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小方 圖/匯圖網
梧州從這里認知中國南方
文/劉小方 圖/匯圖網
梧州騎樓街夜景
廣西地處我國西南,民族眾多,風光旖旎?!蹲x史方輿紀要》說“往中原多難時,兩粵猶稱樂土……埭江上下,田地膏腴,耕屯可以足食也,其民與蠻傜雜處”。對大部分人而言,廣西是桂林的山水、劉三姐的歌,是中越間的德天瀑布,是百里寨嶺的壯苗風情,是北海銀灘的浪漫度假。這些早年間就積累人氣的風景或經行政力量大力推送的旅游“新寵”皆沿桂林至北海南北線以西分布,著實令桂東風物飽受“形象遮蔽”之苦。其中,最甚者當屬梧州。
被西方人譽為“背包客圣經”的《Lonely Planet China》, 就 廣西旅游大書特書,不吝筆墨,然而到了“梧州篇”,卻僅用“這是值得用一個下午游覽的所在”來描述;國內知名的旅游網站或論壇,在廣西旅游的海量信息中,涉及梧州的總是少數(shù)。但人們應該知道,梧州曾是古中國極南地的象征,曾是辛亥革命孕育的堅強后方,曾是中國開埠最早接受西方思潮的區(qū)域之一。少了梧州就少了中國南方那火紅的意象,就弱了那近代中國革命的風起云涌,就緩了那開啟民智和提升婦女地位的步伐。
發(fā)源于廣西興安縣的漓江,先在溶江口鎮(zhèn)接古靈渠,后經桂林、陽朔一路向南。這一路河床平坦,水質清澈,輔以兩岸喀斯特巖溶地貌,成就了“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離開桂林的漓江似乎戀戀不舍,向南于平樂與荔浦河匯合后改名“桂江”繼續(xù)南行。最終與自西向東的潯江、西江相會,從此大江東去滔滔入海。三江交匯之處,土地平闊,屋舍儼然,一座南國之城梧州就此橫陳,粗算時日已兩千多年。
梧州,其更為久遠的名字為“蒼梧”。宋代祝穆《方輿勝覽》說“梧州,禹貢荊州之域。越地,婺女、牽牛之次。舜帝南巡,至于蒼梧之野。秦取百粵,屬桂林郡。漢武以其地為蒼梧郡……”。這里“知學務耕,民俗簡樸”,是嶺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發(fā)祥地。
梧州騎樓
蒼梧,是古中國最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是上古時期中國人地理觀念中的“南極之地”?!渡胶=洝酚小吧n梧之山,舜葬于陽,帝丹朱葬于陰”“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的記載,反映了上古先民所能達到的南方邊地?!峨x騷》說“朝發(fā)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漢代劉向《九嘆·逢紛》也言“平明發(fā)兮蒼梧,夕投宿兮石城……旋車逝于崇山兮,奏虞舜于蒼梧”,表達了人們突破極限,縱橫天地之間的狂想。李白“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盡管未曾南行至梧州,但一生都在追尋探索蒼梧:三十歲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決意“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南窮蒼梧,東涉溟海”,四十歲左右在《留別賈舍人至二首》中期望“徘徊蒼梧野,十見羅浮秋”,五十七歲寫《郢門秋懷》,還渴望“空謁蒼梧帝,徒尋溟海仙”。在詩人心中,蒼梧全然成了精神的家園,成了到不了的仙境。
至今,學界對典籍詩文中“蒼梧”的地理歸屬仍有爭論,對“蒼梧”的物質屬性和精神內涵看法各有不同。但數(shù)千年的行政區(qū)劃與疆域變更,只有梧州堅守了“蒼梧”的地域歸屬,只有梧州牢牢地承載了古人對中國極南地的期望,也只有在梧州,才能尋覓到古人關于“蒼梧”的多種解讀。
