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丹俐,鄧皝,宋鳳寧
(1.桂林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2.廣西大學 教育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大學生學業(yè)求助與學習倦怠的關系研究
堯丹俐1,鄧皝2,宋鳳寧2
(1.桂林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2.廣西大學 教育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以廣西高校683名本科生為被試對象,采用問卷法考察其學業(yè)求助和學習倦怠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大學生執(zhí)行性求助和回避求助與學習倦怠及其各維度正相關,工具性求助與學習倦怠及其各維度為負相關。進一步階層回歸分析顯示,學業(yè)求助中的工具性求助行為對大學生的學習倦怠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執(zhí)行性求助和回避求助對大學生的學習倦怠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
大學生;學業(yè)求助;學習倦怠
當前,讓學生學會學習是教育改革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其中,學習策略的掌握和使用作為學生學會學習一條極其重要的途徑,日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關注。學業(yè)求助作為學習策略的重要方式,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向他人請求幫助的行為[1]。最初Nelson-Le Gall 將學業(yè)求助行為區(qū)分為工具性求助與執(zhí)行性求助。前者也稱適應性求助, 指學習者借由他人力量以實現(xiàn)自己解決問題的目的或完成任務;后者也稱非適應性求助, 指學習者在面對本應由自己解決的問題時卻通過求助他人替代其本人實現(xiàn)問題的解決[2],這樣的劃分突出了學業(yè)求助的正反兩面性。在此基礎上, Ryan 和 Pintrich進一步將回避求助納入學業(yè)求助的范疇,回避求助是一種不作為的態(tài)度體現(xiàn),指學生在需要幫助時卻不主動尋求幫助[3]。目前有關學業(yè)求助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其影響因素上,如成就目標、能力知覺或自尊心、求助態(tài)度和性別等是如何影響學業(yè)求助行為的[4]。針對初中生的學業(yè)求助研究較多,對其他年齡階段如大學生以及特殊群體的學業(yè)求助研究較少[5]。
倦怠是焦慮、沮喪、無力、抑郁、低自尊等一系列消極的心理表現(xiàn), 學習倦怠則是指由于學習壓力或缺乏學習興趣而對學習感到厭倦的消極態(tài)度和行為[6]。近年來,由于學習倦怠導致學生的負面情緒體驗、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行為,不僅嚴重的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成為了其成長成才的阻抗因素,這一現(xiàn)象引起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我國學者連榕等人根據(jù)Maslach提出的職業(yè)倦怠三因子模型理論將大學生的學習倦怠區(qū)分為三個維度:情緒低落,表現(xiàn)出悶悶不樂、無精打采、興趣缺乏等情緒特征;行為不當,反映大學生由于厭倦學習而表現(xiàn)出不聽課、遲到早退、不按時完成作業(yè)甚至抄襲作業(yè)等行為特征;低成就感,表現(xiàn)為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不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7]。研究表明,學習倦怠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身心健康,也不利于高校教育質量的提高。學習倦怠影響因素既有性別、年級、學業(yè)狀況、家庭情況等人口學變量,也有人格特質、自我、控制源、應對策略等個人內在因素,還有環(huán)境特征、社會支持等外在情境因素[8]。雖然目前對學習倦怠影響因素的研究涵蓋面比較廣泛,但有關學習策略對其作用的相關研究較少,有待拓展。
以往的研究多把學業(yè)求助作為結果變量來探討其影響因素,少有在學習策略視角下探究學業(yè)求助對于學習倦怠的影響,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深化對求助行為與倦怠兩者之間關系的認識。鑒于此,本研究著眼于大學生這一具有較高自主性的學習群體,通過實證研究考察大學生學業(yè)求助與學習倦怠兩者之間的關系,以期能為促進大學生自主學習,降低學習倦怠提供實證依據(jù)和參考。
(一)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法選取廣西3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學生為被試,共發(fā)放問卷780份,回收有效問卷683份,有效回收率為87.6%。其中:女生391人,男生292人;大一137人,大二188人,大三201人,大四157人;理工科生309人,文科生374人;師范生154人,非師范生529人。
