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燕山大學 文法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略論中國古代邏輯的存在、特點與成因
劉邦凡1,張朦2
(1、2 燕山大學 文法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作為三大古代邏輯之一的中國古代邏輯的存在性一直備受爭議,中西方學者對此進行了長期論辯。本文以肯定中國古代邏輯的存在為立場,并揭示其自身發(fā)展特點,并對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進行梳理,認為思維方式的不同才是根源所在。
中國古代邏輯;特點;原因
中國古代是否有邏輯是中國學者,甚至國外學者長期爭論的一個論題。在國外學者中,日本邏輯學家香村宜圓就曾認為,在東亞只有印度邏輯沒有中國邏輯,以公孫龍為代表只能算作是詭辯。在國內(nèi)學者中,最早提出中國古代無邏輯的學者是王國維。后來,郭沫若也有中國古代無邏輯的論點[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也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沒有邏輯,尤其是沒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邏輯。當然,也有學者肯定了我國古代邏輯的合理性。在國外,如羅馬尼亞的邏輯學家安東·杜米特留和日本邏輯學家末木剛博。在國內(nèi),梁啟超最早在《墨子之論理學》中提出了中國古代有邏輯的論點。近代著名邏輯學家章士釗先生引用了大量事實來反駁中國古代無邏輯論,他認為中國古代只是沒有邏輯之名,但存在邏輯之實。后來以沈有鼎先生和金岳霖先生為代表提出了中國古代邏輯具有一定民族特點的個性的觀點。而對于程仲棠先生兩篇述評,學者馬佩也進行了“駁”與“再駁”。然而,兩方學者各執(zhí)一端,從而展開了這一論題的長期爭論。
章先生所指的未有邏輯之名、確有邏輯之實,我們可以進行更深一步的考證?!斑壿嫛币辉~作為“l(fā)ogic”的音譯詞出現(xiàn),最早見于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的《穆勒名學》一書。然而我國古代是否真的沒有“邏輯”一詞呢?分開來看,“邏”是由“羅”字演化而來,而“羅”是早在甲骨文之時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字義多解釋為巡捕,網(wǎng)羅之意?!拜嫛弊肿钤绯霈F(xiàn)在篆書中,字義多有車輿、和睦之意。而將兩字合在一起,確實未有出現(xiàn),更未有如今我們理解的邏輯、邏輯學的意思。因此,我們可以確認我國古代的確未有邏輯之名。而我國古代邏輯學發(fā)軔于名實之爭,在先秦時期形成巔峰。古代邏輯學兩部代表著作分別為墨家的《墨辯》和荀子的《正名》,因此,我國古代邏輯被學者稱為“明辯學”。在這《墨經(jīng)》中提出了名、辭、說、辯等邏輯思維形式,這與西方傳統(tǒng)邏輯的概念、命題、推理、論證擁有許多相通之處。在《墨經(jīng)》與《正名》中都提出了我國古代邏輯的主要推理形式:推類。因此,我們可以說我國古代的名辯學是具備邏輯之實的。
有學者指出一條考量邏輯的標準:“邏輯學是以推理形式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不研究推理形式的學問不是邏輯學。”[2]這種觀點代表了一些學者的評判標準。若是以此將我國古代的名辯學排除在世界邏輯的大門之外,這需要進一步商榷。之所以認為這有待思考的原因在于關(guān)于“什么是邏輯”的討論也還尚無定論。究竟以什么作為判斷其是邏輯的標準更為合理是有待于研究者更進一步明確的。對于究竟什么是邏輯的回答,并非是一個人、一篇文章、一個觀點就能作出定論的。以金岳霖先生為代表的學者認為邏輯是與思維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種觀點獲得了長期以來人們的支持;以王路和李小五為代表的邏輯學家卻不贊同將邏輯與思維聯(lián)系在一起,他們認為邏輯是研究推理的;除此還有高等學校教材中所給出的定義也流傳甚廣,等等。因此,邏輯究竟是什么,要回答這個問題,既要對邏輯的概念進行定義問詢,又要從根本上把握其內(nèi)在精神。因此關(guān)于邏輯是研究推理形式的學問,而中國古代邏輯不研究推理形式,故中國古代無邏輯的這種標準是值得懷疑的。
綜上所述,無論是對支持中國古代有邏輯的簡單論證來看,還是對支持中國古代無邏輯的反駁來看,我們都愿意給古代有無邏輯這個問題一個肯定的回答。那么,我們就從我國古代邏輯自身的特點出發(fā),進行進一步研究。
這里需要考慮的問題是,之所以中國古代邏輯一直受到部分學者和研究專家詬病,認為其不是真正的邏輯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古希臘傳統(tǒng)邏輯是世界范圍內(nèi)公認的真正的邏輯,而與之相比較,中國古代邏輯有著許多自身獨特之處。這使得眾多以西方邏輯為標準的學者將中國古代的邏輯稱為詭辯,而非真正的邏輯。在《墨經(jīng)的邏輯學》一書中,沈有鼎先生指出:“人類思維的邏輯規(guī)律和邏輯形式是沒有民族性也沒有階級性的。但作為思維的直接現(xiàn)實的有聲語言則雖沒有階級性,卻是有民族性的。中國語言的特性制約著人類共同具有的思維規(guī)律的形式在中國語言中所取得的表現(xiàn)方式的特質(zhì),這又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邏輯學在中國的發(fā)展。使其在表達方面具有一定的民族形式?!盵3]也就是說,中國古代邏輯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
