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攀攀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財神:釋道交融的產(chǎn)物
——探解寺院財神供奉的原因和意義
楊攀攀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 南京210097)
從古至今,佛教和道教在相互斗爭的過程中也相互學習、交融。財神作為中國本土道教甚至是民間廣泛供奉的一位神仙如今也被許多佛教寺院供奉,成為釋道交融的一個極好的例證。本文就財神的類型,財神供奉的原因和起始時間以及財神供奉反應的社會心態(tài)來探解寺院財神供奉的原因和意義。
財神寺院釋道交融財神觀
財神,在一般人的意識中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本土化神仙,屬于道教系統(tǒng)。然而在一些寺廟里財神爺被供奉在天王殿里,甚至有些寺院還有專門的財神殿讓游人參拜。對于這一現(xiàn)象的解釋多數(shù)的答案是釋道交融的結(jié)果。可是這個答案太過于簡單,并不能完整地解釋這一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首先要從財神本身出發(fā)。
(一)道教中的財神
財神,顧名思義就是主管財富的神仙。作為人類生存的物質(zhì)基礎,財富自然成為人們祈求的主要目標。不過,大致來說,在民間信仰的諸神系統(tǒng)中,財神是出現(xiàn)得較晚的神靈。雖然不少神靈很早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趙公明),但其財神身份的確定最早僅能追溯到大約北宋時期。①就道教系統(tǒng)而言,中國民間所信仰的財神可以分為正財神和偏準財神。正財神中又有文財神和武財神之分。文財神主要指比干、范蠡,武財神則為趙公明和關公。上述兩類是在民間影響力大的,在供奉時神像居于主要位置的財神。民間還有一類偏財神,他們的影響力比較小,僅在某些地區(qū)盛行,如五路神、五顯神、五通神、利市仙官等。或者它們并不直接司財卻與財富有關,這類財神我們叫它準財神,如劉海蟾、福祿壽三星、灶王等。
年畫中的財神常作天官打扮:錦衣玉帶、冠冕朝靴、白臉長須、溫文爾雅、面帶笑容。他一手執(zhí)“如意”,身攜“聚寶盆”,身邊常有“招財”“進寶”相隨。這位便是文財神——比干。比干是商紂王時期的忠臣,因為直言敢諫被紂王挖心而死。后人敬仰比干的人品,出于對其的懷念和崇敬,民間奉他為主管財富的財神。在《封神演義》里,比干死后被封為北斗七星之一,后來幻形人間,成為文財神。大概由于比干生性耿直,公正無私,又沒有心所以對人們沒有偏袒,人們相信他掌管財富必定公正可靠,于是尊其為無心財神。傳說在比干的庇佑下做買賣的人,無偏無向,公平交易,互不坑騙。除了被奉為文財神,比干還被尊為皮革業(yè)和熟皮作坊業(yè)的祖師。
在四位財神中,陶朱公范蠡是唯一一位符合財神“財寶利市”標準的財神。范蠡是吳越時期越國的大臣,他跟隨越王勾踐服侍吳王夫差,又幫助勾踐實現(xiàn)了復國滅吳的愿望,并在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歸鄉(xiāng)做起了生意。傳說他三次聚財又三次散財,著書立說,把自己取得財富的經(jīng)驗寫成《致富奇術(shù)》、《養(yǎng)魚經(jīng)》、《陶朱公商訓》等。大概是因為他富有天下,散財濟人,深得民眾喜愛,他的言行符合中國老百姓心目中評定的“財神”標準。于是范蠡死后,他的英靈被希望發(fā)家致富、吉祥走運的百姓,尤其是商家,敬奉為文財神。
各地道教宮觀中的財神神像多是黑面濃須,騎黑虎,一手執(zhí)銀鞭,一手持元寶,全副戎裝。這位財神就是武財神——趙公明。在《搜神記》和《真誥》等書中,已經(jīng)有了趙公明的神跡記載。不過那時的趙公明還不是財神的代表,甚至只司土下冢中之事,或者是瘟神形象。元明間成書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記載:
趙元帥,姓趙諱公明,鐘南山人也……召為神霄副帥……元帥上奉天門之令……為北極侍御史……授正一玄壇元帥……
由上述記載可知,趙公明身兼數(shù)職,角色多變。但是他的財神形象和面貌還不十分清晰。明代許仲琳著的《封神演義》問世后,趙公明才演變成真正意義上的財神,借著小說的廣泛傳播其知名度也大大提升。
宋明之后,隨著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潮以及中國文化世俗化、社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深,趙公明也突破了道教的界限,逐漸演變成中國民間社會比較普遍的信仰對象——財神②,并且還被佛教吸收進去,被如來佛祖封為玄壇菩薩,成為一名佛門弟子。
關公本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關羽,作為忠義的化身被后世崇敬有加,不少帝王都對他進行加封。南北朝至唐朝是關帝信仰的形成時期,宋元是發(fā)展期,明朝是盛行期,清朝是鼎盛期。南朝陳光大年間(567-568)在當陽縣玉泉山首建關公廟。③此后隋朝出現(xiàn)大量有關關羽的神話。唐之后關羽又被文人士子追捧,成為儒家的“亞賢”。而關于關羽皈依佛門的傳說,在《三國演義》和《歷代神仙通鑒》中都有記載。相傳隋代天臺宗創(chuàng)始者智者大師曾度化關羽,從此后關羽成為佛教的伽藍菩薩,守護者佛教的伽藍圣地??梢婈P圣帝君是儒釋道三教共同的神靈。
和趙公明一樣,關公最初也不是作為一個專業(yè)的財神出現(xiàn)的。根據(jù)民間傳說,關公成為財神大約是在清代。而人們之所以奉關公為財神,大概是因為關羽“掛印封金”、“一介不取”,不為財富所動,與一些世間貪利忘義之徒形成鮮明對比。世人尤其是商賈敬重關公的忠誠和信義,希望關公作為他們發(fā)財致富的守護神。而社會上的人則希望商賈誠信交易,因而把關公奉為公正人,來維護傳統(tǒng)的道德秩序。④
除上訴兩類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路神、五顯神、五通神、利市仙官等)、準財神(劉海蟾、福祿壽三星、灶王等)。對他們的供奉也反映了人們追求財富和美好生活的愿望,但不如這兩類信仰廣泛茲不贅述。
(二)佛教中的財神
四大皆空的佛教,對待財富采取一種理智的態(tài)度:既看到了財富的價值和人們對它的依賴性,又看到過于追求財富給人帶來的傷害。佛教的財神既有佛陀又有菩薩、羅漢等。
彌勒佛是佛門中的“第一財神”。進入寺廟,我們拜謁的第一位佛陀便是彌勒佛。依托布袋和尚的彌勒佛大肚能容,笑口常開。人們往往向他祈求財富。關于彌勒佛成為佛教“第一財神”的緣由,這里有一個有趣的民間故事。據(jù)說當初,在佛教的寺院前,佛祖是讓韋陀在山門迎香客,由于韋陀將軍尊容過于嚴肅,嚇壞了不少香客,結(jié)果造成寺院香火不旺。于是,后來佛祖就派大肚彌勒佛在前面笑臉迎客。果然,寺院的香火變得鼎盛。⑤從此彌勒佛就成了“第一財神”了。
除了彌勒佛外,在天王殿里的北方多聞天王也被民俗佛教奉為專職財神。多聞天王又被稱作“毗沙門天”或“多聞天”。他被安排率領夜叉、羅剎將等,守護北方郁單越洲。由于他經(jīng)常保護如來道場,時時聽聞佛法,故稱“多聞天王”?!岸嗦劇边€有一層意思即“財富”、福德之名聞于四方。在古印度,毗沙天不僅守護北方,還被佛教徒視為財神,名為“施財天”。我國敦煌壁畫里就有毗沙天渡海布道、撒下不少金銀財寶的內(nèi)容。由于多聞天王能守護一方并且給人財富,因此他在印度、中國、日本廣受信徒崇敬。
佛門中的佛祖、菩薩可以保佑人們平安健康,而這也是無形中的財富,因此黃金遍地的阿彌陀佛,主人長壽的藥師佛,大慈大悲、有求必應的觀世音菩薩,保佑吉祥的吉祥天女以及散財童子等等都可稱作佛教的財神。