這就是為什么在梧州的地界,送別友人的張籍發(fā)出“楚江亭上秋風起,看發(fā)蒼梧太守船。千里同行從此別,相逢又隔幾多年”的感慨;流放的蘇軾寫出“九疑連綿屬衡湘,蒼梧獨在天一方……幽人拊枕坐嘆息,我行忽至舜所藏”的千古佳句。美國漢學家薛愛華在《朱雀:唐代的南方意向》一書中指出,南越(包括廣東、廣西、海南、越南一部分)雖在漢代已歸入中華版圖,然而至唐時,人們對這片土地“仍是奇異的,陌生的”。這里與中國中心的黃河、長江流域有太多不同,如氣候是溫熱潮濕的,色彩是斑斕多彩的。
梧州河流眾多,森林繁盛,植被覆蓋率高,多雨水,山林地區(qū)植物莖葉容易腐敗,日照時不斷蒸發(fā),濕氣、瘴氣重,正所謂“處處山川同瘴癘”?!段嘀莞尽费晕嘀荨吧w一日之內氣候屢變,諺曰‘四時皆似夏,一雨便成冬’,又曰‘急脫急著,勝是服藥’”。
梧州老城向南,一座山頂如火焰蒸騰的小山非常惹眼,它曾名“沖霄山”,府志說“東南隔江三里有火山,上有光如火,其下水深無際”“山上有火,每三五夜一見,如野燒之狀,或言其下水中有寶氣,或言越王尉佗藏神劍于山阿,故深夜騰焰如火”。梧州四季如春,火紅的豆蔻花隨處可見,詩人李珣在梧州《南鄉(xiāng)子》詩中寫到“紅豆蔻,紫玫瑰,謝娘家接越王臺。一曲鄉(xiāng)歌齊撫掌,堪游賞,酒酌螺杯流水上”;宋之問經梧州留下“南國無霜霰,連年見物華。青林暗換葉,紅蕊續(xù)開花”的紅色記憶。梧州礦物儲備豐富,有儲量達21億立方米的“岑溪紅”花崗巖,可謂山紅,花紅,巖也紅,梧州火紅的城市意象在點滴中凝聚形成。
“廊柱掛鐵環(huán),水門凸出來,連片騎樓不到邊”是游覽梧州老城時不時可以聽到的順口溜,說的是分布在河東老城區(qū)總長7公里、現(xiàn)存22條街道、共計560棟的騎樓建筑群。經過風貌整治和統(tǒng)一規(guī)劃保護,今天的騎樓建筑群以“梧州騎樓城”示人。騎樓是一種商住合一的建筑,最早出現(xiàn)在古希臘。它一般臨街且二層以上出挑至街道紅線處,用柱支撐形成內部的人行道。從立面上看,好像是建筑騎跨在人行道上。作為商業(yè)氣息濃烈的建筑,騎樓反映了梧州開埠后的商業(yè)繁榮。
梧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讀史方輿紀要》有言“府地總百越,山連五嶺,唇齒湖湘,噤喉桂廣。漢以交州治廣信,控南服之要。會明時,亦設重臣于此,固兩粵之襟帶,形勢所關,古今一轍矣。”這種地緣優(yōu)勢在近代海洋戰(zhàn)略興起后更為鮮明。早在1897年初, 英國人迫使清政府簽訂《續(xù)緬甸條約附款》,將梧州府開辟為通商口岸,并設立領事署,梧州進入開埠通商時期。開埠加速了小農經濟的破產,也強化了梧州對外經濟文化的聯(lián)系。據(jù)統(tǒng)計,僅1908年梧州進口貨值為關平銀760萬兩,出口貨值為關平銀415萬兩,是開埠當年進出口貨值的8.8倍和5.2倍。而梧州海關在廣西三關(梧州、南寧、龍州)的總貿易量中占80%,不僅是廣西最主要的海關,也成為珠江流域僅次于廣州的第二大海關。
①梧州騎樓
②梧州中山紀念堂
正是從那時開始,國內外客商、貨物頻繁在三江口流動,城市風貌開始變化。希臘的廊柱、巴洛克的屋頂、洛可可的花紋都出現(xiàn)在東起梧州大酒店,云蓋路、阜民路、文化路、東正路、建設路、桂北路至桂江一路、桂江二路、西江路一帶的騎樓建筑群中,成為多雨嶺南市鎮(zhèn)繁華的印記。
