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顯軍
(揚州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學而”記疑
孫顯軍
(揚州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學”應是動詞“學習”?!墩撜Z》“學”共有66處,大多作“學習”解。以“學習”解讀“學而時習”,更有助于把握《論語》的主旨:人貴在學,學貴在道、在取友,取友貴在忠恕,忠恕之道貴在教,“學”是貫穿始終的主線。
《論語》“學而”篇;《論語》總綱;孔子思想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開篇,通常解釋為:
孔子說:“學的過程中能夠時時溫習,豈不高興?有朋友從遠方來,豈不快樂?別人不了解卻不惱怒,豈非君子?”
這里,“學”被當成動詞“學習”用。但也有將“學”解作名詞“學術(shù)”、“學說”的,毛奇齡《四書改錯》就說:“學者,道術(shù)之總名?!背虡涞隆墩撜Z集釋》更稱“學是名辭”。近年來也有研究者深表贊同,甚至列出《論語》“士志于道”(《里仁》)、“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為政》),以“道”與“學”為同位詞,故“學”“道”同是名詞,與《莊子·天下》“百家之學”的“學”同義;同時列出《論語》“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述而》)、“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下學而上達”(《憲問》),指出“其中的‘學’都是此義”[1]3。持此之故,而將可以揭開《論語》“秘密”的這一段解讀為:
假如我的學說被時代或社會所接受,那不就太令人高興了嗎?退一步說,假如時代沒有接受,可是有很多贊同我的思想的人從遠處而來,不也很快樂嗎?再退一步說,社會沒有接受,人們也不理解我的思想主張,我也不怨憤惱怒,不也是有道德修養(yǎng)的君子嗎?[2]
如此解讀,“學”遂從“天下之學”一變而成為夫子自己的“學說”“思想”“思想主張”。這樣解讀是不是更確切呢?
“學”字在《論語》正文中共出現(xiàn)了66次。包括《學而》首篇,共49次是孔子自己所說或與孔子緊密相關(guān)。
孔子自己所稱的“學”,大多數(shù)可以肯定是動詞“學習”,具體可以分為4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表明“學習內(nèi)容”的,共9條,分別是: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子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述而》)
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
衛(wèi)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泵魅账煨?。(《衛(wèi)靈公》)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幫硕鴮W《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幫硕鴮W《禮》。聞斯二者?!标惪和硕苍唬骸皢栆坏萌勗?,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季氏》)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弊釉唬骸岸樱≠戎允且?。前言戲之耳?!?《陽貨》)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學《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陽貨》)
以上9條,共15處“學”,除鯉自稱“退而學”2處“學”后省了“《詩》”和“《禮》”,13處分別表示“學文”(3,包括“學于文”2)、“學《易》”(1)、“學(軍旅)”(1)、“學《詩》”(4,包括學《周南》《召南》1)、“學禮”(2)、“學道”(2)。
第二種情況是將“學習”與“思考”并稱,共2條3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wèi)靈公》)
這3處“學”字,與“思考”并列,應是表示“學習”這個活動。
第三種情況是“好學”,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共7條15處,其中13處是孔子說的: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先進》)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乎?”對曰:“未也?!薄熬?!吾語汝。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
這7條中的“好學”之“學”,都既可以作“學習”,也可以作“道術(shù)之總名”解。第一條,舍物質(zhì)享受而求“有道”為“好學”。第二、四、六條“好學”單就本句解為“好道”,并無不妥。第三條“必有忠信如丘”、“不如丘之好學”對舉,“忠信”是部分、“道術(shù)”是總體,“忠信”不如“道術(shù)”也說得通。第七條情況也是如此,將“學”解作“道術(shù)總名”,“仁”“知”“信”“直”“勇”“剛”乃其中一方面,獨獨欣賞部分而不喜歡全部,其“蔽”自不待言。第五條“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學”與“道”同位,解作“道”理所當然。另外,《左傳》“好學”一見,在昭十四年為叔向?qū)n宣子稱晉文公“好學而不貳”;《禮記》兩見,一在《中庸》:“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一在《射義》:“序點又揚觶而語曰:‘好學不倦,好禮不變?!焙笠粭l疏:“‘好學不倦,好禮不變’者,此之所誓,彌精于前。前則雖去孝悌好禮,未能不倦不變?!盵3]2314疏將“好學”解為“孝悌”,“孝悌”是“人之本”、是大道——即此看來,“學”即“道”也。
