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英,崔曉霞
?
再讀伍爾夫的《出航》——遠離英倫
黃曉英,崔曉霞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陜西 西安 710071)
在現(xiàn)代英國小說中從起航的船上看英國在英國小說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通過反映大英帝國主義的小說《出航》,探討小說《出航》作為20世紀初女性主義旅行文學(xué)的示范之作,其寫作手段中的隱喻,來展示這種寫法對小說的影響。
《出航》;隱喻;逃離
從1859年查理斯狄更斯的《雙城記》到1996年朱利安·巴恩斯的《橫渡海峽》,可以發(fā)現(xiàn)英國作家所堅持的寫作方法:迅速過渡時間——一個橫渡海峽的時間。確實,從起航的船上看英國在英國小說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這尤其在現(xiàn)代英國小說中盛行,當(dāng)用像隱喻這類的比喻來促成其實現(xiàn),離開英倫島的景象是尤其具有迷惑力的。許多現(xiàn)代英國小說家,包括伍爾夫,在他們的小說中都通過描述當(dāng)主人公離開英國或倫敦時所看到的景象來創(chuàng)造出具有象征意義的過渡時間。首先,早在《黑暗的心》中,約瑟夫康拉德曾經(jīng)寫道世界是一條盡頭為倫敦的路;接著,十年之后在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小說《托諾·邦蓋》中,威爾斯描述愛德華沿泰晤士河漂流而下的情景時,倫敦和英國是下沉到地平線上的物體;同時,勞倫斯幾年之后在《戀愛中的女人》也生動地描述過離開英國的情景,勞倫斯寫道:在極深的黑暗處英國變得越來越小。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作家都運用比喻的語言從起航的甲板上來遠遠地描述遠離倫敦或英國的景色,而且都使用隱喻。這些隱喻,從道路的盡頭到浸水的首飾盒,以非常否定的口吻提及英國或倫敦。很清楚地,他們的功能是記下每一本小說的緊要關(guān)頭的轉(zhuǎn)變片刻,并直接告訴我們主人公離開英國的感覺。
在許多情況里,主人公的心理變化是借用具體的旅行過程中一個重要轉(zhuǎn)換點用隱喻的形式來進行表達的。現(xiàn)在,以物質(zhì)來象征心智不是很有報導(dǎo)價值的,早前艾略特定義目的關(guān)聯(lián)時也是這樣解釋的。然而,很明顯地這是許多現(xiàn)代的英國小說家堅持用同一個隱喻來傳達多種多樣地離開英國。盡管伍爾夫很獨特,但在這方面她與康拉德勞倫斯等人類似,她在《出航》中也運用隱喻的手法離開英國,這是為了要給我們在她的故事中提供象征過渡期的生動圖像。本文將運用文本細讀的手法,深入探討造成這一遠離英倫島的過程和原因,探索作者打造這一畫面的目的意義,幫助讀者解讀文章本身。
《出航》是一部反映大英帝國主義的小說,也是20世紀初女性主義旅行文學(xué)的示范之作。全書都是想象的虛構(gòu),小說的場景坐落在大西洋彼岸的南美洲,但卻反映足不出倫敦的弗吉尼亞期待“走向世界盡頭”和一種“心遠地自偏”的心境[1]。小說經(jīng)由瑞秋一次遠洋旅行,通過“女性情誼”和“男性掠奪”的對比,抨擊了以征服和殖民掠奪為主題的“男性帝國主義”,表現(xiàn)女性對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的追索。瑞秋在船上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她渴望得到真誠的愛情,但是在男性的世界里,男性就像是一部載滿權(quán)力的國家機器,也像是在海上追擊捕食的鐵船,使瑞秋感到愛情像是大海中吞噬一切的巨浪,讓人沉浮在死亡的邊緣。難得的是,弗吉尼亞在痛斥男性帝國主義之后,溫婉而細膩的表達了女性的世界觀,一種尋求理解、寬容和體悟的生命追求?!