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王《與羲之論學畫》研究

2015-02-13 03:03胡建鋒
關鍵詞:畫論學畫王羲之

胡建鋒,胡 泊

(1.太原師范學院 美術系, 山西 晉中 030619;2.北京印刷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 北京 102600)

王廙,東晉書法家、畫家、文學家、音樂家,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叔叔。當王羲之向王廙求教如何學習繪畫時,他撰寫了《與羲之論學畫》一文?!杜c羲之論學畫》的全文共一百零八字,文中介紹了王羲之自幼聰慧,是可以讓王氏家族繼續(xù)興隆發(fā)展的人。文中說到王羲之年僅十六就具有“書畫過目便能”的才氣,以及他在學習經(jīng)籍之外還要學習書畫的情況。《與羲之論學畫》的全文中,王廙并未講述如何學習書畫的技藝,而是畫了《孔子十弟子圖》以做勉勵,意在表明,雖然羲之少年聰慧,有過人的才能,但在學藝的方面仍需要向前賢學習。在《與羲之論學畫》中,王廙還提出了“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的書畫創(chuàng)作原則,要求書畫創(chuàng)作要表現(xiàn)出創(chuàng)作主體的特色與個性。漢魏六朝時期,關于論述繪畫的文章十分有限,這給后人研究那一時期的美術理論體系的演變與形成留下了很多盲點。因而,只要是有關此類的文章,無論篇幅長短都會為世人所關注,人們希望通過對這些文論的研究來解讀當時畫家的思想藝術觀念。王廙《與羲之論學畫》一文是中國早期極具研究價值的論述繪畫的篇章,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一、王廙《與羲之論學畫》傳遞了儒家學說的思想理念

《與羲之論學畫》開篇就提到:“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將隆余堂構?!北砻髁送豸酥c王廙的關系,以及王羲之自幼就聰明,必能發(fā)揚光大王家遺業(yè)。文章始終未直接講述或要求王羲之如何去學習書畫的技巧,而是“余畫《孔子十弟子圖》以勵之”,也就是王廙親手繪制了《孔子十弟子圖》贈予王羲之,其用心是希望王羲之明白在學習書畫之前要先向圣賢之人學習如何做人,其思想乃是儒家“成教化,助人倫”的基本觀念。王廙贈予羲之的《孔子十弟子圖》畫的是孔子門下最優(yōu)秀的十位學生:子淵、字騫、伯牛、仲弓、子有、子貢、子路、子我、子游、子夏?!墩撜Z·先進》記載,“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笨鬃拥倪@十位弟子均是德、學、才等諸多方面均兼?zhèn)湔?。王廙生活的年代正是禮樂文化盛行的時期,《與羲之論學畫》中所闡釋的內(nèi)容也自然離不開儒家的禮樂文化?!坝喈嫛犊鬃邮茏訄D》以勵之”意在向王羲之表明:要想學好書畫,首先應該向孔子的十位弟子那樣,既要成為學習的楷模,又要成為做人的典范。王廙的表述看似直白,實則含蓄。其中包含兩層含義:其一,學書畫前要先明白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樣的人的道理。要向孔子的十位弟子那樣成為人之表率;其二,學習書畫還要向孔子的十位弟子那樣,不僅勤奮好學,還要有恰當?shù)膶W習方法。以子淵為例:子淵,姓顏名回,字子淵,亦稱顏淵,比孔子小三十歲,魯國人。顏回出身貧賤,一生不曾作官。孔子贊嘆他:“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鳖伝孛舳脤W,能夠聞一知十,注重仁德修養(yǎng),深得孔子欣賞和喜愛,因此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中德行科之一。王廙以《孔子十弟子圖》勉勵王羲之,充分表現(xiàn)出王廙受儒家思想影響之深。他要告誡王羲之學藝在次,做人乃為首要之事,且學習還要做到排除雜念,吃苦耐勞,等等。

