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初冬的一天,我應邀參加某區(qū)一個教師培訓班的課堂教學研討活動。第一節(jié)課是一位年輕女教師執(zhí)教的二年級語文《青松》。
教學伊始,教師出示陳毅元帥的詩《青松》,請學生朗讀后提問: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一個小姑娘高高舉起小手第一個發(fā)言。她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李白!”同學們和聽課者驚異的眼神與課堂的短暫靜默,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嘩然與否定。誰也沒有料到學生竟然會答錯,而且錯得這么離譜。女教師匆匆示意小姑娘坐下,舉止間似乎表達了“你說的不對”的意思。
瞬間,很多學生得意地舉起小手,她很快請了一個舉手的孩子,一語中的,化解了僵局,一個小小的危機就這樣過去了。課按照教案設計,順順當當?shù)赝伦摺_@個答錯題的小女孩以及這個短暫的教學瞬間,就這樣過去了。
課結束了,我的腦海里依然清晰地留存著這個細節(jié)?!啊肚嗨伞肥抢畎讓懙摹?,對這個完全錯誤的回答,教師該怎樣予以回應呢?我們不妨來作這樣的假想:
師:你怎么知道是李白寫的呢?(你是猜測的,還是聽說或看過的呢?)
生:我是猜的,因為我小時候背過李白的詩就是像這樣的。
師:那你背一首“這樣的”給我們聽聽。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師:同學們,她背的李白的《靜夜思》,與我們今天要學的《青松》是不是很像?所以,你就是根據(jù)這個來猜測的,是嗎?
(小姑娘點點頭,眼睛凝神望向老師,目光里充滿了美好)
師:這首詩是陳毅元帥寫的。他是我們新中國的一位元帥,不是古代詩人。雖然你猜得不對,但老師覺得你的猜想還是蠻有道理的,充滿了趣味。看到這樣格式的詩,你自然想到詩仙李白,這是李白的偉大。
這段“事后諸葛亮”的假想,源自一個唐突的錯誤答案,但卻可以引出一片溫馨和美好,使一顆稚嫩積極的童心受到了妥帖呵護,而且是用語文的方式,進行了語文的對話,把古代詩、現(xiàn)代詩、古代詩人、當代元帥等這些與《青松》教學相關的話題,悄然嵌入師生的對話之中。
這個學生究竟為什么會認為《青松》是李白寫的,這一點現(xiàn)在已不得而知。值得探討的是,課堂上教師該如何直面且應對學生的錯誤?
面對課堂上學生的錯誤,教師的做法無非兩種,一種是直接否定,一種是回避,不置可否或含糊其辭,原因是怕傷害和打擊學生。第二種動機雖好,但不值得推崇,故此暫且擱置不議。我們重點來討論否定。同樣是否定,不同的教師自然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表達,所帶來和留下的定然不盡相同。1. 直接指出錯誤,因為錯了就是錯了,沒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2. 含蓄委婉否定,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3. 追問錯誤根源,讓學生說說為什么會這樣思考,答案是怎么來的,將簡單的是否判斷變成新的學習和討論;4. 巧妙利用錯誤,把錯誤變?yōu)樯傻孽r活的教學資源,因勢利導。
以上四類做法,出于不同的教師,當然也要根據(jù)當時的課堂情境,并視不同的錯誤類型,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和固定的模式。課堂出錯,再平常不過,在日常教學中,很難想象有不出錯的課堂和不出錯的學生。如何面對和應對錯誤,是對教師的一種磨練和考量,其中透發(fā)出一位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理解,是教學勇氣和教學技術,更是教育藝術和教育智慧,其中隱含和折射的不僅是教學層面的東西,還有關乎道德和人性的諸多話題。由此我不由想到張麗鈞《美麗的心》中的一段文字:
一位小學特級教師應邀到外地講課。大禮堂里坐著上千名聽課者。學生是臨時從附近學校里“借”來的,孩子們既興奮又緊張。要讀課文了,孩子們齊刷刷地舉起了小手。
老師隨意點了一個胖胖的男孩,這個孩子一開口就把句子念錯了。老師柔聲提醒他看清楚再念,他居然結巴起來。鄰座的一個男生忍不住笑了,舉手想替這個同學讀,但老師沒有應允。老師耐心地鼓勵胖男孩重新讀,胖男孩的額頭滲出了汗水,總算把那個句子念順當了。老師示意他坐下,然后,走到那個發(fā)笑的孩子身邊,問他:你想評價一下他的閱讀嗎?那個男孩站起來,伶牙俐齒地說:他急得出了滿頭大汗,才把一個句子念好了。老師說:“應該說,他為了念好一個句子,急得出了滿頭大汗——請你帶個頭,我們一起用掌聲鼓勵他一下,好嗎?”
這位非凡的教師給了弱者尊嚴,給了強者仁愛,更給了所有學生看世界的眼睛。
掩卷沉思,無限感慨:教育不是萬能的,但一位好教師對于學生的成長,真的是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