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鈞 阮崇友
(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 云南昆明 650222)
云南普米族"給羊子"喪葬文化探究
鄭明鈞 阮崇友
(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 云南昆明 650222)
云南普米族歷史悠久,其傳統(tǒng)的喪葬儀式一般有兩個階段:一是人死后的開葬儀式,普米語稱"毛曾肯'"(給火花)或"苦昔戎肯"(給指路羊);二次是超度儀式,普米語稱"戎畢"(祭綿羊)。本文分析了普米族"給羊"、"指路"和"下葬"的喪葬過程,進一步探討了普米族傳統(tǒng)喪葬儀式所蘊涵的民族文化。
普米族 喪葬儀式 文化內(nèi)涵
普米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州的蘭坪縣、麗江市的寧蒗縣、玉龍縣和迪慶州的維西縣,蘭坪縣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是普米族的主要聚居區(qū),境內(nèi)居住著14000多名普米族人民,占普米族總?cè)丝诘?0%。普米族沒有現(xiàn)成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語言。普米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普米族傳統(tǒng)喪葬,由”師畢“(巫師)主持的“給羊子”至今還是保留較完整的習俗,也是最隆重的儀式,它是整個葬禮的核心,也是普米族喪葬習俗文化最直接的體現(xiàn)。
(一)“給羊”
“給羊”就是普米族的人死后,其晚輩或直系親屬要精心挑選一只羊,并用這只羊來代表死者。對于羊的挑選要根據(jù)死者的性別而定,死者是男性,就挑選一只純白大公綿羊,死者是女性,就挑選一只純白大母綿羊。羊選好后,用事先準備好清水洗凈角蹄,多次繞過棺材前燒有云材、杜鵑枝葉的火堆,讓火煙熏過羊身,以示清潔羊體,作為送給死者的禮物。
(二)“指路”
指路即為死者找到歸宗的路。多由祭師主持說唱,說唱的內(nèi)容主要是告訴死者:“啟程莫忘牽手羊,它是您喲,起時起的伴,坐時坐的伴,忙時忙的伴,走時走的伴;出門上遠路,您有作伴羊,羊繩要拉穩(wěn),形影不要離”。這些在《教導經(jīng)》、《指路經(jīng)》都有記載,意思是親人們?yōu)槟銣蕚淞素S富的祭品,備好了上路的坐騎,你歸宗的方向和路線,歸宗路途艱險,你要鼓足勇氣,冷靜處置,盡早回到歸宗的身邊。祭師的說唱其實都是愛心的袒露,是真心的祝福,是以人為貴,以人為本思想的反映。
普米先民生產(chǎn)力水平原本就極為低下,又加上生活在江河之源的雪山草地,可坦率與正義的人生信條也讓他們敢于與惡勢力作斗爭,頑強抵抗,不屈服,普米人深信靈魂終將回到祖先生活、居住的地方,那是一條圣潔的歸路,是幸福的天堂,也是人生輪回的起點,是族群的生存策略和記憶認同的文化中心。
(三)“下葬”
下葬即祭師叫人抬棺材送葬的儀式。送葬一般由死者的親人們參加,長子端送祭品上墳,其他親人到半路就折回,多數(shù)情況下婦女不上墳地。
普米族人的墓地是用石頭砌成,舊時富裕人家還請漢、白族石匠打就拱形的雕刻有獅、虎、龍、鳳的石墳門,內(nèi)豎一塊上面用漢字刻寫著家譜的大理石碑。下葬時把羊心肝插上墳頭,羊骨頭在墳頭上燒盡,并把給死者報曉的公雞或做伴的母雞殺掉,先祭過山神,煮過后送葬人一起用餐,下葬儀式隨之基本結(jié)束。
(一)勇于與外界斗爭的精神
普米人居住的地方多是環(huán)境惡劣,自然災害多發(fā)的地方,在這些地方普米人世世代代的生存下來,表現(xiàn)了普米人不屈不撓的精神。英勇無畏、敢于斗爭,是“給羊子”中體現(xiàn)的一種精神。對于歸宗途中險山惡水和各色妖魔,主張用羊角、羊嘴及弓箭去對付、去抵抗,不得表現(xiàn)出屈服。面對自然界風雨冰雪的肆虐,普米人頑強地生活著,面對暴力和強者的凄厲,普米人更會團結(jié)一致、反抗到底。
(二)祖先崇拜