提及儒家思想對王廙的影響,則應了解儒家思想對當時繪畫創(chuàng)作活動的影響。儒家的始創(chuàng)者孔子關于繪畫的議論僅有二則記載,其中之一出自《論語·八佾》: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沃^也?”子曰:“繪事后素?!痹?“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孔子此處所說的“繪事后素”引出了繪畫創(chuàng)作的一個核心問題,即:繪畫要先有白色的、用以畫畫的底子,然后才有畫。子夏在此提出了關于詩和畫的問題,孔子只回答了后者,他說,要先有白底子,然后才有畫。繼而子夏就問:“禮的產(chǎn)生在什么之后呢?”孔子說:“卜商,你啟發(fā)了我,現(xiàn)在可以和你談論詩了”?!袄L事后素”之說在《周禮·考工記》也有記載:“凡畫繪之事,后素功。”可見這種觀點始終被儒家學派所推崇?!扒尚毁猓滥颗钨?,素以為絢兮”,這是通過孔子的悉心啟發(fā)表現(xiàn)出來的。美人的笑態(tài)及美目流盼的姿態(tài)雖然是外在形象的描繪,其實是人美的心理的揭示。在孔子的眼里,美而有禮、美而有德才是真正的美?!袄L事后素”是孔子啟發(fā)子夏的絕妙隱喻。這句詩講的是繪畫方法。描畫事物以素色為先,爾后再施以粉黛等濃墨重彩。子夏正是在這一隱喻的基礎上領會了做人應以仁義為本質(zhì)、以禮儀為華彩的道理,令孔子極為欣喜??鬃硬⒎钱嫾遥蕴岢觥袄L事后素”,其真正用意顯然并不是要講繪畫之事,而是借繪畫說明禮、樂這類活動都只是禮的儀式,真正的禮是一種內(nèi)在的思想,而不是外在的形式。任何事物都有本質(zhì),也都有表現(xiàn)本質(zhì)的形式,形式是本質(zhì)的外化,依托于本質(zhì)存在,這才是孔子要表明的觀點。

王廙《與羲之論學畫》是以一定的哲學思想為基礎的,不過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探討繪畫自身的問題,或者說從繪畫的角度探討藝術與哲學的關系問題。他依托于儒學之觀念對繪畫進行的探討是繪畫批評方式上的進步。正如李一所言:“繪畫批評離不開哲學理論,更不能脫離繪畫實踐。但系統(tǒng)化了的繪畫批評,既不等同于哲學理論,也不單是繪畫作品的注解,自有客觀存在的一套理念路數(shù),有其獨立的思維規(guī)律和一定的針對性。我們說六朝繪畫批評具有高度的成就,也是就其獨立而不孤立的理論品格和體系的形成而言的。一系列專門畫論的出現(xiàn),即以繪畫為研究對象而對此作出解說闡釋,是六朝畫論區(qū)別于先秦兩漢畫論的標志?!保?]王廙正是結合了繪畫實踐來談哲學理論的,所以他的繪畫理論已不再是說教式的理論,而是充分運用了當時的哲學思想并結合自己藝術實踐的體會來談繪畫的。在《與羲之論學畫》中提到王羲之:“……今始年十六,學藝之外,書畫過目便能,就予請書畫法。”王羲之向王廙求學書畫時年僅十六,想來正如一張待畫的白紙。王廙畫《孔子十弟子圖》之用意也正如孔子的“繪事后素”,意不在畫,而在于“禮”,“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形式背后的本質(zhì)。所以,王廙并不先講如何書畫,而是先教王羲之如何去做像孔子的十位弟子那樣的人。王廙的本意是要教王羲之如何學習,并不涉及特意傳授哪家學術思想的問題。但人總歸是有社會屬性的,由于王廙所處的時代正是崇尚儒學的時代,王廙《與羲之論學畫》的字里行間中也自然體現(xiàn)出了儒家思想的基本觀點。學畫要先學做人的觀念對后世的影響一直持續(xù)到宋代乃至更遠,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仍說:“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笨梢娡鯊M在指導王羲之學習繪畫時開篇就抓住了要點。

