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軍波
(鄭州工業(yè)應(yīng)用技術(shù)學(xué)院 基礎(chǔ)教學(xué)部,河南 鄭州451100)
江山態(tài)度,風(fēng)月情懷
——白玉蟾美學(xué)思想研究
蔡軍波
(鄭州工業(yè)應(yīng)用技術(shù)學(xué)院 基礎(chǔ)教學(xué)部,河南 鄭州451100)
作為南宗第五祖的白玉蟾,在長期的云游修道生涯中,他將自身修煉與審視秀麗的山川結(jié)合起來,體驗自己內(nèi)心神秘的道教審美感受。這種感受蘊涵著豐富的道教美學(xué)思想,涉及道教審美人格理想、審美心理、自然審美論、道教倫理美學(xué)和道教文藝美學(xué)等方面。他將道家的這種主觀性與其宗教目標(biāo)相結(jié)合,形成了一整套以“求道”為樂的美感判斷準(zhǔn)則。以求道成仙為樂,在樂中獲得審美體驗,白玉蟾正是這種強調(diào)主觀美感論的倡導(dǎo)者。白玉蟾的美學(xué)思想成就使其成為宋代道教美學(xué)的大家,代表了宋代道教美學(xué)思想的高峰。
審美人格;神仙美論;樂;美
作為南宗實際創(chuàng)始人的白玉蟾因其博覽群書、道藝雙全而超邁群俗。能詩善賦,出言成章,文不加點,工書擅畫。他放浪不羈,和光同塵,一心向道,矢志不渝;他好游山水,結(jié)交廣泛,風(fēng)月情懷,松筠志節(jié);他三教融通,潛心修煉,布施宣道,濟世利人。白玉蟾著述頗豐,從文體格式來看,不僅有修煉內(nèi)丹與雷法的詩詞文賦,也有許多寫景敘懷的散文游記,文筆流暢優(yōu)美,思想生動豐富。白玉蟾所傳下來的著作,文體多樣。白玉蟾的詩、詞、曲、賦中除了許多關(guān)于內(nèi)丹修煉的外,也有敘事寫景的。《全宋詞》收錄白玉蟾詞135首,是宋代道士留傳大量詞賦作品的一個。他受四方云游和道士生活的熏陶,其作品清雋飄逸,在詞賦上表現(xiàn)尤為明顯。
楊慎《詞品》卷二謂其《念奴嬌·武昌懷古》云:“此調(diào)雄壯,有意效坡仙乎。”又稱其他所作“亦有思致,不愧詞人”[1]。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葛長庚詞,一片熱腸,不作閑散語,轉(zhuǎn)見其高。其《賀新郎》諸闋,意極纏綿,語極俊爽,可以步武稼軒,遠出竹山之右?!本砹骸皟伤卧~家,各有獨至處,流派雖分,本原則一。惟方外之葛長庚,閨中之李易安,別于周秦姜史蘇辛外,獨樹一幟,而亦無害其為佳,可謂難矣。然畢竟不及諸賢之深厚,終是托根淺也?!庇郑骸案痖L庚詞,風(fēng)流凄楚,一片熱腸,無方外習(xí)氣。余尤愛其《水調(diào)歌頭》云:‘江上春山遠,山下暮云長。相留相送,時見雙燕語風(fēng)檣。滿目飛花萬點,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腸?;匮惴迩奥?,煙樹正蒼蒼。漏聲殘,燈焰短,馬蹄香。浮云飛絮,一身將影向瀟湘。多少風(fēng)前月下,迤邐天涯海角,魂夢亦凄涼。又是春將暮,無語對斜陽?!盵2]楊、陳二人都言白玉蟾的詞無方外習(xí)氣,對他的評價可謂非常中肯。兩宋是詞盛行的時代,白玉蟾也不可避免受到文化背景的影響。作為一代宗師,白玉蟾的詩詞融入了很多現(xiàn)實生活的元素,既有宣揚教理、教義的,也有寫景抒情的,“只將水竹煙云興,說與風(fēng)花雪月知。日落三杯無事酒,人閑八句自然詩。”[3]白玉蟾不僅深諳詞賦,在書畫上也有很高的造詣,在宋末元初文名甚盛,“大字草書,視之若龍蛇飛動,兼善篆隸,尤妙梅竹而不輕作。間自寫其容,數(shù)筆立就,工畫者不能及?!盵3]如《天朗氣清詩帖》是白玉蟾的傳世名作,其原文是:“天朗氣清,三光洞明。金房曲室,五芝寶生。天云紫蓋,來映我形。玉童侍女,為求天靈。九帝高氣,三光洞明。得爾飛蓋,飛入紫庭?!薄八摹短炖蕷馇逶娞飞铣袕埿窈蛻阉?,下開明代草書風(fēng)氣,其書點畫流走,筆勢矯健,可以稱得上是黃庭堅后一人?!