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安全性服裝的設計模式

2015-03-10 07:53:24方東根童夏青
紡織學報 2015年5期
關(guān)鍵詞:設計模式服裝設計安全性

沈 雷,方東根,童夏青

(生態(tài)紡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122)

安全性服裝的設計模式

沈 雷,方東根,童夏青

(生態(tài)紡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122)

目前國內(nèi)外關(guān)于安全性服裝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設計實踐與技術(shù)應用領域,對其設計模式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很少。為找到安全性服裝設計的普遍規(guī)律,通過對近年來國內(nèi)外相關(guān)文獻進行分析,同時對典型設計實踐進行歸納總結(jié),在明確設計方法的基礎上,提出“確定設計原則—選取安全因子及設計手段—設計實現(xiàn)及效果評價—再設計及完善標準”作為安全性服裝設計的一般模式,旨在為未來的設計提供參考。在安全性服裝的設計過程中遵循“以人為本,綠色安全”的理念,同時加強對各項標準的研究與完善,營造一個以標準維系的服裝安全系統(tǒng)。

安全性服裝;安全因子;設計;標準

安全性服裝[1]是指從服裝的設計、選料到生產(chǎn)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通過添加安全因子,消除服裝固有的或外界對人體產(chǎn)生的安全隱患,對穿著人員起到最大限度的安全防護作用的服裝。安全性服裝不僅要求服裝本身是安全的,同時通過服裝安全系統(tǒng),能實時對外界的安全隱患做出反應。隨著人們安全意識的增強,安全性服裝的設計手段不斷豐富,通過結(jié)合電子信息技術(shù)[2-4]、新型材料科學[5-7]、物聯(lián)網(wǎng)科學[8-9]等多學科交叉運用,服裝安全設計[10]理論不斷得到完善。

目前國內(nèi)外關(guān)于安全性服裝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設計實踐與技術(shù)應用領域:Ashdown S等[11]針對毒氣危害進行了STEPO(單兵毒氣防護服)的設計;Rantanen J等[2]針對一些戶外活動,特別是釣魚,開發(fā)出了定位智能背心,使釣魚者能記錄某個釣魚地點,同時通過對最后10 km路徑的記錄可以幫助釣魚者導航以使其沿原路返回。國內(nèi)學者在安全性服裝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并開始著手對其設計模式進行分析。田苗等[12]對智能服裝的設計模式與發(fā)展趨勢進行了探討;辛麗莎等[13]對防護服裝功能實現(xiàn)的設計模式進行了研究,提出“分析應用需求—確定設計手段—評價實現(xiàn)方案”的設計模式。然而防護服裝與智能服裝和安全性服裝不盡相同,防護服裝和智能服裝強調(diào)衣服的功能性,只是根據(jù)用戶的需求進行設計與評價,而忽略了包括標準在內(nèi)的服裝安全系統(tǒng)的構(gòu)建,因此不能保證服裝的安全性。

為此,本文以近年來國內(nèi)外相關(guān)文獻以及典型設計實踐分析為基礎,通過一系列歸納總結(jié),從設計原則、設計手段、設計實現(xiàn)及效果評價3個角度探尋安全性服裝的一般規(guī)律,擬提出新產(chǎn)品開發(fā)設計的一般模式,完善安全性服裝的理論,為未來的設計提供參考。

1 安全性服裝設計方法

安全性服裝與其他服裝不同,在其設計過程中需要緊密圍繞以標準維系的服裝安全系統(tǒng),同時它結(jié)合了多學科的交叉運用,設計模式十分復雜。為更好地研究其設計模式,需對其設計方法進行深入剖析。

1.1 按思維方式分

在安全性服裝的設計過程中,一些人希望在一件衣服上實現(xiàn)不同的安全防護效果,即“一衣多穿”“一衣多用”;而另一些人主張將服裝通過號型、年齡、性別、季節(jié)、行業(yè)、階層等進行區(qū)分,從而實施精確的設計,達到特定的安全目標。這2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共同推動安全性服裝朝著更加輕便安全的方向發(fā)展。