潘運告在《漢魏六朝書畫論》中說:“……王羲之思想中儒家意識又較重,是很關心國事的,與一般清談家又不同?!保?]王羲之關心國事,積極“入世”,其主觀上是受了儒家思想之影響的。不能不說,這些都與王廙以及王氏家族對王羲之的教誨有關。王羲之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他在中國書法史上擁有無可替代的地位,但在中國繪畫史中卻記載不多。正因如此,《與羲之論學畫》一文就更受世人關注。他為我們?nèi)媪私鈻|晉時期各種思想學說在繪畫領域中所產(chǎn)生的影響提供了難得的史料。

二、王廙在《與羲之論學畫》中率先提出了“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即學習繪畫要走創(chuàng)新之路的理念

“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是《與羲之論學畫》一文中最為重要的觀點,意在要求書畫表現(xiàn)要有自己的藝術特色及創(chuàng)作個性。應該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在中國畫論史上是王廙首先明確提出這一觀點的。王廙首先觸及了繪畫創(chuàng)作要有自己的藝術特色和藝術個性這一重大的核心問題,其藝術價值不可小覷。王廙的畫論較之之前的王延壽和曹丕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也是在東晉顧愷之之前唯一能真正觸及繪畫創(chuàng)作具體問題的篇章。

正是受“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的影響,才讓王羲之能夠不辱使命地完成了王廙所期待的“必將隆余堂構”的愿望,也使王羲之能一改漢魏以來一直未曾得以突破的凝重質(zhì)樸的書法風格,開創(chuàng)了流麗而遒勁的新書風。王羲之正如王廙所稱“幼而岐嶷”、“書畫過目便能”,在長期的努力下,其終于站到了中國書壇的巔峰,創(chuàng)造了“王體”,人稱“書圣”。王廙“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的教導對王羲之究竟產(chǎn)生了多大的影響,我們無法直接量化,但在王羲之尚處于年少之時就能接受到學習書畫一定要走創(chuàng)新之路,要形成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的理念,這實在是他一生中之幸事??梢钥隙ǖ氖?,王羲之的成長與王廙的教導息息相關。王廙的畫論也為后人學習書畫指明了一條正確的道路——創(chuàng)新。由此,王廙也成了中國畫論史記載中最早倡導學習繪畫需要創(chuàng)新、需要有自己藝術風格的人。他在《與羲之論學畫》中指明了書畫學習的正確方向在于創(chuàng)新求變,不能只學不變。此后,人們不斷將此觀點進行深入推演,直到清代的吳昌碩也說:“學我,不能全像我?;艺呱莆艺哌M,似我者死?!边€有,當代著名畫家齊白石也說:“學我者生,似我者亡?!彼嬲]自己的學生,學習要有所創(chuàng)新。齊白石始終不贊成學生一味地模仿他,而是鼓勵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藝術之路。藝術創(chuàng)作本就如此,模仿他人縱使亂真,也終究是他人的藝術成就的復制與再現(xiàn)。古往今來,還從未有過靠模仿他人而不變者就能成為藝術大師的事例?!皩W我者生,似我者亡”的觀點與東晉時期的王廙“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的觀點如此一致,可見王廙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理念是十分超前的。

王羲之自己也在《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中談及他學習書法的歷程:“予少學衛(wèi)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鐘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jīng)》三體書,又于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wèi)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于眾碑學習焉?!蓖豸酥畠叭皇菫榱吮苊狻吧賹W衛(wèi)夫人書”造成自身之不足,后“遂改本師,仍于眾碑學習焉”。顯然,王羲之一直在不懈地追求他在年少時王廙對他提出的學習藝術要達到的目標,即:不遵一家之法,博學廣覽眾多名家之作,最后形成自己的風格,來實現(xiàn)“書乃吾自書”的宏大目標?!额}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中還提及“昔宋翼常作此書,翼是鐘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后“名遂大振”?!案摹本褪恰白儭保凹礉撔母嫩E”依然是為了實現(xiàn)王廙所說的“書乃吾自書”的藝術理想。

