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顏
(西南民族大學 政治學院,四川·成都 610041)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靈魂,是人們行動的指南。我國少數(shù)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文化基礎,“文明和諧”、“平等公正”、“誠信友善”不僅是少數(shù)民族的基本價值觀、貫穿于少數(shù)民族文化體系之中,而且少數(shù)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準則上具有一致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層面確定的價值目標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它表明,在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宏偉目標就是要實現(xiàn)政治上的民主程度越來越高、國家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強且民眾過上富裕的日子、全民族在文化上越來越文明、整個社會及生態(tài)環(huán)境更加和諧。富強、民主是從物質和政治層次表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文明、和諧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道德和精神層次的最高表現(xiàn)。在中國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始終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少數(shù)民族文化也始終是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文明和諧”不僅是中華民族史上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關系的主流,也是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價值觀的基本內核。在少數(shù)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文明和諧”始終是少數(shù)民族價值觀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少數(shù)民族同胞最重要的價值目標,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美好生活的描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價值追求是一致的。[1]
富強、民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物質和政治上的價值目標,也是少數(shù)民族文化中表現(xiàn)出的價值理想與追求。藏族諺語稱“求幸福何必去拜佛,勞動能賜給你碩果”就說明勞動可以創(chuàng)造財富,勞動是人類文明與民主的基石。在《彝族創(chuàng)世志》 “富貴篇”等敘述彝族先民對“富貴”認知根源的彝文古籍中稱,人類中專門主管富貴的天父、地母“弭吐鋪”在賦予人間的富強和文明時,首先將世界創(chuàng)造“形成天三界”(即“天上、天中、天下”三界),認為只有人與人之間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類社會才會得到發(fā)展。流傳在云南的《壯族經詩·故兆》中描述的內容同樣反映出這方面的文化價值觀。此外,在少數(shù)民族社會的內部治理中,如瑤族的“石牌制”、黎族的“合畝制”、苗族的“議榔制”等,都是在民主基礎上建立和諧社會的基本規(guī)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文明”作為道德準則的核心,在少數(shù)民族文化中,“文明”也是貫穿于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在藏族最早的倫理文書——《禮儀問答寫卷》中就闡述了待人接物、道德修養(yǎng)等,其中對如何做人、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等提出了十分明確的要求:公正、孝敬、和藹、溫順、憐憫、不怒、報恩、知恥、謹慎而勤奮。這些都是對做人要文明、要友好處理人際關系的要求。
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和諧社會美好愿景的描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練的“和諧”高度吻合。
作為我國西南地區(qū)的古老民族,彝族傳統(tǒng)文化中有許多關于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建立和諧關系的認識,并形成了建立和諧社會的基本理念。彝族先民樸素的天地人合一哲學思想,以物質的運動為起源和基礎,同時又將人類視為自然界中的一員,為彝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奠定了堅實基礎。[2]
壯族人認為建立良好社會秩序的基礎是鄰里和諧、相敬互讓,不要為日?,嵥槭露酄幭喽贰炎濉秱鲹P歌》還特別提醒鄰里的有權有勢之人不要仗勢橫行、欺負鄉(xiāng)親。苗族姑娘出嫁時,娘家人拿《嫁女謠》教育女兒如何與丈夫和睦相處、如何孝敬婆家的長輩。