盵4]329現(xiàn)存的另一幅作品《足軒銘》先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白玉蟾擅畫竹梅和人物肖像,對畫也頗有心得,他有一首《畫中眾仙歌》,列舉了歷代名家大作,王獻之的牛,蕭賁的鶴,僧繇的石,顧愷之的蘭花,吳道子的猿,季成的虎,韓干的馬,張臻的竹,錢覲的松等,白玉蟾將眾人比作畫中之仙,他們的作品都自成一家,皆有心得,“古人去后無人學(xué),學(xué)者往往得皮殼。鬼神卻易狗馬難,匠世未能窺一斑。見君丹青與水墨,筆下剜出心中畫。一發(fā)才精百發(fā)精,留取后世不死名。”[3]鬼神易畫乃是其皆人之所想象之物,而狗馬難畫是有可對比之物,白玉蟾的這一說法沒能超出前人,而他將畫之所出歸于心這一點與他講求心的作用可謂是一脈相承的。他認為畫乃由心而出,需“以此發(fā)明真性命”[3],當(dāng)中自然就包含著作者對道的體悟,即是道的體現(xiàn),作畫之人對道的體悟即可從畫中看出。白玉蟾的繪畫作品知名者有《竹實來禽圖》《修篁映水圖》《紫府真人象》《純陽子像》等。
在長期的云游修道生涯中,他將自身修煉與審視秀麗的山川結(jié)合起來,體驗自己內(nèi)心神秘的道教審美感受,蘊涵著豐富的道教美學(xué)思想,涉及道教審美人格理想、審美心理、自然審美論、道教倫理美學(xué)和道教文藝美學(xué)等方面,可以說,白玉蟾的美學(xué)思想成就使其成為宋代道教美學(xué)的大家,代表了宋代道教美學(xué)思想的高峰。
道教以長生不死、得道成仙為主要目標(biāo),“神人”“仙人”“真人”是道教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的集中體現(xiàn)。凡人通過潛心苦修而與道合,通過飛升、尸解、度化等方式長生久視、逍遙快活成仙?,F(xiàn)在為我們所熟知的一些古代神仙故事如嫦娥奔月、八仙過海等,寄托了人們對修道成仙、長生不死的渴望和對真、善、美的追求。以長生久視為追求,以逍遙自由為“至美至樂”(《莊子》),這一既有宗教色彩,同時也有美學(xué)思想印跡的理想人格,正是修道者所夢寐以求的?!肚f子》對這種理想人格作了非常優(yōu)美的描述。
所謂“真人”:
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其心志,其容寂,其顙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5]。
所謂“至人”:
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fēng)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5]。
所謂“神人”: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fēng)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5]。
從上述對“真人”“至人”“神人”的描述來看,神仙都居住在縹緲的仙境中,具有超出凡人的神異能力,超脫生死,逍遙無及,后世的道教美學(xué)便將這種理想化的美好人格加以宗教神秘化,成為修道者所向往追求的“神仙”。修道者通過自己的艱辛修煉,不僅可以感受到生理上的美好變化,同時也可以在修道的過程中獲得宗教的審美體驗。
從美的本質(zhì)論和審美感知論的角度來看,道教美學(xué)思想有很強的主觀性,它根據(jù)審美主體的人格和心靈來作判斷標(biāo)準(zhǔn)?!暗澜堂缹W(xué)思想根源于道家,因而其美感論也就帶有道家美感論極為強調(diào)主觀性的特點。道教將道家的這種主觀性與其宗教目標(biāo)相結(jié)合,形成了一整套以‘求道’為樂的美感判斷準(zhǔn)則?!盵6]60以求道成仙為樂,在樂中獲得審美體驗,白玉蟾正是這種強調(diào)主觀美感論的倡導(dǎo)者,他的一首《快活歌》給出了最好的說明:
