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繼明
(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云南 昆明 650228)
依憲治國是對依法治國的升華和發(fā)展
況繼明
(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云南 昆明 650228)
本文緊緊圍繞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依憲治國,回顧了清末、中華民國、新中國不同歷史時期探索法治道路的艱難歷程。憲法為我國經(jīng)濟建設和社會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基礎,憲法是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依憲治國是對依法治國的升華和發(fā)展,是中國從“人治”走向法治的重要里程碑!本文分別論述了憲法實施,司法改革,防止冤假錯案、保障人權,加強生態(tài)文明建設、開展環(huán)境司法等熱點問題,提出了在司法實踐中切實貫徹實施憲法和落實依憲治國的若干建設性意見。
依憲治國;憲法實施;司法改革;保障人權;生態(tài)文明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健全憲法實施和監(jiān)督制度。憲法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xiàn),是通過科學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zhí)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zhí)政。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yè)事業(yè)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并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一切違反憲法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和糾正?!眻猿忠缿椫螄@是新中國法治史上的一塊重要的里程碑!
(一)晚清的三次改良運動是在尋覓中國現(xiàn)代文明和法治的出路
晚清的三次改良運動雖然失敗,但是都不同程度地推動了中國社會的向前發(fā)展。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和壯大,從而推動了生產(chǎn)力的向前發(fā)展,使資本主義經(jīng)濟成分有所增長,為辛亥革命積蓄了反封建的力量;維新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啟蒙運動:戊戌變法的思想旗手康有為、梁啟超,他們是這場變法的精神領袖。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應該說,在思想理論的準備和宣傳上,都做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為這個運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然而,無論是公車上書也罷,建立學社也罷,以及后來的行走軍機處也罷,都主要是在發(fā)表言論、提供方案的范圍內行動。這一切,在中國思想史和政治史上,誠然發(fā)出過耀眼的光芒,在當時沉悶壓抑的思想、政治界中所發(fā)生的震撼,極大地解放了中國民眾特別是知識分子的思想,提高了國人的憂患意識,進一步探索國家、民族的出路;立憲運動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法制建設,通過五大臣的出國考察,沈家本起草了大清帝國的民法、商法、刑法和訴訟法的草案,[1](P70)使國人對憲政有所了解,對現(xiàn)代法制有所認識,為中華民國時期的立法做了前期鋪墊。三次改良運動都極大的沖擊封建社會的最后底線,瓦解了滿清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出國深造的大批留日、留美學生投奔了國父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陣營或者梁啟超領導的改良派陣營,日后成為革命黨或者維新派的中堅力量,為辛亥革命提供了干部資源;特別需要肯定的是,三次改良運動的主要領軍人物基本上都是懷著救國救民、富國強兵、推行憲政的良好愿望,有的甚至用生命和鮮血來喚醒民眾(如譚嗣同等六君子),盡管他們身上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歷史局限性。滿清王朝不僅不與時俱進反而倒行逆施做垂死掙扎到頭來只能是自掘墳墓!據(jù)此筆者認為,清末的三次改良運動均為祖國的現(xiàn)代工業(yè)和法治做出了基礎性鋪墊。
1894年發(fā)生的中日甲午海戰(zhàn)就進一步證明了這場戰(zhàn)爭的勝負是由中日兩國的國家制度決定的。日本通過1868年的明治維新確立了君主立憲的政體,日本從此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而中國在滿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下,閉關鎖國,夜郎自大;晚清已經(jīng)走到窮途末路,到了遍地盜賊蜂擁、貪官污吏、民不聊生的地步。
(二)中華民國時期的法治建設
辛亥革命誕生的南京臨時政府推進了中國的法治進程。南京臨時政府重視依法治國,在存續(xù)的三個月內,頒布了30余件法律、法令,揭開了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法制的新篇章。
1.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具有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件,共7章56條。7章分別是《總綱》、《人民》、《參議院》、《臨時大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國務員》、《法院》、《附則》。它以孫中山民權主義為理論基礎,吸收西方資產(chǎn)階級國家“主權在民”、“三權分立”、“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平等自由”等憲法原則制定,集中反映了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精神。
(1)《臨時約法》確認中華民國是民主共和國
《總綱》規(guī)定:“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第1條)?!爸腥A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第2條)。在編纂體例上,將《人民》一章列于《參議院》和《臨時大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兩章之前,以示“主權在民”,“民權”至上的思想。以根本法形式宣告“朕即國家”的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的誕生。
(2)《臨時約法》仿效歐美建立“三權分立”政治制度
《總綱》規(guī)定:“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tǒng)、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tǒng)治權”(第4條)。第3至第6章規(guī)定:以參議院行使立法權;臨時大總統(tǒng)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公布法律;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tǒng)負其責任;法院、依法律審判、刑事訴訟。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隸于參議院、臨時大總統(tǒng)、國務員、法院,使之相互監(jiān)督制衡,防止個人獨裁,徹底否定了君主集權專制政體,體現(xiàn)了民主精神。
(3)《臨時約法》具體規(guī)定了人民權利義務和私有財產(chǎn)權
《人民》一章規(guī)定:“中華民國人民”享有“一律平等”的權利,“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qū)別”(第5條)。享有身體、家宅“保有財產(chǎn)及營業(yè)”,言論、著作、游行、集會、結社等自由權,也有納稅、服兵役的義務。有史以來首次以憲法形式賦予資產(chǎn)階級“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博愛”等民主思想以法律效力,公開否定了自古以來尊卑有等、貴賤有別的等級特權制度,沖破了君臣父子、“三綱五?!?、封建禮教的精神枷鎖,具有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性和一定的人民性?!氨S胸敭a(chǎn)及營業(yè)之自由”肯定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的合法地位,沖擊了“重農(nóng)抑商”的傳統(tǒng)政策,反映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愿望,有歷史進步意義。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與近代中國其他憲法相比,具有自己的歷史特點,明確顯示出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限制袁世凱專權、保衛(wèi)共和的意圖。
2.南京臨時政府的司法制度
(1)建立新型的司法機關
為貫徹三權分立,實現(xiàn)司法獨立的資產(chǎn)階級法治原則,中央設“臨時中央審判所”(亦稱“裁判所”),作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依《修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guī)定,裁判所由臨時大總統(tǒng)征得參議院同意之后設立,《臨時約法》改稱法院,由臨時大總統(tǒng)和司法總長分別任命的法官組成。地方審判機構的設置未及制定新法,暫沿清末司法改革后的體制,稱“審判廳”,分縣、府、省三級,行四級三審制。[1](P76)
