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市通州區(qū)袁灶小學(226000) 曹小華
課程意識,關注語用的應然視角
江蘇南通市通州區(qū)袁灶小學(226000) 曹小華
在語用理念日益盛行的當下,很多教師并沒有把握語用的實質,更缺失課程意識的觀照,使得語用教學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在文本解讀中遴選課程資源,在文體特征中放大課程資源,在讀寫結合中運用課程資源,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課程意識 課程資源 語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教學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一“語用”理念的提出,受到語文教師的青睞。要想在課堂教學中踐行語用理念,就必須從課程意識出發(fā)。
王榮生教授曾經(jīng)指出:“閱讀教學,該‘教什么’的問題比‘怎么教’的問題更為關鍵。沒有適切的教學內容,無論采用什么策略,樹什么大旗都無濟于事?!币虼?,強化教師文本解讀的能力是閱讀教學的基礎和保障。要探尋教材文本中蘊藏的語用價值,就要求教師要深入文本內核,準確把握文本內涵,并對其內容進行合理化的選擇取舍。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對選擇的語用價值點進行合理地規(guī)整、組織、串聯(lián),使其在相應的文本情境下構建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如,《我和祖父的園子》一文,情趣盎然,濃郁的情感彌散在字里行間。在這樣一篇彰顯自由的文本中,不同的讀者有著不同的關注點。從課程資源開發(fā)的視角出發(fā),教師對文本語用價值的探尋要歷經(jīng)這樣的三個階段:讀者——自然心態(tài),感受內容,關注信息;學生——考量學生的閱讀障礙,探尋契合學生認知的訓練資源;教師——強化甄別與遴選,提煉整合富含價值的教學內容。筆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就從文本解讀中預設了這樣的教學板塊:一是引導學生將課文描寫的幾件事以簡練的語言改成為敘事詩,鍛煉學生概括與簡潔表達的能力;二是認真學習第十三小節(jié),感知構段方式,學會圍繞中心運用典型句式進行表達的方法;三是仿寫訓練。
這樣基于語用能力訓練的整體設計,與教師悉心解讀文本,探尋語用價值點密不可分。
不同的文體,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遣詞造句的風格、遴選素材的標準、謀篇布局的思路都會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風格。因此,在閱讀教學中,不斷強化對文體特點的關注,就會開掘出不同的語言訓練價值點,讓學生逐步掌握鞏固,最終形成堅實的語文素養(yǎng)。
事實上,即便是相同的習作素材在不同文體的召喚下,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運用的方式策略也會不盡相同。這也給我們的閱讀教學帶來完全不同的教學契機。例如,在說理文中,作者選用的論據(jù)事例與敘事文中事例的寫法就存在著決然不同的標準和要求。如,《談禮貌》一文第二自然段就列舉了“牛皋不懂禮貌,貿然向老人問路”的事例,僅有100字左右。而這一事件在《說岳全傳》中以簡練語言陳述也要300多字。作者在選用這一事例時,為什么要對原文進行如此大的改動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出示《說岳全傳》中的原文,引導學生將其與課文中的文字進行對比分析。在對比辨析中,不少學生發(fā)現(xiàn)原文全方位、立體地呈現(xiàn)出這一事件,而課文中的這段描寫則緊緊扣住了“牛皋不講禮貌”這一要素進行描寫。據(jù)此,教師對這一認知進行進一步引導與提煉:說理文中事例的價值在于證明文本的中心論點,而并非是刻畫人物形象,因此以中心論點為基準,需要對事件本身就行合理刪選,這便是說理文對所選素材獨特的要求。
如果教師僅僅從讀懂文本、讀懂事例的角度出發(fā),就難以從把握文體的視角開掘出其獨有的課程資源。
閱讀與寫作本身之間就相互融通。脫離了閱讀,寫作就無法可循;脫離了寫作,閱讀也就失去了明確的方向。在閱讀教學中,實現(xiàn)閱讀與寫作的互動,應該成為語用訓練的有效載體。因此,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運用中,教師應該努力從文本中尋找閱讀與寫作的有效結合點,讓學生或為理解感知而寫,或為歷練方法而寫,讓學生的實踐練筆與文本范式充分結合,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
例如,在教學《第一朵杏花》時,教師就緊扣課文第六自然段中的“春風吹皺了……杏樹的花苞”一句,先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想象語言給予讀者的畫面感;繼而引導學生關注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以及語言形式,想象補充還會出現(xiàn)怎樣的狀態(tài);最后,以“冬風”為視角進行自我創(chuàng)作。
這樣學生在閱讀、聯(lián)想、仿照、創(chuàng)造的思維歷程中提升了自身的語用能力。
只有從課程意識的視角出發(fā),語用訓練點的選擇才能真正契合語文學科的本體屬性,才能作用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責編 韋 雄)
G623.2
A
1007-9068(2015)2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