“給羊子”是為死者指出歸宗的路線,體現(xiàn)出對祖先的崇拜,由此也演繹出祭三腳或祭“宗巴拉”的祖先崇拜。
祭三腳是祭祖先的一種活動。普米人家庭起居、飲食或重要活動都在中屋火塘旁進行,火塘上方供奉著祖先的神龕,普米語稱“宗巴拉”。宗巴拉是一塊泥塑的錐形牌子,供奉在火塘上方的蓮花座臺上。祭三腳表現(xiàn)了普米對祖先的崇拜,每天吃喝要祭祖,出行、婚娶、生育等都要祭祖。因此祭祖或祖先崇拜成為普米族人重要的活動和信仰,也是普米族人傳承民族文化的一種形式。
(三)對死者入土為安的祈禱
“給羊子”儀式只為那些自然死亡的人舉行,對于非自然死亡的人是不能舉行“給羊子”儀式,這就意味著非正常死亡的人是不能歸宗的。這在一定意義表明,只有完成“給羊子”儀式后,死者才能入土為安。
蘭坪縣普米族通常是實行土葬,“給羊子”儀式上,祭師為死者指出歸宗路線,為死者說明歸宗時要注意的事項和親人對死者的想念與祈禱。死者靈魂回到祖先發(fā)源地,死者才算真正的入土,他的靈魂才能得到安息,活著的親人才能幸福安康,子孫后代才能得到祖先保佑。
“蘭坪縣普米族祭山神、祭中柱、祭龍?zhí)?、祭天地、祭祖、等其中祭祖是最重要的活動,人死為大,入土為安,死者是要尊敬的,“給羊子”喪葬儀式表現(xiàn)了沒人再去和一位死者去爭地位、榮譽、名利?!逼彰鬃迦苏J為把死者下葬入土,便是對死者最大尊敬,死者在九泉之下可以得到安息,可和祖宗在一起。如果不舉行“給羊子”喪葬儀式就下葬入土,這是祖先的不尊,對死者的不敬,也是對生者的折磨。
(四)羊圖騰崇拜
圖騰崇拜是將某種動物或植物等特定物體視作與本氏族有親屬或其他特殊關系的崇拜行為。
“給羊子”儀式把羊視為死者,認為死者的靈魂附在羊身上,這意味著普米人對羊的尊敬,把羊作為圖騰來崇拜,“羊圖騰”表達出普米人對羊的感激和崇拜之情。“蘭坪縣普米族源于古代祁連山一帶的羌人,古羌族是一個以養(yǎng)羊為主的畜牧民族,由于羊在社會經(jīng)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北川羌族逐漸形成了對羊的崇拜?!鼻甲逑让裨趯ρ虺绨葸^程中,逐漸將羊注入了人類特有的血緣和親族的觀念,羊開始顯示出它從來沒有過的神圣性,羊伴隨著羌族人部落集團自身來源的傳說、種的繁衍活動以及人們的社會組織和制度而發(fā)展起來,羊逐漸成為羌人氏族的標志和符號,繼而演進到了一個獨特的崇拜時期——羊圖騰崇拜階段?!敖o羊子”表現(xiàn)了對羊的崇拜和對先民文化的繼承。
普米族的喪葬習俗源于靈魂不滅的原始觀念,可以說“給羊子”是普米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普米族人的勇敢與善良,看到普米族人對現(xiàn)實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當然,“給羊子”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問題,民族傳統(tǒng)文化該如何正確看待?民族文化如何與現(xiàn)代主流文化相融合?在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中,民族文化的價值和功能怎樣才能更好發(fā)揮出來?我們相信在民族地區(qū)政策的全面落實下,依靠普米族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普米族未來的建設和美好生活一定會實現(xiàn)。
[1]熊貴華.蘭坪文史資料[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2]侯新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概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3]李福珊.怒江宗教概覽[M].怒江:怒江州民族宗教事務局,2002.
[4]殷海濤.普米族的傳統(tǒng)禮儀[J].民俗研究,1992(02).
[5]熊遠正.緩坡上的普米族民居[J].今日民族,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