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干涉。各級地方審判廳內設同級檢察廳,行使監(jiān)督之權。為根本改造司法機關,臨時政府法制局擬定了《法官考試委員會官職令》,《法官考試令》草案,要求所有司法人員,必須經(jīng)法官考試合格,方能使用。規(guī)定:“法官在任中不得減俸或轉職,非依法律受刑罰宣告,或應免職之懲戒處分,不得解職?!睆亩_保司法機關不受干涉,獨立行使職權,一改過去行政干預、操縱司法狀況。
(2)改革審判制度
臨時政府仿照西方文明的審判方式,對專制野蠻的封建審判制度加以改革,其主要內容之一是廢除刑訊體罰。刑訊為傳統(tǒng)法律確認的制度,蹂躪人權,枉縱之獄叢生,乃封建苛政。臨時政府為“提倡人道,注重民生”,保障人權,認為必須立即廢除,并陸續(xù)頒布《大總統(tǒng)令內務司法兩部通飭所屬禁止刑訊文》、《司法部咨各省都督停止刑訊文》、《大總統(tǒng)令內務司法部通飭所屬禁止體罰文》。宣布:“不論行政司法官署,及何種案件,一概不準刑訊……其從前不法刑具,悉令費毀?!庇芍醒胨痉ú侩S時派員巡視各地,若有濫用刑訊體罰的“不肖官吏”,定予嚴懲、革職,并治以應得之罪。
(3)制定律師制度
為確保訴訟當事人合法權益,南京臨時政府在草擬《中央裁判所官職令草案》的同時,仿照西方國家律師制度草擬了《律師法草案》。事實上,律師辯護制度,公審制度,陪審制度,在臨時政府司法實踐中已經(jīng)采用,如審理江蘇山陽縣令擅殺案,就由司法部派出精通中外法律的官員承審,由知名人士陪審,并允許聘請辯護士到庭辯護,在中國司法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上述律令,因臨時政府存在時間短暫,大多未及實施,但其除舊布新之功是不能抹殺的。
南京臨時政府法制建設功不可沒。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南京臨時政府所制定頒布的一系列法律法令,較之傳統(tǒng)王朝,對中國社會做出了無可比擬的貢獻。臨時政府的法制具有鮮明的反封建專制的進步性,給幾千年封建法制籠罩下的中國帶來了一線新的曙光,民主共和、主權在民、平等自由、保障人權、司法獨立、法制原則等等開始深入人民,體現(xiàn)了民主主義思想和現(xiàn)代法律觀,對提高人民民主覺悟,爭取人權,維護國家尊嚴,具有很大啟蒙作用,意義深遠。為今天的依憲治國也提供了歷史和法治的借鑒。
其后,在孫中山法制思想指導下制訂了《六法全書》?!读ㄈ珪肥侵袊鴼v史上第一部按照西方法制理論所指定的法律大全。六法包括憲法、民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和行政法?!读ㄈ珪返臍v史意義在于它放棄了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的法律體系,改變了法的觀念,接近了現(xiàn)代的制度文明。并為現(xiàn)代法學的興起提供了可能性。[2](P218)
雖然中華民國時期在立法和司法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受到多年戰(zhàn)亂的影響,法治的成效沒有預期的理想。
(三)新中國的法治進程
1.憲法為我國的經(jīng)濟建設和社會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是1954年9月20日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討論和修改,并由1197名代表以無記名投票方式表決通過的?!拔逅摹睉椃ǔ浞煮w現(xiàn)了人民的意志,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定型化、法律化,成為團結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強大武器。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五四”憲法的制定,標志著新中國正在向法治社會前進。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一度形成了依法辦事,尊重公民的基本權利,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依法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分子的良好局面。人民法院還復查糾正了一部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冤、假、錯案。因此,全國各族人民群眾更加熱愛中國共產(chǎn)黨,更加相信人民政府,從而煥發(fā)出巨大的熱情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50年代后期,“左”的錯誤思想開始抬頭,不尊重“五四”憲法確定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原則,不尊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大搞階級斗爭和政治運動。在1957年“反右”斗爭和大躍進年代,公、檢、法三機關只講協(xié)作,忽視互相制約,有的案件從追查、預審、起訴到審判均由一人全部包干辦理,甚至不審就判,造成許多冤、假、錯案。到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左”的錯誤發(fā)展到了極為嚴重的程度,公、檢、法機關被砸爛,林彪、江清兩個反革命集團肆無忌憚地踐踏“五四”憲法,破壞人民法院的審判原則和審判制度,推行封建法西斯專政,殘酷迫害廣大干部、知識分子和群眾,以莫須有的罪名將成千上萬的干部、群眾送進監(jiān)獄或迫害致死;強調“群眾專政”,設立各種“專案組”審理案件,有的地方甚至讓小學教師、農(nóng)村基層干部來審判案件。什么民主、法治,什么憲法,什么人民代表大會,全部被拋棄。一部體現(xiàn)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原則的“五四”憲法,雖然沒有宣布作廢,但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一張廢紙,這是值得永遠記取的沉痛的歷史教訓。鄧小平同志曾經(jīng)語重心長地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保?](P146)“我們過去發(fā)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4](P333)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實現(xiàn)了偉大的歷史轉折,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我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生活都有了新的巨大的發(fā)展。為了調動億萬人民群眾參加經(jīng)濟建設和管理國家的積極性,為了維護公民的各項民主權利和自由,為了繼續(xù)推進政治體制和經(jīng)濟體制的改革,為了充分發(fā)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作用,進一步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迫切需要制定一部新憲法。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了新憲法即“八二”憲法?!鞍硕睉椃ㄊ蔷哂兄袊厣衔覈鴩榈膽椃?,它是“五四”憲法的繼承和發(fā)展,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四部憲法中最好的一部憲法?!鞍硕睉椃C布實施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于1988年4月、1993年3月、1999年3月、2004年3月14日先后四次修正,使憲法更加符合我國的國情和適應社會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
依照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又制定了許多法律,如民事方面的法律,刑事方面的法律;既有實體法,也有程序法;既有公法,也有私法。通過人大的立法,使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趨健全,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有了法律保障,經(jīng)濟建設和行政管理也逐步納入了法治的軌道。30多年來,在“八二”憲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則的指引下,對于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保證公民的基本人權,推動改革開放和經(jīng)濟建設,促進市場經(jīng)濟的建立和發(fā)展,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保障社會的長治久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憲法是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
制定“八二”憲法至今已經(jīng)30多年了。經(jīng)過30多年的努力,逐步實現(xiàn)了三大轉變,一是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yōu)椤耙越?jīng)濟建設為中心”;二是由計劃經(jīng)濟轉變?yōu)槭袌鼋?jīng)濟;三是由“人治”逐步走向法治;比起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30年,顯然是有了長足的進步,經(jīng)濟建設和法治建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明確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規(guī)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第一款。如今黨中央又明確提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zhí)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zhí)政。這是對依法治國的升華和發(fā)展,是中國共產(chǎn)黨高度重視法治、建設法治國家的鄭重宣言!