1.1.1 精確設計

對安全性服裝進行精確設計,是當今社會的主流方向。精確設計將影響服裝安全的個性因素不斷細化,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量身定制的效果。早期針對安全性服裝精確設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結(jié)構(gòu)方面,通過對人體體型、關(guān)節(jié)活動范圍[14](range of motion,ROM)、操作靈活性等影響因素進行細化,主張對服裝的號型進行細化研究,比如Susan P等[15]通過3-D掃描技術(shù)測量人體數(shù)據(jù)以繪制服裝紙樣,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服裝的合體性。近年來針對不同人群進行精確設計已成為了安全性服裝研究的熱點,如校服[16]、礦工服、孕婦裝等安全性服裝的設計,同時各項標準也在不斷細化。這些精確設計的方法提升了安全性服裝安全功能的實現(xiàn)。

1.1.2 模糊設計

在安全性服裝的設計過程中,人們發(fā)現(xiàn)精確設計不僅耗時耗力,并且難以適應多變的環(huán)境。隨著全球化概念的加深,人們對服裝產(chǎn)生了多元化需求,著衣風格也越來越模糊化,比如中性服裝等。服裝指向性需求的模糊與不確定[17]催生了模糊設計[18-19]的出現(xiàn)。模糊設計在安全性服裝上的應用即將影響服裝的個性因素通過模糊系統(tǒng)最大限度地在一件衣服上實現(xiàn)融合,從而實現(xiàn)“一衣多穿”“一衣多用”,且安全理念貫徹始終,安全性服裝模糊設計流程圖如圖1所示。

模糊的思想在工業(yè)設計領域應用較為廣泛,Allen J K等[20]通過對建模過程運用模糊理論,使得整個設計過程變得簡便與宏觀化。近年來模糊思想在服裝上的運用也越來越普遍:網(wǎng)絡品牌CITYTIDE BRAND通過抽褶、纏繞及翻折等手法對服裝進行模糊設計,使得一塊布料可以穿出衣服、裙子、連衣裙等不同效果,實現(xiàn)了服裝的多用性;樂高公司[21]生產(chǎn)的且2008年被評為INPEX匹茲堡國際發(fā)明金獎的樂高登山服,將12件單品組合成1件衣服,可適應不同的戶外環(huán)境,同時也使旅行更加輕便。模糊的思想使安全性服裝的設計更加具有實施性,也更加人性化。

圖1 安全性服裝模糊設計的流程圖Fig.1 Flow chart of fuzzy design of security clothing

1.2 按實現(xiàn)方式分

安全性服裝實現(xiàn)方式主要包括2類:一類是信息科技創(chuàng)新設計;一類是材料復合創(chuàng)新設計。

1.2.1 信息科技創(chuàng)新設計

信息科技在服裝中的運用實現(xiàn)了服裝的智能化。通過與微電子元件、智能元件的有機結(jié)合,使服裝能感知人體內(nèi)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并且能實時對這些變化做出反饋和反應。目前智能安全系統(tǒng)主要由信息采集模塊、微處理器模塊和終端3個部分組成,被廣泛應用于醫(yī)療安全類和環(huán)境安全類服裝,通過結(jié)合多種傳感器實現(xiàn)對人體生理體征的監(jiān)測以及對特種環(huán)境中的安全隱患進行預防。

1.2.2 材料復合創(chuàng)新設計

材料是制作服裝的基礎,對于材料的設計也是安全性服裝設計的重中之重。材料復合創(chuàng)新設計主要針對纖維、面料展開,通過微膠囊化加工等手段實現(xiàn)材料的多功能化。目前安全性服裝中采用的材料有光敏、熱敏變色材料、形狀記憶材料、導電纖維、光學纖維、蓄熱調(diào)溫纖維等,比如日本東麗公司開發(fā)的熱敏變色織物Sway,可以根據(jù)用途的不同設定相應的變色溫度,被廣泛應用于各類安全性服裝中。同時“面料分層系統(tǒng)”[22]拓展了材料的使用范疇,通過多層面料系統(tǒng)的設計方法可以將具備不同功能的面料用于同一服裝的設計,從而達到舒適性與安全性的最大化。