胡經(jīng)之在《中國古典文藝學》中曾說:“蘇軾曾經(jīng)說過這樣的話:‘沖口出常言,法度法前軌?!?《與明上人》)也就是說,法度得自前人。從上文的討論中可以看出,他是要求‘轉(zhuǎn)益多師’的。然而,他又說:‘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書吳道子畫后》)學習前人不是亦步亦趨地因襲前人,而要將前人的東西切實化為自己的,這才是至關重要的?!保?]327仔細分析,蘇軾的“出新意”不也是為了求變嗎?只不過他的這一理論比王廙的“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的觀點足足晚了幾個朝代。王羲之在《自論書》中論其成就時曰:“吾盡心精作亦久,尋諸舊書,惟鐘、張故為絕倫,其馀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賢,仆書次之。”其大意為:我盡心認真作書也很久了,尋找過去的書法作品,只有鐘繇、張芝仍然是無與倫比的,其余的還是稍佳,不足之處在于意趣。除此二位先賢,我的書法就算其次吧!顯然,王羲之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完全是受益于“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的創(chuàng)作方法。因此,某種意義上講,王羲之的藝術成就也是王廙藝術理論在王羲之藝術實踐中的體現(xiàn)。

三、王廙《與羲之論學畫》中“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的重要意義

王廙在《與羲之論學畫》中提出:“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學畫可以知師弟子行己之道。又各為汝贊之?!币鉃?希望你學書便能懂得積累學問方可以擔當大事,學畫可以知道弟子遵循師訓立身行事的道理。所闡述的觀點是無論學習什么技能都要不斷地去積累自己的知識,要博覽群書,方能“厚積薄發(fā)”,繼而取得成功。此觀點的重要意義有二:

(一)“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意在提高繪畫者的社會地位

在討論“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意在提高繪畫者的社會地位之前,先讓我們看看中國歷史上畫家所處的社會地位。陳傳席在其《中國繪畫美學史》一書中說:“一部二十四史,沒有一個無文的畫家能入傳的?!端囆g傳》列的是卜筮、方伎、木匠等雜流,職業(yè)畫家地位大大低于這些雜流。‘德成而上,藝成而下’,顏之推認為‘藝不須過精’,否則便入下流,他還視書畫為‘猥役’(見《顏氏家訓》)。他的后人顏真卿,我們知道是唐代大書法家,實際上顏真卿當時任平原太守,官至吏部尚書,書法并非他的專職。”又云:“文佳者方能入史,傳列于《文苑傳》,否則就是畫匠。”[4]王廙是集書、畫、文、樂為一身的人,可稱得上是一位才子。他不可能不了解當時藝人的社會地位是什么。正因如此,他才在暗示王羲之不要走“以畫為業(yè)”之路,讓王羲之在學書畫的同時多讀點書,使自己先成為一個“文者”??梢姡鯊M在對待書畫藝術的問題上,其內(nèi)心是充滿矛盾的,他內(nèi)心“向藝”而又不愿“以藝為業(yè)”,所以他才在“文”與“藝”之間選擇了一條中庸之路——通過“文”來提升“藝”的社會地位。這也正是“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論點形成的深層原因。王廙表明若要在書畫方面有成就的人,其必然是學識深厚之人。王廙之所以這么說,其目的就是要提高“藝”者的社會地位,這樣他才能不違背自己“內(nèi)心向藝”的初衷??刹还茉趺凑f,只要內(nèi)心“向藝”,其主觀上便與孔子提出的“游于藝”的思想有些相悖?!墩撜Z·述而篇》中“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之言闡發(fā)了儒家重道輕藝的思想,即“道”是所有文人需要為之追求和奮斗的目標;“德”與“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占據(jù)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嚴格遵守;唯有“藝”則“游”便可,僅從字面的意義上我們就可看出孔子對于藝術的輕視態(tài)度,中國畫的發(fā)展明顯受到了儒學思想的壓制。本于儒家對于從藝者的輕視,使得一般人對于從藝這一職業(yè)就產(chǎn)生了輕視,認為“從藝者,位低也”。讓我們再來看看陳傳席在其《中國繪畫美學史》一書中是如何從哲學層面上論述“以畫為業(yè)則賤”的:“‘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篇》)孔子這句話基本上把‘藝術’的作用、位置規(guī)定好了?!馈侨松哪繕?,因而地位最高,對于讀書人來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中庸》),而且必須嚴格遵守。‘德’可據(jù),‘仁’可依,也是頗重要的。德、仁都是道的一部分。古人論‘道理’,‘道’是萬事萬物的總規(guī)律,‘理’是事或物的具體規(guī)律。因道而生理,依理而行道。因而,德和仁可謂之理,依據(jù)德、仁而行道,故不可馬虎待之。‘藝’則不同,它既不是道,也不是理,因而既不必‘據(jù)’,也不需‘依’,更不能‘志’,只能‘游’。據(jù)德、依仁、志道,太緊張了,有時也要輕松一下。因之‘游于藝’,作為調(diào)劑精神而用。也就是說‘藝’是玩玩而已,不必認真。(后人干脆稱之為‘玩藝’)由于孔子這一規(guī)定,讀書人只能把‘藝’作為游戲的手段,不能以之為終生職業(yè)?!居诘馈歉哔F的,如果以藝為職業(yè),那就低賤了。所以一直到清代,人們還說‘以畫為業(yè)則賤,以畫自娛則貴’(李方膺語)。文人們作畫都必須反復聲明是為了‘自娛’?!庇衷?“文人‘志于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中庸》)所以,文人發(fā)議論也總離不開‘道’,‘道’就是中國哲學最高的準則,這就是中國畫論多以哲學為基礎的原因。論畫以哲學為據(jù),作畫也必以哲學為原則。中國畫是哲學的,蓋為畫論所左右故也?!保?]