中國經(jīng)歷了清末的法制改革、中華民國時期的法制建設和新中國的法制建設,雖然都不同程度地推動了中國走向法治的歷程,但由于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太長,封建主義和“人治”的影響根深蒂固,就像自然界的物體既有慣性一樣,始終沿著其原來的軌道運行。封建主義“人治”的巨大慣性給中華民族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大包袱,中國從“人治”走向法治步履艱難。能夠在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中確認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治國方略,黨中央又適時提出依憲治國,這是中國人民經(jīng)歷了漫長的封建專制壓迫、飽嘗了“人治”的苦果做出的歷史性選擇,是中國從“人治”走向法治的重要里程碑!
憲法的司法化,是指憲法規(guī)范在司法領域獲得普遍尊重,并由法院加以適用的過程。作為法律的憲法由司法機關適用,是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征。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現(xiàn)行憲法未能在司法實踐中適用。因此,憲法的司法化對我國當前堅持依憲治國具有極為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憲法司法化的根據(jù)
1.憲法的法律性是憲法司法化的前提
憲法是法律,在今天看來,應是不言而喻的。作為現(xiàn)代國家法律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憲法是調整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之間基本關系的法,其法律性是指憲法與其他法律所共有的本質屬性,是憲法作為法律所必須具備的一般性質,其中最重要的當屬憲法的規(guī)范性、可操作性和強制性。憲法的法律性意味著:第一,憲法和法律一樣,都是強制性規(guī)范,憲法強制部門法律及行為合憲。第二,憲法必須由一定的機關加以適用,適用憲法的機關須享有憲法解釋權,解釋憲法是適用憲法的前提。第三,違憲者必須承擔違憲責任,接受憲法制裁,違憲的法律無效。第四,憲法作為一切社會主體最高的行為準則,具有直接的適用性,即憲法既可以成為公民或社會組織為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辯護理由,也是法院進行裁決的直接依據(jù)。憲法的價值在于憲法的法律性。憲法的法律性表明憲法可以而且必須被司法機關適用。[5](P9)只有能夠被司法機關直接適用的憲法才是真正有效的憲法。憲法的司法適用性是憲法法律性的本質要求和體現(xiàn),憲法的司法化是憲法獲得實在法性質的根本標志和途徑。
2.憲法至上是憲法司法化的基礎
憲法法律至上是十八屆四中全會重申的一項重要原則。
憲法處于國家根本大法的地位,其他任何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行政規(guī)章等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否則無效。由專門的司法機關來判定國家機關、政黨、其他社會組織及個人是否違憲,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行政規(guī)章是否與憲法相抵觸,并宣布違憲的法律法規(guī)、行為無效,是現(xiàn)代國家推行憲政的一般手段。一方面因為司法機關依專門的司法程序對違憲案件進行審查,可保證程序的公正;另一方面司法裁決的終局性及強制性使違憲行為、違憲法律、法規(guī)得以及時地校正,理論上的憲法權威成為實踐中可以“看得見”的憲法權威。憲法至上,最終依賴于司法機關的憲法適用才能獲得制度上的保障。
3.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三條規(guī)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行為所依據(jù)的國務院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規(guī)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對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時,可以一并請求對該規(guī)范性文件進行審查。前款規(guī)定的規(guī)范性文件不含規(guī)章?!钡诹臈l規(guī)定:“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經(jīng)審查認為本法第五十三條規(guī)定的規(guī)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為認定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jù),并向制定機關提出處理建議?!边@次修改將本法相關條文中的“具體行政行為”修改為“行政行為”。這就為人民法院審查此類規(guī)范性文件是否合憲(違憲)提供了立法上的支撐即直接的法律依據(jù)。人民法院審查此類規(guī)范性文件的依據(jù)顯然是《憲法》、《行政訴訟法》和相關法律,對不合憲的規(guī)范性文件,賦予人民法院向制定機關提出司法建議的權力。這就把《憲法》第五條規(guī)定的“一切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地方性法規(guī)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yè)事業(yè)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背醪铰涞搅藢嵦帯?/p>
可以這樣認為,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是依憲治國的破冰之旅,讓全國民眾看到了依憲治國的曙光!