1.研究工具
(1)大學生學業(yè)求助行為量表
采用由楊林慧 (2006)改編的“學業(yè)求助行為量表”,該量表共包含14個題項,該量表采用5點計分,分為工具性求助(5題)、執(zhí)行性求助(4題)和回避求助(5題)三個維度[9],其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分別為:0.92,0.84,0.83。
(2)大學生學習倦怠量表
該量表以連榕等人編制的“大學生學習倦怠量表”為依據(jù), 該量表采用5點計分,共 20題, 分為情緒低落(8題)、行為不當(6題)、低成就感(6題)三個維度。本研究中, 總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4 。
2.研究程序
采用團體施測方式,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測查。要求被試逐項填寫問卷,所有問卷一次性完成。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6.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處理。
(一)學業(yè)求助和學習倦怠的相關分析
注: * p< 0. 05, ** p< 0. 01, *** p < 0. 001,下同
由表1可知,學業(yè)求助各維度與學習倦怠及各維度存在著顯著相關,執(zhí)行性求助和回避求助與學習倦怠及其各維度顯著正相關,工具性求助與學習倦怠總均分及其各維度為顯著負相關關系。
(二)學業(yè)求助預測學習倦怠的階層回歸分析
在相關檢驗中,學業(yè)求助及其各維度與學習倦怠及其各維度都存在著顯著相關,在此基礎上可以進行回歸分析。為了進一步明確人口學變量、學業(yè)求助對學習倦怠及其各維度的預測作用,本研究控制人口學變量,分別以學業(yè)求助及其各維度作為自變量,進行階層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至表5所示。
續(xù)表
由表2可知,年級、專業(yè)和學業(yè)求助各維度對學習倦怠的總體解釋率為31.9%,人口學變量中的年級和專業(yè)因素對大學生學習倦怠有預測作用,其中大一學生、文科生以及理科生的學習倦怠明顯。在控制人口學變量的情況下,學業(yè)求助中的工具性求助行為對大學生的學習倦怠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執(zhí)行性求助和回避求助對大學生的學習倦怠則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
由表3可知,年級、專業(yè)和學業(yè)求助各維度對情緒低落的總體解釋率為24.9%,人口學變量中的年級因素對大學生情緒低落沒有預測作用;在控制人口學變量的情況下,學業(yè)求助中的工具性求助對大學生的情緒低落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執(zhí)行性求助和回避求助對大學生的情緒低落則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
由表4可知,年級、專業(yè)和學業(yè)求助各維度對行為不當?shù)目傮w解釋率為26.8%,人口學變量中的年級和專業(yè)因素對大學生行為不當有正向預測作用,其中大一學生、文科生以及理科生的行為不當明顯;在控制人口學變量的情況下,執(zhí)行性求助和回避求助能顯著地正向預測大學生的行為不當表現(xiàn),學業(yè)求助中的工具性求助顯著地負向預測大學生的行為不當。
由表5可知,年級、專業(yè)和學業(yè)求助各維度對低成就感的總體解釋率為20.5%,人口學變量中的年級和專業(yè)因素對大學生低成就感有預測作用,其中大一大二學生和理科生的低成就感水平高;在控制人口學變量的情況下,學業(yè)求助中工具性求助能顯著地負向預測低成就感,執(zhí)行性求助能顯著地負向預測低成就感,但沒有發(fā)現(xiàn)回避求助對低成就感有預測作用。
研究發(fā)現(xiàn),學業(yè)求助與學習倦怠水平存在著顯著相關,其中工具性求助得分與倦怠水平負相關,執(zhí)行性求助和回避求助得分與倦怠水平正相關。進一步階層回歸分析表明,學業(yè)求助中的工具性求助行為對大學生的學習倦怠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執(zhí)行性求助和回避求助對大學生的學習倦怠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
根據(jù)自我調控的學習理論,自我調控的學生能夠意識到他人可以幫助自己學習[10]。工具性求助就是在正確意識到自己能力不足以完成學習任務的情境下對學習策略的調整,運用他人幫助達成學習目標。與尋求依賴,求助他人替自己代勞執(zhí)行性求助以及消極回避的學習態(tài)度相比,將別人的幫助視為自己掌握知識的一種途徑的大學生有更積極的心理表現(xiàn),更少的出現(xiàn)沮喪、厭煩等負面情緒。具體地說:經(jīng)常依靠抄襲等不當行為完成作業(yè),需要幫助卻不主動提出的學生具有較高的學習倦怠,而遇到不會的問題主動請教別人幫助解決的學生則具有較低的學習倦怠,對學習充滿熱情,同時具有較高的成就感。由此可見,工具性求助具有正面意義,這種學業(yè)求助行為是個體積極獲取知識,增長能力的一種途徑,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策略。相反,經(jīng)常地的執(zhí)行性求助和回避性求助行為則會導致學生的成就感低下,甚至造成自卑心理。因此,要降低學習倦怠可以從減少學生的執(zhí)行性、回避求助行為入手,增強其自主意識和自我效能感,同時也要鼓勵學生保持必要的工具性求助,學校和教育部門應該提供足夠的教育資源幫助大學生獲得必要的學習上的幫助,進而降低學習的無助感,降低倦怠水平[11]。