快活快活真快活,被我一時都掉脫。撒手浩歌歸去來,生姜胡椒果是辣。如今快活大快活,有時放顛或放劣。自家身里有夫妻,說向時人須笑殺。向時快活小快活,無影樹子和根拔。男兒端的會懷胎,子母同形活潑潑??旎羁旎钫婵旎?,虛空粉碎秋毫末。輪回生死幾千生,這回大死方今活。舊時窠臼潑生涯,于今凈盡都掉脫。……一個閑人天地間,大笑一聲天地闊。衣則四時惟一衲,飯則千家可一缽。三家村里弄風(fēng)狂,十家街頭打鶻突?!諄矸湃ト慰v橫,即是十方三世佛。有酒一杯又一杯,有歌一闋又一闋。日中了了飯三餐,飯后齁齁睡一歇。放下萬緣都掉脫,脫得自如方快活。……心酸世上幾多人,不煉金液大還丹。忘形養(yǎng)氣乃金液,對景無心是大還。忘形化氣氣化神,斯乃大道透三關(guān)?!松嗡埔槐?,人生何似一盞燈。蓬萊方丈在何處,青云白鶴欲歸去??旎羁旎钫婵旎?,為君說此末后句。末后一句親分付,普為天下學(xué)仙者,曉然指出蓬萊路[3]。
原文較長,本文只節(jié)選了其中一部分。開頭是得道后超脫生死,“掉脫”一切的“大快活”,中間以大量的篇幅對內(nèi)丹修煉的藥材、火候、抽添等作了精練的描述,最后以反復(fù)吟唱的 “快活快活真快活”結(jié)尾。白玉蟾這首長詩《快活歌》以流暢明快的筆調(diào)寫出了一個“真快活”的道士形象。這種“快活”是在修道煉丹而終有所成后喜不自禁的情感流露,是超越一般感官的愉悅與快感,心理的適意、快慰的“真快活”,是通過自我修煉的心理體驗。這種體驗既是宗教性的,也是超越自我、精神升華的審美體驗,這兩種體驗是在修煉的過程中交織在一起的。超越的典型形態(tài)就是所謂的審美的超越,它不僅是存在的超越,也是感性的超越,其超越所達到的是審美的世界,是關(guān)于美的自身感受,因此這樣一種超越是最真實的和最高的超越。白玉蟾通過引述陳楠的話形容修仙之學(xué):“天仙之學(xué),如水精〔晶〕盤中之珠,轉(zhuǎn)漉漉地,活潑潑地,自然圓陀陀、光爍爍。所謂天仙者,此乃金仙也,夫此不可言傳之妙也?!盵3]這是一種不可言傳之妙,只有親身體驗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快樂,其美亦無窮也。
白玉蟾十分向往莊子一樣逍遙自由的人生,寫有“明窗凈幾華胥外,蝴蝶翩翩自夢周”[3]的詩句以明心志。從審美的角度來看,莊子所追求的人生是藝術(shù)的人生,審美的人生,莊子借老聃與孔子的對話表達了自己的心聲,認為“至人”能夠“得至美而由游乎至樂”。那么何謂“至美”?在《知北游》中莊子對美有這樣的論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5]。
在道家哲學(xué)體系中,“道”是最高范疇,天地萬物都是由“道”產(chǎn)生的。道本無形而天地有形,那么天地之“大美”則是道之“大美”可感覺的物質(zhì)化形式,天地所體現(xiàn)的“大美”即是道的“大美”,這種美即是“至美”,它是絕對的,不可言說的,并不含有宗教的意義在里面。后來道教用宗教理論體系將此種關(guān)于宇宙規(guī)律的哲理論述加以宗教化,成為了道教極力稱頌的“道—美”,而神仙即是道的體現(xiàn),因此神仙也就成了美好的象征了。人可以通過天地而感受到道的“大美”,要感受到道的“大美”則需“無為”“不作”。而在道教中,通過自身的修煉達到與道“合一”,成為長生不死的仙,“‘道—美’就在宗教信仰的意義上成了‘可見’‘可愛’的、并不虛無縹緲的極‘美’的東西了?!盵7]18
審美作為一種認知活動,其特征就包含審美主體的情感體驗在里面。審美主體通過對客觀對象的認知,獲得了審美需要,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情感,這當(dāng)中包括愉悅、歡樂、悲傷等?!暗弥撩馈闭吣堋爸翗贰?,“至樂”者則必“至美”,二者是統(tǒng)一的。莊子提出了“至樂”論,他說:
今俗之所為與其所樂,吾又未知樂之果樂邪,果不樂邪?吾觀夫俗之所樂,舉群趣者,誙誙然如將不得已,而皆曰樂者,吾未之樂也,亦未之不樂也。果有樂無有哉?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5]。
世俗所謂樂者都是富貴、美衣美食之類,而凡人皆為這些所累而不得解脫。莊子所說的樂不是世俗的樂,在世俗看來是“大苦”之樂,是“無為”、“不作”而體道后得到的精神上的愉悅和超脫后的“至樂”,這種“至樂”也是“至美”的。道教繼承發(fā)展了這種“至美至樂”的思想,主張在修道中得“至樂”,在得道時得“至美”。白玉蟾說:“了一切念,動無質(zhì)礙,得大安樂,是謂之道”[3]。在他看來,“了一切念”而可“無礙”,可“得大安樂”,這即是“道”。白玉蟾極力推崇這種以“樂”為“美”的思想,在他的修道煉丹、濟世度人、云游山水的生涯中處處得到體現(xiàn)。