(二)憲法司法化對法治的意義
1.憲法司法化是保證憲法至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即憲法司法化是憲法至上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憲法至上也最終是靠憲法的司法化即憲法在法院獲得尊重和適用來實現(xiàn)的。憲法在法院的直接適用,實質上就是法官在審理案件過程中,以憲法為標準對其他法律和特定國家機關行為是否合憲進行評判,對違憲的法律不予適用或宣布其違憲無效,撤銷違憲行為,從而直接以憲法規(guī)范為依據(jù)進行裁決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憲法至上性在司法領域內實現(xiàn)的過程。憲法只有由法院直接適用,才能真正實現(xiàn)其至上性。
2.憲法的司法化是法治的起點
所有法律包括憲法都具有可訴性,是法治社會的基本特征。法的可訴性是指法所必備的為了判斷社會糾紛的是非而使糾紛主體可訴求于法律公設的判斷主體的屬性。從法律的方面說,法的可訴性即法的適用性,法必須進入司法的領域。法治建設的第一步便是所有法律進入司法領域,首要的是實現(xiàn)憲法的司法化。
3.憲法的司法化是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
使憲法進入司法領域,是我國當前法治建設的關鍵。如果憲法不能進入司法適用的領域,我們無論怎樣進行法治的建構,最終都是不完備的,而且最終可能使法治建設步入歧途。如前所述,像“文化大革命”這樣嚴重的違憲,就連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出來的國家主席也不能幸免,只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的災難;不講民主,不講法治,踐踏憲法,破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社會主義國家也會走上歧途。產(chǎn)生“文革”悲劇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法律制度的保證,沒有憲法司法化的保障。在所有的文明中,制度的文明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法律制度。
(三)憲法的具體司法適用
1.在全體公民中樹立憲法至上的理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規(guī)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yè)事業(yè)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薄吨袊伯a(chǎn)黨章程》總綱部分指出:“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雖然《憲法》和《黨章》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還是有部分領導干部和公民法律意識淡漠,我行我素,明知故犯。例如: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xiàn)象依然存在;①某些公民濫用申訴上訪的權利,擾亂社會秩序,敲詐勒索,尋釁滋事,干
①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違法犯罪的勾當。這些做法不僅影響憲法和法律的貫徹實施,而且還有損于社會主義法制的統(tǒng)一性和權威性,危害國家社會。為此,筆者建議:一是全國和地方的各級人大常委會要加強監(jiān)督審查,確實保證憲法和法律在本地區(qū)的貫徹執(zhí)行;二是中央和地方的各級黨校要加強對領導干部的法治教育;三是選拔領導干部時要考核其遵守憲法和法律的情況;四是對全體公民加強憲法教育,提高憲法意識,使全體公民依法行使憲法賦予的權利,同時認真履行憲法規(guī)定的義務。
2.在民事案件中的適用
憲法權利在民事案件中的直接適用在司法實踐中其實早就已經(jīng)有了一些案例,比較典型的案例有①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編《司法文件選》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第10輯。200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以侵犯姓名權的手段侵犯憲法保護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是否應承當民事責任的批復》中指出:“我們認為,根據(jù)本案事實,陳曉琪等以侵犯姓名權的手段,侵犯了齊玉苓依據(jù)憲法規(guī)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權利,并造成了具體的損害后果,應承當相應的民事責任?!边@就明確了通過民事審判來維護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權利,讓侵權者承當民事責任。這是山東省請示的一個案例,由最高人民法院做出的司法解釋實現(xiàn)了憲法權利在民事案件中的適用,突破了以往的司法模式,對我國的司法實踐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種種無法知曉的原因,導致該案例后來被撤銷,但其在司法界的影響力仍然存在。
3.在行政案件中的適用
行政訴訟的目的是審查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支持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那么對于抽象行政行為合法性(合憲性)的審查以往一直是個空白。過去曾經(jīng)在云南省楚雄、保山等地出現(xiàn)的房屋拆遷戶狀告當?shù)卣贫ǖ囊?guī)范性文件(抽象行政行為)違法的案件,人民法院就只能裁定不予受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三條、六十四條,增加人民法院對抽象行政行為(規(guī)范性文件)的審查權,填補了這個法律的空白,從而實現(xiàn)對公權力的司法審查和監(jiān)督。
4.在刑事案件中的適用
我國《憲法》第三十七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經(jīng)人民檢察院批準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并由公安機關執(zhí)行,不受逮捕。”憲法賦予公民的人身自由權,就應當通過刑事訴訟加以保護。這是人民法院審查刑事案件程序是否合法的憲法依據(jù)。這也是憲法為維護公民人權設置的正當程序。
綜上,通過論述憲法司法化的根據(jù)、憲法司法化的意義,從而提出了憲法司法化的具體建議,旨在通過憲法司法化,把憲法的精神和原則貫徹到司法實踐中,落實到公民、法人和國家機關及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中,從而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建立法官和法院有關人員的輪崗和交流制度
1.人民法院內部各業(yè)務審判庭法官的交流輪換崗位
