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軒
河南息縣彭店鄉(xiāng)衛(wèi)生院 息縣 464300
?
包皮環(huán)切術46例臨床分析
鄭軒
河南息縣彭店鄉(xiāng)衛(wèi)生院息縣464300
【摘要】目的探討包皮環(huán)切術治療包莖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對46例包莖患者在阻滯麻醉下行包皮環(huán)切術,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本組36例均順利完成手術。術后未發(fā)生龜頭、陰莖、黏膜水腫,繼發(fā)出血及感染。隨訪3~6個月,陰莖外觀及功能恢復好。結論保留皮下組織的改良包皮環(huán)切術不損傷陰莖背側靜脈、系帶動脈與神經,不損失陰莖組織及淋巴回流,效果肯定。
【關鍵詞】包莖;包皮環(huán)切術;臨床分析
包皮外口過小,將陰莖頭部緊箍,不能向上外翻或外翻十分困難,稱為包莖。一旦確診應及時實施手術治療,不但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還有利于預防陰莖癌。包皮環(huán)切術是臨床廣泛應用而且有效的手術方式。2014-10—2015-07,我們對36例包莖患者在阻滯麻醉下行包皮環(huán)切術,效果良好,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36例包莖患者,年齡16~28歲。其中6例患者包皮與陰莖頭發(fā)生致密粘連。均有尿道外口反復感染史,28例有1~3次包皮嵌頓及手法復位史,12例已婚者有性交痛。
1.2手術方法
1.2.1術前準備完善各項常規(guī)檢查,有急性炎癥者,待炎癥控制后再實施手術。
1.2.2治療方法常規(guī)碘伏消毒手術區(qū),鋪無菌巾。(1)麻醉:1%利多卡因作陰莖根部阻滯麻醉。首先在陰莖根部背側作一皮丘,經皮丘垂直刺入海綿體與陰莖筋膜之間,注入1%利多卡因2~3 mL。然后沿皮下向兩側環(huán)形浸潤,直至尿道旁,各注入麻藥2~3 mL。再向兩側陰莖海綿體內注入麻藥1 mL。2~3 min后方可開始手術。(2)清洗、消毒包皮囊:用注射器(去掉針頭)依次將肥皂水、生理鹽水及碘伏注入包皮囊內清洗(包皮垢)、消毒。若包皮與陰莖頭粘連,可先用小彎鉗將包皮口擴大,再用兩把小彎鉗(相距0.2 cm)提起陰莖背側包皮口緣的正中部位。將槽探針緩緩深入包皮囊內,由外向內環(huán)形分離粘連,直至陰莖頭與包皮完全分開,再用消毒生理鹽水、碘伏清潔、消毒包皮囊及陰莖頭。(3)手術操作:①在包皮的背、腹側正中各用兩把小彎鉗牽拉包皮(相距0.5 cm),助手用左手捏緊陰莖根部止血。在兩把小彎鉗間將包皮背側縱形剪開,距包皮冠狀溝0.5 cm處為止。②敞開包皮,由背側切口上端向腹側系帶方向緊沿皮下環(huán)形切除包皮全層,保留內板0.5 cm,系帶處可保留內板0.7 cm。盡可能不損傷皮下血管,保留皮下組織。③助手松開左手,將包皮推向陰莖體,創(chuàng)面常規(guī)止血,將皮下組織稍作折疊,置于內外板切口處(留有冠狀溝處切跡)。④將包皮內外板用6-0絲線間斷縫合8~10針,系帶處采用水平褥式縫合,以利對位和止血。(4)術后處理:稍加壓包扎切口,如敷料清潔無需更換。5~7 d后拆除縫線?;颊邞⒁庑菹?,穿寬松內褲,排尿后應用衛(wèi)生紙將龜頭周邊擦干。使用聚維酮碘浸泡龜頭及切口5 min,2次/d,防止切口感染[1]。
2結果
本組36例均順利完成手術。術后未發(fā)生龜頭、陰莖、黏膜水腫,繼發(fā)出血及切口感染。隨訪3~6個月,陰莖外觀及功能恢復好。
3討論
包莖是泌尿外科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之一。雖然疾病本身并不嚴重,但若不及時治療可給患者造成諸多危害[2]:(1)影響陰莖的正常發(fā)育。(2)包皮垢的積聚可引起陰莖頭包皮炎反復發(fā)作,導致尿道口感染、狹窄、尿路感染甚至損害腎功能。(3)可引起性交痛及包皮嵌頓和壞死。(4)積聚的包皮垢長期慢性刺激可誘發(fā)陰莖癌。還是配偶宮頸癌的發(fā)病原因之一。因此,一旦確診應及時給予治療。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醫(yī)學知識的普及。包莖的危害性已得到普遍重視。目前,包皮環(huán)切手術已在基層醫(yī)院廣泛開展?;颊邔κ中g效果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標準。因此手術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手術創(chuàng)面應嚴密止血,以防術后出血及發(fā)生血腫。(2)正確掌握包皮切除的長度,一般以留下包皮內板5 mm為宜。切除過多可引起勃起疼痛,過多則達不到治療目的。(3)環(huán)形切除包皮時,保持切緣整齊,切忌呈鋸齒狀,影響陰莖外觀。(4)保留包皮下組織可不損失陰莖組織,留有冠狀溝處切跡,可剌激陰莖及陰道快感,改善性生活質量[3]。(5)術后前3天常規(guī)給予鎮(zhèn)靜、止痛劑,防止陰莖勃起引起疼痛和繼發(fā)出血。
參考文獻4
[1]周凌云.保留皮下組織的包皮環(huán)切手術臨床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4,20(6):107.
[2]陳孝平,汪建平.外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530.
[3]王煒.整形外科學(下冊)[M]. 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 598.
(收稿2015-10-03)
【中圖分類號】R69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77-8991(2015)06-00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