冻龊健凡粌H是一篇游記,它經(jīng)歷了從故園、海上、蠻荒三重地理空間,但也是生命空間的心靈深化之旅;它既不是走馬也不是看花,而是始終凝思和冥想;瑞秋也不只是個游客,而是一位靈修之徒,她懷著一種朝圣者的熱情,極力探索內(nèi)心的真理,從一個純真的少女變成精神上飽經(jīng)滄桑的老婦?!冻龊健分谐錆M了夢境與幻覺,這些豐富的隱喻是用來感應(yīng)心靈之旅的沖擊與波動的,是弗吉尼亞以她“靈視”的心眼所感受到的印象體驗,正如貝多芬組曲(象征自由與歸屬)、陰濕的隧道(比喻內(nèi)心黑暗的角落)、海上追逐的軍艦(象征男性的制度與權(quán)力)、洞穴中的獸身男子(代表性的欲望與侵略)、荊棘四布的內(nèi)河(代表內(nèi)心的掙扎與迷惘)、孤寂的荒原(象征解放、超脫與死亡)。從帶著文明瘡疤的倫敦出發(fā),終于人跡罕至的異國荒野,小說意味著維吉妮亞步上了形上流亡的初始之航,將自己的生命流放于煙漫無邊的曠野,讓自己的靈魂在光明與黑暗的交界中,無助地游蕩。
出航,對于漁民來說,是一種謀生手段,他們走進廣袤無垠的大海,尋找自己的獵物,思量著回程的日期和滿倉。他們是帶著希望出發(fā),具有一定的目的。對于游客來說,是進入一個陌生的世界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離開自己熟知的環(huán)境,或許擺脫原來的痛苦,換換環(huán)境,換個生活,讓心靈得到解脫。
要看伍爾夫如何標(biāo)記遠離英倫的時間片段,讓我們以出航中的三篇文章為重點。
1 首先小說以對倫敦的不討好人的描述打開,瑞秋和海倫登上歐佛洛緒涅號進行泰晤士河之旅時成為了開端。瑞秋和海倫拿出槳劃船,我們看到了從泰晤士河上看倫敦城的第一視野,伍爾夫?qū)懙溃?/p>
帶著幾分猶豫他們信賴了他,讓他取代他們,很快在水上下波動,倫敦縮成兩行建筑物,而這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建筑物像孩子們的積木[2]。
在這里伍爾夫運用比喻手法把倫敦和它的建筑物轉(zhuǎn)變成孩子們的積木,聯(lián)系到玩具,伍爾夫的直喻是建立在倫敦像一個美女,沒有受到很多人的注意,西繁華區(qū)是“在巨大的黑色斗蓬的邊緣上的一個小的金流蘇”,而且路堤是一條狹窄的散發(fā)著各種味道的小路。在這上下文中,當(dāng)讀者讀伍爾夫的這部分時,讀者所有的印象是她減少或限制了人們對城市重要性的理解。當(dāng)作者把城市進行刻意地縮小,并去感觸它時,人們發(fā)現(xiàn)所指稱的倫敦縮小到了供玩耍的概念。在小說的第7章,當(dāng)活動從從倫敦轉(zhuǎn)移到歐佛洛緒涅號是第一個轉(zhuǎn)變標(biāo)記,這時伍爾夫把她的圖像置于一種獨特的用法,她以否定的口吻呈現(xiàn)出倫敦,這揭示了她的人物為什么不顧死活地要離開。更確切地說,因為《出航》是以描述主人公成長過程為主體,伍爾夫的隱喻預(yù)示著瑞秋的國外旅途將告別她的青年時期而走向女人階段。
現(xiàn)代認知科學(xué)的觀點認定直喻和隱喻是在概念上基本相似,當(dāng)更詳細地分析時我們公認伍爾夫的倫敦玩具說是認知語言學(xué)家所稱的一個“圖像隱喻”[3]。當(dāng)閱讀思想從源域映射信息到一個目標(biāo)域時,伍爾夫促使讀者把小孩的積木(源域)印象映射到倫敦河邊的建筑(目標(biāo)域),像這種以專門選擇的方式并置兩個特性項目的圖像隱喻包括“相似處”。也就是說,伍爾夫的描述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在來源和目標(biāo)之間有相似處(因此生動的圖像來源于隱喻的過程)。對于伍爾夫,相似處是基于建筑物和玩具積木之間的外型上的相合性[4]。因此,在河上某一點討論倫敦的實景時積木玩具圖像是使伍爾夫具有如此顯著的直喻,貫穿上下文來看這也有道理:當(dāng)玩具圖像第一次在文中出現(xiàn)時,有了海倫離開兩歲男孩的沉思。因此,倫敦如玩具圖像的隱喻是適合故事的上下文。它使我們對伍爾夫的散文有了形象,而且在修辭方面讓我們以天真的口吻想象倫敦。相比而言,后來在小說中當(dāng)“歐佛洛緒涅號”駛進桑塔海灣的時候,人們對于距離的看法顛倒了過來,正如伍爾夫的講述者告訴我們的,船隊于全景來說像逐漸增加了力量的望遠鏡.