寓樂于修道成仙之中。白玉蟾同莊子一樣,不認為人間有甚快樂,因為人間苦樂相循環(huán),樂無百年而苦有萬劫。世人中有錢的守錢至死,無錢的亦不能免俗,都不能超出生死之外?!笆廊烁悦遭g,執(zhí)其有身而惡死悅生,故卒難了悟。黃老悲其貪著,乃以修生之術(shù),順其所欲,漸次導(dǎo)之?!盵3]道教中的長生久視之道只是引導(dǎo)人入道的途徑,最高的目標(biāo)是要達到人與道合一,超脫生死的境界。要想像神仙一樣能夠長生久視,永享無窮逍遙快活,則須修道。白玉蟾引張伯端的話說:“都來片晌工夫,永保無窮逸樂”[3],相比于神仙的長生久視,修道只不過是“片晌工夫”,而得道之后可享“無窮逸樂”。在道教教義中,神仙人皆可學(xué),問題在于肯否下功夫?!坝挛驖u修,內(nèi)以煉三龍四虎之精華,外以陶七鳥九蟾之造化,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積真累氣以成精,則第神仙八百之選為無難亦?!盵3]在白玉蟾看來,只要肯花功夫,成仙便不是難事,他說“勤而不遇終遇至人,遇而不勤終為下鬼”[3],這也是他為何不畏艱難,四處訪道的原因。在道教史中,修道之士多是在幽山隱水、人跡罕至的地方修煉,修道是清苦之事,須絕塵去緣,歷盡風(fēng)雨,但他們卻能得常人所不能得,樂常人所不能樂。
白玉蟾的文集中有許多山水游記,都是在多年的傳道云游中記錄的自己的心得,他對山水的喜愛可以說絲毫不亞于對得道成仙的渴望。陳楠于武夷山修行之時,誅茅伐竹結(jié)成一廬,喻為“云窩”。白玉蟾對陳楠神仙般的隱居修行非常向往,他所作的《云窩記》可以說正是他自身的真實寫照。他這樣描述陳楠:“以人間一年,此洞中一日,亦不為過。噫,真樂足人矣!宜乎丹樞老者,至于人亦廬,廬亦人,與溪山相忘,與風(fēng)月俱化。”[3]白玉蟾修煉內(nèi)丹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對心的修煉,正是基于這點,他十分強調(diào)心的作用。主張將隱山與隱心結(jié)合起來,認為隱山者主要在于道而不在于山,所隱不在乎隱山而是要隱其心,“與溪山俱忘,與風(fēng)月俱化”。白玉蟾說自己與風(fēng)月結(jié)緣,要還盡溪山債,正是在山水中修道,寓樂于修道之中。
道教發(fā)展至宋代,對長生的追求由煉制外丹轉(zhuǎn)向了內(nèi)丹的修煉,從追求生命的延續(xù)變成精神境界的超越,這是中晚唐來道教內(nèi)化、突出心性的結(jié)果。白玉蟾深受禪宗思想的影響,他對世界采取了道教審美化的態(tài)度,主張“內(nèi)樂”,強調(diào)主觀體驗。他提出“至道在心,即心是道”,把“心”提升到了本體論的高度,把“心”等同于“道”,強調(diào)“心”在道教審美體驗中的作用,同時要求在“忘”字上做功夫,達到“無心”的境界,這既是凈心息慮的內(nèi)在修煉,也是一種與世俗審美所不同的道教審美體驗狀態(tài)。白玉蟾將隱山之樂和向道之心結(jié)合,把山水之好與道教修煉聯(lián)系在一起,其中不僅包含了傳統(tǒng)美學(xué)趣味,也有道教審美意蘊?!芭c溪山相忘,與風(fēng)月俱化”,這種強調(diào)“內(nèi)樂”的精神狀態(tài)在白玉蟾看來這就是“快活神仙”,就是一種“美”,它融會了三教的思想在里面,是以宗教的思想和語言來闡述的美感。白玉蟾還將藝術(shù)與人生、丹道相關(guān)聯(lián),強調(diào)心境對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在他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之中處處得到體現(xiàn)。白玉蟾的思想帶有鮮明的宋代美學(xué)思想的印記,他在追求的精神世界中流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懷,獲得了精神上的解脫,他的人生可以說達到了道教審美化的境界,也贏得了后世丹道之士的景仰。