2 設計原則確定

對于安全性服裝而言,安全是目的,要實現(xiàn)這個目的,需要對應用需求、安全隱患、相關(guān)標準有全面的認識與了解,因此這也成為了安全性服裝設計原則確定的3項基礎性工作,圖2示出安全性服裝確定設計原則的模型。

2.1 應用需求調(diào)研

圖2 安全性服裝設計原則的確定模型Fig.2 Modeling determination of design principles of security clothing

目前在服裝設計之初對應用需求進行調(diào)研已經(jīng)成為該領域的共識。以人為本是安全性服裝的一大設計理念,而針對應用需求調(diào)研的方法主要有問卷、座談、決策樹[23]、文獻分析以及大數(shù)據(jù)分析等。安全性服裝的應用需求調(diào)研要求更加細致與全面,對于調(diào)研的方法也應更加科學。比如問卷樣本容量的確定關(guān)系到調(diào)研成本與成效;同時需要運用互動矩陣[24]對影響調(diào)研對象的因素(比如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進行歸類,了解各因素之間的關(guān)系。針對應用需求進行調(diào)研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戶的喜好,從而設計出消費者滿意的產(chǎn)品,為產(chǎn)品的人性化與產(chǎn)業(yè)化奠定基礎。

2.2 安全隱患確定

安全隱患包括服裝固有的和外界對人體產(chǎn)生的2類,主要由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導致。表1示出安全隱患的分類及實例。

表1 安全隱患的分類及實例表Tab.1 Classification and example of hidden danger

服裝固有的安全隱患一方面是材料固有的,另一方面是在加工過程中引起的。而外界對人體產(chǎn)生的安全隱患主要與服裝使用環(huán)境相關(guān),在設計過程中應根據(jù)用途的不同進行相應環(huán)境分析。安全隱患的確定直接影響安全性服裝的安全防護效果,只有確定了安全隱患,才能對癥下藥,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要對安全隱患進行全面的分析。

2.3 相關(guān)標準研究

安全性服裝的設計必須緊密圍繞以標準維系的服裝安全系統(tǒng),各項標準不僅制約服裝的設計,另一方面也為設計提供了參考,因此研究相關(guān)標準成為了安全性服裝確定設計原則的基礎性工作。對于安全性服裝而言,只有通過仔細研究相關(guān)標準,并遵循標準進行設計,才能讓消費者信服其安全度。對于市場上尚未有具體標準的服裝類別,特別是智能安全服裝,需要通過效果評價以確保其安全性,從而進一步完善其標準,為未來的設計提供依據(jù)。

關(guān)于安全性服裝的標準多種多樣,包括面料、工藝、色彩、檢測等方面,同時不同的服裝也需要遵循不同的標準。如GB/T 13640—2008《勞動防護服號型》是關(guān)于勞動防護服號型的國家標準;AQ/T 1105—2014《礦山救援防護服裝》規(guī)定了礦山救援防護服裝的制作標準;GB 17956—2000《防塵服》規(guī)定了防塵服的制作標準;GB/T 411—2008《棉印染布》是關(guān)于棉印染布的國家標準等。因此,在設計之初就必須對所要設計服裝涉及的標準加以研究,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其安全性。

3 安全因子及設計手段選取

安全因子及設計手段的選取是安全性服裝設計中關(guān)鍵的一環(huán),它關(guān)系到設計效果能否實現(xiàn)及其制作成本。Goldman[25]針對普通服裝的設計提出了“4F”原則:即 Fashion(時尚性)、Fit(適合性)、Feel(舒適性)、Function(功能性)。而針對兒童智能安全服裝的設計,賀義軍等[26]提出了1T2F模式:1T指傳統(tǒng)(Tradition),2F指功能(Function)和時尚(Fashion)。這些都為安全性服裝設計提供了參考,在安全性服裝選取安全因子及設計手段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以實現(xiàn)最優(yōu)化。

