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紅賓
(河北省臨漳縣中醫(yī)院頸肩腰腿痛科,河北 臨漳 056600)
頸性眩暈是指由于頸部病變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暈,患者感覺周圍物體或自身在旋轉、升降或傾斜,一般呈陣發(fā)性。目前臨床主要采用藥物、推拿、理療、針灸等治療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療效不一。筆者采用定點旋轉復位法為主配合手指點穴、局部封閉等方法治療頸性眩暈60例,并與西藥治療60例對照觀觀察,結果如下。
1.1 病例選擇
1.1.1 診斷標準 依據《頸源性疾病診斷與治療學》確診[1]
1.1.2 排除標準 經檢查除外眼源性、耳源性、心源性、外傷性眩暈及神經官能癥、顱內腫瘤等導致的眩暈;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惡性腫瘤、精神病、嚴重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患者。
1.2 一般資料 選擇2012-01—2012-12我科頸性眩暈門診患者120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60例,男14例,女46例;年齡35~66歲,平均(50.5±10.7)歲;病程7 d~6個月,平均(48.2 ±49.4)d。對照組60例,男16例,女44例;年齡36~68歲,平均(49.8±10.4)歲;病程4 d~6個月,平均(46.3±48.6)d。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2組均積極治療原發(fā)病。
1.3.1 對照組 予鹽酸氟桂利嗪膠囊(西比靈,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003)10 mg(65歲以上者5 mg),每晚1次口服;鹽酸倍他司汀片(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080)8 mg,每日3次口服。連續(xù)服用10 d。
1.3.2 治療組 予定點旋轉復位法配合手指點穴、推拿、局部封閉治療。先行定點旋轉復位法,糾正單個或多個椎體位移,再對枕外粗隆下方(風池穴處)行手指點穴治療,并對頸部僵硬的肌肉進行推拿治療。如有關節(jié)囊腫大,用2%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山西晉新雙鶴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1022295)0.5 mL、醋酸潑尼松龍注射液(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0824)0.5 mL混勻,進行囊內注射。手法治療隔日1次,6次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定點旋轉復位法操作方法:①寰樞椎關節(jié)紊亂者,患者仰臥于治療床上,醫(yī)者坐于患者頭側,先用雙手觸診寰樞椎位置情況,并結合影像資料,判斷具體的紊亂情況。如寰椎向左側移位,復位時以右手托住患者下頜,左手置于患者頸部,拇指扳住寰椎左側橫突,其他手指扶住患者右側枕部,兩手夾緊頭部在身體縱軸方向向頭側牽引,牽引同時向右側旋轉,在感覺到寰椎移動時,左手拇指用力將寰椎橫突向左側輕推,可感覺到寰椎位置移動;然后用左手扳住患者下頜,右手中指扳住左側寰椎橫突,其他手指扶住患者枕部,在牽引并向左側旋轉時,右手中指用力將寰椎橫突向右側扳動,感覺到位置變動即可,相反方向同理操作。寰椎旋轉移位,如寰椎左側橫突向后旋轉,復位時以右手托住患者下頜,左手示指抵住樞椎棘突,拇指抵住左側橫突,同樣在牽引并向右旋轉時,左手拇指將其向前推壓,向左側旋轉時雙手交替,拇指推壓方向不變。其他椎體在復位時主要扳動該椎體的棘突,仍在縱向牽引加旋轉時感覺到該椎體移動時加以糾正。②下頸段移位者,患者騎坐在治療凳上,醫(yī)者站在患者背后,一手固定患者下頜,另一手拇指觸診頸椎棘突、關節(jié)囊及肌肉情況,兩手交替進行,找到移位椎體后,醫(yī)者用左側肘關節(jié)固定患者下頜,左手固定患者右側頭部,右手置于頸部移位的棘突旁,左側上肢在固定頭部的同時向上牽引并向左側旋轉,右手在椎體失穩(wěn)的情況下糾正單個或多個椎體的位移,然后兩手交替,再向右側旋轉,再次糾正椎體。
