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瀘州醫(yī)學院 四川 瀘州 646000)
體外循環(huán)心臟手術中圍術期血液保護的應用研究
張莉
(瀘州醫(yī)學院四川瀘州646000)
摘要體外循環(huán)心臟手術是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心臟手術方式,但因體外循環(huán)技術較為特殊,肝素中和不完全、凝血因子不足、血小板減少等因素都可能導致術后凝血障礙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由于體外循環(huán)管道需要血液預充,所以患者術中的輸血量較大,而大量的異體輸血又可能增加輸血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所以在圍術期做好血液保護尤為重要。本文現將近年來體外循環(huán)心臟手術中的圍術期血液保護相關研究進展做一簡要綜述。
關鍵詞體外循環(huán);心臟手術;圍術期;血液保護
隨著體外循環(huán)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也被逐漸用于心臟手術中,體外循環(huán)心臟手術的出現讓越來越多的復雜性心臟手術成為可能。但體外循環(huán)心臟手術容易因血小板功能低下、纖維蛋白溶解亢進、凝血因子減少、肝素中和不完全等因素發(fā)生凝血障礙。在體外循環(huán)心臟手術中,需要使用血液預充體外循環(huán)管路,術中輸血量較大,我院開展體外循環(huán)心臟手術的平均輸血量約為1055ml全血,270ml血漿[1]。術中大量輸血,會相應地增加輸血相關非感染及感染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所以近年來臨床上對體外循環(huán)心臟手術的輸血安全性引起了高度關注。
體外循環(huán)心臟手術中,所使用的體外循環(huán)技術以及肝素化、低溫因素,都會對血液中的血小板、凝血功能造成一定影響,導致血液丟失。
1. 1紅細胞損害
在體外循環(huán)心臟手術中所使用的體外循環(huán)管路都是非生物材料制成的,術中血液經過管路時,紅細胞膜會與管路表面接觸,再加上血流剪切力的影響,都會對紅細胞膜造成破壞,進而導致紅細胞數量減少。
1. 2白細胞損害
體外循環(huán)管路內壁會激活血液中的大量白細胞,而白細胞被激活后又會釋放炎癥介質,增加全身炎癥反應風險。
1. 3血小板損害
體外循環(huán)管路內壁在激活白細胞的同時,也會激活血小板,被激活的血小板會迅速聚集、黏附、收縮,從而導致血液中的血小板功能及數量降低。在心臟手術中,為防止體外循環(huán)管路中的血液凝固,會進行肝素化抗凝。在肝素化期間,或肝素化后,容易發(fā)生血小板減少癥。文獻報道稱,體外循環(huán)心臟手術中,因肝素化而引起血小板減少癥的發(fā)生率高于26%[2]。
1. 4凝血因子損害
在進行體外循環(huán)時,非生物材料管路內壁會激活內源性凝血途徑,同時肝素化也會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徑,從而消耗掉大量的凝血因子,引起凝血功能障礙,增加失血量。
2. 1用藥情況及病史詢問
術前,醫(yī)護人員要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手術史,對于有過剖腹手術史、胸廓切開手術史、胸骨切開手術史者,更容易發(fā)生出血,所以要對這類患者加強監(jiān)護。詢問患者有無各類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礙疾病,完善術前檢查,檢測全血計數、凝血酶原時間、血小板功能、纖維蛋白原水平。術前用藥者,要掌握其用藥情況,術前2周開始停用抗凝藥物,應用華法林者,術前6h開始應用維生素K1,以拮抗藥物的抗凝效應。
2. 2應用鐵劑及EPO(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