藏族文獻《禮儀問答寫卷》對如何建成和諧社會提出了明確要求:同心協(xié)力,行至何方也相安無事;齊心協(xié)力,大家皆得安寧。由此可見,在藏族同胞看來,只要社會各階層的人“同心”“齊心”就能建立和睦的社會關系、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確定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這樣的規(guī)定性不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也有利于增強我國社會主義大家庭各民族的團結,從而更有效地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我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多角度、多層次表達的少數(shù)民族同胞追求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理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取向具有一致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平等”強調的是人們享有民主權利的自由、文化認同的自由和人們生存、發(fā)展權利的平等。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有許多關于人們追求自由、平等權利的歷史事件、人物故事的記錄,這些記錄所表現(xiàn)的少數(shù)民族同胞對人權自由、平等的追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權理念是一致的。
“自由”是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所表現(xiàn)的基本人權理念。在瑤族神話故事《盤瓠》中,當盤瓠殺死番王建立奇功封王并娶三公主為妻后,盤瓠卻“不戀王宮戀山窩”,而是與三公主在山里生活,過著男耕女織、“不納糧賦不捐稅”的逍遙自在的日子。盤瓠是瑤族的圖騰,這樣的記錄表明瑤族人民將自由看得是高于一切的生活境界。13世紀上半葉,藏族詩人薩迦班智達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藏族哲理格言詩集藏族《薩迦格言》表示,獲得自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而失去自由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若有自由即安樂,若無自由則痛苦?!币妥逯V語中歌頌自由的內容比比皆是,如:寧為自己的自由喝水,不按主子的意志喝酒;主子可以管我們的身,管不了我們的心。[3](P544)
“平等”是少民族傳統(tǒng)文化所承載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理念中,平等是一個社會中各民族能和睦相處、人們能夠相互尊重,從而實現(xiàn)社會和諧。在羌族的故事中,羌族的先祖與漢族、藏族屬于同一祖先來源的3個兄弟,故事中蘊含的是民族平等思想。不僅如此,平等的理念在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還延伸到很多方面。苗族人認為,大自然中的各種動植物和人一樣是有生命的,因此要對各種生命平等對待,不可以任意宰殺。飼養(yǎng)的鯉魚要留種、砍伐的樹木要留苗。由此可見,在苗族傳統(tǒng)理念中,人與自然中的各種生命物質的關系都屬于平等的。
在彝族傳統(tǒng)文化中,畢摩教所祈求的死后升天成神、不入地獄或做孤魂野鬼,實質上是彝族人民渴望平等的表達。以實現(xiàn)人際和諧為主題的彝族文獻《瑪木特依》 更是明確表示土司是人,百姓也是人。文中還用生動的類比提出了人人平等的社會思想,其道理正如綢緞是一件衣麻布也是一件衣、大廈是木房豬圈也是木房、花木盆是木制的素木盆也是木制的一樣[4](P111)大涼山彝族民間長詩《媽媽的女兒》中還用形象的比喻表達了對男女不平等的抗議:哥哥是主人,妹妹是客人;哥哥是家養(yǎng)的羊,妹妹是托養(yǎng)的羊;哥哥是留存的財產,妹妹是使用的零錢。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基礎,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生動力,是凝聚社會共識、激發(fā)創(chuàng)造活力的源泉。在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公平正義不僅是少數(shù)民族價值觀的核心內容,更是被人們作為追求美好社會的先決條件,并主張以公平正義為基礎來建立美好的社會秩序。
彝族文獻《物始紀略》記錄遠古彝族先民之所以崇敬女性,是她們用公正的價值理念來建立社會秩序:以女性分肉均勻讓人人都心服為例,闡明女性受崇敬的理由。[5](P36)彝族傳統(tǒng)社會中的血族復仇也隱含著公平正義的思想,他們信守同氏族人必須相互援助、保護,特別是當本氏族人受到外族人傷害時必須要幫助復仇。在階級社會中,彝族人民被奴役而奮起反抗正是彝族人民追求公平正義所做出的斗爭,哀牢山李文學起義就是彝族人民爭取公平正義的實踐。起義中,李文學提出的“不別夷漢,夷漢同利”的口號,不僅是實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政策,更是對公平正義的追求。
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定的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實現(xiàn)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障。雖然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少有完善的成文法律,但在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社會中,習慣法不僅起到維護社會公平的作用,更是為少數(shù)民族同胞普遍認可的行為規(guī)范,即使只是一些鄉(xiāng)規(guī)民約,也能在規(guī)范社會秩序上發(fā)揮重要作用。