3.1 安全因子選取

安全因子[1]是指在服裝中能消除服裝固有的或外界對人體產(chǎn)生的安全隱患,對人體起到最大限度的安全防護的物質(zhì)元素。安全因子并不是絕對安全的物質(zhì)元素,本來安全的元素通過不同的設計也可能會產(chǎn)生安全隱患,比如繩帶等;本來不太安全的元素在某些衣服上的添加能克服較大的安全隱患:比如影響服裝舒適性、透氣性的反光條在環(huán)衛(wèi)服、校服等服裝上的應用能對司機起警示作用以保證行人的人身安全,對人體有輻射危險的GPS定位器能保證兒童、老年癡呆患者等特殊人群被監(jiān)控而避免走失等;同時安全因子的添加也可能會產(chǎn)生新的安全隱患,因此在安全因子的選取上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準則,原則上對人體產(chǎn)生正安全防護作用的安全因子都可以運用于安全性服裝的設計中,但在設計過程中應保證安全因子安全性的最大化(比如利用熒光面料[27]代替反光面料提升其功能,改變其服用性能),通過在設計過程中對安全因子的不斷改進,以實現(xiàn)對安全隱患的控制。

3.2 設計手段選擇

安全性服裝的設計手段主要針對材料、結(jié)構(gòu)造型、色彩、工藝技術(shù)4個維度展開。在選擇設計手段的過程中,運用互動矩陣了解這4個維度之間的關(guān)系,同時將模糊設計與精確設計的思想運用于安全性服裝的4個維度。

安全性服裝在材料上的創(chuàng)新是該領域最常運用的手段,目前已運用新材料設計出不同功能的安全性服裝,比如運用反光、熒光材料設計出具有安全警示作用的校服,運用iBeacon設計出具有超強室內(nèi)定位功能的礦工服以保證發(fā)生礦難時對礦井人員的及時營救,運用TPU材料設計出具有減壓功能的校服[28]等。材料的創(chuàng)新為安全性服裝的設計提供了更多可能。

針對結(jié)構(gòu)造型進行設計對其安全功能的實現(xiàn)十分重要,同時也是安全性服裝常用的手段,比如將衣服設計成可拆卸(袖子、褲腿等可拆卸)、可調(diào)節(jié)(腰部、下擺等可調(diào)節(jié))等樣式。在結(jié)構(gòu)造型的設計過程中要以人體工程學為依據(jù),將設計空間分為內(nèi)部和外部,進行相應設計。在內(nèi)部設計中保證服裝舒適性,在外部設計中著重強調(diào)美觀性。

色彩是安全性服裝設計過程中最容易被忽視的安全元素,但色彩因為對人體視覺上的極大沖擊力而不可小覷,安全性服裝的色彩受到安全標準的限制,要嚴防在染色過程中偶氮染料等因素產(chǎn)生的不安全性。天然彩棉能避免染色產(chǎn)生的安全隱患而具有天然的色彩,綠色作為比較安全的顏色也應該在安全性服裝的設計中加以體現(xiàn)。同時變色服裝、迷彩服等服裝對色彩要求較高,在色彩設計過程中要尤為注意。

工藝技術(shù)關(guān)乎安全性服裝能否加工以及其實現(xiàn)效果,同時也影響了安全性服裝的產(chǎn)業(yè)化,因此需要重視。目前,安全性服裝的工藝技術(shù)相對比較受限,比如電子元件與服裝結(jié)合的問題:一方面電子元件的成本較高,同時簡單疊加使其可以分離衣服單獨存在,另一方面電子元件本身的局限(體積相對較大、能耗問題很難解決、不能水洗等)使衣服的服用性受到極大影響。而電子元件因為其獨特的功能在安全性服裝中的運用越來越普遍,未來需要加強工藝技術(shù)的創(chuàng)新,以推進安全性服裝的發(fā)展。