人民法院內部各業(yè)務審判庭的交流輪換崗位,這也是《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中確定的內容之一。凡是業(yè)務審判庭的干部在本崗位工作滿五年的就必須輪換到其他部門工作。內部輪崗交流每年各業(yè)務審判庭要輪換三分之一,三年全部輪完。這是迫切必須做的事情,理由:(1)輪崗是確保司法公正的需要。(2)只有不斷地輪崗,才能逐步削平山頭,杜絕宗派小集團的滋生和鞏固。②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錢豐:部分法官搞小圈子極腐敗。來源:四川新聞網(wǎng),2010年2月23日。(3)能夠促進法官的學習,有利于提高法官隊伍的素質。(4)反腐倡廉的需要。特別民事審判權和執(zhí)行權是以司法手段調整、規(guī)范社會民事經(jīng)濟活動,其受腐蝕程度明顯高于法院其他部門。當事人的經(jīng)濟利益通過訴訟最終能確認多少,實現(xiàn)多少,當事人認為都掌握在民事審判法官、執(zhí)行法官手中。因此,訴訟當事人從自身經(jīng)濟利益出發(fā),在案件的審理、執(zhí)行過程中努力接近、拉攏甚至賄賂案件承辦人。民事審判、執(zhí)行工作中廉政問題出得多,其主要原因就是受污染受腐蝕程度高,意志薄弱者就會擋不住誘惑而走向違法犯罪的深淵。還有,民事審判干部、執(zhí)行人員任職年限一長,在社會上就會形成各種復雜的關系網(wǎng)和積累較大的權力影響力。他們多年來辦結了大量案件,有不少勝訴的,執(zhí)行到位的當事人對他們存有感激甚至報答之情。若他們產(chǎn)生非分之念,當事人往往不會拒絕,弄權圖財?shù)某晒β瘦^高。根據(jù)民事審判、執(zhí)行工作人員受腐蝕程度較高的特點,若在該崗位上工作年限過久,其權力影響和社會關系網(wǎng)的積累過于深厚,確實容易發(fā)生問題。所以對民事審判和執(zhí)行工作法官應實行以五至六年為期的輪崗制度,每年輪換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這樣既能保證民事審判和執(zhí)行工作的相對穩(wěn)定和連續(xù)性,又能實現(xiàn)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同時這也是關心、愛護法官的重要舉措。
2.法官的異地交流
法官的異地交流是針對具有特定職務的法官而言的,即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院長。法官的異地交流制度,目前立法尚未做出規(guī)定。建立法官的異地交流制度很有必要。近年來,有的省、自治區(qū)對基層法院院長試行籍貫回避,采取易地任職的辦法;對于中級法院院長亦采取了異地交流的辦法,實踐證明效果是好的。擔任領導職務的法官在一個地方待久了,特別是當?shù)厝碎L期在本鄉(xiāng)本土工作,難免不被各種各樣的鄉(xiāng)土人情、親朋好友等社會關系所包圍,就會產(chǎn)生腐敗的土壤和條件,他們一旦放松警惕,就可能陷入“關系案”、“人情案”或“金錢案”,既砸了法院的牌子,也毀了法官本人。為了確保司法公正,同時也是為了愛護干部,實行法官的異地交流已成為當務之急,建議最高人民法院盡快制定有關措施來實施這一制度。
從長遠看,為了確保司法公正,法官異地交流制度應該包括:(1)基層法院院長的跨縣異地交流;(2)中級法院院長的跨地區(qū)異地交流;(3)高級法院院長的跨省(區(qū))異地交流;(4)各專門法院(軍事法院、鐵路法院、海事法院)院長的異地交流;(5)東、西部法院院長的異地交流。這樣的交流,有利于法官的鍛煉和成長,是關心、愛護法官,確保司法公正的重要舉措。
3.把干部人事權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人民法院內部干部人事管理部門的負責人也必須定期輪崗(五年左右)。一定要選擇公道正派、寬厚仁慈的政工干部從事干部人事管理工作,同時必須建立制度加以制約,否則政工部門時間長了也會滋生腐敗。例如:某地方中級法院政治部主任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他言善行惡、欺上瞞下的作風使廣大法官敢怒不敢言,在其任內就有多名優(yōu)秀法官辭職離開了法院。這些優(yōu)秀法官的流失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與這位政治部主任吹毛求疵、嫉賢妒能、大權獨攬、一手遮天的扭曲人格不無關系。因此,各級地方法院政治部主任和干部處長在任職五年左右都應當定期輪崗,而且二者不得兼任,任職時間過長和二者兼任都容易滋生腐敗,危害極大。建議最高人民法院就此建立專門制度做出剛性規(guī)定;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害群之馬的危害程度,同時也是對政工干部的愛護。
(二)認真實施并完善法官回避制度
法官回避制度是保障司法公正的有力措施之一。法官回避,包括公務回避、任職回避和地區(qū)回避(即籍貫回避)。
第一,法官的公務回避,是指法官對與本人有特定關系的案件,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本人不得參與辦理。公務回避是對法官執(zhí)行公務行為上的限制,其目的在于排除各種不利于案件公正處理的因素,以利于訴訟的正常進行,保證案件能夠得到公正的處理,以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解除當事人的疑慮,做到嚴肅執(zhí)法。對此,三大訴訟法、《人民法院組織法》和《法官法》均有規(guī)定,關鍵問題是認真貫徹落實到位。
第二,法官的任職回避,是指法官基于有一定血緣、親屬關系而不得在一定的崗位上任職的一種限制性的制度。目前仍然有夫妻二人同時在一個法院擔任業(yè)務審判庭庭長的狀況,對此建議最高法院做出明確禁止規(guī)定。
第三,法官的地區(qū)回避,又稱為籍貫回避,是指對具有特定職務的法官不得在原籍任職的限制。地區(qū)回避制度,建立法官的籍貫回避制度很有必要,目前立法尚未做出規(guī)定。對此建議最高法院作出明確的禁止性規(guī)定。
(三)徹底清理各地法院自行制定的“準司法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tǒng)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地方性法規(guī)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多年來,很多地方法院出于各種考慮,制定了大量的“準司法解釋”,而且這些“準司法解釋”的法律效力在當?shù)赝€高于上位法即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和兩高的司法解釋,因此引起了學界的質疑。
為了克服地方法院各自為政,曲解法律法規(guī)、司法隨意性的問題,必須對這些“準司法解釋”進行徹底清理甄別。
(1)凡是與憲法、法律、司法解釋相悖的各種規(guī)定必須堅決廢除;
(2)凡是對法律、司法解釋做擴大解釋或進行隨意延伸的應當予以取消;
(3)與憲法、法律、司法解釋一致僅是便于司法實踐具體化方便操作的條款可以保留;
(4)中級人民法院一般不得自行制定“準司法解釋”;
(5)屬于法律、法規(guī)、司法解釋的空白地帶而司法實踐中又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只能由高級人民法院做出暫行規(guī)定,必須在第一時間報最高人民法院審查備案;
(6)高級人民法院因貫徹執(zhí)行法律、法規(guī)和司法解釋而制定的具體細化規(guī)定,應當報最高人民法院審查備案;
(7)由最高人民法院統(tǒng)一制定國家的司法解釋,各地法院務必遵照貫徹執(zhí)行。
(四)建立再審案件異地法院管轄制度