伴隨著經濟的繁榮,開埠也帶來了西方民主建國、推翻帝制的思潮。1905年同盟會廣西分會設立于梧州石鼓街沈公祠;同年胡漢民來梧州府中學堂任教;次年,黃興化名張守政在國民學堂講學,譚劍英、區(qū)笠翁等在梧州創(chuàng)辦進步報刊,梧州遂成為辛亥革命的橋頭堡。武昌起義前夕,孫中山擬定“兩廣首義,各省響應”戰(zhàn)略,大批同盟會骨干先后潛入梧州積極籌劃。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二十一天后梧州即宣布獨立,是兩廣最早結束清廷統(tǒng)治的城市。十年后的1921至1922年間,孫中山先生曾三次到梧州,于此籌劃、指揮北伐,同時指導梧州人治理西江航道及建設家鄉(xiāng),這段珍貴的歷史至今都被保留在梧州北山公園中那古色古香的中山紀念堂里。
革命的城市離不開革命的人民,在新思想熏陶下的梧州兒女也為這座老城增添了一抹亮色。梧州不能忘記一位名為李超的的奇女子。她又名李惟柏,生于1895年,個性率真,堅持讀新學,堅持追求新思想、新知識。為了反對傳統(tǒng)包辦婚姻,反抗舊家庭,她從梧州到廣州求學,又從廣州轉至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就讀。舊家庭勒令她退學嫁人,并以拒絕支付求學費用為要挾。初到北京的李超陷入了困境。家人持續(xù)“逼婚”,而年輕的李超堅持求學,但也深感壓力與困惑,不日因憂勞成疾,后患嚴重肺病于1919年8月病逝,時年僅23歲。
一位南國女子孤身北上求學,卻犧牲于舊禮教的迫害。這不幸引發(fā)了北京知識文化界的強烈反映,知名學者胡適先生“因為她的一生遭遇……可以算作中國女權史上的一個重要犧牲者”而專門寫出6000多字《李超傳》,稱贊她“趁此青年,力圖進取”的精神,竭力批判了“舊家庭的黑暗”。為了推動男女平等,批判舊家庭舊倫理,李超追悼會于1919年11月30日在北京女高師校內舉行。當時社會名流蔡元培、胡適、陳獨秀、蔣夢麟、李大釗、梁漱溟、毛邦偉等悉數(shù)到場,與在京學生聯(lián)合會及各學校代表、各界人士1000多人一同追悼和回憶這位獨立、勇敢的梧州女子。
薛愛華曾寫過“在唐代,新拓展的南部邊境出現(xiàn)的女性至上的蠻夷之風,想必大大激怒了北方的貴族男子”。蒼梧大地在久遠的過去有著濃烈的女性至上基因,如對龍母的崇拜與祭祀,這可能是孕育近代李超的歷史淵源,也是推動近代中國女權運動的南中國氣韻。凡此種種,走進梧州,即走進南中國的歷史切面。
隨著南廣高鐵2014年底的開通運營,梧州成為南寧與廣州兩座嶺南大城的“1小時生活圈”成員,這為原本的梧州快節(jié)奏增加了新動力。從桂林出發(fā),經柳州,再沿國道207進入市區(qū),經西環(huán)路南行至新興路,只見道路寬廣筆直,車水馬龍,私家車與摩托車各行其道,路人行色匆匆,因為全世界都在等待梧州的寶石,半個東南亞都在等待梧州的日化產品。道旁建筑高大整齊,街巷干凈清爽,令人恍惚以為到了獅城新加坡。抬眼東望,白云山蒼翠欲滴,綠蔭林地中的房屋錯落有致,層層疊疊。
經梧州市政府向南走,半小時就可以步行到江濱路,因臨西江,當?shù)胤Q為西堤路。廣西全境937條河流中的784條均流入西江并經梧州出境。兩千多年來,梧州每年六到八月都面臨或大或小洪峰的考驗。1997年,梧州人開始在沿江修筑防洪堤。多少次與洪峰的較量鍛造了梧州人沉穩(wěn)內斂的氣質。今年6月15日,西江出現(xiàn)了5年來首次超警戒水位險情,而梧州主城區(qū)依舊繁忙,人們工作與生活秩序井然。
西堤路向東到底是桂江與西江匯合處。桂江清澈,西江渾濁,匯流處涇渭分明。蘇軾稱贊這奇觀為“吾愛清流頻擊楫,鴛鴦秀水世無雙”,因這詩句,這江也叫鴛鴦江。鴛鴦江北望,白云山下,正是梧州老城的所在。步入老城,似乎一下子換了時空,生活的節(jié)奏突然變慢,空氣中紙包雞、螺螄粉、六堡茶的香味在彌漫,盛夏里手捧龜苓膏的人們在悠閑踱步。騎樓城、龍母廟、四恩寺、中山公園等梧州文化遺產都于這里集中,足夠讓人不著急,慢慢行,慢慢看。
(責任編輯/凌云 設計/張籍勻)
①螺螄粉
②龜苓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