4 設計實現(xiàn)及效果評價

通過確定設計原則以及對安全因子及設計手段的篩選,接下來就是設計實現(xiàn)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難免產(chǎn)生新的安全隱患,同時安全性服裝預期的安全效果能否實現(xiàn)不得而知,因此需要進行綜合的評價。目前國內(nèi)外在評價防護服新產(chǎn)品性能時主要采用5級分析系統(tǒng)[29],而對于安全性服裝的評價同樣也可以采用分級式測評,分別從材料的生物物理性能測試、服裝的生物物理性能測試、氣候艙受控試驗、有限的現(xiàn)場試驗及現(xiàn)場試驗5個方面對安全性服裝進行全面的評價。但考慮到安全性服裝設計方法的多元化,而電子信息技術(shù)在安全性服裝中的運用越來越普遍,因此有必要將結(jié)合電子元件的安全性服裝分開討論。這必然又會降低系統(tǒng)性,綜合考慮后,提出“分層決定法”[30]進行補充:將原先評價的5級相應分成5層,而在每層中將各種可行選擇詳細列出,以樹狀圖排列,根據(jù)安全性服裝設計的手段按順序在各層中找出合適的評價內(nèi)容,并且將這些評價內(nèi)容在樹形圖中連線得出所需評價方案,圖3示出安全性服裝的評價模型。在評價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綠色安全”的理念,例如運用暖體假人[31]進行模擬、對于電子元件進行回收利用等。

圖3 安全性服裝的評價模型Fig.3 Evaluation model of security clothing

5 再設計及標準完善

安全性服裝的特點是強調(diào)對服裝安全系統(tǒng)的構(gòu)建,而標準是衡量服裝安全與否的標尺,因此安全性服裝設計的一般模式可以總結(jié)為“確定設計原則—選取安全因子及設計手段—設計實現(xiàn)及效果評價—再設計及完善標準”,如圖4所示。

圖4 安全性服裝的設計模式Fig.4 Design process of security clothing

在安全性服裝的設計中,通過5級分析系統(tǒng)的評價可以對服裝的安全效果有大體的了解,同時通過對服裝進行優(yōu)化再設計,使安全效果不斷提升。但設計不是終點,由于目前安全性服裝的設計主要體現(xiàn)在設計實踐與技術(shù)應用領域,對其理論的研究相當匱乏,為了提高消費者的安全消費意識,同時也為了提升安全性服裝的安全說服力,要加強對以標準維系的服裝安全系統(tǒng)的構(gòu)建,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不斷推動安全性服裝的發(fā)展。在整個過程中,標準是設計的依據(jù),同時通過設計不斷完善標準,為后續(xù)的設計提供了參考。

6 結(jié)語

服裝安全設計是未來服裝的發(fā)展趨勢,隨著綠色服裝、智能服裝等新型服裝的出現(xiàn),一種以安全為目的,結(jié)合當下新型材料科學、電子信息技術(shù)等多學科交叉運用的安全性服裝,既滿足了人們?nèi)找娓邼q的安全防護需求,也滿足了人們對新鮮事物的求知欲。但當前安全性服裝主要體現(xiàn)在設計實踐及技術(shù)應用領域,而且在設計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很多弊端,如價格成本問題、電子元件的水洗問題及服用性問題等,這些都是限制安全性服裝發(fā)展的難題。相信未來科技的發(fā)展會克服這些難題,推動安全性服裝的設計不斷優(yōu)化。

安全性服裝設計過程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服裝安全系統(tǒng)的構(gòu)建,只有形成一種安全環(huán)境,才能使安全性服裝真正地被消費者接受,并且成為一種需要,因此,在未來安全性服裝的研究過程中要加強對各項標準的研究與完善,營造一個以標準維系的服裝安全系統(tǒng)。

[1] 沈雷,洪文進,唐穎.基于綠色時代下的新型安全性服裝設計[J].上海紡織科技,2013,19(4):60-62.SHEN Lei,HONG Wenjin,TANG Ying.New safety clothing design under green era[J].Shanghai Textile Science & Technology,2013,19(4):60 -62.

[2] RANTANEN J,ALHO T.Wearable platform for outdoor positioning[C]//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Automation.Tampere:[s.n.],2002:347 -357.

[3] SEYMOUR S.Fashionable Technology[M].[S.l.]:Springer Verlag GmbH,2008.

[4] TANG S L P,STYLIOS G K.An overview of smart technologies for clothing design and engineer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18):108 -128.

[5] SARIERR N,ONDER E. Organic phase change materials and their textile applications: an overview[J].Thermochimica Acta,2012(4):7 -60.