2 返回倫敦,一登上岸,我們得知,海倫和瑞秋離開瑞雷和派柏先生的煩人交談。但是海倫和瑞秋讓讀者再次從河上看到了倫敦:
“女人們頭上纏著面紗,在甲板上走著……。倫敦充滿了一群有著淡黃色流蘇光的燈懸掛在上空,那里有大劇院的燈,長長的街道的燈,顯示家庭溫暖的燈以及高高掛在空中的燈。沒有黑暗會在那些燈之上停留,因為幾百年來沒有黑暗停留在這些燈上。很可怕城鎮(zhèn)似乎應(yīng)該在相同的地點中永遠燃燒;可怕到人們離開到海洋上冒險,把它看作圈起來的墳?zāi)?,永恒地燃燒,永恒地結(jié)疤。從船的甲板上看大城市好似蜷縮著地膽小的人,一個久坐的守財奴。
這部分標(biāo)志著小說的另一個轉(zhuǎn)折點,女人們離開男人到小會客室,這是他們在甲板上剩余旅途的聚會地點,這一步反應(yīng)出小說中性別之間空間上的分隔。像威爾士和勞倫斯一樣,伍爾夫在這里也提到海岸上的光,那是一種希望,是一個目標(biāo)。但是當(dāng)比較起其他的現(xiàn)代主義者作家的時候,伍爾夫在結(jié)束本部分時對倫敦的擬人還是很獨特的[5]。
隱喻讓我們用另一件事來理解一件事,伍爾夫的倫敦是瘦弱且屈腰的人,這是當(dāng)我們依賴擬人的源域描述倫敦的目的域時的解釋。也就是說,當(dāng)我們讀伍爾夫文章時,我們映射到城市上的某些特性是我們用于人的,像是姿勢,經(jīng)濟的習(xí)慣,個人的個性等等[6]。由于倫敦的防御姿勢和不動性,也就是蜷縮著的動作,可以看出作家對倫敦擬人化的隱喻是否定的。這是由于人們?nèi)菀渍J為向上和跑動是比不動的和彎曲的事物要好,所以當(dāng)伍爾夫說到一座像圈起來的墳?zāi)?,永遠地燃燒,永遠地結(jié)疤時,這座城市比一座有著相反特色的城市差得多。在這點,伍爾夫在這里展示了某種隱喻的連續(xù)性。首先,她把倫敦描述得毫無分量,因為它看起來如此小。然后,她把倫敦描述成地位低下,僅僅因為它如此破爛。至于海倫和瑞秋,當(dāng)“人們離開去海上冒險”時,他們愿意離開倫敦的原因似乎很明顯。然而,最吸引人的是伍爾夫的擬人隱喻來自從人的角度對城市的傳統(tǒng)的概念化沒有任何武斷的成分,擬人化的倫敦是一個所謂的“城市是人”的普遍的概念化的隱喻的局部反映。由于我們經(jīng)常把城市想成具有心,動脈,神經(jīng)中心,思想等等,所以這種概念上的暗喻是非常普遍的,不易改變的,很傳統(tǒng)的。伍爾夫的隱喻反映出現(xiàn)了認知科學(xué)的二個核心信念:隱喻對于每天的推論和話語是到處存在的,而且小說中的隱喻時常被分類為更抽象的和更概念的實例化。
3 旅行過程中,在歐佛洛緒涅號駛?cè)氪笪餮笾埃诘?章讀者看到了地中海艦隊的葡萄牙和英國的戰(zhàn)艦。然而,在第2章中,伍爾夫用從西海峽給讀者呈現(xiàn)了最后的景象:
“他們跟隨海倫到了甲板上,所有的煙和房子已經(jīng)消失,船駛向廣闊的大海,雖然在早光中蒼白但很清楚。他們離開了坐落在泥土上的倫敦,一條非常薄弱的影子在地平線上逐漸變小,薄得支撐不了巴黎,而巴黎仍然坐落在其上。他們避開了路,避開了人,極為高興他們的自由?!盵7]
派珀先生對以次充好的修路業(yè)的惡罵有了對于道路的提及,當(dāng)擬人化城市(“離開”“坐在泥土上”)的同時,從上面我們感覺到英國是一所需通過旅游逃脫的監(jiān)獄,這正是由于出現(xiàn)多個“避開”所顯現(xiàn)的。有趣的是,如此闡釋其含意是非常重要的,對監(jiān)獄的隱喻中,搭乘歐佛洛緒涅號的旅游者是逃亡者的相應(yīng)對象,而那些留在英國的是囚犯。相反,當(dāng)海倫說“你一遇見了中產(chǎn)階級的一個英國人,你就意識到某種非常討厭的感覺;你一看見在多佛港口上面褐色新月型的房子,你也有同樣的感覺”,于是真正對英國的厭惡就清楚地呈現(xiàn)出來了。從這些例子,可以公平地說伍爾夫認為英國是人們所要離開的監(jiān)獄,這一觀點一點也不難以理解。
