情緒體驗等.Berger(1988)研究發(fā)現(xiàn),慢跑、游泳、有氧體操、健美訓練、瑜伽、帆船、放松訓練等運動形式均有改善情緒的作用.有規(guī)律地從事中等強度的鍛煉,有助于情緒的改善.另外身體鍛煉能強化身體自尊和身體自我概念.Sonstroem(1989)等認為身體自我效能的改變提高了身體能力和身體認可的總體水平,這兩者共同對整體自尊做出貢獻.本研究進一步證明了體育鍛煉時間越長,鍛煉頻率越多,堅持體育鍛煉的年限越長,對大學生情緒的影響越大,超越感越強.
一次體育鍛煉的時間和體育鍛煉堅持的年限對積極心理品質的公正維度有影響,而鍛煉的頻率對公正沒有影響.并且顯示出,體育鍛煉時間越長,堅持鍛煉的年限越久,公正維度的得分越高.節(jié)制維度也呈現(xiàn)出體育鍛煉堅持時間越久,節(jié)制能力越強的趨勢.體育是一種本身包含公平、公正價值觀念的社會文化活動,公平公正是體育活動過程中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公平公正是人們按照一定的標準對利益獲得進行的一種價值判斷,它是一個價值范疇內的規(guī)范性概念.體育鍛煉者具有參與體育運動的權利平等、享受體育榮譽的權利平等、在體育方面獲得發(fā)展的機會平等.體育收入的分配合理以及與體育運動或事業(yè)相關的司法公正等.
隨著《全民體育健身工程》《陽光體育活動》《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等政策的實施,大學生與參與體育鍛煉的過程,各種需要得到滿足,自我價值得到實現(xiàn),改善不平衡感,宣泄了不良情緒狀態(tài),降低緊張狀態(tài),減輕了社會壓力,所以公平公正的感覺也隨之增加.
[1] 毛志雄,付 舒,高亞娟.鍛煉心理學研究進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65-68
[2] 余文斌.不同鍛煉方式對大學生焦慮和抑郁的影響差異性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1367-1368
[3] 張立敏,張力為.不同鍛煉方式對自我觀念和生活滿意度的影響[J].體育科學,2004,24:54-60
[4] 付 舒,毛志雄.身體鍛煉與生活滿意感關系研究進展[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2007,26:615-619
[5] 耿 義.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特點及其與體育鍛煉的關系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9
[6] 官 群,孟萬金,JohnKeller.中國中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量表編制報告[J].中國特殊教育,2009(4):70-76
[7] 葛明榮,王曉靜,梁建芹.初中班主任積極心理品質調查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2,8:55-58
[8] SELIGMAN ME Authentic happiness[M].New York:Free Press,2002:10-11
[9] SIN NL,LYUBOMIRSKY S.Enhancing Well-being and alleviating symptoms with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a pratice-friendly meta-analysis[J].J Clin psychol 2009 65(5):467-487
[10] ERICKSON K I,PRAKAS R S,Voss M W,et al.Aerobic fitness is民associated with hippocampal volume in elderly humans[J].Hippocam-pus,2009,19(10):1030-1039
[11] 張連成,高淑青.身體鍛煉對認知老化的延遲作用:來自腦科學的證據(jù)[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4,4:309-312
[12] COLCOMBE S J,KRAMER A F,EricksonI K I,et al.Cardiovascu-lar fitness,cortical plasticity,and aging[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4,101(9):3316-3321
[13] CZECH D R,PLOSZAY A J,Burke K L.An examination of the main-tenance of pre-shot routines in basketball free throw shooting[J].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2004,27(4):323-329
[14] 殷恒嬋,傅雪林.對體育鍛煉心理健康效應研究的分析與展望[J].體育科學,2004(6)
[15] 楊富娟,徐靜濤.淺談體育公平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07,22:64-66
Comparison Research in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r and Non-Exerciser
LI Junlan, GUO Weiwei
(Department of P.E.,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Jinzhong 030619, China)
The author made a comparison research about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Shanxi Province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rs and non-exercisers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s are:1.There are gender differences in 6 dimensions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between 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female ones. The boys score of cognition, emotion, justice temperance and surpass are higher than girls except f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2.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a tendency to increase in the dimension of cognition, emotion and surpass along with time extension, frequency increasing and age limited of physical exercisers.3. The justice dimens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is effected by time and limited ages not frequency.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mental characters; exercisers
2015-08-27
基本項目:山西省軟科學課題《山西省老中青三代人綜合幸福感比較研究》 (2015041037-3);《體育活動對山西省青少年積極心理品質影響的實證研究》(2015041015-5).
李軍蘭(1965-),女,山西清徐人,碩士,太原師范學院體育系教授,主要從事心理學研究.
1672-2027(2015)03-0085-04
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