[6] KIEKENS P,JAYARAMAN S.Intelligent Textiles and Clothing for Ballistic and NBC Protection[M]//NATO Science for Peace and Security Series B:Physics and Biophysics.Berlin:Springer,2012:130 -168.

[7] ZHANG X.Heat-storage and Thermoregulated Textiles and Clothing:in Tao(ed),Smart Fibres,F(xiàn)abrics and Clothing[M].Cambridge:Woodhead Publishing Ltd,2001:34-57.

[8] 斯素.運動用紡織品[M].王建明,關(guān)芳蘭,譯.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145-153.SHOO R.Textiles in Sport[M].WANG Jianming,GUAN Fanglan,Translating.Beijing:China Textile and Apparel Press,2008:145 -153.

[9] BARONE P W,BAIK S,HELLER D A,et al.Nearinfrared optical sensors based on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J].Nat Mater,2005(4):86 -92.

[10] 沈雷,洪文進.服裝安全設計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絲綢,2014,51(1):45 -49.SHEN Lei,HONG Wenjin.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afety clothing design[J].Journal of Silk,2014,51(1):45 -49.

[11] ASHDOWN S P, WATKINS S M. Concurrent engineering in the design of protective clothing:interfacing with equipment design,performance of protective clothing:fifth volume [C]// [S.l.]: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1996:471 -485.

[12] 田苗,李俊.智能服裝的設計模式與發(fā)展趨勢[J].紡織學報,2014,35(2):109 -115.TIAN Miao,LI Jun.Design mode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smart clothing[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4,35(2):109 -115.

[13] 辛麗莎,李俊,王云儀.防護服裝功能設計模式研究[J].紡織學報,2011,32(11):119-125.XIN Lisha,LIJun,WANG Yunyi. Researchon functional design pattern of protective clothing [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1,32(11):119 -125.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醫(yī)政司.中國康復醫(yī)學診療規(guī)范[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27-32.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M].Beijing:Huaxia Press,1998:27 -32.

[15] SUSAN P,ASHDOWN,LOKER S,et al.Using 3D scans for fit analysis [J].Journal of Textile and Apparel,2004,4(1):1 -12.

[16] NORRISH H,F(xiàn)ARRINGDON F,BULSARA M,et al.The effect of school uniform on incidental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10-year-old children[J].Asia-Pacific Journal of Health,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2012,3(1):51-63.

[17] YOO J,HAJELA P.Fuzzy multicriterion design using immune network simulation[J].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2001,22(3):188 -197.

[18] HAKAN I,ESRA S. The design of thermoelectric footwear heating system via fuzzy logic[J].Journal of Medical Systems,2007,31(6):521 -527.

[19] LUO X N,HOU W B,et al.A fuzzy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predicting clothing thermal comfort[J].Computers and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2007,53(12):1840-1846.

[20] ALLEN J K,KRISHNAMACHARI R S,MASETTA J,et al.Fuzzy compromise: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hierarchical design problems [J]. Structural Optimization,1992,4(2):115 -120.

[21] 胡曉.多功能服裝的模糊設計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13.HU Xiao.Fuzzy design method research of multiple functional clothing[D].Hangzhou: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2013.

[22] WANG Y Y,ZONG Y J,LI J,et al.Evaluating the moisture transfer property of the multi-layered fabric system in firefighter turnout clothing[J].Fibers &Textiles,2011(6):101 -105.

[23] MCCANN J,HURFORD R,MARTIN A.A design proces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smart clothing that addresses end-user needs from technical,functional,aesthetic and cultural viewpoints [J]. Wearable Computers,2005(10):70-77.

[24] TAN Y B,CROWN E M,CAPJACK L.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thermal protective flight suits:part I:the design process and prototype development[J].Clothing and Textiles Research Journal,1998,16(1):47 -55.

[25] GOLDMAN R F.The four'Fs'of clothing comfort[J].Environmental Ergonomics,2005(3):315 -320.

[26] 賀義軍,舒鸚姿,洪文進,等.基于1T2F模式下兒童智能安全服裝的設計研究[J].上海紡織科技,2013(11):41-42.HE Yijun,SHU Yingzi,HONG Wenjin,et al.Design of intelligent safety clothing for children based on 1T2F mode[J].Shanghai Textile Science & Technology,2013(11):41-42.