其一,中國古代邏輯發(fā)展趨勢呈突進式,但缺乏長期發(fā)展的勢頭。我國古代邏輯的發(fā)端是在先秦時期,而發(fā)展的繁榮時期也是這一時期。在這一時期,由于社會變革導致社會思想百家爭鳴,不同的流派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張,并在不斷的交鋒中相互碰撞,使得理論思想得到空前的繁榮。其中,名學和辯學成為主要的思想潮流。正名思想和名實之爭成為爭論的焦點,在爭論過程中論辯之術(shù)尤為重要。其中公孫龍、鄧析等著名思想家在古代邏輯中頗有建樹。而后的墨家、儒家等派別更是在我國古代邏輯史上做出了重要貢獻。這奠定了先秦時期成為我國古代邏輯史的高峰時期。然而到了秦漢時期,思想界由百花齊放變?yōu)楠氉鹑逍g(shù)的轉(zhuǎn)變,也使得我國古代邏輯的發(fā)展日漸衰微。直到王充的《論衡》才建立起論證邏輯的理論體系。而之后的魏晉時期,若說有所成就也只能是對前人的梳理與總結(jié)。
其二,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產(chǎn)生多具有一定的政治、倫理色彩。這一點與西方在形式上對邏輯進行深入研究不同,中國古代各位思想家提出的邏輯理論往往是出于一定的政治目的。如,代表人物鄧析提出的“形名之辯”與“兩可之說”,都是為了與當局抗爭而進行辯護的有力武器,他為了“察法立威”而提出的“循名責實”的重要邏輯思想。公孫龍的邏輯理論的基礎(chǔ)是“欲推是辯,以證名實,而化天下焉”。就連墨家這個古代邏輯發(fā)展的高峰學派也提出自己明辯的同時也是為了“審治亂之紀”,“處利害”,“決嫌疑”。[4]如此等等。因此,中國古代的邏輯在政治的驅(qū)策下發(fā)展著,也正由于處在仆役的身份致使中國古代邏輯的發(fā)展囿于此,最終沒有形成獨立的學科而長遠發(fā)展下去。
其三,中國古代邏輯是一種非形式化的邏輯,“不注重法式”。與希臘邏輯中亞里士多德的三段式邏輯和印度因明的五支式、三支式相比較,我國的邏輯始終沒能在形式上有進一步發(fā)展。這一點也被眾多學者所認識到。早在1919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卷上)中,胡適先生就已經(jīng)提到:“法式(Formal)的一方面,自然不如印度的因明和歐洲的邏輯?!m然不注重法式,卻能把推論的一切根本觀念。如‘故’的觀念,‘類’的觀念,‘辯’的方法,都說得很明白透徹。有學理的基本,卻沒有法式的累贅。印度和希臘名學偏重于演繹,墨家名學卻把演繹歸納一樣看重……這是第二長處。”而后,孫中原先生、俞瑾先生、羊滌生先生都曾指出過。
縱觀歷史,中國古代邏輯與希臘邏輯幾乎同時產(chǎn)生,然而西方邏輯卻成為當今世界公認的邏輯,而我國古代邏輯卻備受爭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古代的邏輯沒有形成一門獨立學科并延續(xù)下去,未能在形式上有更好的研究,以至于更是錯失了數(shù)理邏輯引進更多符號的革命性發(fā)展。從而只是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古代邏輯。
對于我國古代邏輯有上述種種特點的根源是什么學者們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而影響我國古代邏輯發(fā)展特點的因素必定是多種多樣,如曾祥云先生提出的值得借鑒的數(shù)學方法、可以催育的理論科學、能夠滋養(yǎng)的語言學。但是究其根源,我們需要找出一條通達其本心的根本之路——思維方式的不同?!八季S方式是人類文化現(xiàn)象的深層本質(zhì),屬于文化現(xiàn)象背后的、對人類文化現(xiàn)象起支配作用的穩(wěn)定因素……是決定民族文化如何發(fā)育的一項重要控制因素”[5]。思維的方式才影響了理論的產(chǎn)生與否及發(fā)展方式。
我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呈現(xiàn)出以下三種狀態(tài):第一,傳統(tǒng)思維偏向于直觀、經(jīng)驗的整體性思維。常言道“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表明中國人主張用直覺來把握事物,我們更愿意相信感官經(jīng)驗所證實的結(jié)論,我們主張經(jīng)驗先于一切,注重實用性。中國古代象形文字的產(chǎn)生,就是人們對經(jīng)驗到的事物的一種形象刻畫,這種刻畫在承載了記錄信息的作用的同時給人一種對事物的整體把握也就限制了人們進行深一步探索的空間。第二,傳統(tǒng)思維主張經(jīng)世致用,關(guān)注人文倫理情懷。雖然在百家爭鳴的時期各種思想能夠相互碰撞,但最終儒家思想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儒家的出世入仕的思想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哪怕是當今社會。雖然人們也關(guān)注自然社會,但更多的是滿足政治、倫理和日常生活的需求。