再審案件的異地管轄,包括檢察院提起抗訴或者再審檢察建議的案件和上級法院審查當事人申訴或申請再審后啟動再審程序的案件。提出這一命題,是因為司法實踐中,大量的再審案件是指令原審法院再審,幾乎80%的再審案件是維持原審判決,依靠原審法院糾正本院的錯誤判決是很難的。由此造成的惡果是,案件當事人不斷地赴省進京申訴上訪,不僅影響了社會的穩(wěn)定,而且司法機關的司法公信力也受到很大的毀損。
工作思路探討:
(1)民事、行政抗訴案件,是指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已生效的第一、二審民事、行政裁判,在法定期限內向人民檢察院申訴,經(jīng)檢察機關審查認為原審裁判認定的事實錯誤、適用法律錯誤或者有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處理的,由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從而啟動再審程序進行再審的案件,應當適用異地法院管轄,由上級法院指令所屬的異地法院再審。
(2)經(jīng)過省高級人民法院審查當事人申訴和再審申請啟動再審程序裁定再審的民事、行政案件,或者經(jīng)上級人民法院院長發(fā)現(xiàn)程序裁定啟動再審程序的民事、行政案件,應當適用異地法院管轄,由高級法院指令所屬的異地中級人民法院再審?!睹袷略V訟法》第三十七條規(guī)定:“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毙滦薷牡摹缎姓V訟法》第十八條規(guī)定:“經(jīng)最高人民法院批準,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jù)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區(qū)域管轄行政案件?!痹V訟法的這些規(guī)定是可以參照適用的。
(3)刑事案件的申訴審查和再審??紤]兩種辦理思路:
第一,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已生效的第一、二審刑事判決,向人民法院申訴或者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抗訴的,經(jīng)審查決定啟動再審程序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令異地法院審理。
第二,《人民法院報》2014年12月13日第一版報道,2014年12月12日,根據(jù)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申請和有關法律規(guī)定的精神,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將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終審的聶樹斌故意殺人、強奸婦女一案,指令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進行復查。最高人民法院審監(jiān)庭負責人就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對聶樹斌案為什么要指令異地復查?復查工作是人民法院確定案件是否應該重新審判的必經(jīng)程序,是審判監(jiān)督程序的有機組成部分。聶樹斌案是一起社會高度關注的重大復雜案件。為確保司法公正,切實回應人民群眾關切,最高人民法院根據(jù)河北高院申請和有關法律規(guī)定精神,決定對聶樹斌案指令山東高院異地復查,并要求復查過程依照法律規(guī)定公開,充分體現(xiàn)客觀公正。
據(jù)此,刑事案件的申訴審查和再審,也可以指令異地法院進行。
(五)司法責任制
1.認真落實司法人員的司法責任制度,對所辦案件終身負責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主任檢察官、主辦偵查員辦案責任制,落實誰辦案誰負責。明確各類司法人員工作職責、工作流程、工作標準,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確保案件處理經(jīng)得起法律和歷史檢驗。”這里雖然明確了司法人員辦案的責任和權力,建議公、檢、法即兩高一部制定有效堵塞不作為和亂作為的具體的司法責任制度,才能將司法責任落到實處。
2.保障各級法院的審級獨立,防止兩審變一審
若將法院的人財物劃歸省高級人民法院統(tǒng)一管理后,如何保障各級法院的審級獨立,防止兩審變一審,也將成為司法改革中重點研究的問題。這也是各級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對案件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負責的需要。
過去就備受爭議的下級法院對個案的請示匯報制度,如果下級法院的人財物劃歸省級法院統(tǒng)一管理,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審級制度可能會落空,兩審將變?yōu)橐粚彛@與憲法的規(guī)定是相悖的,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認真研究加以克服。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边@是2004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三條中增加的一款“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強化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知情權、陳述權、辯護辯論權、申請權、申訴權的制度保障。健全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非法證據(jù)排除等法律原則的法律制度。完善對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偵查手段的司法監(jiān)督,加強對刑訊逼供和非法取證的源頭預防,健全冤假錯案有效防范、及時糾正機制。”
內蒙古自治區(qū)高級法院于2014年12月15日對呼格吉勒圖故意殺人、流氓罪一案做出再審判決,撤銷內蒙古高院1996年做出的關于呼格吉勒圖案的二審維持原判的刑事裁定和呼和浩特市中級人民法院1996年對呼格吉勒圖案做出的一審判處死刑的刑事判決,宣告原審被告人呼格吉勒圖無罪,并向其父母送達了再審判決書。
“浙江叔侄奸殺冤案”一起最終予以推翻的冤案引發(fā)了大家廣泛關注。2013年3月26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依法對張輝、張高平強奸再審案公開宣判,認定原判定罪、適用法律錯誤,宣告張輝、張高平無罪。至此,此案兩名被告因發(fā)生在杭州的一起“強奸致死案”被錯誤羈押已近10年。“蕭山5青年冤案”在浙江進行再審。浙江高院撤銷原判決,5青年兩起搶劫殺人罪不成立。法院當庭宣布,王建平、朱又平無罪,陳建陽、田偉東犯盜竊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田孝平犯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法庭同時宣布,判決宣告送達后,5名當事人可申請國家賠償。
近年來,對于不少冤錯案件的重新審理,或宣告無罪,或做出公正的實體判決,都表明刑事冤錯案件觸目驚心!人民法院依法糾正冤錯案件得到社會民眾歡迎和認可的同時,我們也要進行認真反思,這類冤錯案件難道就不能夠避免嗎?