由上可知,佛教里的諸位佛祖和菩薩都可以滿足人們獲取財富的愿望。而佛教的財富含義又比較廣泛,所以寺院里的財神供奉可以說一直都有。不過出現(xiàn)類似關公或趙公明的道家財神在寺院供奉則應該是較晚的明清時代。一方面,因為明清時期,道家專職財神地位被確立并被百姓廣泛信仰;另一方面,明朝后期我國資本主義萌芽開始產(chǎn)生,商品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社會上的求財觀念加強。清朝后期,由于外來資本主義的侵襲,人民的思想也受到“西方文明”的沖擊,生活上則更加的窮困不堪。佛教順應社會趨勢,將原本屬于道家的財神納入自己的體系讓人供奉。不過即便如此,那些出現(xiàn)在寺廟里的關公,更多的時候還是作為護法伽藍菩薩出現(xiàn)的,而文武財神多被老百姓供奉在家里。
那么寺廟里出現(xiàn)專職的財神,并且是以較明顯的道家形象出現(xiàn)的財神,應該始于什么時候呢?筆者認為應該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新中國成立后,不論是佛教還是道教,其社會地位和職能都有一個巨大的改變。尤其是改革后,它們成了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旅游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部分,對外交流的紐帶,并且做了大量的慈善事業(yè)。在這些職能和事業(yè)中,旅游經(jīng)濟對寺院的影響最大?!疤煜旅缴级唷?,寺院尤其是歷史悠久的古剎,往往成為當?shù)芈糜谓?jīng)濟的支柱。名山勝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讓游人得到休息;拜謁各種佛祖神靈,則可以給人們的生活增加一些精神寄托和精神力量。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對于財富的渴求變得更加的強烈。許多的人在佛祖面前許愿,希望得到更多的財富,而人們在參拜趙公明或關公的時候則往往看重其主管財富的一面。在這種情況下,寺廟里將原本作為護法的“武財神”標明其財神職能來滿足大眾需求。
我國目前的寺廟管理除了出家僧尼本身以外,往往還有政府和開發(fā)商參與。后兩者從追求經(jīng)濟利益出發(fā),希望獲得更多的收入。于是,對神佛系統(tǒng)并不清楚的他們成為推動寺廟供奉財神的主體。
除此之外,三教合流也會促成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佛教最初從印度傳到中國,翻譯佛經(jīng)的人用老莊思想理解佛教教義。例如,有些早期經(jīng)典把“涅槃”譯作“無為”,把“禪定”譯作“守一”,把“真如”譯作“自然”,把“菩提”譯作“道”等等。⑥從某種意義上說,佛教傳入中國的一個過程就是不斷漢化、融合的過程。這點從觀世音菩薩的形象由男身逐漸確立為女性,并且衍生出妙善公主的故事就可得到證明。作為本土宗教的道教產(chǎn)生于佛教傳入東土之后,它的神仙系統(tǒng)和教義必然受到了佛教的影響。作為神魔小說的代表《西游記》就大力宣揚仙佛同源。改革開放后,有些寺廟在重修時就專門設立供奉道教神仙的殿堂。例如山西的白馬禪寺就建有專門的老君殿,內(nèi)供太上老君,龍王、山神,文財神、土地神。白馬禪寺設立老君殿就是出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
歷史上,釋道之爭存在了很長的時間,一段時間道教繁盛,許多的寺廟便被改作道教宮觀;一段時間佛門興盛,道教的宮觀又成了寺院寶剎。像我們熟知的峨眉山,本是道教的圣地,明代的時候被佛教取代成為普賢菩薩的道場。在這些興衰變更中必然會有一些東西遺留下來,從而也成為釋道交融的一部分。
季羨林先生在《季羨林講佛教》中專門探討了商人與佛教的關系。他指出,佛教代表的是商人和農(nóng)民的利益。商人與佛教互相依賴,互相影響,商人靠佛教發(fā)財,佛教靠商人傳布,二者的關系有點像狼和狽,都是為了適應當時的社會發(fā)展力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同樣我們今天的佛教也和市場經(jīng)濟密不可分,佛教從事慈善或者教育事業(yè)都需要信徒,尤其是大的企業(yè)家的支持;而佛教尤其是寺院,已成為旅游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顆耀眼明珠。但是寺廟不應當無底線地商業(yè)化,在物欲橫流的當下我們更應該清楚佛教推崇的財富觀。
