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玉山鎮(zhèn)同心小學 鄧超
為語文找一條回家的路
□江蘇省昆山市玉山鎮(zhèn)同心小學鄧超
“語文是什么”關乎學科特質(zhì),決定教學走向。見仁見智的回答常常使語文迷失在“回家”的路上。新課標對語文學科性質(zhì)的界定,明確了語文教學應將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作為核心任務。
語文教學核心任務培養(yǎng)能力
語文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然而,她總是迷失在“回家”的路上——對于“語文是什么”見仁見智的回答常常是“亂花漸入迷人眼”。于是,語文課上學生時而唱時而跳、時而演時而畫,好不熱鬧,可就是難覓靜下心來識字寫字、閱讀和寫作的場景。語文成了一個大籮筐,只要跟課文內(nèi)容有關的皆“收入筐中”,可謂包羅萬象,可學生卻無暇品味、積累、運用語言……“語文是什么”是關乎語文學科特質(zhì)的嚴肅命題,若無明朗的表述,則無異于丟棄語文的“根”,出現(xiàn)上述怪狀也就不足為奇。
比如蘇教版語文第七冊《徐悲鴻勵志學畫》一課的教學,如何讓學生感受徐悲鴻為國勤學苦練的精神?靠老師的講解必然是不真切的,需要學生穿行于語言文字之中,通過對關鍵詞的涵詠、品味,獲得獨特的讀書體驗。學生通過讀書找到了“不知疲倦”、“日夜奔馳”、“勇往直前”、“畫呀,畫呀”、“常?!?、“一整天”等詞語,就會很容易地體會到徐悲鴻的奮發(fā)努力、勤學苦練。在讀到第六節(jié)時,抓住“小閣樓”、“一杯白開水”、“兩片面包”,通過和自己的生活作比較,感受徐悲鴻“生活的清苦,卻能忍受”是為了學習繪畫的需要,是為了讓外國留學生重新認識真正的中國人。
緊扣語言文字,在語言精深優(yōu)美處推敲體味,在情感強烈微妙處品讀涵詠,在內(nèi)涵豐厚深刻處理解體會……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不就是在培養(yǎng)學生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嗎?
蘇教版語文第八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第5自然段寫的是樟樹的內(nèi)在美——香氣能永久保持,且可以拒蟲。就此段而言,語言簡潔,意思明確,如果僅僅糾纏于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與感悟,避免不了要陷進繁瑣分析的泥沼。但作者對表現(xiàn)樟樹內(nèi)在美的寫作手法確是匠心獨運:前有對比,后有補充,以“而樟樹本身卻有一種香氣,而且這種香氣能永久保持”一句概括全段,巧妙過渡,使得整段文字渾然一體。如此精妙的言語形式豈能不讓學生好好品味,細細咀嚼?即便是現(xiàn)在還不能完全領悟,也會有日后反芻的可能。這讓我想起著名語文教育專家、蘇教版語文教材主編張慶老師“熏鍋屋”的理論,沒有日熏月染,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便會成為一紙空談。因此,我以“可貴”為抓手,以“尋找可貴——發(fā)現(xiàn)可貴——品味可貴——品讀可貴”為線索,串聯(lián)起本段的教學。
新課標中有這樣一句話值得推敲:“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與實驗稿相比,少了“很強的”三字。作出這樣的刪減必然有其深意。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減少是為了增加”。刪去“很強的”,意在更加強調(diào)語文課程應當直指實踐,實踐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不二法門。那么,語文課程中的“實踐”指的是什么呢?張慶老師曾撰文指出,“語文實踐”主要歸結(jié)為“多讀多寫”。新課標也明確指出:“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這樣的論述不但指明了我們的語文課該干什么,而且也告訴我們讀寫能力是極為重要的語文能力,需要通過反復歷練逐漸形成。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是很簡單的,不就是“讀讀寫寫,寫寫讀讀”嗎?我們的語文課不就是要致力于讀與寫的實踐嗎?讀是吸收內(nèi)化,寫是傾吐表達,從吸收內(nèi)化到傾吐表達,這不就是學習語文的過程嗎?由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自能讀書”、“自能寫作”是語文教學的美好境界,而抵達這一境界的手段與過程是就多讀多寫。
關于“讀”,我認為主要要抓好兩個關鍵點:(1)夯實初讀,整體感知;(2)潛心精讀,以讀促悟。讀是貫穿教學始終的,但對讀書的要求應體現(xiàn)出層次性和多樣性。一遍遍漫無目的的讀必然讓學生覺得索然無味,情趣盡失,應當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采用自由讀、指名讀、表演讀、分角色讀、默讀、瀏覽等不同的形式,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在這樣層層遞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不會讀到會讀,從讀得不通順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從粗淺感知課文內(nèi)容到不斷深入地觸摸語言文字、感悟文本的情感內(nèi)涵。這樣的讀書過程也體現(xiàn)了知識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思想。其中學生認識生字、讀通讀懂課文是知識能力;不同形式的讀書是方法與過程;感悟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獲得個性化體驗,從而受到情感的陶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關于“寫”,我認為應注重與“讀”的結(jié)合。寫作是運用書面語言來表達來傾吐的過程,而運用書面語是一個從不規(guī)范到規(guī)范的過程,如何規(guī)范?離不開對約定俗成的詞匯、句式、結(jié)構(gòu)模型的積累。因此,教師要抓好課內(nèi)外閱讀與背誦,不斷豐富書面語言。同時,我們應看到寫作是一種極具個性化色彩的行為——這就是說要讓學生在反復的歷練中對寫作知識和寫作技巧自我體驗、自我構(gòu)建,從而逐步提高寫作水平。
語文并不復雜,復雜的是我們對“語文是什么”的準確把握。當我們始終牢牢掌握語文的特質(zhì),始終以此作為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就一定能找到語文的回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