孔子的思想一直制約著我國藝術發(fā)展的速度。不能不說,在這一點上孔子的學說的確不利于中國繪畫的發(fā)展。再看《莊子·天地》云:“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此五者,皆生之害也?!鼻f子認為,這五種行為,皆能讓人們失去本性,皆是生命的禍害。道家認為,五彩斑斕的色彩容易迷惑擾亂眼睛以及視覺體系,使人看不到事物的真相,產(chǎn)生錯覺,從而讓自己眼睛失明,甚至失去本來的天性、覺性與悟性,導致善惡不分,美丑不明。人們在追逐五色、貪戀五色的過程中就會失去正見,失去看到事物本質(zhì)的可能性,失去平等地覺悟萬物的機會,從而產(chǎn)生是非煩惱。煩惱即無明。再說五聲亂耳,使耳不聰。在這里,道家把樂看成洪水猛獸,表達了堅決取締的愿望。這本是出于民本主義的考慮,但是,他們在張揚人個性的同時,卻又無情地扼殺了人的本性,這是“非樂”觀念的最大弊端。當然,不能否認,在當時存在著消磨人的意志的靡靡之音,這種音樂的確能使人陷入萎靡,精神不振。假如要求取締的是這樣的音樂(或繪畫)倒也無可厚非,但從上述言論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否定的是所有的藝術,并無選擇,這就使得先秦的這股反藝術潮流步入了一種極端之途。中國的藝術家們正是在孔子“游于藝”和莊子“五色亂目,使目不明”的思想的籠罩下,用一種似乎畸變的心態(tài)從事著自己喜好的事業(yè)。

