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濤
(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0234)
當代中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擔當*
牛 濤
(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0234)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通過傳播,內化為人們明確的價值認同,升華為自覺的價值實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文化產業(yè)成為文化產品生產和消費的重要路徑。價值是文化的內核,文化產業(yè)具有經濟屬性,但要把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屬性放到首位。資本追求自我增值最大化的邏輯、外來文化商品的涌入,給我國文化產業(y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擔當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社會主義中國要實現(xiàn)文化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必須要對資本本身和外來文化商品進行揚棄。在加強外部監(jiān)督管理的同時,調整自身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更有效地傳播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文化產業(yè);文化產品;文化商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提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首先是對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應然價值取向的哲學概括,其次是對社會主義制度下人們自發(fā)的價值行為中彰顯的價值性內容的凝練升華。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如何將人們模糊的價值認識內化為明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自發(fā)的價值行為升華為自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行動。
價值是文化最核心的要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內化離不開文化的力量。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始終處于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之中,人們在消費各種文化產品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其所蘊涵的價值性內容的影響,形塑或調整自己的價值認同。因此,文化產品的生產和使用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內化的重要路徑。
對文化產品進行類型性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它包括市場性文化產品和非市場性文化產品兩大類。非市場性文化產品是由非市場性主體(如政府、非營利基金等)提供人、財、物等生產要素,不參與市場交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如義務教育、文化下鄉(xiāng)、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科普活動、社區(qū)文化等。市場性文化產品是指在其生產過程中引入資本的力量提供生產要素,以商品形式進入市場參與交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當前我國已初步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將“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文化產品的生產同樣要引入資本和市場的力量。正如《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所言:“要加快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推動文化產業(yè)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yè)?!币虼?,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內化離不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與繁榮。
文化產業(yè)生產出的文化產品,要在參與市場交換的過程中體現(xiàn)其價值和使用價值,具有商品屬性,可稱之為文化商品。作為文化商品,資本深深介入了其生產過程中。資本的邏輯是要實現(xiàn)自身最大化的增值,它要求文化商品在屬性方面能夠通過交換最大化地實現(xiàn)自身利潤。若沒有有效的規(guī)約機制,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文化市場繁榮,而文化商品的價值承載功能卻弱化的現(xiàn)象。如何既充分利用資本和市場的力量生產數(shù)量更多、形式更多樣、更易為群眾所接受的文化商品;同時又保證其價值承載功能的實現(xiàn),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文化市場的發(fā)展和繁榮在人民大眾中得到傳播內化,成了當前需要我們深入探索的課題。本文從文化商品的屬性和價值性內容分析入手,探索基于文化市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路徑。
文化商品是文化產業(yè)的產物,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經濟形態(tài),文化產業(yè)是文化創(chuàng)作與產業(yè)化生產方式的結合體,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形成和發(fā)展,既具備文化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又具備社會屬性。文化商品是人們創(chuàng)造出來用于交換的文化產品,其大規(guī)模生產形式即為文化產業(yè)。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形態(tài),文化商品既有一般意義上商品形態(tài)的共同特征,又有其自身與生俱來的獨特性。
首先,文化商品作為商品,具備商品的一般經濟屬性。馬克思曾將商品界定為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用來交換的文化產品“是作為商品而不是作為使用價值來生產”[1]。從價值的層面來看,文化商品中凝結著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但這種價值在文化商品中以一種特殊的形態(tài)存在著。“生產商品的時候,也可能有兩種情況:(1)生產的結果是商品,是使用價值,它們具有離開生產者和消費者而獨立的形式,能在生產和消費之間的一般時間內存在,能在這段時間內作為可以出賣的商品而流通,如書、畫以及一切脫離藝術家的藝術活動而單獨存在的藝術作品。(2)產品同生產行為不能分離,如一切表演藝術家、演說家、演員、教師、醫(yī)生、牧師等。”[2]在這里,文化商品以兩種形式表現(xiàn)自己的價值:物態(tài)的產品和非物態(tài)的服務。無論以何種存在形態(tài)表達價值,作為文化市場上流通的商品,文化商品生產的目的是為了交換,其價值要通過交換來實現(xiàn)。文化商品的消費者通過交換獲得消費的權利,文化商品生產者則以此來體現(xiàn)文化商品的經濟價值,使其投入得到回報,從而保證文化商品生產的可持續(xù)性。