到目前為止現(xiàn)代作家通過隱喻批評社會,這種隱喻是以極為否定的口吻來分析倫敦或英國之類的目標(biāo)域。在遠航中,如果“監(jiān)獄”是伍爾夫的人物要離開的地點,那么任何的目的地都不可避免地變成一個較好的地方,這也許是伍爾夫的意見。如果如此,那么她通過她那精煉的比喻語言成功地做到了,她在小說中從把桑塔之旅看成逃離英國完全關(guān)系到讀者了解瑞秋受阻的個人發(fā)展[8]。也就是說,正如伍爾夫用隱喻來批評倫敦和英國,作為讀者我們使用隱喻來理解小說,組織我們的閱讀,最后最起碼要知道故事所要呈現(xiàn)給我們的東西。換句話說,腦海里帶著“英國是監(jiān)獄”來讀完小說,是要用隱喻作為理解小說的啟發(fā)以及用隱喻作為語言學(xué)家埃文所稱的理論建構(gòu)的啟發(fā)教育法。也就是說,遠離英國去旅行是瑞秋為自由而戰(zhàn)的象征,理解這一事實是把小說看成暗示了英國是一座要通過旅行來逃脫的監(jiān)獄,同時允許用隱喻來構(gòu)建小說中的理論。
如一些評論調(diào)查所顯示,這種旅行隱喻確實對于小說的理解有啟發(fā)作用。有些作家認為,標(biāo)題中的“出”字只是航行的實際方向,而旅程是內(nèi)心的;同還有些作家認為當(dāng)伍爾夫用古老的海航之旅作為靈魂的旅程時,她就已經(jīng)推翻它多年來的意義;當(dāng)然也有作家認為死亡是瑞秋從一個限制的群居的世界唯一真正的逃亡。在1983時,歐洲一些作家認為在許多現(xiàn)代主義者小說中都把旅行主題看作最重要的主題,無論地理的,精神上的,心理學(xué)的,或智力的都是非常重要的主題。這些想法都是為了那種把旅行當(dāng)做逃亡最后變成隱喻性地通向概念上的自我的心理過程(Lakoff),這同時意謂著像伍爾夫這類的現(xiàn)代主義小說家的大部分作品和闡釋都沿用了一個式樣。他們事實上比我們意識到的更有原則性,因為我們在讀文學(xué)作品時,無論是日常世界還是假想世界,我們通常把生活概念化成旅程。因此,把瑞秋的旅程看作從英國這座監(jiān)獄里逃亡和一次自我發(fā)現(xiàn)之旅是根本地從小說中所定義的隱喻去認識小說,最終我們也發(fā)現(xiàn)生活是一次旅程。沒有過多地解釋,作為概念上的暗喻“生活是旅程”清楚地解釋了我們最基本的理解生活的方式,例如,用“離開”意謂“死”,這在文學(xué)作品中如同在日常生活中一樣真實。
許多現(xiàn)代主義小說,從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到勞倫斯的《戀愛中的女人》到伍爾夫的《出航》,完全體現(xiàn)了生活是一個旅程這種隱喻。這些作家促使我們把這普遍的隱喻和每個故事中的人物聯(lián)系在一起,使每個目的域通過稱為映射的認知來聯(lián)系兩個不同域成為所建立的參考框架。為什么這么多現(xiàn)代主義者把他們的故事設(shè)定在國外? 答案是:實際的旅程是心理旅程的隱喻。同時由于旅游業(yè)本身是文化帝國主義的部份,所以當(dāng)旅程本身需要通過其他國土地時,旅行的主題趨于錯綜復(fù)雜。而在國外的英國人行動正如他們在英國,所以在船上就像在家一樣,但是不能輕易地拋開監(jiān)獄。這正如在伍爾夫的作品中,她所選擇的場景可以使主人公們從遠處嚴厲地批評英國,但同時在小說中又感到有一種“空間的混亂”感以及在旅行結(jié)束前感到旅行是無助的。這些評論揭露出正如旅程不是一帆風(fēng)順,達成個人的成熟也一定有波折,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旅程都充滿了各種意外。正確地解讀文本本身,及其語言所具有的修辭特色,對于讀者充分理解原作具有很大幫助。
[1] 蔣虹.“精神頓悟”與“中藥瞬間”[J].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1(5):16.
