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寧
宜興紫砂壺中的《石瓢》壺,是一款比較經(jīng)典,制作歷史較久,也比較受消費者和壺藝收藏家歡迎的紫砂壺之一。“石瓢”是紫砂壺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款式,型態(tài)雅致,舒展挺拔,端莊穩(wěn)重,剛中帶勁,敦實調(diào)和。雖歷經(jīng)幾百年還是受壺藝家及消費者推崇倍致,得以一直延續(xù)下來。
“石瓢”最早的時候稱為“石銚”,是一種形象比較高的器皿,口比較大且有蓋,是用沙土或金屬制成的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作為煎藥或燒水用的。史書有記載,北宋時期與大學士蘇軾(蘇東坡)同朝為官的周禾童(宋泰州人,字仁熟)曾送給蘇東坡一把“石銚壺”,蘇東坡甚為喜歡,還專門寫了一首《謝周仁熟惠石銚詩》:“銅腥鐵澀石宜泉,愛此蒼然深且寬,蟹眼翻波湯已作,龍頭拒火柄猶寒。姜新鹽少茶初熟,水漬云蒸煎未干,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無腳是輕安。”后來歷經(jīng)輾轉(zhuǎn),周禾童送給蘇東坡的這把“石銚壺”被尤蔭有幸收藏到。尤蔭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一位文人,居白沙之半灣,自號“半山詩老”,著有《出塞》、《黃山》等文集。他還是一位畫家,擅長畫山水花鳥,尤長蘭竹,傳世作品有乾隆十三年作的《石銚圖》。尤蔭收藏的石銚壺后來被送進了內(nèi)府,但尤蔭仍懷念不止,叫人用紫砂仿制石銚壺,壺腹鐫東坡詩句二句,題款署“水邨”。據(jù)此,應該認為尤蔭當時叫人創(chuàng)制的壺,當是紫砂“石瓢壺”的先驅(qū)。在北宋時期石銚壺還不是用紫砂制作的,而是用金屬制作,它原先也不是用來沏茶泡茶的,而是用來煮水的。因為在蘇東坡那個時代,還不可能有我們今天的紫砂壺,但原本作水壺或藥壺之用的“銚”,后來已被蘇軾移作飲茶之用具。
清末時期酷愛壺藝的紫砂藝人陳曼生受尤蔭《石銚圖》的啟發(fā)遂仿制紫砂“石銚壺”,并題銘云:“銚之制,摶之工;自我作,非周禾童。”意思是說我這里制作的石銚壺,并不是周禾童的石銚壺,而是用紫砂摶制作的,且由我陳曼生親自設計的,已有了繼承和創(chuàng)新。那么紫砂“石銚”又從什么時候起被稱為“石瓢”的呢?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這應該是從著名壺藝大師顧景舟時期開始,因為宜興的顧景舟大師引用了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故大家都認為“石銚”從那個時侯起就改稱“石瓢”。以上所述說明了“石瓢壺”的歷史相當悠久,而且這種石瓢器型也是歷經(jīng)幾代人而經(jīng)久不衰,至今仍然在流行。目前,不但江蘇宜興的紫砂壺藝術(shù)家喜歡制作石瓢壺,就連廣東潮州的朱泥壺壺藝家也是大量制作石瓢壺。現(xiàn)在在潮州市面上各茶壺店銷售的大量石瓢朱泥壺,就說明了這一點。石瓢壺的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擺放及使用較為穩(wěn)當,其壺嘴為矮而有力的直筒型,出水比較流暢。壺身呈“金字塔”狀,飽滿豐潤,穩(wěn)重端莊,古樸古香,有較強的藝術(shù)觀賞性。因為此,才能流傳至今及得到大家的喜愛。
《石 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