其次,文化商品作為一種精神產品,具有強烈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屬性。文化商品的消費過程及其結果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層面,承擔著知識的教化、社會主流價值的傳播、社會精神的激勵、大眾行為的導向等功能。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精神文化產品,文化商品反映一定社會特定階級和階層的利益和意志,潛移默化著受眾的價值認同、道德認知、思維方式等,進一步影響整個社會當時或今后的觀念體系。正如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言:“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盵3]
在文化商品中,內在包涵的經濟屬性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屬性分別對應著市場的邏輯和文化本身的邏輯。市場的邏輯強調交換價值的謀取,追求資本利潤的最大化;文化本身的邏輯強調生產的目的在于承載價值、傳承文化、為人自身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服務。這二者間的關系需要合理地協(xié)調,避免可能的沖突。這就要求我們既充分利用資本和市場的力量實現(xiàn)文化生產量的繁榮和形式的多樣,又要明確文化生產的根本目的,確保其發(fā)揮社會意識形態(tài)屬性,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在社會的觀念體系中,最核心的就是核心價值觀,失去價值內核的文化商品生產,無論量的繁榮還是形式的多樣,都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因此,強調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社會核心價值融入就成了題中應有之義。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破除了人們對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各種疑慮。當年,中共中央頒布《關于加快第三產業(yè)發(fā)展的決定》,第一次以黨的文件的形式將文化生產納入第三產業(yè)的范疇。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fā)展方向,為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和政策的支撐。2000年,中國共產黨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個五年計劃建議》中強調:“完善文化產業(yè)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薄霸趪覒?zhàn)略需求層面上,第一次把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統(tǒng)一在一個具有廣泛的產業(yè)關聯(lián)性的產業(yè)戰(zhàn)略形態(tài)上,這就使得這一決策在未來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盵4]200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強調:“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边@里明確提出了先進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問題,強調了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價值擔當。2013年,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強調:“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tǒng)一。”“堅持政府主導、企業(yè)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边@既明確了文化發(fā)展的社會效益和價值承載責任,又堅持了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路徑。
在相關政策和理論的指導和支撐之下,我國的文化產業(yè)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1992年之前,是我國文化消費初步興起的階段,文化產品市場性的生產和經營活動開始出現(xiàn),初步體現(xiàn)文化產品的經濟屬性?!?978年我國已有圖書出版社200多家,年出版圖書品種1.5萬種,總印數(shù)33.74億冊,到1986年,出版社增加到446家,比1978年增長了1倍以上,出版圖書品種5.2萬種,總印數(shù)52.03億冊,與1978年相比均有了大幅度的增長?!盵5]但作為一個經濟形態(tài)的文化產業(yè)尚未形成。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方向,文化相關管理體制、經營機制開始改革,調動了社會各方面力量投資面向市場、以產業(yè)形式進行文化生產的積極性。2001年,中國加入WTO,在與外來文化產業(yè)的激烈競爭中,我國文化產業(yè)在學習中成長?!皳?jù)國家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自2004年以來,我國文化產業(yè)增加值增長速度均高于同期GDP增長速度,平均年增加值1000億元左右,增長幅度15%—20%,占GDP比重年均提高0.15%。特別是2009年1—5月份,文化產業(yè)平均增幅達17%?!盵6]近年來的發(fā)展如下圖所示。
數(shù)據(jù)來源:2014-12-18《光明日報》
從前述我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政策變遷過程來看,經歷了一個從為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正名,到意識到并強調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社會效益,強調其意識形態(tài)屬性的過程。我國自黨的十四大以來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fā)展方向,既要大力發(fā)展市場經濟,又要強調其社會主義性質。因此,我國的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當前這種責任主要體現(xiàn)為創(chuàng)作和生產出既在內容上充分承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在形式上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文化商品。這樣的文化產品使人民群眾在文化消費的過程中,能通過具體的形象塑造和美的感染力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化、激勵和鼓舞,從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霸谌藗兿M令人著迷的新聞娛樂產品過程中,這些產品起著思想灌輸和思維操縱的作用。由于更多社會階級中的更多個人,能夠得到這些給人以好處的產品,因而它們所進行的思想灌輸便不再是宣傳,而變成一種生活方式?!盵7]當前,文化產業(yè)已成為我國文化生產的主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想通過文化產品傳播,必須融入到文化產業(yè)的生產過程之中。