鐵劑和EPO能有效糾正腎功能不全型貧血,改善造血功能,但由于藥物要在用藥后5d才能發(fā)揮藥效,14d后才能發(fā)揮最大效應,所以要在術前2周開始應用鐵劑和EPO。國外有文獻報道,術前應用EPO能讓多種手術在術中避免輸血,但對于造血功能旺盛,紅細胞計數較高者,術前應用EPO則可能增加血液栓塞風險。
2. 3自體輸血
自體輸血由術前自體獻血、麻醉后放血、轉流前放血3個步驟。擇期行心臟手術者,術前定期采集自體血并妥善儲存,用于術中輸血。大量文獻報道都顯示,心臟手術患者術前進行自體獻血是較為安全的,但由于自體獻血后容易發(fā)生心絞痛、心率失常、低血壓等癥狀,所以心絞痛患者不宜自體獻血。另外,成人體重不足50kg,兒童體重不足30kg者,以及血紅蛋白水平低于105g/L者,合并全身感染者,均不能進行自體獻血。
3. 1精細操作
外科性失血在心臟手術失血中所占比重較大,所以術者精細、熟練的操作,認真、徹底的止血是術中最佳的血液保護措施。精細的手術操作能有效縮短手術時間及體外循環(huán)時間,同時也能縮短心臟停跳時間,減少出血。在操作過程中,使用氬氣電灼進行止血,可確保術野清晰,減少醫(yī)源性損傷引起的失血[3]。
3. 2合理用藥
( 1)應用抑肽酶:抑肽酶是從牛的肺部、胰腺、腮腺等部位提取出的堿性多肽物質,其在體內的半衰期為120min,最終會經腎小球濾過排出體外。術中應用抑肽酶,能有效抑制體外循環(huán)引起的GPIb分子數下降,促使血管內皮釋放大量的vWF( van Willbrand因子),以免血小板的聚集、粘附功能受損。同時,抑肽酶又是一種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其能有效抑制舒血管素、凝血酶、纖溶酶、凝血因子,并且還能防止中性粒細胞被激活,抑制彈性蛋白酶釋放,減少組織蛋白酶G、血小板激活因子水平,避免中性細胞脫粒,最終達到抑制炎性反應的效果。有研究顯示,術中應用抑肽酶,術后失血量可減少43~88%,并且用于再次心臟手術患者的效果尤為明顯。
( 2)局部應用ATP:據一項研究報道,在體外循環(huán)心臟手術中,魚精蛋白在體外循環(huán)后,并不能將血液中的肝素完全中和,胸腔滲液和血液中殘留肝素約為10%。肝素在與魚精蛋白中和后,血液中的激活凝血時間基本恢復正常,但殘留的肝素仍有一定的抗凝活性,其能結合血管平滑肌受體,阻礙血管收縮,從而增加毛細血管及小血管出血率。ATP可阻礙血管平滑肌與殘留肝素結合,將殘留肝素清除,減少創(chuàng)面出血。ATP的給藥方法多為局部給藥,將濃度為10-4mmol/L的ATP局部注入切口及胸腔中,并擠壓胸壁,使藥物留置2分鐘。
( 3) 6-EACA(氨基己酸) : 6-EACA為抗纖溶藥物,該藥物的抗纖溶效果不及抑肽酶,但其經濟性更好。心臟手術中的6-EACA用法為:在體外循環(huán)前靜脈注射5g 6-EACA,然后在預充液中加入5g 6-EACA,持續(xù)靜脈滴注( 1g/h)。據國外相關文獻報道,術中應用6-EACA后,能有效減少術中輸血量和術后輸血量,同時顱內出血和創(chuàng)面滲血率也明顯降低。還有研究顯示,在止血效果方面,6-EACA與抑肽酶相當,但6-EACA更便宜,所以更具應用優(yōu)勢。
( 4)凝血酸:凝血酸是藥效遠遠強于6-EACA的抗纖溶藥物。文獻資料顯示,體外循環(huán)后發(fā)生的出血,有12~15%都與纖溶作用有關,若在體外循環(huán)前靜脈注射凝血酸,其能與被激活的纖溶酶和纖溶酶原結合,形成可溶性復合物,從纖維蛋白表面置換出纖溶酶原,同時抑制纖維蛋白上的纖溶酶原轉換為纖溶酶。該藥物的半衰期為60~120min,多以活性形式隨尿液排出。在體外循環(huán)心臟手術中,凝血酸的用法為:負荷劑量為10mg/kg,靜脈注射,然后改為每小時1mg/kg,持續(xù)靜脈滴注。國外有研究顯示[4],在急性主動脈手術中大劑量應用凝血酸,能有效抑制纖溶作用,降低術中出血量及輸血量。
3. 3血液收集、回輸