侗族民間習慣法《侗款》明確:“不許誰人,作奸通賊,日里做人,夜里做鬼,勾外吃里,勾生(陌生人)吃熟,千只牛腳進,百只牛腳出(指隱藏壞人)。哪人不聽,當眾捉到,銅鑼傳村,千家事,眾人理。眾人判殺就殺,眾人判打就打。”一些少數(shù)民族生活的村寨或社區(qū),幾乎都是根據習慣法來維護人與人、家庭與家庭、家族與家族乃至于村寨與村寨之間的安寧和穩(wěn)定。
彝族習慣法規(guī)定,由“德詁”來確定如何執(zhí)法。當民間發(fā)生糾紛后,當事雙方各自請“德詁”作為調解人,訴訟過程中原告與被告完全平等,“德詁”做出的調解雙方都必須遵守,其調解程序和法律效力都體現(xiàn)了公平正義的思想。
瑤族認為:“白天有太陽,晚間有月亮;官家有法律,瑤民有私約”,這“私約”即為瑤族習慣法。瑤族人將“私約”與太陽月亮類比,就是在他們看來,民間有習慣法就像天空有太陽月亮一樣,是民眾理應遵守的社會規(guī)則?,幾迦嗣竦男哪恐小笆拼筮^天”的觀念根深蒂固,瑤族石牌規(guī)定,一旦結婚就不許拆妻離夫,更不許夫妻相爭多事。[6](P167)
公元7世紀,吐蕃第32代贊普松贊干布制定的《十善法》和《十六凈法》既提出了禁止做什么,又提倡應該怎么做?!妒品ā访鞔_提出了要禁止的十種行為:不許殺生造罪、不能偷盜大于針線的財物、不淫邪、不許謊言、不許挑撥人和、不可惡言咒罵、不許散布流言、禁貪欲、禁害人心、不做違背因果之事?!妒鶅舴ā诽岢隽斯Ь从械?、尊長敬老、誠愛親友、和言善語、任重量寬等做人的基本法則?!端_迦格言》極力主張非暴力,呼吁用非暴力的方式來解決人們之間產生的矛盾:“柔能戰(zhàn)勝粗魯,柔可制服暴虐,此法成就一切,智者皆稱利器?!?/p>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個人層面明確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與少數(shù)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中所主張的護家愛國、勤奮敬業(yè)、誠實守信、友善待人的倫理道德標準,無論是在理性認識上還是在具體實踐中都是相通的。
愛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調節(jié)個人與祖國關系的行為準則,也是對每一個公民首要的道德要求。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對個人的道德要求中,“忠君愛國”被視為道德底線,并由此形成了各少數(shù)民族愛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每當外敵來犯、國家危難時,他們都會精誠報國、共赴國難。明朝中后期,當我國東南沿海遭倭寇侵犯時,土家族、苗族、壯族官兵與漢族、畬族群眾同仇敵愾,共御倭寇;明末,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琿臺吉率部與沙俄侵略者殊死戰(zhàn)斗;17世紀鄂倫春人奮勇抗擊沙俄侵略者的雅克薩之戰(zhàn)、18世紀哈薩克族抗擊沙俄入侵、19世紀中葉錫伯族英雄喀爾莽阿討伐來自中亞的侵略者阿古柏、1840年傣族大土司刀盈廷率先反抗英國入侵者、鴉片戰(zhàn)爭時蒙古族將領裕謙在浙江鎮(zhèn)海保衛(wèi)戰(zhàn)中浴血奮戰(zhàn)、1895年云南苗族豪俠項從周率漢苗瑤壯傣各族人民英勇抗擊法國侵略者、1900年回族愛國將領馬福祿率回族騎兵在北京外圍與八國聯(lián)軍激戰(zhàn),都充分展現(xiàn)了少數(shù)民族同胞的愛國情懷。[7]
研究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不難發(fā)現(xiàn),“忠君愛國”在少數(shù)民族道德準則中被置于首要位置,云南省嵩明縣城南的回輝村清真寺內有座紀念碑,碑序開宗明義寫道:“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我國回民,號稱五千萬之眾,為構成中華民族之一環(huán)?!北姆从沉嘶刈鍙拿褡逭J同到國家認同,并與各民族一道為中華民族之生存奮斗的愛國情懷。在少數(shù)民族的一些族譜中也十分強調愛國,《湖北來鳳卯峒向氏族譜》的族訓就明確要求子孫上報國恩、憂國忘家。[8](P1)貴州羅甸布依族土司在《黃氏宗譜》中指出:“沐雨櫛風,鞠躬盡瘁,無非以忠君愛國傳家之意。故祖訓八條,首以忠義開其端……”。[9](P87)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職業(yè)行為的要求是敬業(yè)。在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吃苦耐勞、踏實肯干被認為是美德,人們以勤奮敬業(yè)為榮,以懶惰懈怠為恥。彝族《創(chuàng)世史詩》中說:“種田的農夫,耕作要勞苦,晚睡要早起,干活要出力。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閑時不偷懶,忙時多流汗,精耕又細作,不愁倉無糧,五谷大豐收,吃穿不用愁?!盵10](P204)可見彝族人民歷來以勤勞為榮,以懶惰為恥,把勤農耕、儉持家作為人們的基本行為規(guī)范?,幾濉侗P王教人傳》強調,勤勞才能創(chuàng)造出滿足自己生活所需的物質資料:要有飯吃,就必須“握緊鋤”,勤耕苦讀;要有衣穿,就必須“勤織棉布”;要有錢用,就必須“勤養(yǎng)豬雞”。
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道德建設上對公民的基本要求,強調人們要信守承諾,誠實做人。我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都有重視誠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講誠信、守信用的做人準則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提出的道德準則是相同的。