在古代,先民們“主要關(guān)心的不是世界窮極原因,而是我們怎樣生活下去,即比較不注重從什么來,而注重怎么樣的”[6]。學習知識的最高境界在于學以致用而非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而在古代,學以致用最好的出路就是用于解決政治問題。正是這種思維方式使得古代邏輯的發(fā)展緊緊依附于政治倫理而沒能獨立發(fā)展。[7]第三,傳統(tǒng)思維是一種崇尚先古的“后顧思維”。在古代,人們的思維方式固定在崇尚先人,注重繼承與規(guī)范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古人善于總結(jié)而不擅長創(chuàng)造。在邏輯史上這個問題尤為顯著。[8]在先秦創(chuàng)造了古代邏輯高峰之后,魏晉以來,人們以整理、總結(jié)先秦理論為研究重點,導致了古代邏輯的衰微。這種“后顧思維”不僅在邏輯史上體現(xiàn)了其阻礙作用,在其他古代中國的成就的發(fā)展道理上也“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如數(shù)學的發(fā)展,形同此理。[9]
雖然囿于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限制,中國古代邏輯沒有能夠得到長足的發(fā)展,而沒能如西方邏輯發(fā)展為世界矚目的成就。[10]但中國古代邏輯也體現(xiàn)我們獨有的民族特點,不能完全拿西方邏輯的標準進行量體裁衣,更不能直接抹殺中國古代邏輯的存在。[11]
[1][2]程仲棠.近百年“中國古代無邏輯學論”述評[J]. 學術(shù)研究,2006,(11).
[3]沈有鼎.墨經(jīng)的邏輯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
[4]王婉玲.從先秦時期看中國古代邏輯的特色[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7).
[5]張岱年等.中國思維偏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6]南明鎮(zhèn).中國何以未發(fā)展出像西方那樣的邏輯學[J] .孔子研究, 1992,(3).
[7]馬佩.駁中國古代無邏輯學論——與程仲棠教授商榷[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8]馬佩.再駁中國古代(先秦)無邏輯學論——對程仲棠教授“答馬佩教授”的回復[J]. 中州學刊,2010,(1).
[9]馮顏利,周芬.中國古代邏輯為何未能進一步發(fā)展[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 (9).
[10]莫曉紅.中國古代邏輯的特點及成因探析[J]. 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11]黃朝陽.中國古代邏輯的主導推理類型——推類[J].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
OntheExistence,FeaturesandCausesofAncientChineseLogic
LIU Bangfan, ZHANG Meng
The existence of ancient Chinese logic, as one of the world’s three ancient logics, has been much controversial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rgues for the existence of ancient Chinese logic, illustrates its development features and explorers its causes. It assumes that the controversy is due to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ancient Chinese logic; feature; cause
B81
A
1003-6644(2015)06-0098-05
2015-06-19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邏輯、知識與認知邏輯”[項目編號:14FZX045];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西方必然推理比較——以《九章算術(shù)》劉徽注為對象”[項目編號:11XZX009];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因明與名辯學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5BZX08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廣義論證視域下的中國邏輯史開放研究”[項目編號:13JJD720018]。
1 劉邦凡,男,漢族,重慶涪陵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2 張朦,女,漢族,河北廊坊人,燕山大學文法學院研究生。
責任編輯: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