(一)刑事冤、錯案件形成的原因
1.客觀原因
產(chǎn)生刑事冤、錯案件的客觀原因主要表現(xiàn)為:(1)辦案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行刑訊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證人證言以及誘供等,訴訟程序嚴重違法導致實體處理不公正,故而造成冤、錯案件;(2)司法機關中的極少數(shù)人對疑案采取有罪推定從而產(chǎn)生冤、錯案件;(3)辦案人員的業(yè)務素質低,對案件事實和適用法律做出錯誤判斷從而導致冤、錯案件;(4)證人故意做偽證形成冤、錯案件。
2.主觀原因
司法機關造成冤、錯案件的主觀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規(guī)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jù),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钡谝话倨呤粭l第四款規(guī)定:“對于二次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jù)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做出不起訴的決定?!钡谝话倬攀鍡l規(guī)定:“(三)證據(jù)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做出證據(jù)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焙茱@然,法律規(guī)定是明確的。多年來,刑訊逼供屢禁不止,有罪推定仍然是某些司法工作人員的思維模式,造成冤、錯案件的責任人員沒有受到法律的追究,由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2)打擊犯罪和保護公民人權沒有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表現(xiàn)在司法實踐中就是只重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罪證據(jù),而忽視其無罪證據(jù)。這種錯誤的執(zhí)法觀念或者說辦案的指導思想,嚴重地影響了司法公正。(3)極少數(shù)辦案人員主觀臆斷、濫用職權、胡作非為,人為地制造冤、錯案件,從而導致司法不公現(xiàn)象的滋生和蔓延。
3.深層次的思考
(1)歷史根源。中國有著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歷史。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代表人物歷來都是實行封建家長制的統(tǒng)治方法?;实奂⒎?、行政和司法大權于一身,朕即國家,諸事由一個人決定。由此造成封建社會中司法專橫、司法擅斷、有罪推定、濫用司法權等狀況,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錯案。這種幾千年形成的缺乏監(jiān)督制約機制的封建專制主義文化的流毒和影響,“人治”的觀念和習慣,就像自然界的物體既有慣性一樣,始終沿著其原來的軌跡運行。
(2)“左”的流毒和影響。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下,大搞政治運動,忽視了經(jīng)濟建設和法制建設。到“文化大革命”期間發(fā)展到了極為嚴重的程度,不講民主、不要法制、踐踏憲法、其結果不僅使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遭受重大損失,整個國民經(jīng)濟已經(jīng)達到了崩潰的邊緣,而且使“人治”的觀念和行為得到了惡性發(fā)展,“左”的流毒和影響泛濫成災,人為地制造了大批冤、假、錯案。雖然經(jīng)過三十多年的撥亂反正,但“人治”的思維方式和法律虛無主義在一些人的頭腦中仍然根深蒂固,由此導致了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寧枉勿縱、有罪推定的辦案思維模式。
(3)官僚主義,長官意志。為了完成領導人交辦的任務,按照領導人的意圖,交差了事,胡亂辦案。這些人的出發(fā)點不是對人民負責,忠實于國家憲法和法律,定罪量刑只服從于事實和法律。恰恰相反,他們違背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只對領導人負責、交差了事、好大喜功(立功心切)、文過飾非、沽名釣譽,對國家和人民極不負責。筆者于2007年曾經(jīng)審理糾正過一個原審刑事錯案(再審宣告原審被告人曹傳云無罪),就是這類錯案的典型。[6](P181)
(二)刑事冤、錯案件的危害性
盡管冤、錯案件只占案件總數(shù)的極少數(shù),但其危害性不可低估。
(1)冤、錯案件嚴重地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使無辜的公民受到刑事追究,踐踏了國家的憲法和法律,并且放縱了真正的犯罪分子,使他們逍遙法外,繼續(xù)作惡。
(2)嚴重地損害了國家的法律制度,損害了國家法制的統(tǒng)一性和權威性,違背了依法治國的方略,影響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
(3)嚴重地損壞了司法機關的形象,降低了司法機關的公信力,是對司法公正的否定和排斥。
以上三點導致國民對國家法律制度和司法機關喪失信心。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其后果將影響公民遵紀守法,影響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和政令的實施,導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直接危害國家政權。
(三)防止冤、錯案件的對策
1.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很長時間沒有制定三大訴訟法,司法實踐中長期形成的習慣就是以偵查活動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而且過分強調公、檢、法三家的配合。長期這樣做必然導致弱化審判機關的庭審職能,使審判機關的審判活動流于形式。其造成的后果:一是使審判機關最終確定罪與非罪的職能大打折扣;二是造成過分依賴偵查階段獲取的被告人有罪供述,沒有充分發(fā)揮庭審查明案件事實的功能;三是沒有充分保障庭審中犯罪嫌疑人的辯護權;四是有礙于排除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jù);五是容易造成法官先入為主,有罪推定。據(jù)此,必須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構成犯罪,最終經(jīng)過法庭審理確定;主審法官暨合議庭持中守正,不偏不倚,依照庭審查明的事實和法律做出公正的裁判,保障庭審的決定性作用。
2.必須樹立正確的執(zhí)法觀念,嚴禁刑訊逼供和誘供
首先,要樹立打擊犯罪與保護公民人權并重的執(zhí)法理念,這是依法治國,保障司法民主,實現(xiàn)司法公正的客觀需要,也是法治國家的重要標志。只有將二者并重,才能有效地防止冤、錯案件。其次,各級人大要加強監(jiān)督力度,保障憲法和法律的貫徹實施。必須追究刑訊逼供的責任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刑訊逼供才可能得到有效遏制。再次,要從立法上進一步完善律師的辯護權和調查取證權,在訴訟中保障律師依法行使這些權利;審判工作應當尊重律師的正確意見,逐步走向控辯平衡,才能防止無辜的人受到刑事追究。
3.必須認真貫徹無罪推定、疑罪從無的司法原則
有罪推定是封建社會、專制主義的產(chǎn)物。而無罪推定、疑罪從無是當今世界各國司法機關普遍遵循的原則。我國的《刑事訴訟法》亦體現(xiàn)了無罪推定的精神,如規(guī)定了排除非法證據(jù)(第五十四條),存疑不起訴(第一七一條),疑罪從無即判決宣告無罪(第一九五條),還有第十二條都體現(xiàn)了無罪推定的精神。
4.必須堅持執(zhí)行辦案責任制,落實錯案責任追究制
司法機關必須認真執(zhí)行主辦偵查員辦案責任制、主訴檢察官辦案責任制和主審法官辦案責任制。只有這樣,才能使錯案責任追究制落到實處。通過公、檢、法三機關的辦案責任制和錯案責任追究制,相互監(jiān)督、相互制衡,三道防線、層層把關,才能有效地防止冤、錯案件的發(fā)生,依法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目標。實行辦案責任制,主辦偵查員、主訴檢察官和主審法官的責任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1)對案件事實負責;(2)對錯案負責;(3)對訴訟過程中做出的其他措施和決定負責;(4)主審法官還要對適用法律負責。
審判機關是保護公民權利、維護社會正義、懲治犯罪的最終裁決機關,即處理社會矛盾和糾紛的最終裁判者。過去,強調審判權由法院行使,審判工作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從而推定為法院辦案、法院承擔責任。一旦發(fā)生錯案,當追究到承辦人時,承辦人可以把責任推給合議庭,合議庭又可以把責任推給庭長、院長或者審判委員會。結果誰也弄不清責任界限,責任始終落不到個人身上。長此以往,審判工作中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不負責任的現(xiàn)象就會滋生和蔓延,司法公正就會變成一句空洞的口號。這種狀況與審判機關的職能是不相符合的,與依法治國的目標也是相悖的?,F(xiàn)在改革的思路是:對于一般的案件由主審法官獨立負責,既審又判,承擔責任;對于經(jīng)過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重大、疑難案件,造成冤、錯案件的,由導致錯誤決定的人員承擔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條規(guī)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guī)定屬于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涂除外。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壞自然資源?!钡诙鶙l規(guī)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國家組織和鼓勵植樹造林,保護林木。”
(一)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指標應當放在政績考核的第一位
必須徹底改變過去一味追求GDP政績指標,忽略生態(tài)環(huán)境自然資源保護的思維模式。為了GDP的增長,不顧生態(tài)環(huán)境自然資源的生存得失,一些地區(qū)和部門的領導不考慮可持續(xù)科學發(fā)展,大搞政績工程,造成生態(tài)環(huán)境自然資源大量污染破壞,形成拍著腦袋決策、拍著胸口保證、拍著屁股走人的惡性循環(huán)狀態(tài)。對于經(jīng)濟建設的任何項目,必須建立科學決策、可行性研究、環(huán)保測評機制,實施專家論證、民眾聽證,決策者終身負責的生態(tài)文明制度。