我國當前的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從量的角度來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從價值擔當?shù)膶用鎭砜矗媾R著嚴峻的挑戰(zhàn),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首先,將文化作為一種產業(yè)經營,文化商品的生產者作為市場經營的主體,講求成本核算,強調資本投入的回報,往往可能會將市場導向異化為銷售量導向,為提升產品銷售量,片面迎合消費者低俗的感官刺激等需求,生產含暴力、色情等內容的文化產品。這不僅會消解文化產品應有的價值擔當,還會反過來直接破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內化。其次,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成熟完善,單純的市場調節(jié)也很難在文化精神產品生產方面實現(xiàn)資源的合理配置。一些群眾需要但不會立刻帶來資本收益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往往會缺少供應。這不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群眾日常文化生活中的滲透,需要黨和政府充分發(fā)揮其文化職能,調配資源,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再次,我國加入WTO以后,相當部分的外來文化產品涌入我國。發(fā)達國家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時間較長,擁有一套發(fā)達的資本運作體系和成熟的文化商品表現(xiàn)形式,具有相當強的市場號召力,這對我國的文化產業(yè)形成了巨大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的核心在于外來文化產品在其多樣化的形式背后,蘊含著建立在私有制和自由主義傳統(tǒng)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內容可能會在人們文化消費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價值認同,不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內化。為此,我們提出如下解決問題的路徑。
首先,對當前文化產業(yè)的產品也就是文化商品的價值性內容進行全面的實證調研。分析外來文化商品和本土文化商品的市場占有率狀況,對市場接受度較高的外來文化產品分析其藝術表現(xiàn)形式。對本土文化商品分析其蘊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狀況,對很好地蘊涵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文化商品,調研其在大眾中的接受度狀況,分析其價值觀內容的表現(xiàn)形式,思考價值觀內容的表現(xiàn)形式和大眾接受度之間的內在規(guī)律。其次,針對外來文化產品的價值和市場雙重挑戰(zhàn),強調政府相關職能的發(fā)揮,合理地管理和控制文化交流,建立進口文化商品的審查機制,實現(xiàn)數(shù)量和內容的有效調控。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交往上的閉關鎖國,針對那些市場接受度較高的外來文化商品,要在交流過程中學習,學習其資本運作手段,學習其特定價值內容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再次,在前期調研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在自身文化商品內容與形式建設方面,探索符合我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要求的價值傳播方式。當今世界文化產業(yè)傳播社會核心價值內容具有滲透性和隱蔽性的特點?!耙徊坑捌械膬r值理念需要老百姓進入影院觀看后才有實現(xiàn)的可能。如果觀眾不進影院,社會效益從何談起。讓老百姓進入影院是第一位的,電影生產中要先把電影當成商品看待,吸引老百姓進入影院,電影的宣傳教育等社會效益才能真正體現(xiàn)。”[8]因此,文化產業(yè)的價值擔當要由灌輸轉為潛移默化地引導啟發(fā),以文化商品的消費者為中心,研究其接受特點,努力調整自身表現(xiàn)價值內容的形式,實現(xiàn)讓大眾喜聞樂見、潛移默化的目的。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1.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5.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870.
[4]江藍生,謝繩武.2001—2002年:中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1.
[5]陳立旭.當代中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歷程審視[J].寧波黨校學報,2003(3):49.
[6]陳少峰,朱 嘉.中國文化產業(yè)十年(1999—2009)[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15-16.
[7][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意識形態(tài)研究[M].張 峰,呂世平,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12.
[8]韓永進.新的文化發(fā)展觀[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140-150.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Niu Tao
(ZhejiangFinancialCollege,Hangzhou310018,China;Shanghai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need to be transmitted, internalized into people′s specific identity of value and promoted as people′s practice out of self-consciousness. Under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cultural industry becomes the important path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cultural products. Value is the core of culture,and the cultural industry has economic attribute, but we should put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first place. The fact that the logic of capital is to pursue their own maximum growth, with the influx of foreign cultural products, has brought huge challenge to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ultural industry.For the socialist China to realiz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we must sublate capital itself and the external cultural goods. At the same time,we have to strengthen external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adjust their own art form,in order to more effectively transmit and internaliz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cultural industry;cultural products;cultural commodity;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基于大學生文化消費的國家文化安全研究”(12YJC710049)的階段性成果。
2015-04-02
牛 濤(1979-),男,安徽蒙城人,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講師;上海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6.002
G124
A
1008-6285(2015)06-0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