[27] 楊水,李瑛,徐創(chuàng)霞,等.有機熒光材料研究進展[J].化學研究與應用,2003,15(1):11 -15.YANG Shui,LI Ying,XU Chuangxia,et al.Study and developing of oranic fluorescent materials[J].Chem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2003,15(1):11 -15.

[28] 沈雷,方東根,張婷婷,等.一種減壓校服:中國,201410119069.6[P].2014-05-05.SHEN Lei,F(xiàn)ANG Donggen,ZHANG Tingting,et al.A decompression uniform:China,201410119069.6 [P].2014-05-05.

[29] UMBACH K H. Physiological tests and evaluation model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protective clothing[C]//MEKJAVIC I B,BANISTER E W,MORRISON J B.Developments in Environmental Ergonomics.New York:IEEE Computer Society,1988:139-161.

[30] KNAPP J.Integrated protective clothing and equipment concept development plan[R].Ottawa:Canadian Forces,2005.

[31] 龐誠,陳景山.暖體假人在設計評價航天服調(diào)溫功能中的作用[J].中國空間技術(shù),1997(1):18-22.PANG Cheng,CHEN Jingshan.The action of warm false body i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the role of spacesuit temperature adjustment function[J].China's Space Technology,1997(1):18 -22.

Design process of security clothing

SHEN Lei,F(xiàn)ANG Donggen,TONG Xiaqing
(Key Laboratory of Eco-Textiles(Jiangnan University),Ministry of Education,Wuxi,Jiangsu 214122,China)

Currently,researches on security clothing,whether at home or abroad,mainly focus on design practices and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while seldom focus on design patterns.In order to find a universal law of security clothing designing,a primary process to accomplish design of security clothing was put forward after analyzing related documents over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 and summarizing typical design practices.This process can be described by ″determination of design principles-selection of security elements and design method-implementation of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effect-redesign and standardization″.Based on clear design method,this pattern aimed at playing a leading role for the following practices.The whole process followed the concept of″people-oriented,green and security″,and enhanced the study and improvement of every criterion at the meantime.Therefore,a clothing security system with a standards would be created.

security clothing;security elements;design;standard

TS 941.2

A

10.13475/j.fzxb.20140505207

2014-05-27

2014-08-1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11YJA760059);江蘇省產(chǎn)學研前瞻性聯(lián)合研究項目(SBY201320235);江蘇服裝品牌創(chuàng)新戰(zhàn)略研究項目(12SYC-047)

沈雷(1963—),男,教授。主要從事服裝設計與品牌研究。E-mail:sl999@sina.com。

猜你喜歡
設計模式服裝設計安全性
仿生設計模式的創(chuàng)新應用探索
玩具世界(2023年6期)2024-01-29 12:14:36
《?!斑\”》系列服裝設計
“1+1”作業(yè)設計模式的實踐探索
幾何思維在服裝設計上的應用
遼寧絲綢(2022年1期)2022-03-29 00:58:56
新染料可提高電動汽車安全性
某既有隔震建筑檢測與安全性鑒定
交通機電工程設計模式創(chuàng)新探討
基于服裝設計工作室的實踐教學改革
ApplePay橫空出世 安全性遭受質(zhì)疑 拿什么保護你,我的蘋果支付?
服裝設計
湖南包裝(2016年2期)2016-03-11 15:53:11
青铜峡市| 普陀区| 察哈| 奇台县| 台北县| 渝中区| 十堰市| 红桥区| 丹江口市| 高清| 将乐县| 沾益县| 新建县| 尚志市| 子洲县| 玉门市| 定西市| 湄潭县| 扎囊县| 长宁县| 监利县| 湖北省| 磐石市| 余干县| 朝阳区| 湛江市| 滦南县| 泗洪县| 苏尼特左旗| 来凤县| 延庆县| 象山县| 会昌县| 三台县| 岳池县| 镇安县| 马龙县| 边坝县| 宁远县| 丹阳市| 桂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