我們無法對孔子“游于藝”以及莊子的“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聲亂耳,使耳不聰……”的觀點給中國繪畫發(fā)展造成多大的影響作出準確的評估,但從孔子之后的歷朝歷代還沒有以繪畫為事業(yè)而感到榮耀的藝術家,這的確是事實。直至清代,李方贗還提出“以畫為業(yè)則賤,以畫自娛則貴”的觀點,希望把畫家從“賤”的行列里剝離出來。歷史上有很多文人為官者都勸誡自己的子孫不要從藝,也留存著許多人以自己的長輩為藝人而感到羞愧的故事。據(jù)《圣朝名畫評》記載,李成是一位有名的畫家,當時有一位名人請他去畫畫,他大為惱怒,說:“我是一個儒者,怎么能和畫工同處呢?”李成的孫子李宥后來當了官,把李成流傳出去的畫都用重金收回來,不讓世人知道他的祖父是畫家。畫家郭熙的兒子當了官后也以自己父親是職業(yè)畫家而感到羞愧,“乃重金以收父畫,欲晦其跡也”(《墨莊漫錄》)。王廙深知藝人的處境位于社會的底層,所以他要求王羲之走“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之路。

王廙無法改變“以畫為業(yè)則賤”的局面。王廙也是尊崇儒學的,但在對待書畫學習的態(tài)度上他卻沖破了儒學思想的束縛,大膽地提出了“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的觀點。我們不能妄下結論,說后人學習書畫就應該多學一些詩書這種觀點就是受到了王廙的影響,但在王廙所屬的“重文輕圖”的社會背景下,他能夠提出“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這一觀點的確是難能可貴的。王廙顯然是意在提高書畫學習者的社會地位。

(二)“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之觀點的確立,從理論上啟動了將“畫家”與“文人”身份合二為一之路的里程碑

王廙《與羲之論學畫》中“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的意義是多重的,這一觀點的確立除了意在提高繪畫者的社會地位外,還有將畫家與文人的身份合二為一的意愿。某種意義上講,他的這一觀點也的確推動了畫家與文人身份合二為一的進程。是王廙把“畫家”與一般的“宮廷畫師”和“畫匠”得以區(qū)別開來,并從理論上確立了這種分開的可能性。他以“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觀點告知天下,真正的書畫家一定是學識高深的人,而絕非一般意義上的僅有一技之長者,這為以后的眾多畫家怎么才能擺脫“以畫為業(yè)則賤”的尷尬局面指明了道路,為畫家怎么才能進一步提升中國畫的品位指明了方向,也從理論上為“文人畫”產(chǎn)生的可行性提出了具體的辦法。遺憾的是,有關王廙的這些積極主張尚未引起世人的注意,在歷代美術批評家中也尚無人能夠意識到王廙“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的重要意義。王廙的畫論得不到重視的原因大致有二:其一,王廙關于畫論的文章僅此一篇,且文字篇幅較短,文章的體例又類似家書;其二,緣于王廙沒有畫作流傳于世。盡管有王僧虔《論書》云“右軍之前,惟廙為最”,以及張彥遠評其畫為“上品之上”,但其繪畫地位還是沒有得到后人的足夠重視。以上原因都可能造成美術批評者視線的轉(zhuǎn)移,使得后人對王廙《與羲之論學畫》一文的研究明顯不夠深入。后人論漢魏之前的畫論則多從哲學層面上進行研究,即在儒家和道家之間討論;若單純從繪畫的層面進行研究則從顧愷之開始,這樣就繞過了王廙。殊不知,這中間出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斷層”,使得中國美術理論批評史環(huán)環(huán)相接的鏈條中少了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這一點還有待于進行專門的論述,這里暫不作詳解)。其實,王廙的《與羲之論學畫》正是這一斷層的填充者,這一點應該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古人習畫多要先給自己披上一件文人的外衣,讓人感到作畫只是自己的業(yè)余愛好,故稱“筆墨游戲”。這一切都是為了免于使自己淪為畫匠之流。顯然,王廙早已注意到了單純學藝是沒有出路的。所以,他撰文《與羲之論學畫》教導王羲之要集“文”與“藝”于一身,而不要做專門的藝人。

