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人獸共患病論文摘譯
美國《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14年第12期
有關(guān)人獸共患病論文摘譯
P1969 新型蛋白酶敏感型朊毒體病,一類無傳染性的獨特的朊毒體變異//Abigail B. Diack1, Diane L. Ritchie1, Alexander H. Peden,等
新型蛋白酶敏感型朊毒體病(VPSPr)可能發(fā)生在人朊蛋白基因(PRNP)第129密碼子為各種基因型的人中。與其他人類朊毒體病相比,其特征在于具有獨特的生物化學譜帶。我們將基因型為纈氨酸純合子(VV)的2名患者和基因型為甲硫氨酸纈氨酸雜合子的1名患者的腦組織分別接種于能表達人PRNP的轉(zhuǎn)基因小鼠以研究VPSPr的傳染性。在所有接種小鼠中均未觀察到臨床癥狀或空泡變性。當受到來自基因型為VV的VPSPr患者腦組織攻擊后,小鼠的腦組織出現(xiàn)朊蛋白小顆粒聚集,其中一些類似于VPSPr患者腦組織中的微小斑塊。用同一品系鼠比較VPSPr和散發(fā)型克雅氏病的傳染性表明VPSPr具有獨特的生物學特性。此外,我們認為VPSPr人傳人能力有限。
P1980 新西蘭牛和人的產(chǎn)志賀毒素大腸埃希菌O157∶H7基因型的地理分布//Patricia Jaros, Adrian L. Cookson, Donald M. Campbell,等
產(chǎn)志賀毒素大腸埃希菌(STEC)O157∶H7是全球公共衛(wèi)生領域關(guān)注的人畜共患的病原體。為了比較2008-2011年間獲得的來自不同牛和人的STEC 菌株O157∶H7基因型的局部和大尺度地理分布情況,我們采用脈沖場凝膠電泳和編碼志賀毒素噬菌體插入(SBI)分型技術(shù),應用多變量方法,將來自新西蘭北島及南島的菌株與澳大利亞和美國的菌株進行比較。南北兩島的STEC O157∶H7種群構(gòu)成明顯不同,同時證明了小尺度空間結(jié)構(gòu)的存在。這種種群分布情況與食源性暴發(fā)傳播不符,而與局限性傳播相符。新西蘭、澳大利亞和美國分離株之間SBI型別分布明顯不同。我們的研究結(jié)果證明曾經(jīng)有一個不斷進化的全球流行STEC O157∶H7菌株亞種輸入新西蘭,并局限在牛和人類之間傳播。
P1999 接種MERS-CoV單峰駱駝上呼吸道中病毒的復制和排出//Danielle R. Adney, Neeltje van Doremalen, Vienna R. Brown,等
2012年,中東地區(qū)出現(xiàn)與人類嚴重呼吸系統(tǒng)疾病相關(guān)的新型冠狀病毒。流行病學調(diào)查表明中東呼吸綜合癥冠狀病毒(MERS-CoV)人獸共患傳播可能源自單峰駱駝。在這里,我們提供了駱駝作為MERS-CoV貯存宿主的實驗證據(jù)。我們對3只成年駱駝接種人MERS-CoV分離株,每只駱駝主要表現(xiàn)為一過性的上呼吸道感染。受MERS-CoV感染后臨床癥狀較輕,但每只駱駝均從上呼吸道排出大量病毒。在接種后的7天中在鼻分泌物中可檢測到感染性病毒,接種后的35天仍可檢測到病毒RNA。單峰駱駝排毒方式以及病毒具有感染上呼吸道的傾向,可能有助于解釋自然感染病毒的駱駝未見系統(tǒng)性疾病發(fā)生以及駱駝傳染駱駝以及駱駝傳人的傳播方式的効力。(圖1、圖2)
