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運瓊
【摘要】本文結合漢語語音和英語語音,以大量的詞、句子作例證,將語法形式的語音形式和語言符號的語音形式做一個全面細致的比較,以揭示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性。思考和探索這兩種有關聯的符號的語音特征,對于我們更深入全面地研究現代漢語的特點,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語法形式 語音形式 語言符號
【中圖分類號】H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088-02
一、語法形式的語音形式
語法形式的語音形式有語調、重音、停頓等,它們屬于可以直接感知的顯性語法形式,都可以表示一定的語法意義。語調,是句子的音高及音強、音長形式。它的主要作用是區(qū)別不同句類,表示各種語氣和情態(tài)。停頓,指語句或詞語之間聲音上的間歇,表現在言語表達中詞語與詞語之間、句子與句子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的停歇與頓斷。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說:“離開話語,語調和停頓本身仍然具有影響聽眾情緒的力量?!?/p>
(一)在結構上不具備層級性,這類語音形式體現的是靈活性。
如停頓、重音手段的運用,可單獨使用亦可交叉使用。例如說話者通過停頓,使處于并列語言環(huán)境中的一個得以突出,使語義更清晰,更準確,不出現歧義和誤解。如:打死/老虎;打/死老虎。例子中,停頓落在“死”字后,表示打死老虎的人是英雄,竟將兇惡的老虎打死了;停頓落在“死”字前,說明打死老虎的人是“狗熊”,等老虎已死,威風不再時才敢動手。
(二)不同語言中存在同類反映語法意義的語音形式,如“重音”。
英語重音是英語語言最顯著的語音特征,從學習英語單詞開始便能從詞典發(fā)音指南中看到每一個詞根的這一特征。“英語的詞只要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節(jié)就有詞重音,且屬于自由重音(free stress),即每個詞的重音位置確定不變,但不同的詞的重音位次可以不同,作為語調(intonation language)語言的英語,其重音的地位舉足輕重,它不僅是節(jié)奏和語調的基礎,又具有重要的語法和語義功能”,是說話者用于強調表達意圖的最重要的手段。
二、語言符號的語音形式
語言符號的語音形式包括兩個級別的語音單位:音位和音節(jié)。音位是某種語言或方言中能區(qū)別語素或詞的語音形式的最小語音單位。音位和音位組合在一起成為音節(jié),人們可以憑借聽覺很容易地把一段語流的發(fā)音劃成若干音節(jié)。
(一)在結構上具備層級性,這類語音形式體現的是嚴格的配列規(guī)則。
語言符號的語音層,裝配的是一套音位,一種語言的音位一般只有幾十個。音位的數目雖然不多,卻能構成數目眾多的組合,音節(jié)就是這種組合的最基本的形式。在具體的語言里音節(jié)的數目成百上千。由音位構成音節(jié),為語言符號準備了足夠的聲音材料。
例如:“語言單位”這個語言片段,一個沒有經過語音訓練的人能夠聽出四個語音單位:[y214ian35tan55uei51],每一個語音單位就是一個音節(jié)。其中“語”[y214]這個音節(jié)只包含一個單位,其余三個音節(jié)都由三個音位構成。由此可見,語言單位之間緊密聯系,相互依存,構成系統。下一級對上一級有構成關系。分析這些語音形式我們可以得到音位、音節(jié)這樣的語音單位。
(二)語音形式與語義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語音和語義之間的聯系是人為約定的,具有任意性。
說語言符號的音義聯系是“任意”的,用許國璋的話來說,這只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叭我狻币磉_的,可以是自由的、個人的、無理性的、不可論證的等等。為此,索緒爾對“任意性”的科學涵義做了一個科學的解釋,即“沒有理據的(immotivé),或者說“不可論證的”,這就把“任意性”的涵義限制在詞形與所表達的概念沒有感性的或自然的聯系上,“也就是說,相對于符號受指,即在現實中與它沒有任何天然聯系的符號受指而言,它是任意的”。可以理解為,在語言符號的體系中,并不是某個聲音必然要表示某種意義,或某種意義必然要用某種聲音來表示。語音和語義之間的關系是人為約定的,是由使用這種語言的社會成員共同約定俗成的,具有任意性。例如,同樣的語音形式可以代表不同的語義內容,如多義詞,同音詞;不同的語音形式又可以代表相同的語義內容,如同義詞等。
綜上所述,語言符號的語音形式與意義之間的聯系是人為約定的,所以語音是一種社會現象,體現的是社會性。由音高、音強、音長構成了語法形式的語音形式(語調、重音、停頓),它關系到聲波的振動頻率的高低、振幅的大小、持續(xù)時間的長短,所以它體現的是物理性。語音的社會性以物理性為基礎,也就是說語言符號的語音形式以語法形式的語音形式為基礎。所以語法形式的語音形式要通過語言符號的語音形式表現出來。
參考文獻:
[1]索緒爾. 普通語言學教程[M]. 高名凱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符·阿克肖諾夫. 朗誦藝術[M]. 北京:中國廣播出版社,1984,第93頁.
[3]陳瑩. 英語重音與漢語輕聲的功能比較[J].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4.
[4]朱德熙. 漢語句法里的歧義現象[J]. 中國語文,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