在其他學科中類似于“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的觀點自古便有,可貴的還是王廙首先將他運用于繪畫之中。所謂“自古便有”主要指的是這一觀點早被運用于中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批評的實踐中了。胡經(jīng)之在其所著的《中國古典文藝學》一書中云:“掌握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法度的一種重要方法是多讀多學,這是自古及今的經(jīng)驗之談。揚雄告誡桓譚說,‘能讀千賦則善賦’(《新論》);陸機論述創(chuàng)作前的修養(yǎng),除‘頤情志于典墳’外,還應‘游文章之林府’(《文賦》);劉勰對創(chuàng)作的總體要求是原道、宗經(jīng)、征圣,言外之意就是多讀經(jīng)典。而真正把多學多讀作為一種創(chuàng)作法度的是唐朝大詩人杜甫,他所提出的‘別裁偽體’和‘轉(zhuǎn)益多師’的法度觀念,至宋代及以后被反復推演,成為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不二法門?!保?]再早,春秋戰(zhàn)國時,孔子《論語·述而》中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边@句話,表現(xiàn)出了孔子自覺修養(yǎng)、虛心好學的精神??鬃拥倪@一說法與“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的意思并不完全一致,可仔細分析,雖孔子所言之“師”在廣義上講的是老師的“師”,但如何去“師”?歸根結底不還是要求學者去廣讀“師”者之經(jīng)書嗎?

王廙“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之觀點的重要意義就在于他要求王羲之學習繪畫不僅僅要學習繪畫的技法,還要通過多讀書讓王羲之的藝術道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遠。王廙告訴王羲之要改變自己單純?yōu)閷W藝而學藝的思路,讓自己的學識不斷得以積累,使自己不要淪為一個簡單的藝人。歸根結底還是要求王羲之要集“文”與“藝”于一身,讓王羲之在學藝之時,先具備文人的素養(yǎng)。

雖然王廙早在《與羲之論學畫》中便提出了“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的觀點,但使得中國畫家從“藝人”向“文人”轉(zhuǎn)型卻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這個轉(zhuǎn)型的過程是艱難的,直到元代才得以完成。文人畫形成的過程雖是漫長的,但我們不能忘記“文人畫”理論的萌發(fā)者是王廙。所以說,文人畫的形成與王廙“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的論點是有關聯(lián)的。這是王廙對繪畫藝術發(fā)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只是這么重要的觀點卻沒能引起后人足夠的重視。

王羲之《書論》中云:“夫書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大抵書須存思,余覽李斯等論筆勢,及鐘繇書,骨甚是不輕,恐子孫不記,故敘而論之?!边@段話的大意是:這書法,是深奧微妙的技藝,如果不是學識淵博通達,有遠大志向的士人,學習是不會成功的。大抵作書必須用心思索,我閱覽李斯等人論筆勢的文章,及鐘繇的書法,筆力氣勢甚是不輕,恐怕子孫不能記取,所以敘而論之。這種說法完全符合王廙“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的觀點,兩者一脈相承。“夫書者,玄妙之伎也”之“玄”在何處?王羲之在此一語道破,玄在“若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之中。從中不難看出,王羲之深受王廙的教誨,他不僅要求自己向文人靠攏,還告訴他人“書者”之“玄妙”的道理所在。如果說,僅憑王廙的影響力尚不足以完成使中國畫走向“文人畫”的過程,那么經(jīng)過王羲之將“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觀點的不斷傳承和進一步的放大,無疑會使王廙讓“藝人”變“文人”的目標離得更近了。

