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霞
【關鍵詞】 語文教學;課堂氛圍;學習興趣;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4—0094—01
新課改強調(diào)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活動為主,使學生積極參與、大膽實踐,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教師應轉(zhuǎn)變觀念,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組織和引導學生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為學生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一、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新課程強調(diào)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應該盡快轉(zhuǎn)變角色適應新課程教學。真誠地愛自己的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少一點審視責備的目光,多一些欣賞鼓勵的熱情,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不受傷害。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想方設法為學生獲得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最終形成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真誠合作的新型教學關系。
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膽采用多種教學方式,轉(zhuǎn)變角色,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例如,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表演一些相關的故事,不但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幫助他們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理解課文主旨。講《鴻門宴》時,我讓學生排演這個故事,學生的熱情很高,馬上投入到劇本改編及排練中,后來在課堂上表演得十分精彩。學生不是在教師條分縷析地講解中了解課文內(nèi)容,而是在老師指導下,參與準備的過程中,掌握課文內(nèi)容,同時也鍛煉了綜合能力。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發(fā)展基礎上的“我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nèi)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我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我會學”;建立在意志力基礎上的“我堅持學”。初中語文教學過程應當注重學生自學,在自學感悟的基礎上掌握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能學”的信心,激發(fā)學生想學的欲望,點撥學生“會學”的策略,提供學生堅持學的動力。如教學文言文,首先要讓學生對照注釋,查工具書自主學習,理解課文大意,教師只需對學生提出的較難的字詞和句子作講解。由于每個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學習形式、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教師在教學中要本著以人為本思想,做到分層次和講差異,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施教策略,分層要求、分層設問、分層練習,使教學適應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觀察水平,真正落實因材施教。只有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才能實現(xiàn)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四、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采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能從色彩、音樂和圖像等多角度刺激多重感官,增強了語文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如講授《春江花月夜》一課,在講析作者情感變化時,如果運用多媒體課件,通過形象生動、色彩逼真的視頻效果,配上悅耳的古箏樂曲和生動的解說,學生必將激情難抑,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心理。根據(jù)心理學研究,多重感官同時感知的學習效果要優(yōu)于單一感官感知的學習效果,而多重感官同時感知的信息要比單一感知更全面、更深刻,有效保持時間更長。
五、啟發(fā)學生多角度思考
語文課所學的每篇課文,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對寫作方法的把握,往往因為學生個體差異而不同。學生所寫的每篇同題作文都有不同的觀點及表現(xiàn)。因此,我在講課時從不劃定框架,規(guī)定標準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運用不同方法去思考,尋求對一個問題的多種認識和解決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時由于某些因素的觸發(fā),會突破平時的思維定勢,拓寬了思路,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因勢利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活課堂氛圍。如,教《智子疑鄰》這則寓言,我先讓學生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把這則寓言改寫成一篇現(xiàn)代故事,然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談談自己的見解。學生經(jīng)過一番討論得出如下結論:聽取意見,不能看意見是誰提的,而要看意見是否正確,不能因人廢言。這是從積極方面說的。該文如果從消極方面作解釋,那就可以引申為:向別人進言,要注意自己跟聽者的關系,如果關系疏遠了,即使說的意見正確,效果也不見得好。學生暢所欲言,而且言之有理。這樣既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將是一種開放性極大的教學活動,因為語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用真誠誘導每一顆求知的心靈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增長知識、發(fā)展個性、健全人格,這才是最終的目的。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