[1]楊慎.詞品[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0.
[2]陳廷焯.白雨齋詞話[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9.
[3]佚名.道藏[M].天津: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4]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5]王先謙.莊子集解[M].上海:中華書局,1987.
[6]潘顯一.水向石邊流出冷,風(fēng)從花里過來香——白玉蟾美學(xué)思想研究[J].社會科學(xué)研究,2003(3):59-65.
[7]潘顯一.大美不言——道教美學(xué)思想范疇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責(zé)任編輯:吳 強
Positive Attitude,Romantic Feeling—Study on the Bai Yuchan’s Aesthetic Theory
CAIJunbo
(Teaching Foundation Department,Zhengzhou University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Zhengzhou Henan 451100,China)
As the fifth ancestor of the Chan sect,in his long life of wander and practicing,Bai Yuchan combined his practicing with the survey of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to experience his inwardmysterious feel of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of the Taoism. This feel contained plentiful aesthetic ideology of the Taoism consisting of Taoist aesthetic personality ideal,the aesthetic psychology,the natural aesthetics,the Taoist ethic aesthetics and the Taoist aesthetics of literature and art.He combined the subjectivity of Taoism with the religious goals to awhole setof judgment criterion of the pleasure of the Tao.In order to obtain the pleasure of the immortal,to get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the Taoism,Bai Yuchan was the advocate of the subjective aesthetic theory.The achievementof Bai Yuchan’s aesthetic thoughtsmade itbecomemaster of the Song dynasty Taoistaesthetics,on behalf of the peak of the Song dynasty Taoist aesthetics.
aesthetic personality;aesthetic theory of immortal;pleasure;beauty
B83-06
:A
:1673-8004(2015)01-0140-05
2014-07-01
蔡軍波(1982— ),男,湖北天門人,碩士,主要從事中國哲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