[1]李曉東. 關于學業(yè)求助的研究綜述[J].心理學動態(tài),1999(1):60-63.
[2]Nelson- Le Gall S. Help- seeking behavior in learning[J]. Gordon E.W.ed.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1985(12):290- 311.
[3]Ryan A M, Pintrich P R.“Should I ask for help?”the role of motivation and attitudes in adolescents.help seeking in math class[J]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7(89):329- 341.
[4]唐芳貴.關于學業(yè)求助研究的述評[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3(2):108-113.
[5]馮喜珍,吳雪雷.我國學業(yè)求助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J].教學與管理,2012(11):13-15.
[6]連榕,楊麗嫻,吳蘭花.大學生的專業(yè)承諾、學習倦怠的狀況及其關系[J].心理科學,2006(1):47-51.
[7]連榕,楊麗嫻,吳蘭花.大學生的專業(yè)承諾、學習倦怠的關系與量表編制[J].心理學報,2005(5):632-636.
[8]郭英,周文靜.近年來國內外關于學習倦怠研究綜述[J]. 教育學術月刊,2008(8):17-20.
[9]楊林慧. 大學生學業(yè)求助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6.
[10]孟威佳,李曉東. 自我調控學習—面向21世紀的學習理論[J]. 東北師大學報,1999(1): 85-91.
[11]魏婷.大學生學習倦怠初探[D].安徽:合肥工業(yè)大學,2007.
[責任編輯 韋志巧]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dergraduates Academic Help Seeking and Learning Burnout
YAO Dan-li1, DENG Huang2,SONG Feng-ning2
(1.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2. School of Educ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China)
683 Guangxi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questionnaires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academic help-seeking and learning burnout.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undergraduates' executive help-seeking and their avoidance of help-seeking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learning burnout and its dimensions. Instrumental help-seeking has a striking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learning burnout and its dimensions. Further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 that instrumental help-seeking behaviors of academic help-seeking have negative and predictive impact on the learning burnout, while the executive help-seeking and avoidance of help seeking have obviously positive and predictive impact on the learning burnout.
undergraduates; academic help seeking; learning burnout
G642
A
1672-9021(2015)01-0082-05
堯丹俐(1969- ),女,廣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心理,消費心理。
廣西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10年度重點課題 “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學習倦怠及應對策略研究” (2010A39)
2015-01-10