術中,對血液進行吸引、收集、回輸能有效減少用血量。臨床常用的血液回收系統有吸血細胞機和簡單回收系統兩種。前者在將術野中的血液回收后,進行抗凝處理,再使用等滲鹽水進行洗滌、濃縮,最后回輸。此方法獲得的紅細胞有較高的血細胞比容,同時也能將游離血紅蛋白、補體激活物去除,但不足之處在于血漿丟失較多[5]。后者是將應用抗凝劑容器收集血液,再經微孔過濾器過濾,最后回輸。此方法操作簡單、經濟性好,但所獲得的血液質量往往不佳,所含游離血紅蛋白、補體激活物較多,不適宜用于腎功能不全者[6]。國內有資料顯示,在對風濕性心臟病手術患者進行自體血回收后,用血量較以前減少了1000ml左右。
根據《圍術期輸血與輔助治療指南》,術后嚴格控制輸血,只有在血紅蛋白水平低于規(guī)定數值的情況下,才進行輸血。在輸血方法的選擇方面,要盡可能地選擇成分輸血,根據患者情況選擇性輸入血小板、紅細胞[7]。
綜上所述,體外循環(huán)心臟手術圍術期血液保護是一項重要而復雜的等工作,臨床上應采用各種方法來保存、保護血液,以免發(fā)生血液傳染、破壞、丟失等現象,同時要有計劃地應用血液資源,避免資源浪費,同時降低輸血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8]。
心臟手術是臨床治療心臟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其特點為圍術期用血量較大,但使用血庫中異體血液將增加患者感染性疾病發(fā)生率,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威脅其生命安全。
傳統開胸心臟手術由于創(chuàng)傷較大,因此易出現手術切口感染,術后并發(fā)癥較多,且對患者造成較為明顯的痛苦,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健康。隨著近年來醫(yī)學水平的不斷發(fā)展,微創(chuàng)技術得到廣泛研究與推廣使用。微創(chuàng)技術是指對患者造成的侵襲以及生理干擾最小,而治療效果最佳的外科治療新技術,其具有手術治療時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小,患者疼痛感較少,術后并發(fā)癥較少等特點,有利于患者盡快恢復身體健康,從而顯著提高心臟手術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是臨床外科手術治療患者時首選方式。
參考文獻
[1]樸虎彬,司忠義.體外循環(huán)心臟手術中單種和聯合血液保護效果比較[J].山東醫(yī)藥,2013,53( 1) :18-20.
[2]劉燕,崔虎軍,陶涼,等.微創(chuàng)體外循環(huán)對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圍手術期血液保護的臨床研究[J].中華外科雜志,2011,49( 4) : 307-310.
[3]宋兵,胡源.抗纖溶系統激活藥物在體外循環(huán)中的血液保護作用機制與使用進展[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 17) :191-194.
[4]葉博,張國榮,范勤,等.氨甲環(huán)酸與抑肽酶對心臟手術血液保護的Meta分析[J].徐州醫(yī)學院學報,2011,31( 4) :215-218.
[5]郭銀堂,魯子仁,劉明林,等.微創(chuàng)小切口在胸外科的臨床應用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雜志,2010,20( 3) :172-173.
[6]鄧碩增,宋海波,劉進.循證輸血與輸血指南[J].中國輸血雜志,2010,19( 8) :263-264.
[7]吳青玉.我國心血管外科手術減少輸血的現狀與發(fā)展[J].中國心胸血管外科雜志,2009,6( 7) :209.
[8]王小雷,鄧碩曾,張東升,等.不用庫血的體外循環(huán)心臟手術(附49例報告)[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2,12( 4) :94-95.
【中圖分類號】R61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 2015) 12-0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