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佛教不反對財富。諸佛菩薩渾身瓔珞,被各種寶物圍繞;而佛國圣地要么金磚鋪地,要么琉璃滿目。但佛教對待財富的態(tài)度是:“取之有道,用之亦有道”,它并不反對財富本身,它反對的是來路不正,用非法手段或不正當手段獲取財富;不能正確地使用和支配財富,奢侈浪費;執(zhí)著于財富而給自己帶來無謂的傷害這三種誤區(qū)。
《大莊嚴論經(jīng)》卷六中有一則著名的“毒蛇之喻”的故事。一次,佛陀和弟子阿難外出乞食,看到路上有一塊黃金,便對阿難說:“毒蛇,”阿難亦應聲說:“毒蛇?!闭诟浇鲛r(nóng)活的一對父子聞聲便過來觀看,卻發(fā)現(xiàn)佛陀和阿難所說的毒蛇竟然是黃金,立即欣喜若狂地將其占為己有??山Y(jié)果呢?黃金非但沒有改變他們的生活,反而使他們陷入國庫被盜的案件中。刑場上父子倆追悔莫及。至此,才明白佛陀所說的毒蛇含義??梢姡敻唬喝≈械?,用之亦有道。
但是對于財富,佛教也有凈財之說。所謂的凈財就是清凈的財富。它不但是維持生計的必要條件,同時還能有益社會,造福人類。凈財不僅要來源正當,使用合理,還要求擁有者不貪戀財富,不被它所傷害。而佛教中的“拜財神”本意并不是求,恰恰是舍。一個拜財神的人絕不愿意成為財神,因為財神之所以是財神,是因為他給眾生散財,是大施主??扇藗儼葚斏駞s是希望財神加持自己,讓自己發(fā)財,而這和財神的觀念、言行是相反的。佛教講求相應,講求因果,都是在告訴求財富的人要學習財神施舍的精神,利益眾生。舍就是得,有舍才有得。懂得舍的人一定不會執(zhí)著于財富的獲得,那樣他就不會用生命、用健康換財富;也不會觸犯國家法律,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求得經(jīng)濟的一時發(fā)展。而這樣的財富觀才是我們當下需要的,這樣的財神供奉在寺廟里才可以給人們帶來“財富”。
注釋:
①釋印旭,張家成.中國財神文化[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5.
②釋印旭,張家成.中國財神文化[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19.
③釋印旭,張家成.中國財神文化[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28.
④釋印旭,張家成.中國財神文化[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32.
⑤釋印旭,張家成.中國財神文化[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108.
⑥魏道儒,等.中國五大宗教知識讀本[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2.
[1]魏道儒,等.中國五大宗教知識讀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2]釋印旭,張家成.中國財神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3]季羨林.季羨林講佛教[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
[4]諾布旺典.唐卡中的財神[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李山崗.白馬禪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6]張偉然,顧晶霞.中國佛寺探秘[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