[2] VIRGINIA W.The Voyage Out[EB/OL].(2012-04-24)[2014-12-10].http://www.amazon.cn/The-VoyageOut-Woolf-Virginia
/dp/B007Q27ZCG.
[3] LAKOFF G,TURNER 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9:189-192.
[4] 李乃坤.伍爾夫作品精粹[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56-68.
[5] BRADBURY M,MACFARLANE J.Modernism:A Guide to European Literature[M].New York:Penguin,1991:326-330.
[6] BETH R D,EILEEN B.Virginia Woolf:Texts and Contexts: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Fifth Annual Conference on Virginia Woolf[M].New York:Pace University Press,1994:204-220.
[7] Virginia Woolf.A Room of One's Own & The Voyage Out[M].Hertfordshire:Wordsworth Editions Ltd.,2012:335-350.
[8] 秦紅.心靈之旅[J].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2(5):58.
The Rereading of Woolf's “The Voyage Out” ---Escaping from United Kingdom
HUANG XIAOYING,CUI XIAOXIA
In modern British fiction, setting sail places an important role for writers and readers to see the UK from the boa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metaphor in the novel “the Voyage Out” by Virginia Wolf and shows the effect of this kind on the writing of her novels.
voyage; metaphor; escaping
I561.074
A
1008-472X(2015)03-0106-04
2015-01-19
黃曉英(1973-),女,陜西西安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英語教學(xué)法、英漢筆譯方向研究;
崔曉霞(1965-),女,陜西戶縣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語篇分析、文體學(xué)方向研究。
本文推薦專家:
王淑麗,渭南師范學(xué)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認知語義學(xué)。
楊納讓,西安電子科技大學(xué)外語學(xué)院,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xué)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