但是,第一條從“無求”“敏”“慎”“就正”來看,“好學”重在“行”;第二條,《逸周書·謚法解》:“學勤好問曰文?!鼻趯W、好問對舉,“學”意可見;第三、七條,雖有一德,但不愛好學習、不求進益,不免流于一偏,作“愛好學習”解,更貼切;第四、六條,孔子開門辦學,被問及“學生中誰最愛學習(誰最努力、誰學習最突出)”,應是常情;第五條,在堅定信念的情形下,繼續(xù)努力學習以求鞏固,亦不為失?!蹲髠鳌方凇昂V信好學”、《射義》近于“必有忠信如丘,不如丘之好學”,《中庸》解為好學問、好學習其實一也。楊朝明先生《論語詮解》,這7條基本上都解為“學習”——“從實踐中學習”、“不斷向有道德的人學習”,“愛好學習”,“孔子談論自己的勤學”、“喜歡學習”,“不專指學習文化知識”,“好學,學道也”、“好好地學習道”,“虛心好學六種‘蔽’與學習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1]15-311。
第四種情況是從語境看“學”當作“學習”解,共5條7處: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年學,不至于榖,不易得也?!?《泰伯》)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子罕》)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衛(wèi)靈公》)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
第一條,“識”“學”“誨”,是系列動作;第二條,“數(shù)年學習仍不想出仕”;第三條,“學”“適”“立”“權(quán)”,也是系列動作;第四條,“耕”與“學”對舉;第五條,“生知”“學知”“困學”“不學”四層,強調(diào)學以知之,越困越要善于學習,遇到挫折而不肯學習便真為挫折絆倒了。
其余的數(shù)條,先看: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
這一條,要理解“學”,先得理解“固”。按“固”有兩解,一作“固蔽”,一作“堅固”。作前釋,不莊重就少威嚴,努力學習就不會固蔽,一反一正,與下文“主”“無”、“過”“改”一致;作后釋,不莊重就少威嚴,即使學習而難以堅固——心浮氣躁故,學得雖多,也難以持久,一氣呵成,強調(diào)君子自重??梢姡还茉趺唇忉尅肮獭?,“學”作“學習”解,更妥貼。《論語詮解》這一條也解讀為“致力于學術(shù)”[1]10,“致力于”非動作而何?
再看: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衛(wèi)靈公》)
這里“多學”與“一貫”,“學”解為“道”未為不可;但如果聯(lián)系“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解成“多方面學習”,也說得通——其實,“博學”才能“學博”。
至于《泰伯》《憲問》2條:“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薄白釉唬骸抑卜?!’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詮解》在“學而”篇釋與“學之不講”、“下學而上達”同[1]3,至本條則又解讀為“學習好像來不及似的”[1]144、“通過學習謀生的技術(shù)等小道而向上領(lǐng)會天命等大道”[1]265,未免矛盾。事實上,作“學習”解,前一條與“不及”“失之”、后一條與“上達”都系動作,更加自然。
同樣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志于學”固然可以視為“志于道”(《述而》),但考慮到“立”“惑”“知”“順”“逾”等詞,作“學習”解也更自然些。
孔子自稱的“學”有2處當解為“學說”: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
這2條里,“講學”謂宣講“學說”可,謂宣講“思想主張”亦可;“學者”,則是“有學問的人”?!皩W”解作“學說”,組詞較為固定。
“學而時習”之“學”當作何解呢?從“學則不固”(《學而》)、“學而不思”(《為政》)、“學而不厭”(《述而》)、“學如不及”(《泰伯》)、“多學而識”(《衛(wèi)靈公》)、“學而識之”(《衛(wèi)靈公》)、“學而知之”(《季氏》)來看,句式一致,都應統(tǒng)一作動詞“學習”解。
“學而時習”解作“學習并能時時溫習”,也并不影響解讀《論語》的“秘密”。
首先,學是知的前提。在學與思的關(guān)系上,孔子是學思并重的,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但總的看來,“學”是“思”的基礎(chǔ)——“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wèi)靈公》),不學就無以知,無知何以思?不學不知,雖有位何以立?人欲知己,己所知何?——“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里仁》)正因為如此,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述而》),“每事問”(《八佾》),“好古敏以求之”(《述而》)??鬃右簧惨浴昂脤W”自許,認為即便忠信如他者并不如他“好學”,對于學習這事件于他從不擔心。堅持學習是困難的,但如能領(lǐng)會到所學的道的真諦,時時溫習,自然快樂相隨——這也就是所謂“孔顏樂處”吧!
