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熙
世界上,再無另外一個地方的人民可以如中國人這般,將竹的實用功能發(fā)揮到極致。
若說一個東西的實用性,最重要的莫過于“食”用性,中國的百姓在閑來無事之時最喜歡研究一個“吃”字,炒炸煎蒸燉、煮烤熏腌燒,就地取材的食物經(jīng)過各地不同的烹飪風格轉化為一道道美味,存于唇齒之間,流于傳承之內(nèi)。可以說,中國的美食與中華民族的文明傳承是密不可分的。
中國人吃筍從什么時候開始已然很難考證,《周禮˙天官冢宰》中說到“筍菹”,《詩經(jīng)˙大雅˙韓奕》云:“其肴維何,炮鱉鮮魚。其蔌維何,維筍及蒲。”可見,百姓吃筍的歷史由來已久,而且非常喜歡吃筍。
今人吃竹可不僅僅是燒竹筍,浙江腌篤鮮、廣西酸筍、湖南竹筍炒臘肉、廣東竹筍蒸蟹鉗,各地都有關于筍的特色菜。而且,單單有菜還不夠,米飯可以用竹筒蒸,酒也可以用竹葉釀,林林總總,擺一桌全竹宴也是綽綽有余了。
不僅僅是吃,在“用”這一方面,中國人也把竹子用到了極致。如果散步在任意一個中國南部的小村落里,總會看到家家戶戶門前屋內(nèi)擺著幾個竹板凳。板凳都是有靠背的,高度小孩子坐剛好,大人坐著也舒服,有的已經(jīng)在常年的使用中變成了油棕色。農(nóng)家一層的房檐下掛著個竹篾子,二樓床鋪上鋪著竹席子,人們上山干活背著個竹簍子,回家吃飯用著竹筷子。甚至,云南傣族人住的都是竹房子。
中國人與竹有著數(shù)不清的羈絆,以至于竹子可以成為滿足廣大人民各種需求的最佳搭檔,只要屋后修竹一片,吃的用的全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