瑤族人非常講誠信,認為口是心非、說話不算數(shù)是可恥的行為,認為為人信用最可貴,說話不算數(shù)的人,就不是瑤家人。布依族諺語和格言強調要誠實做事、交友以禮——明人不做暗事,交朋結友要禮義相待,這些都反映了布依族為人忠誠的道德標準。彝族人世世代代都特別重信用,把履行契約、信守諾言作為交易活動的基本準則。蒙古族人始終認為只有為人忠厚人才可取信于人。東鄉(xiāng)族所說的“話一出口,石頭落地”,表達的是重然諾。鄂倫春人的諺語“好馬的飛跑靠一鞭之響,好漢的說話是一句就算”,表明守信用是最珍貴的品德。
明代貴州巡撫趙釴所撰的《九夷古事·重信》中載:“漢人有田,皆在山谷中,畏盜不能自耕,必召夷人佃之。夷人既佃,其田遂以為主,盜至力御之,雖眾不避,稻將獲,必入城請主人,主人有他故,則請主婦登場均分之。主人不至,雖饑餒不敢私刈,至于藏之倉廩者,守之尤慎。故貴之居民與士夫皆食獲人之力,必不得已,則告而后徒,其重諾守信,真三代以上之人也。”從這里的記錄中可見我國少數(shù)民族重諾守信的良好品質。
《薩迦格言》反復強調,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誠實守信至關重要,認為說謊言、欺騙他人是不道德的行為,其結果只能是害人又害己:“用謊言欺騙他人,無疑于欺騙自己。倘若一次說假話,再說真話人也疑?!?/p>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友善強調的是公民之間應相互尊重、相互幫助,和睦友好,從而形成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表現(xiàn)出的扶困互助、熱情好客、謙遜禮讓、待人以禮等友善處理人際關系的品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友善完全一致。
謙遜禮讓、寬容大度是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藏族提倡以友好的態(tài)度、和藹可親的舉止與人打交道,以友善的心態(tài)去處理各種事情。在人際交往中,要做到友善、謙和。與他人交往,要將心比心,你希望他人怎樣對待自己,就先應該這樣對待他人。要妥善處理遇到的矛盾和問題,首先要以寬容大度的心態(tài)對待人,因為寬容他人者,人亦寬容之。
扶困互助是少數(shù)民族的基本品格。蒙古族的諺語以“獨木難支屋,孤草難搓繩”來形象地比喻人們互相幫助的作用,認為“孤獨走游的老虎,不如和睦的喜鵲高明”;布依族諺語“人靠人幫,花靠葉扶”,就形象生動地闡明了互助幫扶應該成為做人的基本準則。在西南彝族地區(qū),任何家庭遇到婚、喪、嫁、娶等大事,親朋鄰里都會主動來幫忙,主動來幫忙的人越多就證明主人家在當?shù)氐穆曂礁?,而如果有人故意不去以后就會被孤立。壯族主張鄰里間在春耕時要互相幫助、挨家輪流插秧,認為“各人顧自己,前輩不主張”,因此壯族人在農事上互幫的傳統(tǒng)能世代傳承。
熱情好客、待人以禮更是集中體現(xiàn)了少數(shù)民族的友善。嘉戎藏族定會傾其所有地拿出好酒好茶好菜盛情款待客人。[11]彝族人的友善在其熱情好客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有重要客人來訪,彝族人要像過新年一樣殺豬、煮坨坨肉,并邀親戚一道盛情款待客人,席間還會唱祝酒歌;如果是貴客來訪,彝族人會特意宰殺牛以示對客人的特別尊敬。
尊老愛幼是少數(shù)民族友善品格的又一重要特質。在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有許多尊老的諺語和具體的行為準則,拉祜族諺語以“老樹根多,老人智多”來說明老人閱歷深、智慧多,因此特別值得尊敬;蒙古族諺語以“高山的南麓避風好”來比喻“老年的話語益處大”。在金沙江、瀾滄江流域的彝族村寨中,廣泛流傳的《讓路詞》中稱“跟老人搶道,性如豺狼”。嘉戎藏族家中釀了好酒首先由老人品嘗,每年收割的糧食也得由老人“嘗新”。[11]布依族吃飯讓老人坐上席、喝酒先敬老人、家中有好吃的要先給老人品嘗,這些都表明布依族把對老人的敬重落實在了生活的各種細節(jié)。
[1]段 超. 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實踐[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6).
[2]東人達. 西南彝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諧思想[J].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3]梁庭望. 壯族文化概論[M]. 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
[4]羅家修. 瑪木特依[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5]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彝文翻譯組譯.物始紀略[M](第一集).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
[6]胡起望,范宏貴. 納西族社會與婚姻形態(tài)[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
[7]趙 杰. 少數(shù)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N]. 中國民族報,2011- 08- 26.
[8]張興文. 卯峒土司志校注[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9]劉明華等. 貴州省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倫理道德研究[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1.
[10]赫章縣民委. 彝族民間文學資料(第一輯)[M].1988年匯編本.
[11]嚴木初,焦安勤. 嘉戎藏族民間禮節(jié)文化淺議[J]. 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