其次,學主要是學道。子夏說:“君子學以致其道?!?《子張》)《學記》稱“人不學,不知道”?!暗馈笔菍W習的最高內(nèi)容和標準。因此首先要立志于道(《述而》);有此志向,就不僅能安貧樂道——“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而且能將“道”當作生命來守護,為它犧牲也在所不惜——“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泰伯》)努力學習,以道自勵,時時回味,豈不高興!
再次,學不能離開友?!蔼殞W而無友,則孤陋寡聞”(《禮記·學記》)但交友要慎,所謂“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季氏》),正直、誠信、見多識廣的人值得交,阿諛奉承、蠅營狗茍、花言巧語的人則“道不同,不相為謀”(《衛(wèi)靈公》)。志同道合的朋友跋山涉水而來,互相切磋、共同提高,豈不快樂!
最后,學才能夠?qū)捜?。孔子思想主張能夠讓人終身銘記、矢志不渝的是什么?對此,弟子們是這樣理解的: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弊映觯T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夫子自己則用一個字來概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恕”則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至此,“學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進而“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最終“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禮記·學記》)——如此或居廟堂之高,或處江湖之遠,又有何怨?
此外,學才更需要教。學與教是共生關(guān)系,有學便須有教,此即“教學相長”、“教學半”(《禮記·學記》)??鬃硬粌H重學,而且重教,認為人的不平等是由后天的習染教化造成(“性相近,習相遠”(《陽貨》));國家要振興必須“庶富后教”(《子路》),否則“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子路》)。因此他創(chuàng)行“有教無類”(《衛(wèi)靈公》),“自行束脩以上,未嘗無誨焉”(《述而》)。孔子真教、能教,最終成其教,弟子三千多有賢者,自己也成為萬世師表。
要而言之,人貴在學,學貴在道、在取友,取友貴在忠恕,忠恕之道貴在教,“學”是貫穿始終的主線,故“學而”確是《論語》之總綱!
[1] 楊朝明.論語詮解[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13.
[2] 楊朝明.論語的成書及其文本特征.論語詮解[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13:14.
[3] 呂友仁.禮記正義(下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314.
(責任編輯:陸 勇)
Doubting on "LearnandReviewitfromTimetoTime"
SUN Xianju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China)
In "learnandreviewitfromtimetotime", the first piece oftheAnalectsofConfucius, the word "xue", which means learning, should be used as a verb and "xue" popped up 66 times intheAnalectsofConfucius, it was used as the meaning of "xuexi" most of the time, which means learn and practice. Unscrambling learning and reviewing it from time to time by means of the word "xuexi", it would b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oftheAnalectsofConfucius: it is precious for a person of learning, and the value of learning is mortal principle and the friendship. The importance of friendship lies in the allegiance and forgiveness, and the only learning could form the quality of allegiance and forgiveness. Learning ran through the whole main idea of the thesis.
LearnandReviewitfromTimetoTime; the piece oftheAnalectsofConfucius; general programme; Confucianism
10.16018/j.cnki.cn32-1499/c.201502014
2015-03-11
孫顯軍(1967-),男,江蘇泰興人,編審,博士,研究方向:中國教育史和中國文化史。
H109.2
A
1671-5322(2015)02-006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