在王廙之前,我們只能看到漢魏時期的王延壽所作《文考賦畫》和曹植所作《畫贊序》。這兩篇畫論在內(nèi)容上大相徑庭,所論述的問題,僅囿于傳統(tǒng)的儒家教化思想,或僅局限于觀后感與儒家教誨人的觀念上。故而,他們的論述還無法真正上升到用批評家角度去看待繪畫實踐或畫家行為的層面上。因此,他們的畫論是有時代的局限性的。對比之下,王廙《與羲之論學畫》則有了長足的進步。再讓我們看看當時繪畫研究歷史背景層面的情況:“與先秦兩漢哲人論畫相比,魏晉南北朝的批評家們更多地將注意力投放到繪畫本體的探討上。他們的興趣也由探討他律對繪畫的制約和影響逐漸轉(zhuǎn)到繪畫形式自律諸如形體象征、表意傳神法則的探討上。如果說,先秦兩漢的論畫者還多是在繪畫以外角度對繪畫發(fā)表一些言論的話,那么,六朝的批評家們,則是從繪畫內(nèi)部尋找問題的解決方式。一個明顯的變化是,批評主體已由哲學家的侃侃而談變?yōu)樗囆g家的經(jīng)驗總結和創(chuàng)作體會?!保?]王廙《與羲之論學畫》之所以較之前者有了較大的突破,與當時的美術批評的歷史背景是緊密相連的,也是與同時期中國文學批評的活躍背景不可分割的。中國的文學藝術的批評到了魏晉,尤其是南朝——宋、齊、梁、陳的不到二百年間便有了重大突破。此期的批評家能應用種種批評的方法,如文體的分類及說明等,在批評方法上轉(zhuǎn)為了“全方位”的批評與分析;《文選序》的以沉思翰藻為文,《文心雕龍》的《原道》、《宗經(jīng)》諸篇以推理進行的批評,這些都屬于歷史的批評;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之分作家為三體,《文心·體性》篇之分八體,則又有了比較的批評。他如道德的批評、審美的批評、考證的批評及賞鑒的批評等亦隨處有之,雖不必出主入奴,互成派別,而各種批評的方式殆無不具備。此期的批評家才真是純粹的批評家,也正是他們的出現(xiàn)才引領了后來的繪畫批評,使得繪畫批評有了歷史性的開端。中國古代畫論的發(fā)生是與中國古典文藝學的發(fā)生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廣受古代文學觀念影響的。我們在評論王廙對繪畫理論的貢獻時,也應該客觀地看到,他的畫論的成就也是建立在整個文學批評的大環(huán)境之基礎上的。所以,在對王廙的評價中,我們既不能夸大其成就,也不可忽視其貢獻。如果說,是因為在王廙的“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的影響下才有了后來文人畫的產(chǎn)生,那是對其影響力的過分夸張,因為文人畫的形成是經(jīng)過幾代人甚至是十幾代人的努力才得以實現(xiàn)的,但追根溯源,畢竟是王廙首先明確了要成為一個好的畫家必須要多讀書并要向文人靠攏的方向。因此,王廙的藝術觀對于后來文人畫的形成肯定是有促進作用的。

我們還應看到,王廙雖不是“純粹”的繪畫藝術的批評家,但他畢竟是開繪畫論述與批評之先者。他的繪畫論述是中國古代繪畫評論鏈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這里提醒一句,對于王廙藝術觀的研究是應該引起美術批評者的重視了。

綜上所述,《與羲之論學畫》一文客觀地反映出儒家思想作為正統(tǒng)思想在王廙生活的年代對繪畫創(chuàng)作所產(chǎn)生的作用,及對王羲之繪畫與書法創(chuàng)作活動所產(chǎn)生的深刻影響。文中提出的書畫創(chuàng)作講求“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即要求創(chuàng)作主體要堅持自己的藝術個性,形成自身的藝術風格,不盲從于他人;同時還主張學習書畫者需要積累自身學識,而不是簡單的做僅有一技之長者。這些觀點出現(xiàn)在中國書畫發(fā)展歷程的早期,必然帶有這一時期特有的哲學上的樸素意味。但正是這些樸素的觀點,成就了后來的書圣王羲之。更重要的是,是王廙促使畫家轉(zhuǎn)型為“文人畫家”的,是王廙首先在理論層面上確立了“文人畫”形成的理論依據(jù)的。

[1] 李一.中國古代美術批評史綱[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11.

[2] 潘運告.漢魏六朝書畫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

[3] 胡經(jīng)之,李健.中國古典文藝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猜你喜歡
畫論學畫王羲之
一起學畫人臉
王羲之送字
賣身學畫(上)
學畫有悟
學畫錄
一部完整系統(tǒng)的畫論史—評張曼華《中國畫論史》
《王羲之 蘭亭序》
王羲之書蘭亭序
《王羲之 喪亂貼》
顧愷之藝術成就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