1.4 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及有關實驗室檢查基本正常;好轉:臨床癥狀及體征減輕,實驗室檢查有改善;未愈:癥狀無改變[2]。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治療組60例,治愈46例,好轉13例,未愈1例,總有效率98.33%;對照組60例,治愈12例,好轉34例,未愈14例,總有效率76.67%。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頸性眩暈是臨床常見病癥,其病因較為復雜,發(fā)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主要有4種學說,即機械壓迫學說、交感神經刺激學說、血管病變及血流動力異常、體液因子學說[3]。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或娛樂中,常使頸椎長時間處于一種不良姿勢,從而導致頸部肌肉及韌帶的疲勞、損傷,張力改變,并最終導致頸椎結構性改變(也有因突發(fā)外傷所致),如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生理曲度改變、頸椎單個或多個椎體移位導致的小關節(jié)紊亂、韌帶增厚粘連或鈣化等,這種改變可導致椎動脈受到機械性壓迫,發(fā)生狹窄或閉塞。當椎動脈本身有病變時(如動脈硬化),因其本身調節(jié)功能下降,這種壓迫就更易于發(fā)生,所以本病多發(fā)于40歲以上人群。有學者認為,椎動脈受壓是因頸椎間盤突出所致[4],但我們通過對頸性眩暈患者影像學資料分析,考慮這種可能性較小,主要還是因頸椎椎體移位,使頸椎橫突孔排列出現錯位,或橫突孔周圍骨質增生造成椎動脈受壓。另外,由于頸椎結構發(fā)生改變,頸椎失穩(wěn)導致頸部交感神經也容易受到刺激[5]。交感神經興奮可使血管收縮,因此當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和壓迫時,就會反射性引起椎動脈痙攣收縮,導致椎動脈血流量降低而發(fā)生眩暈。病變早期,頭頸部必須轉到某一位置,使椎動脈受壓或使交感神經受刺激而引發(fā)癥狀,但當病情較重時,既使頭頸部不大角度旋轉,仍可有癥狀出現。
藥物治療組鹽酸氟桂利嗪為二烷基胺化合物,是一種選擇性鈣離子拮抗劑,對動脈具有選擇作用,能對缺血及病理狀態(tài)下開放的鈣通道起阻滯作用,尤以腦血管更為明顯,具有解除血管痙攣收縮、增加血流量、改善腦血氧供應、增加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血液黏度、改善末梢循環(huán)的功能,所以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頭暈、頭痛有明顯改善作用。鹽酸倍他司汀片對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有較明顯的擴張作用,能顯著增加心、腦及周圍循環(huán)血流量,改善血循環(huán)。兩藥聯合應用,可對包括頸性眩暈在內的多種眩暈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但在抗眩暈治療的同時,還必須對原發(fā)的基礎疾病同時治療,以確保療效,長期應用還能導致嗜睡、疲倦及消化道等不良反應。
定點旋轉復位通過手法治療可調整頸椎整體空間排列,調節(jié)病變節(jié)段的相對位置,改善頸椎的內、外環(huán)境,直接解除或減輕對椎動脈及交感神經的壓迫,從而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定點旋轉復位時的向上牽引手法可以擴大狹窄的椎間隙和椎孔,從而減輕對椎動脈及交感神經的壓迫、刺激,恢復改善椎動脈供血。手指點穴及推拿手法治療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速炎癥物質吸收,減輕對交感神經的刺激[6]。封閉療法可使腫大的關節(jié)囊炎癥及時消除,并能迅速止痛,解除頸部肌肉痙攣,降低肌張力,從而有利于頸椎關節(jié)的穩(wěn)定。以上方法綜合應用,可糾正頸椎椎體移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炎癥,從而增加椎基底動脈供血,達到治療眩暈的目的。
本研究觀察結果表明,以定點旋轉復位法為主的療法對頸性眩暈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藥物組,臨床有效率高,值得臨床推廣。
[1] 馬奎云.頸源性疾病診斷與治療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336.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2:37.
[3] 魏德芝,霍清萍.頸性眩暈的發(fā)病機制及其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1(22):2501-2503.
[4] 羅狄鑫,陳為堅,許丹,等.經皮穿刺椎間盤激光汽化減壓治療椎動脈型頸椎?。跩].實用骨科雜志,2011,17(2):97-101.
[5] 張建波,張英?。桓猩窠浶皖i椎病與頸肌勞損的生物力學關系[J].頸腰痛雜志,2010,31(5):374-375.
[6] 李秀彬,王立新,李正祥,等.脊柱微調手法為主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08,16(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