A)觀察到3號駱駝鼻腔分泌物排出,在實驗的頭2周每只接種病毒的駱駝均有鼻腔分泌物排出。 B)分別用帶幾何圖形的線條表示每只駱駝直腸溫度。水平線表示接種病毒前觀測的這些單峰駱駝正常的溫度范圍,按照平均值±3×計算。
圖1 接種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MERS-CoV)后單峰駝駱的臨床癥狀。
P2006 新型蛋白酶敏感型朊毒體病的傳播特性//Silvio Notari, Xiangzhu Xiao, Juan Carlos Espinosa,等
新型蛋白酶敏感型朊毒體病(VPSPr),是一種新近發(fā)現(xiàn)的、看似散發(fā)的人類朊毒體病,它與克雅氏病(CJD)明顯不同,但與格斯特曼綜合征(GSS)有共同點。然而,與獨具遺傳傾向的GSS相反,VPSPr中未檢測到朊蛋白(PRP)基因變異,這表明VPSPr可能是我們長期探究的GSS的一種散發(fā)形式。由于VPSPr這種非典型特征而提出其可傳播性的問題,此為朊毒體病的典型特性。我們將VPSPr腦勻漿接種到能表達不同水平人朊蛋白(PrPc)的轉(zhuǎn)基因小鼠腦中。第一代有54%被攻擊的小鼠表現(xiàn)出病理病變,34%的小鼠帶有與VPSPr類似的異常PrP。令人驚奇的是,在第二代未發(fā)生朊毒體病。我們認為VPSPr是可傳播的。因此,可以確定它是一種朊毒體病。然而,我們推測可能由于正常人的PrPc缺乏有效轉(zhuǎn)化基質(zhì)(或是鼠腦并非最佳的環(huán)境),因此在第一代后不能再維持復制。(圖3、圖4)
圖2 1號駱駝接種中東呼吸綜合癥冠狀病毒(MERS-CoV)5天后組織病理學改變。組織采集后,用蘇木精-伊紅染色(上排圖片)??筂ERS-CoV免疫組化結(jié)果(下排圖片)可見棕紅色染色。鼻甲骨、氣管和支氣管假復層上皮發(fā)生退行性變,表現(xiàn)為杯狀細胞和纖毛缺失,細胞核成團聚集伴有嗜中性粒細胞的浸潤(以箭號標示)。箭頭標示殘余的未受損的纖毛。放大倍數(shù)×400。
A-C)斑塊最常位于海馬槽和胼胝體的臨界處,常常成排聚集分布。它們或是緊密地聚集或是部分融合產(chǎn)生多核斑塊。PrP免疫染色(A,B)顯示斑塊成細長形,周圍圍繞PrP沉積物。它可出現(xiàn)在聚集的不同時期(蘇木精-伊紅染色),其中斑塊核心顯得光滑,缺乏典型的庫魯斑塊的刺狀外觀(C)。 D-F)第二種類型的病變由朊毒體顆粒狀沉積構(gòu)成(D和E)與海馬腔隙分子層海綿狀變性同層分布(F)。G-J)Tg(HuPrP129V×3小鼠中斑塊較少,但所在位置和外觀與Tg(HuPrP129V)×8小鼠相似。相比之下,在Tg(HuPrP129M)×2-陽性小鼠中PrP聚集體普遍較松散僅少數(shù)形成真正的斑塊(I和J)。PrP單克隆抗體為3F4.。在圖A、D、G和I的方框中標記區(qū)域分別用圖B、E、H和J顯示高倍的放大圖。PrP:朊毒體蛋白,VPSPr:新型蛋白酶敏感型朊毒體病, Tg:轉(zhuǎn)基因小鼠。圖A 、E標尺=250μm。圖B,C,H和J 標尺=25μm。圖D標尺=500μm。圖F,G和I標尺=100μm 。
圖3 一項研究VPSPr傳播特征的組織學和免疫組化結(jié)果。 A-E)在Tg(HuPrP129V)×8小鼠中觀察到兩種典型的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