(二)充分發(fā)揮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的作用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p>
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guī)定:“對污染環(huán)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guī)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新修改的《環(huán)境保護法法》第五十八條規(guī)定:“對污染環(huán)境、破壞生態(tài),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依法在設區(qū)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二)專門從事環(huán)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xù)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符合前款規(guī)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jīng)濟利益?!?/p>
提起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原告主體范圍應當逐步明確。從前段時間探索階段的政府環(huán)保機關、人民檢察院、社會組織逐步擴大到一般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乃至公民個人。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于2013年6月18日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辦理環(huán)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為構建生態(tài)文明增添了一件有效的法律武器。兩高環(huán)境司法解釋對很多環(huán)境污染犯罪從過去的結果犯修正為行為犯,降低了入罪門檻,提高了辦理環(huán)境案件的操作性,破解了原告主體資格、取證難、鑒定難、認定難等一系列難題。
各級司法機關和環(huán)保部門應當以貫徹兩高的《關于辦理環(huán)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為契機,依法嚴厲打擊污染環(huán)境違法犯罪行為,嚴格查究污染環(huán)境的違法犯罪分子不留空白。要讓污染環(huán)境者為自己的行為買單,依法承擔刑責,付出高昂代價,決不能讓他們隨便交點罰款就逍遙法外。
(三)加強行政執(zhí)法與司法的接軌(銜接)
1.司法保護與行政保護的接軌
第一,公安機關、環(huán)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人民檢察院要主動出擊,積極鼓勵民眾舉報,主動巡查,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置。地方環(huán)保部門要加強行政執(zhí)法力度,加強與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的聯(lián)系,該進入司法程序的及時依法懲治或者提起環(huán)境公益訴訟。第二,可以考慮聯(lián)動執(zhí)法,打組合拳。針對那些危害重大的環(huán)境污染案件,環(huán)保部門與公安機關應當同時介入,及時收集固定證據(jù)、及時鑒定評估、及時認定違法犯罪行為;對違法者予以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三,對于那些放任、縱容污染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自然資源的地方官員,決不能姑息遷就,依法做出處理。
2.司法程序與行政程序的銜接
根據(jù)我國環(huán)境保護法律規(guī)定,行政處罰并不是環(huán)境司法所必需的前置程序。生態(tài)環(huán)境自然資源受到侵害,可以請求有關環(huán)境保護行政機關對侵權人進行處罰,制裁違法者;對于構成環(huán)境刑事犯罪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應當通過刑事訴訟程序向人民法院起訴。
要處理好環(huán)保與發(fā)展的關系。在確保生態(tài)環(huán)境不被污染破壞的前提下,努力發(fā)展經(jīng)濟;在環(huán)保與發(fā)展之間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通過經(jīng)濟建設的成果進一步提供環(huán)保設施并建立環(huán)保系統(tǒng)工程,形成良性循環(huán)的機制。
依憲治國的序幕已經(jīng)拉開,法治的春天來之不易。如何認真貫徹憲法和法律,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全體司法人員必須認真研究思考的重大課題。
司法官員對每一個案件都應當認真依法公正審理,決不能有所疏漏。過去曾經(jīng)有一種觀點認為“犧牲個案的公正來實現(xiàn)全社會的公正”,這種觀點在邏輯上是錯誤的,不能成立。沒有個案的公正,哪來全社會的公平正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日積月累,水滴石穿。沒有量的積累,就不會有質的飛躍。毋庸置疑,全國各級人民法院通過對個案的公正審判,才能積累全社會的公平正義。
通過卓越的司法工作引領民眾和社會的正義價值取向。如前所述,近期一些地方法院審理的一系列糾錯案件,充分彰顯了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伸張了正義,案件的正當程序和實體判決結果基本上與公眾的正義價值理念相吻合,因此得到了全社會公眾的認同和支持,這就為依憲治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中央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對這些糾錯案件的及時宣傳報道,起到了非常好的社會效果,為民眾學法、守法提供了鮮活的教材。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依法審理各類大小不同的案件,通過公正司法,宣傳依憲治國的理念,客觀上就能逐步培養(yǎng)民眾的憲法意識和法治理念,指導民眾尋找公平正義的坐標點,法治的豐碑也就自然樹在了社會民眾的心中。
[1]邱創(chuàng)教.云南審判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2]卓澤淵.法學導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A].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A].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李忠.憲法監(jiān)督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6]沈德詠.全國審判業(yè)務專家談辦案方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
Ruling by the Constitution,the Subli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ling by the Law
KUANG Ji-ming
(The Higher People s Court of Yunnan,Kunming,650228,Yunnan,China)
The constitution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the rule of law and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China s econom ic con struction and the long-term social stability.Ruling by the Constitution is the sublimation and developmentof ruling by law,and an importantmilestone for the country to change from“the rule ofman”to the rule by law.Starting from the proposal of ruling the country by the Constitution advanced in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this papermakes a review of the exp lorations of governing by law in periods of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new China.Then it discusses several hot judicious issues such as implementing the Constitution,reforming judicial system,preventingmis carriages of justice,protecting human rights and carrying out environmental justice.Finally,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on implementing the Constitution in judicial practice and managing state affairs.
ruling the country by the Constitution;implementing the Constitution;judicial reform;human rights protection;environmental justice
D921
A
1006-723X(2015)04-0026-12
〔責任編輯:黎 玫〕
況繼明,男,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二級高級法官,主要從事民事訴訟法學、環(huán)保法學、審判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