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斌
在初中階段,魯迅的文章要算比較難以理解的,每一次教《雪》這篇課文的時候,還是會有很多新的領(lǐng)會,所以在此提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堆愤@篇課文是在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第二單元的第一篇。不難看出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文中描寫了三個意象“暖國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怎么來理解這三個意象是讀懂這篇文章的關(guān)鍵。
“暖國的雨”魯迅對這個意向下的筆墨很少。但讀懂它確是理解文章的一個關(guān)鍵,特別是文章最后一處“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睘槭裁凑f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呢?我們來看,作者是這么來寫雨的?!芭瘒挠?,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diào),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全文寫雨就這么一句,把雨拿來和雪比較,雪是冰冷堅硬的,而雨就是柔軟溫暖、缺少變化的。如同溫室里的花朵,受不住嚴(yán)寒,所以魯迅說博識的人會覺得它單調(diào),又用擬人的手法說,“他自己也要以為不幸”。這就不禁讓人聯(lián)想,作者其實是在為自己的一生做一個自嘲。魯迅先生八歲就沒了父親,常年要到比自己身高還高的柜臺給父親抓藥。又親眼見父親死于庸醫(yī)誤診,從一個人人羨慕的小少爺,跌落到了社會的底層。正是這一嚴(yán)酷的命運,讓魯迅由柔軟溫暖,變得冰冷堅硬。所以作者也寬慰自己如果沒有經(jīng)歷這樣不幸的變化,那么自己也不過是一個江南小鎮(zhèn)上的闊家紈绔子弟,也將模模糊糊、庸庸碌碌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這在魯迅先生看來,當(dāng)然是另一種不幸。
比較之下,江南的雪,魯迅先生就下了大筆墨來寫。先是從視覺入手,“雪野中有血色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币欢卧?,借江南雪中的異景突出了江南雪美艷的特點。這雪在這樣的江南美景之下,也就不再讓人覺得凜冽,倒是顯得清麗動人。又通感到了聽覺,“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彼鶚?gòu)造的畫面充滿了美感,不像冬天,倒仿佛充滿春天的消息。特別是提到了“塑雪羅漢”,這在《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曾經(jīng)提及,但不同于《從》的一筆帶過,這里作者進(jìn)行了非常詳細(xì)的描寫。從這里流露出一種兒童的天性,童心未泯這一特點更是普遍存在于魯迅先生的許多作品中。這里無論是寫雪中之景還是寫雪中之事,一直透露出的都是作者對江南風(fēng)物的留戀與喜愛。
但在《雪》一文中,第四自然段開頭的一個“但是”使得整個文章發(fā)生了極大的轉(zhuǎn)變。仿佛作者十分生硬地將自己從對過去美好的回憶中抽離了出來。眼前正是嚴(yán)酷的冬天,朔雪紛飛。從第四第五段的內(nèi)容上看,相比于江南的雪,顯然作者更看重朔方的雪。朔方的雪“如粉,如沙,絕不粘連”它不同于江南美艷滋潤的雪?!敖^不粘連”正是一種絕不妥協(xié)的精神。
江南的雪,是作者對兒時美好的回憶,盡管兒時的生活在父親死后就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童年的單純美好,卻藏在作者心中。江南的雪是作者年少時光的象征,而朔方的雪,是成年后投身社會變革運動的一類人的象征。所以魯迅先生寫到,“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yuǎn)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鄙鐣默F(xiàn)實使得覺醒者不得不離開溫暖的家庭,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但他們走的道路卻又截然不同,“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為屋里居人的火的溫?zé)??!边@句寫的是那些放棄革命信念,向舊勢力妥協(xié)的假革命者,但是如魯迅先生一樣的真的猛士,是敢于直面血淋淋的現(xiàn)實的?!斑@別的,在晴天之下,旋風(fēng)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zhuǎn)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zhuǎn)而且升騰地閃爍?!睙o畏的革命者,他們在革命的風(fēng)暴(旋風(fēng))來臨的時候,便蓬勃地奮飛,希圖以自身的力量來改變社會的現(xiàn)狀。他們以堅毅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難,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以喚醒人們,所以說他們使得“太空也旋轉(zhuǎn)而且升騰”。
“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zhuǎn)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庇晁趪?yán)寒的天氣下,不得不變成冰冷堅硬的雪。正如作者自己,在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中,不得不成長起來,成為一個堅強(qiáng)的斗士。所以脫去稚氣,放下個人得失,以更純粹的精神力量來不斷抗擊現(xiàn)實的黑暗和不公,這便是“雨的精魂”。即便仍然有無知的民眾見到革命者犧牲時而歡呼,即便仍有愚昧的民眾會以革命者的獻(xiàn)血蘸著饅頭希圖治療癆病,無論在最初如何不被理解,如何孤獨彷徨。都不會改變革命者戰(zhàn)斗的決心。
從暖國的雨,到江南的雪,到朔方的雪,其實是魯迅先生一生三個不同階段的象征。從江南的小少爺,到失怙卻自立的少年,到以筆為槍不懈戰(zhàn)斗的思想革命者。魯迅在不斷地成長為一個意志堅定的革命者。所以當(dāng)他見到朔方蓬勃奮飛的大雪時不是害怕和退縮,而是充滿了戰(zhàn)斗的激情,正像高爾基筆下的海燕,不懼革命的風(fēng)潮會帶來犧牲的苦痛,而是迎面向前,大聲高呼“讓暴風(fēng)雨來得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